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386|回复: 13

著名书画家汪为新精品小作1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4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作品尺幅】69cmx34cm
【作品材质】纸本
【作品价格】协商
【其他说明】18921778881(可微信)
著名书画家汪为新精品小作1件.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汪为新,又名止亭。斋号琅园,江西永新人,1995年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职业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评论家、鉴赏家。书画印在当代均属有极高的水平,在专业圈内有着比较高的声望。升值潜力巨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汪为新生活照 汪为新.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5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汪为新工作室一角
汪为新工作室一角.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愁雨
                                                         文/汪为新


        苏东坡大约在南方的和风细雨中感受到滋润,故有“喜雨亭”,但文人有时让人捉摸不定,明明有“润如酥”的喜悦,偏偏又生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慨来,人自胡乱愁耳,又何关雨事?周作人莫名地为他的书斋取名曰“苦雨”,其意我不知深邃何处,有意与东坡先生相左,抑或与东坡先生相近?文人心思真是耐人寻味。
        我生长在江南,对雨有切肤的体会,志在于山,忘情于水,按理是很让人参悟到人生当中的一些韵致的,尤其黄梅久雨后的晴天,雨丝垂帘似的常常挂在我的窗前长达半月,但时日久了,心底也难免会泛起丝丝哀怨,年复一年,雨的愁绪由此弥散开来......
我倒是真有点心契周作人先生了。
        人往往有溯源穷流的爱好,我也无意识地以传统的情怀在今世找到答案,无数次住南昌个山园,对岸湖光潋滟,晴天固然极好,雨天尤其曼妙,园中一夜饱雨,迷梦醒来,在未升的幽静中,踩着隔夜的寒气,出园步入曲曲弯弯的偏僻路径,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两旁升起,时稠时稀也时隐时现,虚无之间让人有难了的世情。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野路风景,由来是宋人手笔。面对如此景致,我想那些文人雅士难免要生出些许触动,陆游就有“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这样的句子,但大多的文人感伤来自自身,外面的即景犹如“过眼即为所有”,至于“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的感慨未免来得超然。所谓风雨凄凄以至如晦,这个意境我倒也喜欢,因为由此可以谈风月。
         古代士大夫们赏雨如同赏山、赏水、赏月、赏花,即便是败家的李后主仍有“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的感怀,颠沛流离的易安居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总一个愁字了得”这种调调也不过是离愁别恨的一种愁绪,文人或是多愁心结,或无病呻吟,甚多愁者,不外多情。
像今年南方的水灾却让民生叫苦,天上雨落,人心里如煮汤,这是何等的煎熬,据说还在无休止地下,人间甘苦它浑不知,尽管雨是好雨,却并不逢时。


                                                            2012.7.7凌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元先生
                                             文/汪为新
              
        书格之高下,亦如人品。故凡记载所传,其卓乎昭著者,代惟数人。吾每与旁人论:培元先生有魏晋之气,旁或曰:有名士气。盖培元先生谦谦贤儒,既陶淑风致,又书学淹贯,师资纯正,具雅士之怀。
         培元先生书取法魏晋,参习《金刚经》,或有六朝碑版味,漫然而敦秀,凝然而坚润,点画萦拂之际,常生别趣;罄控纵送之间,若自由太极。先生每以二尺长锋悬腕,得迹似奇反正者,别出新致,且能尽笔之柔德而济以刚者也,盖其行笔之际,有陶熔一切之意,世人多不能解,吾每服膺于先生若假仙人之手,轩昂奇宕。     
        自古得逸品者,以其能徜徉于书册卷轴之中,故识趣兴会,自得超超元表,不肯稍落凡境也,而内本乎性情,外通乎名理,乃至难哉,培元先生善读书以明理境,又能私淑古人,以绍正传。与先生或茗或游,先生应酬作答,精神传远。而功利当下,先生常以翰墨为佛事,或身心于般若,或深究于内典,沉著逮古处当代名公未能或之先也。
        先生举一己之力传《书谱》之香火,燃遍宇内华人,众人相佐,信乎正派之难能而可贵者,若夫正派,非人品襟期学问三者皆备者不能举。
        培元者,癸卯年生人,籍闽之泉州。
                                                      


止亭于京琅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别了,还来吗?
                                           汪为新/文
   

    八十年代末我在杭州度过了很多难忘的时光。  那时西湖区的阔石板一带住了很多对艺术搞不清楚又自恃对人生参透了的“高人”,因为离美院近,白天画画,到晚上都不愿意冷落自己,则三三两两为了节约一点开支其实一点不划算地搞一些廉价“派对”;人家说“妇主中馈”,我们那群连唤作“光棍”都高抬了的一群毛头小子,在几个略大的小年青的带领下,整天说一些不属于我们这个年龄思考的“拯救艺术”的话题,对美院几位老先生有着披头散发、装疯卖傻、说话语言表达含混不清的气质赞不绝口,而对几个油头粉脸整天骑着高大摩托满街招摇的年轻教师则表达成“他母亲的阔佬”。
     就是我们这群满腹理想、想着要振兴民族艺术的小青年,迎来了我们命运里的第一次高考;也真是绝了,两个月后我们这群俨然要做番大事的毛头小伙在文化科考试中一一失利,重聚的五谷杂陈翻上每个人的心头,比相互掴耳光还难受,那晚我们买了酒和水煮花生在阔石板的斜路坡旁飞觞醉月,甚至还有几个夙未谋面的同病人拘在一起,各自散发身上、心底里对落选的不快,折腾了一宿,然后在一片狼藉中打着很沉的哈欠回各自的窝……
象梁实秋先生说的那样:时间很停匀,说快就快,说慢就慢。时隔多年,我又风一样到北京,世俗的交往中不乏名臣、儒者、阔人、富夫,看熟了这些脸,更使我经常怀恋在杭州阔石板一起享受共产主义般幸福生活并让我至今回味的那些小“战友”们,也许还能再见,或许终生不再见。
现在回想,杭州的风景名胜哪怕是缶翁呆过的西泠或弘一呆过的虎跑、灵隐,满大街跑的美女,还有古哲、近贤又能罩给你多少文气和玄气,都没有让我动过心或发愿留在这个城市,但对阔石板,好象有一种别样的情感。



                                 2006年春于飨居南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法之书
                                     文/汪为新

予自小承父亲管教,得于案前临习《史晨》与苏轼信札,唐人或晋人法帖是稍晚才见,故识“书”与“法”也得自稍长。倘若以钟元常入抱犊山三年学书,永禅师学书四十年不下楼为例,予所用功尚未入门径,而习画后于懈怠于书,失为偏颇,期间书中少题跋,非不愿,实不敢也。稍求元明之旧拓,尝试入手,未敢梦作书家,只求题跋不至于悬于壁而不敢止前,后得诸名家佳本,而杂求散杂,本末倒置又反复重来,时至今日,仍然卑下不轻易示人。
   虽书不得法,然于书学之旁,颇多择求,自晋魏至隋,或按《金石索》《金石聚》《金石萃编》《金石补编》检阅,得之谓碑学:道、咸、同、光,新碑日出。碑之繁多,搜之而无尽也。予视六朝碑之杂沓繁冗者,莫如造像记之清晰可辨。造像记中多佳者,予辈未能一一临之,姑俟碑铭略择其一二分读,谙熟其面貌,与同道师友闲时分辨,表达自己之好恶。
南海谑“专学一碑数十字,如是一年数月,临写千数百过,然后易一碑,又一年数月,临写千数百过,此殆言者欺人耳”。吾之临习尚不能千数百过,未能窥其精奇,故即便熟读仍未转换为法书之终极作品,惟吾意之所欲,以意临之,遍临百家,不期其然而求别裁也。
即便东晋下溯至宋齐,爰及李唐至本朝,要言个中得魏晋风气者,亦鲜有人焉。若所见广博,所临习多,一一打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皆得于目视,盖存于心底,尽应于手腕者宛然大家。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断非枯守一二佳本《兰亭》《醴泉》所能知也。独好一家者,不能与其论鉴。当然,独临一帖,泥古不化,庸常并遭人唾之,偏离书法要旨,人谓之“书奴”。不临帖(或少临帖)即创作,任笔为体,无法度之书,脱离本体,亦难以成书,谓之”野狐禅”。
右军也曾自言,见李斯、曹喜、梁鹄、蔡邕《石经》、张昶《华岳碑》,遍习之。是其取法众人,师资甚博,岂止师一卫夫人?抑或法一《宣示表》,遂能范围千古哉!
予等心高,欲求得于后者。故以前者为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汪为新画室一角
汪为新画室一角.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底青花瓷

                                                              文/汪为新


     去景德镇“朝圣”是第几次我倒忘了,每次去时满怀激情,画后悻悻而归。见青花瓷若见古人,似曾相识又陌生不可辨。若君子人也,见之,戚然若有感然。我十年前时常有志乎兹事,梦想在书斋布瓷,沾得明清居室之意味,居闲处独,与来往友人论及一二,未想多年过去,而今每每遇之,力不能为。
     辛卯盛夏烈日,又《品逸》聚南北瓷上好手于景市,小住十日余,我既来兴致,选得玉壶春瓶、赏瓶、梅瓶、撇口瓶、棒槌瓶、天球瓶、观音尊、贯耳瓶、玉壶春瓶、鹿头尊等器形若干,不问出处,古人尽画得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流传万代,我画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涉者,陆者,翘者若干,愉悦自己。
     古人得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我得嘘者,嗅者,喜相戏者,怒相踶啮者,放之于宅之角,每日与我挤眉弄眼,哄我开心。
     有人言好个青花瓷,千年后各个皆黄金,我说百年后黄金皆粪土,况且我如尘埃君似烟,谁去见证那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