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4673|回复: 1

尽精微而穷博大——卢乐群榜书艺术略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4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尽精微而穷博大——卢乐群榜书艺术略论
' l# U) ]1 }! {
/ |, `0 L7 G- c
来源: 兰亭书法公社  作者: 陈津迪8 ~+ h5 ~6 w6 g# i7 r( K) q# y. i
+ w, B  X! U1 k6 K, A

3 C0 S) D4 V: }  d! L8 v

& q" D4 W! l, I/ T! v& g/ I- Q% K1 {  h; G

8 i$ b+ @* e- m3 V4 I
) x: H+ p% `5 l# i3 P2 O6 p8 K3 d# ~4 ?4 p4 o1 p7 h. o1 }% ?
- X' y; G  ]3 W: X5 \2 T
  当代榜书艺术风起云涌,潮起潮落,令人叹为观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展厅文化的影响,书法从文人案牍雅玩演变为展厅空间艺术展示;二是现代建筑的宏伟高大为榜书艺术提供了表现空间,书法的表现形式与时代建筑息息相关;三是工具材料的突破为榜书艺术提供了保障。卢乐群先生的榜书艺术在当代风云变幻的书法艺术潮流中独树一帜,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价值。
$ Y, P2 @& k, D; R: \+ ^
) }  q) Z7 ?% ]; A- \6 Y/ {$ \3 t  卢乐群先生对大字榜书作品的探索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作品的字数也从匾额的三四字到整幅大字作品。榜书大字作品形式的多样性要求创作者具备高超的线条控制和空间造型的把握能力。传世的榜书大字作品皆刻之于崖壁,如《经石峪金刚经》、《瘗鹤铭》等,且年代久远,上佳拓本不易见,文献记载的题壁作品可视为大字榜书,然皆失传,无从借鉴。近世以榜书闻名海内外者,当首推沙孟海先生,“海内榜书沙翁第一”。卢乐群先生早年师从沙孟海,陆维钊先生,邱振中先生认为,卢乐群“在用笔的气势、迅疾上受两位先生影响至深,而在结字、章法上与沙孟海最为接近。”卢乐群先生近年倾心于大字榜书的创作,其得意神合之作,可谓气势磅礴,阔笔横扫,有如千军万马,似得沙老之真传。
8 n% T; M$ L$ e$ d
6 U0 X, ^+ Q* Z! D! q+ v* j% K# [% M: v* N- {% f

. Y' n: T% R8 G& X- w
. h$ N6 y3 Y3 n& O7 N0 f
1 U1 W+ I( e: E, Q  卢乐群先生大字榜书作品的艺术特征可概括为:博大、厚重、空灵。8 [) x( z# n2 p4 Z8 \7 n

5 L5 U6 H1 |; l5 |. S% @  (一)博大,大道至简意味着“少而精”,博大精深意味着“多而广”,大道至简与博大精深是一对矛盾,是一体的两面。大道至简与博大精深是可以转化的,大道至简往往要博采众长,融合贯通。卢乐群先生的大字榜书作品气局浩大广博,造型收放自如,前后左右字形的呼应揖让自然生动,举重若轻。这得益于卢乐群先生深厚的传统功力。用笔简练,纵横排挞,起笔圆厚,收笔常不收边幅,转处断笔另起,尽情处常飞白渴墨,而意犹未尽。造型上中宫紧敛,纵向取势,笔画粘合处,密不容针,墨块布白对比强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9 d% d6 X: F0 ~5 b3 W# i; d
) O& [% r' `0 n7 ]4 d1 J! S  (二)厚重,厚重体现的是一种沉着、力透纸背的美学特征。以行草作大字榜书,飞动容易,沉着静穆则不易达到。卢乐群先生早年曾对篆隶书下过很深的功夫,对其艺术语言的理解参悟,很有独到之处,并且凭借自己对艺术敏锐的感悟和参透力,对篆隶和行草两种书体线条形式语言的贯通、提炼下过一番扎实的功夫。因此,他的大字榜书作品,虽具行草书的形质,却有篆书的厚重静穆,隶书的奇古开张。
8 s' M7 L# ^! T1 l; t
" {& r0 d. P' G/ b% T$ c  (三)空灵,指大字榜书作品整体章法意境的创造上,实处用墨,虚处着意,动中有静,实中有虚。五代杨凝式《韭花贴》章法上的空灵和富有想象力,明代董其昌用笔的轻松淡雅,及其富有禅意的造型空间,都体现了书法的独特魅力和书写者心灵的自我观照。厚重和空灵本是一对矛盾的审美范畴,书法作品中表现如此激烈冲突的审美内涵,既是创作者的别具匠心,也是书法艺术语言的博大兼容,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卢乐群先生大字榜书作品,善于布白留空,章法上字距严密,上下字贯通连接,开合跌荡,富有节奏,行距疏朗开阔,加上刷笔飞白,浑然一体,给人一种苍茫空灵的艺术感受。
5 `$ T/ [" y: d2 k; K9 _. O" H
2 J5 S0 f" z; t5 {0 }; \5 a7 p0 X( B/ }
! R4 I( P: V! k) I- W

6 M& K- [% M, F
$ P1 o/ o! q8 O8 h& R3 _  笔法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永久的历史话题。历史上任何一位成功的书家,都独具慧眼地善于借鉴此前任何有意义的探索,并加以演绎发挥。潜在的或形式上并不突显的笔法元素,往往正是一个成功的探索者的切入点。传承体现了文化的厚重和深刻内含,书法艺术的形式语言离开了传承,便会变得苍白无力,甚至于面目可憎;创新是基于对传统的坚守,没有坚守就会失却书法的人文精神。一个文化睿智者,其价值就在于坚守而不固步自封,创新而不割断传统。卢乐群先生的大字榜书作品,在传承和创新上的成功探索有三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其一,筑基深厚,厚积薄发。几十年沉潜经典,皓首穷经,以虔诚的心态面对传统。对话和解构是艺术家的修为,内敛和尽精微却是个性化的展现和选择。其二,重细节,精益求精。卢乐群先生对经典作品的把握,在笔法、结构造型的细节要求上,近乎苛刻,一丝不苟。这种功夫的长期锤炼,使其自运创作能手到拈来,变化丰富,精妙莫测。其三,在书法形式语言的拓展上,表现出传承性与当代性的统一。卢乐群先生的作品节奏明快,行草交融,映接微妙,自然生动,目视而心悦,具有强烈的当代性,但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即在审美趣味上对古意的回归和追求。
1 {/ u2 j; [6 o1 b8 b) g$ T' f* ]! G& ^& ]. c! Y" G! {" T
  当代性和对古意的回归,对书法艺术来说本就是不可分割和回避的命题。
1卢乐群中国书法馆藏作品 (9).jpg
发表于 2013-4-8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1_310:}应多上传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