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程兴林

王文英书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4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文英书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4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文英书展

[这个贴子最后由程兴林在 2004/05/17 08:22am 第 1 次编辑]

行草对联
59_7_11.jpg
59_7_1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4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文英书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4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文英书展

[这个贴子最后由程兴林在 2004/05/17 08:26am 第 1 次编辑]

唐人刘长卿、刘禹锡诗二首
59_7_13.jpg
59_7_1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4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文英书展

[这个贴子最后由程兴林在 2004/05/17 08:27am 第 1 次编辑]

唐人韩翃诗-寒食诗
59_7_14.jpg
59_7_1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4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文英书展

好,兴林兄发的东西都不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4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文英书展

a
59_7_16.jpg
59_7_1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4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文英书展

下面附上王老师的文采:(均已在大型刊物中发表)
                                  王羲之与《兰亭序》
                                       王文英
      中国书法史上有一座座高峰,王羲之就是其中之一。他一人独揽了书圣和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美誉。
《兰亭序》是王羲之会稽内史任上一次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为雅集的诗集所作的序。《兰亭序》文与书俱佳,相得益彰,散淡洒脱,逸兴勃发,一片神机,堪称双璧,是内容与形式完美和谐的典范。据传说,王羲之非常得意《兰亭序》,却遗憾其中的几处涂抹痕迹,以后又重写十余遍,却均不及原作,只好作罢。《兰亭序》的文本是一篇难得的美文,字里行间流溢着作者潇洒俊逸的晋人风度,读来清朗上口,使人不觉沉醉于散文美妙的意境之中。《兰亭序》被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入《古文观止》,成为文章的典范。
      《兰亭序》书法称绝于世,秀逸清朗,洒脱到了极至,一点一画尽现晋人风神。通篇笔墨清爽伶俐,雍容典雅;体态闲雅超逸;章法尤为绝伦,字与字之间点划毫无牵连,却又欹侧多姿,顾盼生情,一气呵成之痛快淋漓尽现其间,妙不可言,不由使人联想到一句话:“是真名士自风流。”明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在其《画禅室随笔》中说:“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从其点画之间欣赏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的情怀,以及对人生“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的喟叹。一派静穆中和之美,却极尽变化,内中二十个“之”字,各具面目,风神各异,充分体现了作者高深的书法艺术造诣。正如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山谷题跋》中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耳。”《兰亭序》不愧为书法史上永恒的经典。
      王羲之出身于晋世家,祖上为仕途中人,王羲之23岁入仕途,任秘书郎,开始官宦生涯。而立之年又应征西将军庾亮之邀,入其幕府任参军,累迁长史。但他对于仕途却不是很积极,有些力不从心,对于政治上的斗争漩涡,极力避之。庾亮临终前,向朝廷举荐羲之,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华,预召其为侍中、吏部尚书。王羲之却坚辞不就。为官的王羲之,系念国家的安危社稷,他多次与书扬州刺史殷浩,劝其不要北伐,“国家安危在于内外和”。他关心百姓疾苦,东土饥荒,他“开仓赈贷”,“除其烦荷,省其赋役”。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减免赋役。可见儒家中庸思想深入其骨髓,《兰亭序》书法中和静穆之美就正是这种中庸思想的体现。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连年不断,人的性命常常受到威胁,儒、道、释成为读书之人求得内心安宁的精神良药,他们“向往自然,向往离尘绝俗,向往玄远虚淡”(《中国美学思想史》·敏泽著)。自然美、人的精神的自由美成了魏晋名士的审美追求。作为名士,生活中羲之就显得自然、本真的多。他散淡高蹈,亲近自然,倾心山水之胜境所带来的精神享受。据晋史记载,他初到浙江,就有终老此地的想法。会稽山水胜地,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曾赞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陇其上,若云兴霞蔚。(《世说新语》上卷言语第二)此地正是羲之醉心的地方,名士多居此地,东晋名士谢安未出仕前也曾居于此。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文义冠世的名士都筑室会稽。他们与羲之趣味相投,常寄情山水,游目骋怀,弋钓为娱,一咏一觞,畅叙幽情。《兰亭序》正是他追求自然美,徜徉其间所带来的潇洒闲适的心境写照。但战争频仍,纷争不断,使沉浸自然的王羲之不得不感叹人生无常。喜好服食药石,求长生不老,便成为他的又一追求,只可惜寿数却只有五十有九。羲之性喜爱鹅,其爱之深切也为后人称道。
      晋书记载王羲之少时不善言辞,人未奇之。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师从东晋书法世家出身的女书家卫夫人,后又师从书画兼擅的伯父王廙学习。及长,王羲之以书法著称于时,论者评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说心语》容止篇以此形容羲之的仪表风度,虽后人对此有异议,但生活于魏晋时期的名士王羲之,此般风貌正是其风神写照。
      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书法史上并称“二王”。“二王”百年之后的七八十年间(晋末至南朝之宋齐间)小王的书法为时人所重,大王的书法受到冷遇。南朝梁武帝,开褒扬大王书法,抑小王书法之风,梁之书家推波助澜。梁庾肩吾《书品》定羲之与张芝、钟繇书法为“上之上”品,献之书法为“上之中”品。到了唐朝太宗皇帝极力推崇大王书法,贬抑小王书法,朝野上下无不如此。自此王羲之书圣的地位确立。
唐太宗李世民推崇王羲之书法,尤宝爱《兰亭序》,临终遗旨,将其随葬昭陵。现传世《兰亭序》均为后人摹本、刻本。
      王羲之书圣地位自唐确立以后,《兰亭序》遂被立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书法史上标志性的作品,后世书家多临习《兰亭序》,学习书法之人也多从王羲之入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标准。王羲之与《兰亭序》已诞生一千多年,人们的目光没有离开过这个书法史上永恒的经典,直到晚清书家倡碑抑帖,书法才多了一条蹊径,注入了雄强俊伟之风。王羲之与《兰亭序》,是书法史上的高峰,就像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一样,它们带来的美感是任何后来者都无法替代的。我们可以千遍万遍地咏读,徜徉其间,享受美感,却不能以此作为永久的或唯一的审美价值取向。经典的诞生意味着创新,意味着生命力,而经典的生命力和精华,却存在于它成为经典之前。经典在成为经典之后才被重视、才被研究;在经典笼罩下,新的经典的产生,又会有多少的空间,这其中是否有些悖论意味。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信息化的时代,因特网的诞生已使地球这颗太阳系中的行星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早已呈多元化。面对古老而又传统深厚的书法艺术,面对其中如若王羲之与《兰亭序》一样的经典,我们是否多一些思考。
此文曾发表于《书法导报》2002年10月16日,《新华文摘》2003年第2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4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文英书展

                                   杨凝式与《韭花帖》
                                        王文英
        
      杨凝式是我国五代时最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卒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享年八十二岁。历仕唐末及五代。杨凝式在古代艺术家中,可谓长寿者,这恐怕与其萧散淡泊的心境不无关系。
      杨凝式出身官宦人家,父亲杨涉为唐末宰相。据《五代史补》记载,唐天佑四年夏,朱晃篡唐,改国号为梁(也称后梁)。杨涉将主持送传国玉玺给后梁太祖(朱晃)。杨凝式劝谏其父说:“大人为宰相,而国家至此,不可谓之无过,而更手持天子印授以付他人,保富贵,其如千载之后云云何?其宜辞免之。”当时,后梁太祖朱晃害怕唐室大臣不利于已,常私下派人四处探访群臣的言论,官宦人家有许多人因此遭祸。杨涉此时也常有自身难保的感觉,忽然听了儿子杨凝式的话,非常害怕,大叫:“汝灭吾族!”神情黯然沮丧。杨凝式也害怕自己的这番话被人听去,真的给杨家带来灭顶之灾,于是,开始佯装癫痴。此后经年,战乱频仍,朝代更迭犹如走马灯一般,生性耿介的杨凝式只好消极地在佯装癫狂中度过一生。时人送其雅号“杨风子(疯子)”。
      《韭花帖》行楷书,为杨凝式的代表作。是他为答谢友人馈赠美味韭花而写的致谢书信。凡七行,六十三字。通篇文字洋溢着作者轻松愉悦而又高昂的热情,萧散闲适的心境溢于言表。其书法更是令人称绝。杨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这信手随笔的书札便成了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
      《韭花帖》宽疏、散朗的布白该是其最先夺人眼目的特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这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然其字间含蓄的顾盼,又气脉贯通。平中寓奇的结体则是《韭花帖》最为突出,也最令人叫绝之处。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反而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奇趣盎然。通篇形态宛若一个闲雅奇士,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雅逸风流,沉静自若。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无论是从书法本身,还是文字内容,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这种散淡的心境。
      杨凝式把矛盾引入书法创作中,并取得了空前的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这除了他超凡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之外,恐怕就是他现实心态的真实写照。杨凝式从唐昭宗朝进士及第,授度支巡官,迁秘书郎、直史馆;及至五代,从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三川守到集贤殿直学士、考功员外郎,又从比部郎中、知制诰、右常侍、工户二部侍郎、兵部侍郎等等直至最后的左仆射、太子太保,死后诏赠太子太傅,历仕五代。这之中,他几次寻病辞官,又几次入朝为官。从唐末到五代,短短的几十年,朝代数次更迭,战乱连年,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可以说动荡贯穿了杨凝式的一生,注定了他的生活起伏跌宕、波澜不尽。杨凝式无法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冲突。他希望国泰民安,因此他凭借着自己的才俊积极入世。然而,以他个人的绵薄之力,又何以能阻止争权夺势的争斗。他几次称病辞官,又几次登上朝靴。杨凝式身处矛盾的漩涡之中,奋力抗争却无力自拔。书法创作便成了他情感渲泻的最好方式。《韭花帖》正是他这种矛盾心理的写照。
      杨凝式身材矮小,但聪敏颖悟,富有文采,大为时辈所推崇。他平生喜好游历,虽历仕五代,但常称病闲居,云游四方,尤喜遨游佛道祠。每遇山水胜迹,便留连吟咏,挥笔墙壁间,且吟且书,神采飞扬处若与神会,常有精彩佳作问世。据传:西洛寺观二百余所,题写几遍(《书小史》)。因而,他的书法作品传世的很少,除《韭花帖》之外,仅有行书《芦鸿草堂十志图跋》、草书《神仙起居法》、行草书《夏热帖》。
      杨凝式书法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却脱尽“二王”面目,而独得其神韵。《韭花帖》与王羲之《兰亭序》章法、结体可谓天壤之别,然其淳古典雅、清新超逸之风神,却直逼《兰亭》。宋代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有诗赞曰: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下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韭花帖》问世于唐代谨严书风的笼罩下,却扬起了抒情纵逸的风帆,为宋人“尚意”书风开启了先河。杨凝式被视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大书法家。宋四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无不受其影响。
(曾发表于2001年书法导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4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文英书展

                          从书法二十余年发展的得与失谈继承传统
                                        王文英
  
一、
        书法艺术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后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振兴中华的声潮中,开始复苏与振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书法艺术空前的繁荣,书法活动和参与的人数,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已从文人士大夫的书斋走入了民间,出现了许多民间书法家。书法艺术也从文人士子的雅好,从实用逐渐发展成了独立的艺术种类。这可以说是书法史上最重要的变革。
        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二十余年来,在书法创作、学术研究、书法教育,对外交流等几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展览方面形成了以定期的全国性大展为主导,各项主题展与单项展齐头并进的格局。各区域展览更是丰富多彩,各种的交流展层出不穷。这些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全面地展示了当代书法创作的水平,而且推动了书法创作的繁荣与发展。在学术研究方面,成功举办了多次全国性书学研讨会以及国际性专题研讨会,出版了相应的论文集。区域性的理论研讨,成果显著。由此,建立起了一支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研究能力比较强的学术队伍。推出了许多水准高的著作和论文。理论构筑使当代书学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长足的进展。书法的教育与普及成绩更是有目共睹。书法教育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直至博士后,许多文科类的综合大专院校纷纷开设书法课,名目繁多的各类的社会办学所开设书法教育课更是应接不暇。
        任何的事物的发展,都是积极与消极共存的,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不例外。二十余年来书法艺术在发展的同时,存在有许多消极因素,在繁荣的背后,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最主要的当属“浮躁风”的盛行,人文精神的丢失;审美主客体间审美落差的加大(即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审美距离加大);鄙视传统,抑或说是忽略传统而过分夸大创作主体的作用,使书法艺术的“创新”游离于自身的规定性之外;为了迎合,为了名利,而丢失自我创作个性的发掘等等。
        书法振兴二十余年,究竟如何评判它的得与失?我认为,其成绩是应该而且也值得肯定的,它使衰颓几近消亡的书法艺术,重又振兴起来,而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两面性:积极与消极并存。重要的是客观地看待和评判事物发展的主流。二十余年来,书法创作繁荣,从艺人数众多,使古老的艺术焕发了青春,唤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参与。当然,其中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当积弊深重时,适时的矫枉过正是非常必要的。对此理论批评界责无旁贷,展开客观的批评与讨论,从而引导书法艺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此而固步自封,胡子眉毛一把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提倡继承传统,就抑制艺术个性的发展。这同样不是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过犹不及带来的深重影响同样也是非常可怕的,同样抑制了事物的发展。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客观地对待事物的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创新。这是一个事物发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呈链式的发展结构,一环紧扣一环,不可割裂,也不可断开。如果链条的任何一个中间环节出现问题,而枝节出的,已为彼事物,而非此事物。书法艺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艺术,支撑这个链条发展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汉字发展体系。因而,它的发展只能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革新也只能在书法艺术的规定性之内。对于外来的文化或姊妹艺术也只能是借鉴与吸收。我们今天对于书法艺术的探索与研究,是书法艺术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环节。
        吴冠中先生说:“中国书法这一独特的艺术体系,包涵着形象、意象、抽象等复杂因素,却又体现了概括、洗练的表现形式(《我看书法——井上有一书法集序》)。”中国书法艺术的意境美、抽象美,尤其是它所呈现出的抽象美感,令许多艺术家特别是西方艺术家着迷,并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单纯注重抽象造型,而忽略中国书法所特有的汉字本身,由此而探索发展下去,也许会产生出许多美妙的艺术作品,但它已是抽象的造型艺术而非中国书法。中国书法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依托性,即对汉字的依托。吴冠中先生在他的《书画一家亲—黄苗子、郁风书画展》一文中写道:“作为书法,就不能扬弃可读性,我喜欢苗子的书法的造型美,并可读,有亲切感。”
        吴冠中先生这里所说的可读性是书法艺术的最根本的规定性。因之可读而产生的接续美感:文字内容的韵律美、意境美与书写的韵律美、造型美相得益彰,完美和谐统一。或静穆平和、或缠绵婉约,或纵逸奔腾、或大气磅礴……,是任何民族、任何艺术都无法替代、也无法比拟的。由此,我们可以说书法艺术要发展,首先是要继承传统,在传统的沃土里广泛深入地学习、批判和吸收。人常说,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句充满哲学意味的话,阐明了一个道理:只有本土文化,才是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
三、
        继承传统,什么是传统?传统又是什么?它是一个恒量,还是一个变量?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就是传统。从它的定义看,它是一个变量,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可以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概念。昨天相对于今天是历史,今天相对于明天也将成为历史,这之中的优良的事物就积淀成为传统。
        十九世纪末叶以来考古界的两大发现:秦汉简椟帛书和甲骨文的出土,令书法界震惊,它们所呈现出的美,足令现代人神向往之。尤其是秦汉简椟帛书,它的自然、质朴的写意风格,对今天书法界的影响可谓是深刻的。它相对于今天来说,早已成为历史,它是不是书法的传统,我认为它是。但因为它游离于文人士夫视野之外,因而也就游离于书法正统(经典)之外。
        这些考古新发现,它们在那个时代出现时,只具有实用的功能。书法在过去是流行于上流社会——文人士大夫之间的雅文化,它有着自己的审美定式:清、雅、逸。这些民间实用书体不在他们的审美的视野之内。
        那些游离于书法经典道统之外的民间书法,以其活泼、自然、质朴的造型,自然、流畅的线条所呈现出的美感,却正符合了今天这个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的社会审美意识,足以让今天的人感叹不已,从而从一个方面充实了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些遗留下来的,经过历史的淘洗而积淀下来的诸如汉简帛书,敦煌残纸(写经)等等民间书法属于书法的传统之列,由此而发展起来的崇尚自然、洒脱、写意、张扬个性的书法作品,理应得到理解和认知。
四、
        与时俱进。社会发展如此,艺术发展史是如此,书法发展也是如此。从中国书法史早期的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以及后来的楷书、行草书的发生、发展,不仅书体得到不断演变、发展和丰富,而且,书法的风格的发展、变化更是丰富多彩,既所谓晋人“向往自然,向往离尘绝俗,向往玄远虚淡。”;而唐人则追求“昂扬奋发、雄武健美、矫健奔放,雍容华贵(《中国美学史》.敏泽著)”的美学思想。书法艺术正是这样在不断的继承与扬弃中得到发展而与时俱进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趋向和审美特征。黄宾虹先生曾说:“古今沿革,有时代性”(《黄宾虹谈艺录》)。审美趋向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我们不可以想象今天的人穿着宽袍大袖的锦衣华服来追赶公共汽车,或者骑着毛驴、坐着马车往来穿梭于闹市与地域间。汉代艺术质朴、大气,唐代艺术崇高、恢弘。我们喜欢这样的艺术,但却不可能艺术地再现这样的艺术,只能简单机械地摹仿,因为我们不可能像汉人或唐人那样生活,那样看待事物,那样感受事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背景早已与汉唐时代大相径庭。著名画家石涛曾经说过:笔墨当随时代。俄罗斯画家、美学理论家瓦·康定斯基在他《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也论述到“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儿,同时也是孕育我们感情的母亲。”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其书法理论名篇《书谱》中这样论述书法艺术的发展。他说:“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社会风尚因时而变,书法艺术的审美趣味也因时而变。“古质今妍”,恰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最可贵的是既能继承古人,又不背离时代,顺应时代而又不混同于时代流行的弊端。中国书法艺术要发展,要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前提下,必须要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风貌。这才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五、
        继承不是照搬照抄,不是复印机、复读机。每一个书法家都有与人不同的个人气质,对于客观美同样会有不同于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而感受美的同时,也会有与人不同的角度和深度的认识,这就是人的个性差异。因而,关照于书法创作就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现实的多样的审美需求是书法创新的客观要求,书法家的个性是书法创新的客观基础。
        现在已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早已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任何的四平八稳,已不属于这个生活节奏、工作节奏都高速运转的时间、空间,慰藉人心灵的已不仅是清、雅、逸,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趣味随时代的发展,早已成多元发展趋势。在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的生命源泉。
        如此强劲的变化,如此繁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使阳春白雪的书法艺术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这是客观现实的要求。这个时代为艺术家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的空间和自由驰骋的心境,也给了书法家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文学艺术史上的事实告诉我们,某一门艺术的高度繁荣时期,也正是艺术家的多种多样的创作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时期。”“艺术的繁荣与艺术家的创作个性的充分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如我国唐代诗歌艺术的繁荣就是这样,唐代书法的繁荣发展同样如此。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就是一个艺术高度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艺术家创作个性充分发展的时期。因而,继承与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不可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也是艺术发展的方向。
        宗白华先生说的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确是发展文化艺术的规律。至于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是不是花,先让它长出来,历史自会做出结论(《艺境》)。”
(此文发表于《中国书法》2002年第一期,《北京书法》2002年第二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