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bwt

启东施惠新网络书画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8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4尺斗方,2014年产品
20140204161820625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3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春对联
201302061615490781.jpg
20140120201149515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5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上半年产品,6尺整张隶书
DSC_065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5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尺整张隶书
DSC_065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5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尺对开草书
DSC_065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5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wt 于 2015-2-25 18:11 编辑

6尺隶书对联
00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中旬,本市书协主席施惠新应邀接受了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星艺术》杂志杨小南的专访,下面为专访内容:
     杨小南:施老师好,能说说您是怎样走上书法之路的?
     施:说来可笑,我少年时的生活与书法毫不相干,父母是文盲、农民,周围也没一个写毛笔字的,
我是怎么爱上书法的呢,仔细想来,当与文革时期在上海交大的一次见闻有关。1969年秋天,我随母亲去上海徐家汇交大舅舅家玩,在沪一周,将交大的每个角落玩个遍。那时节,“山深林密老虎多”(张春桥语)的交大已经停止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批斗党内走资派、揪出一切害人虫”的口号甚嚣尘上,诺大的交大几乎被大字报覆盖个遍。当时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大字报的内容不甚了了,但每张大字报上的毛笔字似乎都很出色,有的几乎称得上美仑美涣,让我这个乡下小孩惊诧不已,到底是名牌大学的老师,这些字写得竟然那么好!相信这是我第一次被书法所震撼。另外,我之喜欢书法似乎与小学语文老师李万生也有些关系,当年他教我的时候,就很重视钢笔字,说钢笔字是人的第二张脸,每天起码要练500个字,并将写得好的字张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我的字写得有些意思,自然常受老师表扬,这样我对书法就有了点朦胧的爱好。初一暑假时到姑妈家玩,见东宅上有一位九十岁的老先生在用小楷抄写中药医案,老辣的笔墨、幽幽的墨香一下子激起了我对毛笔书法的兴趣,第二天就去镇上买回了毛笔开始胡涂乱写起来。刺激我发奋练习书法的,还有一件事:因祖辈的恩怨,施家与本村的表亲黄家水火不容,得势的黄家在文革中对施家大举报复,不但将我当过村长的祖父揪出来狠批猛斗(后来才知道,土改时死板的祖父固执地按照所谓的政策将黄家划成了中农,就此种下恩怨),而且在我即将进入高中学习时竟然指使他人在大队部和中学的墙上张贴大字报,诬陷我曾经在7岁时写过反标,还偷过生产队河里的鱼等等,意欲让我上不了高中 ,看着大字报上如狗爬样的字,我暗下决心把字写好,下回我也贴你一张大字报,咱们比试比试。从1974年至1977年期间(我正上高中),我的业余时间差不多都化在涂涂抹抹上。

其实当时完全是瞎写、瞎涂,由于缺乏高水准老师的指导,我根本不知道学习书法须对照古人经典认真临摩,当然也不知道该学些什么字帖,何况当时的书店也没有经典字帖出售啊,三、四年间勤学苦练,基本上是白学了。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多少给农村青年带来了一点希望 。

       在上海交大教书的舅舅见我窝在农村不是个事,带信让我去他家复习,1978年2月—5月差不多70多天的时间,我就在舅舅家闭门读书, 每晚都学到半夜,回启东后也差不多天天学到半夜时分,我觉得当年的这五个月时间似乎比我过去的小学、中学10年时间读的还要多。当年文科高考的录取比例是百分之一,竟然让我考上了!

大学里毕竟不同了,真是幸运,我所在的中文系781班竟然汇集了本校多名书法尖子!书法爱好者竟然有十七、八位!每到中午大家都齐刷刷地集中在教室写大字,满教室飘着墨香啊。每年5月,我们班都举办一场书法展(这在全校仅此一例),。      图书馆里有的是我想读的书。读了上海书画出版社的《现代书法论文选》及《书法研究》等书籍刊物,才知道中国古代有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苏东坡等书法大家,才知道学习书法必须老老实实地向古人学习,“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必须经过“观、临、养、悟、创”等几个阶段。因为读中山大学教授商承祚《我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受其推崇颜真卿楷书的影响,开始扎扎实实地从颜真卿的楷书入手。一直到毕业分配至农村中学当老师,我都在学颜真卿的楷书,一学就是10年,然后又学各大隶书名碑,1993年开始又将精力转向行书、草书的学习并相继拜访了黄惇、尉天池、管峻等名家,得到了他们的指导 。去年,年过五十的我又来到了京城在中国书法院进修了一年书法。

       杨:
您能为我们详细说说书画同源这个观点吗

       施:中国画之所以称为中国画,是因为书法的存在。绘画过去是文人余事,文人写完字,砚有余渖,随便涂抹几下,梅兰竹菊,山山水水,渔樵耕读等等,中国画随之兴起。书画同源一说由来已久。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从书法与国画使用的工具来说几乎完全一致,都是毛笔、宣纸、水、墨;从审美来说也几乎一致,比如用笔,都要求以柔克刚,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用笔要毛、涩、松,就是既要老辣又要轻松自在绝无做作,既要沉着又要痛快。还须笔墨相济,有笔有墨,笔墨调和。“书画同源”这是中国绘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重要标志之一。北宋山水画家荆浩的八法论影响深远,八法中第一第二法就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
书法注重笔力,画法注重线条,书画共同讲究“骨法”、“骨气”。没有骨法用笔哪来气韵生动?因此,自古以来画家往往以书法中篆、隶、草书、飞白等笔法渗入画中,到达妙笔纵横、奇趣横生的境界。精神必须仰仗于物质的表现,同样的道理,艺术亦转化为物质方得以体现。由于实施阶段所用工具材料之不同,使得中国绘画有别于西方绘画而独呈异彩。蔡邕有言:“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中国书画用笔之奥妙皆肇始于所使用的特殊工具——毛笔。毛笔此“软”指弹性而言,非软弱之意。是指遣毫之时的提、按、顿、挫、疾、徐、迅、缓,产生出极尽变化的线条造型,善于在纸上作虚巧多变的动作。这“奇怪”正是产生于“笔软”之中,柔软的毛笔挥洒在具有渗化性的宣纸上,交融变化、黑白浓淡之间情趣自然彰显开来,正是笔墨纸等相同的工具使得在山水画花鸟画中书法的笔力与绘画的创作关系更为密切。元代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自上世纪初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绘画技法以来,一些人用西方技法改造中国画,中国画的面貌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从好的一面来说,进入新阶段的中国画,造型更加准确,特别是人物画,一改晚清海派末流面谱化的刻画,显得活色生香。色彩更加绚烂多姿,也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所以,从艺术市场的实际表现看,受西方绘画技法影响的当代国画似乎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但另一方面,由于当代中国画家普遍缺少书法的童子功夫,或下笔过于刚狠,忘生圭角,缺少含蓄蕴藉,或气力不加、粗疏荒率,笔墨漂浮,经不起细品。当代的写意画缺少精品力作,连续几届的全国美展都不容易见到笔墨精良的中国画写意精品,对笔墨功夫要求不是很高的工笔画便成了主打产品。这给我们留下了隐忧:老祖宗传下的优秀技法就此失传了吗?值得玩味的中国画从此难于寻觅?

        想想古代的大师都是什么时候接触笔墨的?明代唐寅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写字画画了,宋代王希孟也是从小练字画画,十八、九岁时便得到宋徽宗的赏识并创作出了名垂美术史的《千里江山图》。当代的国画大师无不都是书法大师,如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李可染、张大千等等,无一不具备书法童子功。

        而现在的中小学生,做不完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国画系学生接触到毛笔,一般得到了上大学以后,书法童子功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国画家的笔墨质量。当代中国画缺少耐人寻味的写意画也就不足为奇了。

        寻寻觅觅中, 我们忽然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一些主攻书法几十年并成绩斐然的书法家,近年转向了中国画的学习,几年下来,国画画得很有意蕴,也很地道,值得再三玩味,与素描出身的国画家出手完全不同,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国画将续上传统正脉,书法拯救国画这句话并不过分。

       杨:自古以来书画都分南北,当代似乎听着少了。您从江南而来,您能从书法市场和书法家的技法来说说当今书法的南北差别吗?

       施:
明董其昌首提书画分南北、清郑谷口发扬了这一学说。从书法史的角度看,南北书法确有明显不同,比如,南北朝时,北方之书雄强方折,南方之书委婉秀逸。画亦如此,北宋的画大多是高山大川,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南宋的画如夏圭的湖山胜景图,优雅精致。大抵与画家身处的环境有关。

     我看惯了南方的山水,到了北方,比如看了北京周围的山水草木,就觉得与南方迥然不同,这时再看北方画家的山水就完全理解了。

      至于书法,一般人认为北方之书受碑版影响,以雄强为主调;南方之书以秀逸的王羲之为旨归,自然委婉。其实,这要具体分析,妄生圭角,粗疏刚狠,这不是雄强,这是简陋;温婉精致中规合节也不是软弱,王羲之的字弱吗?一点也不弱,倒是真正的雄强。当然,由于长期的环境影响,比如,我们长期生活在莺飞草长、吴侬软语的江南,相对北方人而言,少些刚狠多了些温婉是可能的。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南北各成体系。而近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交通的便利,交流的广泛充分,这样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套用一句官话,叫做优势互补,南北不再是双峰对峙泾渭分明。以北方的河南为例,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书协就邀请江苏的费新我、沙曼翁、黄惇前去讲学;而同样,江苏书法界的许多活动也邀请河南省书协的周俊杰、许雄志、李刚田等或出任评委或作为特邀作者。河南作者主攻二王一系的不乏其人,江苏作者主攻龙门二十品、秦篆汉隶等碑版的、写王铎的、傅山也大有人在。从当今的全国书展来看,南北并无多少明显的差别。至于书法市场,我想聪明的投资者一般将地域、作者名头作为参考,最主要得看该作者的真实水准与后市如何。

       杨:您觉得书法和修养是什么样的关系?是以书养心还是以心养书?

       我想您说的书法是指书法技法掌握的熟练、精到程度,功力如何。而修养是指全面的文化修养、文人情怀。刘熙载说,书法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可见要做个一流的书法家不单要解决技法问题,还得有较深厚的国学功底,比如懂一点老庄、老子的哲学,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学说,中庸之道等等。对书法美术史、经典作品了如指掌,培育正确的审美眼光等等,当代的一些名家大师,比如启功,沈鹏等都不是单打一的书法家,如启功对清史、对音韵训诂学、对红楼梦、对书画鉴定都有独到的研究,沈鹏先生在退休之前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总编辑,主编过《中国书画》杂志,写过大量的美术评论,可以说修养到达多少高度,你以后的作品就能达到多少高度。当然,大儒并非自然就是书法大家,笔墨功夫的长久锤炼不可或缺。另外我想,从事艺术的人一定是个固执的懂得取舍的人,或许在生活中是个另类,想想一个听话的,每天准时上下班,8小时内情愿聊天打发时间也呆在办公室里的,或者在官场如鱼得水混得风生水起,每日周旋于高官富商周围的人,一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喜欢热闹出风头的人,会在艺术上有独到的造诣吗?徐悲鸿曾经有过这样一副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只有认准目标,破釜沉舟,百折不挠,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至于以书养心还是以心养书,我想这个不好绝对分开。

     杨:您觉得书法的技法重要还是艺术性重要?

      施:我觉得两者不可分割,技法当然重要,没有技法哪来的艺术性?我想您说的艺术性是指既有高超的技法又有一定的个性境界,从这点上说艺术性的内涵更丰富些。从目前的书法界现状看,一些毕业于书法专业的高才生大都具备较高的技法水准,也就是说,经过十年二十的努力,技法的继承关他们基本攻克了,你去看他们的展览,他们简直就是复印机。但看他们的作品咋舌之余总觉得缺点什么,回过头来仔细想想,明白了,就是缺少大师必备的个性、境界!我想,人那,一个阶段要解决一个阶段的事情,比如,三四十岁时解决技法问题,个性初露;五六十岁时个性特征初步建立境界得到提升,七十岁左右个性凸显境界高迈,八九十岁人书俱老卓然独立于书坛。超越了反而不好,比如四十岁前就风格早标遗世独立,一旦结壳、固定,意味着你的艺术生命就此完结,所谓江郎才尽是也。再说,技法、风格、个性、境界这些艺术要素也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淬炼才逐步形成。

    杨:自古以来有“见字如见人”的说法,您觉得这种说法现在还成立吗?

      施:这种说法当然成立。我想,一是书法家要有成熟的艺术语言、个性标签,你的书风要明显区别于别人,比如,林散之、沙孟海、启功、陆俨少等人,风貌独特,不用看他的落款签名,我们往往知道这件作品是谁的,所谓见字如见人。我想,这点许多人都能做到,写了几十年的字,要想没有个性都难。当然,我反对为个性而个性,光有独特的个性而没有技术层面的支撑是站不住脚的。二是,从书法作品中,我们应该读出许多信息,比如,你的书法受哪几家经典影响,也即你的学书路径是什么,是学到了经典的精髓,发扬光大之?或巧取民间艺术的某些元素,化腐朽为神奇?还是学到了经典的弊端、缺点?变优雅为恶俗?是对经典的生硬照搬还是融会贯通?你的审美眼光如何?你的萃取能力如何?从这点上说也是“见字如见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人的高度决定了艺术的高度。

    杨:您是如何看待当今的书法市场?

      施:过去,一些人总认为写字很方便的,所谓一挥而就,几分钟的事情,送我一张打什么紧呢,问你要还是看得起你呢。所以,习惯向书法家要字,而不是出钱购买,经过近几年的宣传熏陶,知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收藏家也尝到了升值的甜头,这一点有所改观。一些人已经将书法作为投资品来看待了,掏钱购买变成了自觉。目前,书法收藏在全国蔚成风气,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山东青州、甘肃通渭等地书法收藏正方兴未艾,你去看看拍卖场上黑压压的人群,你就知道,书画家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我觉得目前的书法市场发育得还不错,买大名头的去拍卖场、去画廊,买中青年作品去网络,如中国书法超市、书画玩家网等等。名家作品供不应求,价格虽有盘整,总体呈上扬态势。当然,作为市场风向标的拍卖市场对大名头关注过多,而对中青年书法家关注得还不够,一些公司从利益上考量宁愿拍大名头的假货也不太愿拍具有实力的知名度还不高的中青年书画家作品。另外,许多藏家不研究书法作品本身是否值得收藏,用耳朵替代眼睛,大名家的应酬作品、垃圾作品也能拍出善价,而一些中青年的精品往往被市场低估。其实,动辄几十万的大名头的书法已是天价,你拿下了还不知道今后是升值还是贬值呢。而中青年书法名家才刚刚入市,你或许买到的是原始股,买得好会有广阔的升值前景。

     杨:
您对现在期望以书法为职业道路的后辈有没有什么建议?

       施:我想现在二三十岁的新生代书法家赶上了好时光,大学毕业不包分配有个好处就是自主择业,你完全可以以书法为职业,因为市场有这个需求。学了多年书法,本科或硕士毕业了,不用去跑单位投简历,除非是书画院、少年宫、群艺馆等与书画有瓜葛的单位,否则情愿自己找地办个少儿书法培训班,一年能有个十万八万的收入就不错了,想想看,每周也就工作一二天,其余大把时间都可以用来读书挥毫,修身养性,这不是神仙般的日子吗?干吗非要去找个单位,每天匆匆忙忙赶着上下班,做与书法不太相干的事情?还得看别人的脸色?三四十岁前教学生为生,四五十岁后作品成熟了,到时也可以卖字过活了,兼搞些书画投资,也就丰衣足食了。

      我们这些50后、60后,想要练字时没有好的老师引领,也觅不到一本好的字帖,胡乱写写,大都走了几年弯路(以其走弯路,还不如不写!);三十多年困于单位,做大量与书法不相干的事,书法只是业余。所以,我们这辈出大师的几率很低;而新生代则完全不同,要名师就有名师,要碑帖就有碑帖,精良的印刷品估计过去的皇帝也没能见过那么多,所以,要珍惜这样的好时光,心中要有成大师的宏愿,你们这辈人完全有希望成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尺斗方
00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习篆选刊之一
18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线篆,我一直视为畏途,硬着头皮临习。
143.JPG
14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