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935|回复: 11

秦良静艺术集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0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乐之山馆 于 2015-11-11 18:58 编辑

众家集评




戴明贤(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秦良静的作品,一见即感才气逼人,胆识超群。他的书风与印风很统一。我觉得良静最突出的一点,是美学追求的自觉意识特别强烈。良静的美学意识,体现为他对形式(表现)上的个性塑造。用他自己的说法,就是“不断注入新的创意元素”。良静的艺术胆识,使他在力求生、拙、对比强烈、意象突兀的探索上走得相当远。他的印章有鲜明的图案味,却不带工艺味。他的篆书可以说是用笔来写钟鼎文字或汉急就印,扬弃了笔法墨法的传统原则。
他的印和字,先有精心的设计,完成后却泯却了刻意、雕琢的痕迹。把传统和创造,原则和个性融洽得好,难能可贵。良静对作品装潢形式的整体设计,特别令我赞慕。他的作品无论大幅小件,都设计装帧得新颖别致,悦目赏心。这是他追求形式美的又一体现。有人认为只要字写得好,形式、装裱之类无须考虑。甚至目之为小技取巧。这是偏见,书法从开始书写到装裱完成,才算是完整的艺术品。古人从来讲究装帧工艺,对法书名绘在装裱设计、制作上精益求精,不惜工本和心力,务求锦上添花。
但目前良静要控制好“度”的把握。



翟万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秘书长)

秦良静是我认识的青年朋友中写篆书比较独特的一位,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是甘肃武警举办的一个全国性书法评审活动中,良静的大篆作品非常强烈地凸显出来,那幅作品把它归类为大篆也是过于套化了,里边有大篆的成份,也有小篆的成份,更多的似乎是武威汉简中柩铭的活化,汉印的成份也不能否认,里边包含的东西特别多,似乎还有秦诏版的影子,真让人确定不了作品真正属于哪种路子,文字结体恣肆纵横,打破平庸,很多的结体都是独出机杼,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这种抒情性通过笔意和结体两个方面传达了出来,二者的合力共同营造了极强的冲击力,笔划强健有力,如折叉股,如屋漏痕。整体风格是一种充沛的灵气在有力地支使着笔墨向一种新的领地冲锋,看后精神为之一振。那次秦良静的作品评上了奖,之后我鼓励他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一定会在全国书坛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秦良静沿着这个路子走出了很大一段距离,个人的风格有了很大的完善,随着笔墨功夫的长进,笔道逐渐纯熟了起来,消化了初始时的火气,笔法更加耐人寻味,在柔和中增加了霸气,笔墨趣味更加浓烈了,可以从这种霸悍中品味出一些冲和的书卷味来。



王友谊(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法院研究员)

“篆书当中融入隶书的笔调,以求丰富色彩,在隶书里面融入篆书的元素,以追质古之趣。”这些良静都做到了。学习篆书不能完全按古人去写,一定要通过写北碑和汉隶来增加篆书的质感、丰富感和厚重感。目前良静的篆书品类还是不够丰富,要多从西周金文入手,着重研究临习西周金文那几个大器“五大国宝”,然后往里面融入自己的艺术理解。
另外,良静的小楷也写得很空灵,很散淡,这在年轻作者中是很难得的。他的画也很入古。不管是书法还是画必须要入古,入古才能出新,质古才能精妍。同时,良静的印章也很有新意。一般写篆书的书家行草书都相对较弱一些,在这一点上还要进一步加强。
学习书法,关键是自己“用心”和“写心”。其实艺术都这样,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融会贯通,谁融会的好,谁贯通的好,将来必然能成大家!



曾翔(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书法篆刻院秘书长    篆刻研究所所长)

认识良静本人比我认识他的作品要晚十多年,可想其作品的魅力了。十多年前的“全国流行书风展”上他的作品就感动了诸位评委,同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篆书做成机器零件般的模样堪称当代第一人,形式感超强。零部件的特质就是准确,有质量,放那那管用。看他的篆书有点太空慢步的感觉,新鲜,好玩,字与字相组合就可变成魅力,可大大提升观者的想象力。其实艺术的妙处就在这里。



朱培尔(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秘书长)

篆书的字形变化,其实就是一个做加法和减法的协调,良静目前的创作更多是在“加法”上做文章。做加法的时候,要注意增加进去东西和原来结构之间的那种协调和呼应关系。比如在篆书造型中笔画衔接和拐弯处的变化,还没有完全融入到整个章法里面去,有时候在局部上对某个字的形态结构变化还欠缺一种整体协调的关系。比如《王冕墨梅五条屏》这件作品,行气的关系呼应不够,如能通过调整尺幅上的变化让它产生一种内在的一种辩论关系,比如在章法的比例上调整成4比3,以条形章法来调整字间行气,效果会更好一些。
字形的变化是良静的特长,但须在变形过程当中增加一点质朴和柔和的元素,减少刻意。包括他的小楷,特别是收笔结束时,字与字之间转换的时候,我认为应该减少过多的“动作”,直来直去反而会更好,不要去增加过多的扭曲和字型的变形,要注意字跟字之间之间的呼应关系,还是要适当的做“减法”。他在小楷创作中对行气的把握就明显强于篆书。



张公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

良静的作品充满着灵气。
作品有灵气,反映出作者对此门艺术所具有的先天潜质。从事一门专业、做某方面学问,成就大事业者,先天素质是基本条件。因而,选对从事的专业又变得极为重要。
良静的篆刻刀味、刀痕十足,爽利痛快。良静的篆书如其印。古人讲"印从书出",而书亦可从印出。良静得此道。
良静的作品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是其特点,同时也是良静需要克服的。装饰味道过多,便容易失去笔墨味道。而笔墨味是中国书画最本质的特性,不可丢且要加强之。而于印章笔墨味的延伸便是金石之气。金石气不仅是篆刻的灵魂,也同样是中国文化的最重复、最优良的特点。



陈加林(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秘书长)

良静于书画印兼修,且有大进。早在大学时代就以出众的艺术才华引人注目,至今己有近廿年。
其作品每每观之有超迈出新,俊健朗逸,别致井然,由此可窥视其所涉诸家之法,且在细节流露处表现出过人的才情,尤其是近年来线条的厚度结构用笔的老辣,章法构成的新意,让人眼目为之一亮。篆刻亦是如此,在刀法、布局、笔味上显现出的生辣圆熟自如、峻爽灵异,较前些年作品内蕴质的变化更是可贺可喜。可以看出良静的内心期求与审美价值的取舍。
书法篆刻同门,需要向古人传统不断解读与阐释,须尽知古法且烂熟于心是当代学书者必具备的条件,然而,对传统的认知度往往取决于对文化的认知以及审美的精神指向,构成书法作品的优劣高低即如此。良静自不例外在传统上积累了深厚的功夫且在当代书法“语境”下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收获多多值得赞喜的是书法与篆刻的有机协调统一,在法度与情性的随机生发,自出机抒的内心表达,不囿于古人又不同于时人求异的个性化追寻,这正是作为一个优秀艺术家的情怀与特质。



杨昌刚(中国书法家协会产业发展委员会委员    贵州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在我看来,良静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同时又是一位书法艺术的布道者。
他的篆刻艺术,以其爽朗泼辣、大气纵横、精巧新颖为特色。他用篆刻艺术把贵州人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书法艺术得益于他对传统经典的把握和篆刻刀味的理解,他从书法刀味和装饰味出发,进行了开创性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且又返哺在篆刻之中,使他的作品更具有了当代意识。在这方面,他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同龄人的前面,特别难能可贵。
良静是全国书协中最年轻的省级副主席,不仅自己热爱书法艺术,而且积极推动和参与部队的书法活动开展,使部队的书法活动蔚然成风。



况尉(中央美术学院教师   书法学博士)

中央美院首届兰亭班学员笔试面试的选拔,我们几个评委不约而同地敲定秦良静,主要原因之一是良静的亲和力。我虽然以前从不同渠道听过良静的名字,但真正的相识,是从兰亭班开始的,且形象清晰、鲜明!早在兰亭班报名的时候,我就仔细阅读过良静的履历。良静78年生人,以如此年龄当选贵州省书协副主席,并兼任篆书委员会主任,又有一连串骄人的成绩,应该有过人的本领。
贵州地处大西南,我认识几个贵州书法界朋友,印象中他们的书风都有着无拘无束,掂重就轻,颇具浪漫的气质。良静的字也不例外,结字与笔法,乍一看不拘章法,不知所从来,再琢磨,又似曾相识,离法度不远!这种气质我以为和地域相关。我个人也很羡慕这种浪漫的气质,尤其到了年过半百的时候,发现自己越写越怕,越怕越拘束,头上仿佛悬着诸多不能逾越的剑。我也在猜测,再过些年,良静会不会改变?改变成什么样子?良静浪漫的书法情怀和严谨的工作风格,仿佛又是对称的两极。他为人处事敢于担当,工作环境又练就了他识大体、知缓急,远离文人常有的孤冷与寒酸,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
良静到中央美院游学,以他的个人魅力,深得师友厚爱,并且站在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新的平台,无疑有更高的要求,以良静的体能来说,假以时日,前程无限光明!



洪亮(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首师大客座教授)


当代青年书法家中能篆刻者,少之又少,当代青年篆刻家中在书法方面,不仅篆书过关,而且楷书、行书、隶书等书体皆能入其门径者更是少之又少。当代青年篆刻家中能将篆书和篆刻之笔(刀)法、字法、章法诸本体语言达到相对统一者更是屈指可数,秦良静就是其中之佼佼者。
良静书法与篆刻皆能入古出新。他的篆书以峄山碑为基础,广泛吸收简书、隶书、行草书之笔法,化合而成;字法上以摹印篆基础,将印化的字法适度改造,并在开合、收放、对比等方面加以适度夸张,从而实现其篆书作品中的节奏感和时代感。他的篆刻以汉凿印为基础,将其篆书笔法、字法、章法上探索之成果应用于其中,自然实现了篆书与篆刻风格的统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篆刻创作上大胆地使用刀锋单线轻划篆书笔划,这是篆刻刀法虚实语言上的新探索。他的篆书和篆刻作品给人以清新、爽健,赋于了古典书法的现代表现形式。
我们相信,秦良静在今后的书法篆刻创作道路上会不断探索前行。并希望他不断总结自己的创作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至理论的高度来指导实践,成为当代研究型书法篆刻家,使其创作的作品更具有文化的深度和高度。




戴文(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

对良静的关注,缘于彼此都是警营培养造就的书法作者。他将篆书作为自己主攻研究的对象,并在近年参展获奖的书法作品多以篆书示人,令人耳目一新。
细读良静篆书作品不难看出其章法拙处见巧,烂漫天成,特别是在章法空间分布上深思熟虑;使章法和篆法相得益彰。在简洁的背后,“好一则博”,貌似单一,却蕴含丰富,无论甲骨契文,钟鼎籀书,猎碣石鼓,量权诏版,篆盖墓志,以至于虫鱼缪书,无不悉心探求,化为自用,简洁生动,时见风骨,体现出他崇尚的温雅、精致、静滥。使作品更加突出形式感的表现力。
在研习篆书过程中感悟到篆书创作的困难之处,是它既要将奇古与厚重并施于规范之中,又要显现出书写过程的意趣与轻松,一切都蕴涵在不描绘具体物像的点线构成之中。要以很沉静空明的心境去体察先贤们不凡的境界,这样才能古中出新、众中出己。用这样的心态去不断地学习和揣摩,才是它的意义所在。我相信良静于研习篆书曾经下过功夫,否则便没有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机趣。但在其用笔上,连接与转折处含蓄不够,缺少圆浑的厚度感,章法上过于“设计”。
从良静作品中,我看到的更多是才气与机智,是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量,是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感觉。尽管目前的他还不够成熟,然惟其不成熟,才使他具有更加充分的发展空间,使我对他的未来抱有多的期待,相信以他的才华和智慧,将会打开一片更加广阔灿烂的艺术天空。



杜浩(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副研究员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时间概念引入篆书的书写是一场革命,我们所熟知的“隶变”以及后来魏晋时期通常意义上行草书的诞生,无一不是强调时间性的前提下得以完成并赋予其合法性,然后被广泛认知的。
对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不同态度以及侧重正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古文字(篆书)以“六书”的法则作为约束,在空间上无法轻易为书法家所解构。“隶变”而后,笔画形态有粗细到倾斜,通过时间因素的介入非常容易的将原本秩序井然的结构打散。时间性因素无疑成为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后书法”时代的催化剂。
秦以后历史上以篆书而名家的人并不多,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为后人所称道,也并没有突破李斯所建构的标准篆书范式,再到后来,明清时期有不少兼通篆、隶者如邓石如等人,将隶书笔画的某些形态揉入篆书的写法中,使其有了时间顺序上的书写感。其后便少有人沿着此条路径前行。
从笔画形态入手转化到另外一种书体的书写中,秦兄良静的成功无疑是这样的一条途径。
他的篆书从许多笔画形态上来看已经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篆书,有些像隶书,有些像楷书,有的还像行草。用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汇“解构”,解构被现代西方社会的哲学和艺术广泛使用,意在消解已经逐步被前人建立的旧有的秩序。在书法史的图形图像几乎被用尽的前提下,脱出自己的面貌,是许多当代书法家关注的重点,良静兄的探索成为一条很好的路径,从这一点上来讲他也成为研究当代书法创作模式的一个优秀的个案。



陈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良静是一位善于思考,虔诚专注于艺事的“淘金者”。他在临习碑帖上可谓“四面出击”,多方吸收,于钟鼎、汉篆、缪印、帛书、小楷等都有较深入的研习,尤喜以汉篆创作实践。观其作,大多以行书的笔意注入汉篆,线条灵劲,结体宽朗,一派生机勃勃、风骨灿漫之气——颇有青春气息。作为书法家,小楷是一项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业界戏称“看家本领”,良静深谙此理,于小楷的临习精勤不并付之创作实践。从其《小楷横卷》中,传显出他投入的心力,整体观之,形式感极强,留白考究,色调古雅,细品则笔势精妙,结体优美,静中显动,传递出他是在心静手敏,朗然自在的状态下写就的,其纯净的心灵,自然的情感也借助笔墨得以很好的抒发,确为一件佳作。
以良静的才情实力和精勤不懈的努力,如能在目前作品风格基础上,汲取注入些“厚拙”因子,作品会更加沉郁雄健,朴厚耐品。给以时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定会出现新的进步。因为良静是个以艺术创作为快乐的人,不断吸纳吐故的过程,自然会有新的探索性佳作出现。






邱才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在“二王”书风弥漫,且风格趋同的当下书坛,对于传统资源的独到发掘,以及基于个人心性的创造性转化,成为出奇制胜的重要法门。秦良静独具面目的书法和篆刻正是通过以上方式,显示了他对于传统的清醒认识,以及卓越的创造力,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简牍帛书发现百余年来,虽不乏以之为取法资源的书家,但或得稳健之貌,却失之于板滞;或得奇肆之意,却失之于放纵。秦良静书法,多以当今书家较少涉猎之楚地简牍帛书为根底,融篆书、隶书于一炉,既有篆书形体、又有隶书笔意。点画结构之间常见奇肆诡谲,而笔法章法之间却不乏细致经营。细思之,前者可能基于楚、黔两地地理相连,文脉相通之故,而后者,或与良静多年修习之军人素养相关也。其楷书,得明人祝允明、文徵明风致,进而远绍魏晋,其笔法中的简牍隶书意味,则非无缘得见这些材料的祝、文辈所能想见矣。因此,以良静兄的才情与见识,其勇猛精进,是不难预见的。



马宏明(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良静所作篆书给人以瘦劲硬朗的“骨气”,按时下的话说可谓“骨感美”,这种骨感之中可见其书法用笔的方圆兼溶、以方为主。金文因其载体形式的不同使其千变万化而富装饰性,良静则巧妙地遁着装饰之路在金文上进行着加工提炼、毫无雕琢地赋以金文以新生命及时代气息。良静的篆书似乎独立于贵州历代一脉相承的篆书风格之外而另起炉灶,这是一种在创作思维、审美情趣与创作手段的与前人迥异的跳出地方书风的成功尝试。贵州自清代以来莫友芝、姚茫父、陈恒安、方小石、肖娴诸前辈都以线条的圆润、柔韧、如棉里针名世。良静则反其道而行之,呈钢健风骨,这是一种不囿于地方书风,而敢于另僻蹊径的我行我素,也不难看出良静“文章不受古人奴,艺术当张王者帜”的艺术思想及个性的张扬。
良静为人称道的另一强项便是篆刻,良静治印用刀爽利果敢、毫不拖泥带水,注意体现刀痕,更体现出线条的质感与力美,他所治印章既有秦玺汉印的影子,但又绝不照搬古人、重复古人、在印章中展现出个性的发挥,他所追求的是印面所呈现的艺术效果与气势,这不仅表现在“刀锋猛势如干将”的刀法上,更彰显于他在方寸中的章法布局,经营位置上的气势宏阔,纵横捭阖上,他能有机地利用借边、残破、粘连、碰撞乃至文字变形等处理手法,为印章造势,从而形成印面的诗意禅境。



李阳(书艺公社网总编辑  《涉事》杂志主编  中国书法媒体联谊会理事)

当代书法萌动蓬勃发展已经逾十年之久,七零年代书家如今已经是全面成为当今书坛的核心主导力量,这些书家们从2000年发端的中国书法互联网复兴伊始,无论是从思维方式、创作理念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历练!秦良静无疑是这批人中的佼佼者——传统功力深厚而又面貌突出。
我大约是在2005年前后开始关注秦良静的创作,他以一手特立独行的秦氏风格篆书以及隶书吸引了我:极其劲健爽利的中锋行笔,起收笔处略带有些夸张的逆势出入锋,这种极其强烈的带有“秦氏”意味的篆隶风格,古朴和现代融为一炉、入古而出新。一个书家能写十年之久、到现在都不过时并且最重要的是又极具个性的风格,这是一件极艰难的事情!这类书家在书坛屈指可数,秦良静谓其一,这也是他的作品使我至今仍记忆深刻的原因!
除了书法的创作,他在篆刻领域表现得似乎更为醇熟,他的篆刻与书法风格浑然一体,或许是方寸印石之间可以多次推敲的缘故,其篆刻作品几乎没有令我失望的作品!除了书法篆刻,秦兄兼攻国画山水、工笔设色花鸟,亦出手不凡。
秦良静在书坛更加引人关注的是他的多重专业身份平台:国内省级书协最年轻的副主席(没有之一)、武警部队美术书法研究院研究员、贵州省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贵州省青年画院副院长、书艺公社总版主等等……当然频繁地在国展入展获奖更是家常便饭……这些令人同龄书家艳羡的身份背景,所以说他被市场藏家重点关注照顾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赵峰(中国公安大学教授)

秦良静的篆书没有追逐世风,而是从汲古之中获得养料,以拟古为创新之动力。
他的篆书,线条灵动而不至于油滑,结体斜仄而不至于倾覆。尤可注意的是他的用笔,拟取铸造之浑厚、锲刻之凌厉,纯以中锋行笔,回转提顿却又十分显明,斩截处干脆利落,婉转处毫不造作,间或拖曳长出,笔与笔之间虽断似续,牵连蔓延,直把篆书写出了行书味道,却是一派苍古。
他的篆书,章法或未臻至美,笔法或并不全熟,但绝对是全新的,迥异于那些在笔法上拼凑接驳、章法上巧为设计者。
秦良静的行书,结体古拙简朴,用笔沉雄平实,用笔起讫处较少留意,而专注于笔墨表现的力度和气韵,有种把行书当成篆书写的倾向。他的行书作品,既能得静穆安详之神韵,又不乏跳宕变化之情趣,简约沉着,布置得当,与篆书作品一脉相承,既有浓郁的古风,又具备鲜明的个人色彩。



安天富(铜仁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全国公安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从最近创作的作品看,秦良静的篆刻用刀朴茂自然,冲切自如,对“刀法重于笔法”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印面强调平面构成,探索美术性元素的合理契入。书画同源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共享”。平静中的奇崛,文静中的姿肆,点画的局部抽象自然延长了作品回味的时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秦良静苦心经营的线条蕴含的率性和提供的共享视觉大餐的机会,使观者的理路得以顺势导入,艺术情感得到痛快宣泄。




陈争(贵州省画院院长、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从良静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内敛淳厚、温润含蓄的趣尚明显迥异于他正值而立的心性,猛利和恣肆是他书法篆刻的视场基调和总体氛围,也因此呈现出强烈的个性语言,既传统而又新意迭出,一反常态地站立在从来奉温柔敦厚之旨为不变圭臬的书艺篆法之中。作为画家的我,对良静的书法篆刻无疑是偏爱的,尤其是篆刻——从良静为我所刻的几方印,都成为我的画面上使用最勤的座上宾,这一点足以证明我的所言并非溢美套语。良静是个很全面的人,精于书法、篆刻、绘画,对摄影、设计也有所涉猎,且成绩不俗。




苏丹(《贵州日报》记者部主任、《藏天下》杂志社总编、贵州师大硕导)

我在贵州日报文艺部20多年的编辑生涯,结交了不少文艺界的朋友,但真正称得上知己者,大多是一见如故而结缘一辈子的人。秦良静也是我的一个“缘友”。
小秦是个很全面的人,书法、篆刻、绘画、摄影都有涉猎,且成绩不错。
他的成绩在贵州书画界那是有目共睹的。在求艺的路上,他为了达到认定的目的,往往执著到一种无怨无悔的境地。《贵州日报》改扩版,新办了一个副刊:多彩贵州风。我约小秦为这个版篆刻刊名。他不仅答应了,而且每一期更换一枚。相同的5个字,每一次他得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难度可想而知,可是他为了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潜能,自找“苦”吃,每一次都绞尽脑汁求新求变求不同的形式和冲击力。他说,为了这个目的,他为我们刻52枚“多彩贵州风”。就凭着他这份“执著”,真让人不得不佩服。
就一生而言,小秦目前的骄人成绩还不算终点的成果,只是他路上耕耘的结果,因而对他的一切定论都为时尚早。
朋者,月亮跟着月亮走,我之所以愿为小秦大声吆喝,是因为我已经看见了他的将来,我希望他飞得更高更远。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良静书画印 于 2014-12-10 21:58 编辑

苦心孤诣气势雄——读秦良静书法篆刻艺术
戴明贤(2008年)


秦良静君要出版书印集,嘱写一序,我很乐意。因为接触有年,见他勤学精进,做事细致,乐于助人,印象特好。却是读了邱世鸿、陈争和马宏明评介良静的文章,都说得很中肯,觉得别无新见可说了。陈争说他对艺事的“痴迷此道”,宏明说他的篆刻“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我都有同感。世鸿作为他大学的业师,自然了解得更加全面和深入。他归纳良静的三个优势:“早熟、天慧过人,圆解善思”,“善悟,领悟通透,妙契于心”,“精勤,苦心孤诣,见微知著”,他指出良静的创作思路的特点,一是“对传统与现代的通解”,二是“从生活阅历中体会艺术的真谛,从生命的感动中了解艺术的本质,从而捕捉到那些鲜活的生命意象,如圆点、重点的多处妙用”,说得很到位,是深知创造三昧的见解。

我与良静交往只是近年的事,但见到他的作品(主要是印章),则有十来年了。一见即感才气逼人,胆识超群。后来看到他的书法,书风与印风很统一。我觉得良静最突出的一点,是美学追求的自觉意识特别强烈。

西人定义绘画为“有意味的形式”,以西洋油画(包括版画、雕塑)风格的发展史、流变史为验证,确是准确的概括。中国绘画亦然。中国书法尤然。书法不像国画取材于自然万物,而只能取材于人工制造的文字,因而书法家的用武之地,只有“形式”这一点。同一首诗,印在十本书里是同一首诗;由十位书家写出,就成了十件书法作品。整部书法史,可谈论的基本上就是“形式”问题;历代的书法大师,其智慧精力之所用,基本上就是对“形式美”的孜孜探索。从古到今,无数殚精竭神终成书匠,死在古人(或师父)门槛前的人,其致命之疾,或是不具美学意识;或虽知而不得其径以入,是为悟性不足。多数书家既知且得,但由于先天后天条件的不同,好比登山,各臻于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度。至于探骊得珠,凌其绝顶,就是寥寥无几的大师了。大师不世出,并不像今日随便奉送的这样廉价。良静的美学意识,就体现为他对形式(表现)上的个性塑造。用他自己的说法,就是“不断注入新的创意元素”。

良静的艺术胆识,使他在力求生、拙、对比强烈、意象突兀的探索上走得相当远。他的印章有鲜明的图案味,却不带工艺味。他的篆书可以说是用笔来写钟鼎文字或汉急就印,扬弃了笔法墨法的传统原则。也就是世鸿说的“挖空心思,出奇制胜”罢。他的印和字,先有精心的设计,完成后却泯却了刻意、雕琢的痕迹。把传统和创造,原则和个性融洽得好,难能可贵。良静对作品装潢形式的整体设计,特别令我赞慕。陈争说第一次看到良静的毕业创作,一张大印屏,“幅面通天接地,气势先声夺人”。他的作品无论大幅小件,都设计装帧得新颖别致,悦目赏心。这是他追求形式美的又一体现。有人认为只要字写得好,形式、装裱之类无须考虑。甚至目之为小技取巧。这是偏见,书法从开始书写到装裱完成,才算是完整的艺术品。古人从来讲究装帧工艺,对法书名绘在装裱设计、制作上精益求精,不惜工本和心力,务求锦上添花。

其次,前面一再强调形式美的问题,都加上一个“基本上”的限制词。这是因为书法既然以文字为唯一材料,而文字又不能离开它所构成的内容(即使只写一个字,也会要选取有完整意义的字),然则创作书法作品就应充分发挥这一因素的能动作用。首先,选中的诗文就是你构思这件作品的形式、字体、风格的依据。然后依此构想,写出表现与内容相得益彰的作品,就是一次成功。被称为“三大行书”的兰亭序、祭侄文稿和寒食诗,都是内容与表现高度合谐的作品,绝非偶然。良静在这方面还可多加深思。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孔之见,不定中肯。

我与良静相隔两代有余,我学书学印的路子离传统书风要近一些。但我非常喜欢看到泳涵传统而又勇于出新的书画作品,接受上毫无隔膜,只有倍感惬意。有一学者说,一切艺术的根本规律就是“喜新厌旧”,这话是颠扑不破的。今日奉为圭臬的二王颜欧旭素宋四家祝徐王傅,无一人不是敢于在传统上闯出新路的勇者。很多人用顶礼膜拜的态度去学习他们,只能是南辕而北辙。生活在“地球村”时代的今人,要求古老艺术出现更加鲜明的时代风采是正常的。只是,决不可忘记书法艺术依载于古老汉字之上,一千多岁的书法艺术形成了体现本质的美学系统和艺术规律。有的人深谙绘画的形式美,据此而取得很大成就,晚年涉足书法时却先从“理论”上一笔抹杀构成书法形式美的所有因素,然后任笔为体、聚墨成字地乱画一通,似乎就成了新理念的“当代书法”。这种轻率加霸道的作法,不论多大的权威,也不能一手掩尽天下人耳目,而只会成为白璧之疵,令人为他惋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良静其勉之!

撰文: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及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当代著名作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良静书画印 于 2014-12-10 21:57 编辑

入古出新  “秦”风来袭——军旅书家秦良静书画印简述
李阳(2014年





当代书法萌动蓬勃发展已经逾十年之久,七零年代书家如今已经是全面成为当今书坛的核心主导力量,这些书家们从2000年发端的中国书法互联网复兴伊始,无论是从思维方式、创作理念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历练!秦良静无疑是这批人中的佼佼者——传统功力深厚而又面貌突出。

我大约是在2005年前后开始关注秦良静的创作,他以一手特立独行的秦氏风格篆书以及隶书吸引了我:极其劲健爽利的中锋行笔,起收笔处略带有些夸张的逆势出入锋,这种极其强烈的带有“秦氏”意味的篆隶风格,古朴和现代融为一炉、入古而出新。仅仅从这个角度来看,秦良静在约十年之前就具备了高人一筹的书法理念。

一个书家能写十年之久、到现在都不过时并且最重要的是又极具个性的风格,这是一件极艰难的事情!这类书家在书坛屈指可数,秦良静谓其一,这也是他的作品使我至今仍记忆深刻的原因!

除了书法的创作,秦良静在篆刻领域表现得似乎更为醇熟,他的篆刻与书法风格浑然一体,或许是方寸印石之间可以多次推敲的缘故,其篆刻作品几乎没有令我失望的作品!除了书法篆刻,秦兄兼攻国画山水、工笔设色花鸟,亦出手不凡。

我个人对其的作品偏好是:最喜篆刻、书法尤佳、山水花鸟甚有古意!

秦良静在书坛更加引人关注的是他的多重专业身份平台:国内省级书协最年轻的副主席(没有之一)、武警部队美术书法研究院研究员、贵州省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贵州省青年画院副院长、书艺公社总版主等等……当然频繁地在国展入展获奖(二届兰亭奖、九届国展、千人千作展、书坛中青年百强等等)更是家常便饭……

这些令人同龄书家艳羡的身份背景,所以说他被市场藏家重点关注照顾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撰文:李阳,别署雪庵。生于江西金溪,书艺公社(www.shufa.org)、中国画坛网(www.zghtw.net)创建人,总编辑。《涉事》杂志主编。中国书法媒体联谊会理事。职业书法家、书画媒体人、艺术策展人、出版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良静书画印 于 2014-12-10 22:03 编辑

琴 心 剑 胆
陈 弘(2014年)




  
壬辰秋日,良静君嘱我为他即将付梓出版的书法集子写篇小文,提笔之际,脑子跃出“琴心剑胆”四字,将之作为本文标题,于良静而言,是较为贴切的。



“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作为从艺者,良静以“琴心”涉入文化艺术领域,沉醉于美的追求与探索,以艺明志;作为现役军人,良静以“剑胆”投身于国家武警事业,一片丹心男儿血,忠实履行职责。穿梭于艺事警业两个工作性质截然不同的良静,其辛苦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如何处理好工作职责与艺术创作的关系,需要智慧和能力去把握平衡,但良静能把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很“漂亮”,双线并进,在两个领域均取得骄人的业绩,是一位既有情致,又有胆识的青年才俊。

初识良静,是在2001年春,当时贵州与重庆联手举办《贵州——重庆中青年书法家二十二人作品展》,此展虽未能概全两省中青年书法新锐,但以点及面,反映了两省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概貌。良静以特邀作者身份参加了此次展览,那时他还是一位在校大学生,是参展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书友。给我的印象是:青春质朴,聪敏灵健。虽话语不多,但做事待人很有分寸,一看便知是位出自良好家庭教育涵养出来的“俊彦”。从他“一份宗教信仰般的虔诚,一个不断努力的我”的学书简语中,表达了他对艺术执著喜爱与不断追求的志向。观赏其印作“一画”,经营巧妙,气势开张,含蓄中不乏爽利之感,实为一方耐人寻味之作,另“鬼神恨我”一印,取封泥之趣,疏密变化有致,刀法冲切并用,呼应有情。一个涉艺时间不长,当时年仅23岁的年青人,能创作出有功力、有性情、有创作理念的作品,着实让人刮目相看,也预示着他未来在艺术上的发展,定会引起业界的瞩目。
  

展览后,我们都忙于各自的工作和生活,碰面时间不多,偶而一见,也会对当下书坛熙熙攘攘、光怪陆离的现象聊聊看法,尤其对“形式至上”、“拼贴流行”这种以外在形式消弭书法本身的艺术性、情感性、文化性特质,将书法沦为工艺制作等做法不敢赞同。大道至简,真水无香。艺术创作贵在自然简约,贵在情感真诚,只有摈弃繁琐芜朵,徒炫眼目的制作,才能让观者品鉴到作者笔墨功夫和内在蕴涵,抵达心灵深处与作者作精神层面的交流。在这一点上,我们均有共识。
良静是一位善于思索,虔诚专注于艺事的“淘金者”,前些年他北上赴中央美院进修深造,回来后技艺精进,在创作理念上具有突破性的提升。他在临习碑帖上可谓“四面出击”,多方吸收,于钟鼎、汉篆、缪印、帛书、小楷等都有较深入的研习,尤喜以汉篆创作实践。观其作品,大多以行书的笔意注入汉篆创作,线条灵劲,结体宽朗,一派生机勃勃、风骨灿漫之气象,颇有青春气息。
  

小楷形成于魏晋而发展于南北朝。作为书法家,小楷是一项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业界戏称“看家本领”。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贤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妙绝伦,天机灵动,充满人生意趣的小楷范本,小楷被西方人誉为“最温柔的艺术”,其实用性、情感性、文化性的表达最为鲜活畅快,也是书法家思想观念和生活情趣的真实记录。良静深谙此理,于小楷的临习精勤不断,并付之创作实践。从其《小楷茅台诗扇面》中,传显出他投入的心力,整体观之,形式感极强,留白考究,色调古雅,细品则笔势精妙,结体优美,静中显动,传递出他是在心静手敏,朗然自在的状态下写就的,其纯净的心灵,自然的情感也借助笔墨得以很好的抒发,确为一件佳作。他在创作手记中阐释:“此作强调书写性是我创作理念的主旨,只有强化了书写的自然状态,才能将个体的情感、审美趣味自然地表露于毫端,只有在自然的状态下的笔墨表现才是最真实情感的传达”。
  

心思缜密,条理明晰,注重细节,是良静做事的又一特点。翻阅他惠赠的《绿洲红城——秦良静书法篆刻艺术》集子,里面的文字内容、书法图片、名家题字、篆刻印花等元素编排设计颇为讲究,搭配有绪,很耐咀嚼。在我收到的众多书画集子中,是册值得留存的艺术集子。从集子中,可感受到他在艺术之路上一路行走,一路思索,一路收获的成绩。尤其是近几年,他倾注心力,创作了大量作品,热情投稿参加了许多省内外大展赛事,其劲健的线条,独特的风貌赢得业界人士的关注,并多次荣获全国性有学术价值、有含金量的大奖。同时,他在武警事业岗位上,亦取得卓著的成就,屡获功勋,令人欣喜。这些成绩,在他的艺术简历中已有介绍,在此不作赘述。
  

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说:“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艺术探求,出自本性。良静的艺术触觉面广且深,除了书画印的深入研习实践外,还旁涉书籍编辑、装帧设计、摄影创作等领域,且都有出色的表现,用“多面能手”誉之实不为过。他的艺术成因有四:一是天赋,二是坚韧、三是广博、四是环境。
  

以良静的才情实力和精勤不懈的努力,如能在目前作品风格基础上,汲取注入些“厚拙”因子,作品会更加沉郁雄健,朴厚耐品。这些问题,给以时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良静的艺术创作,定会出现新的进境。因为良静是个以艺术创作为快乐的人,不断吸纳吐故的过程,自然会有新的探索性佳作出现,我们拭目以待。
  明代高僧藕益说:“学不难有才,难有志;不难有志,难有品;不难有品,难有眼。唯具超迈眼目,不被时流笼罩者,堪立千古品格。品立则志成,志成,才得志所用也。”高僧哲智慧心,所言精深,于我们砥励思想行为颇有教益,谨录供良静清品勉之。良静正当韶华,来日方长,具有敢于担当,勤于任事之潜质,未来发展器欲难量,愿他持恒修炼,不断进取,不断升华!




撰文: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文史馆研究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良静书画印 于 2014-12-10 22:16 编辑

取径广博 时出新意——略论秦良静的书画印

马宏明(2014年)


术的生命与灵魂在于不断创新求变,古往今来真正有成就的艺术都喜新而厌旧,最厌恶的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君不见有的所谓艺术家一生都在重复别人而自命不凡,不知省悟,每有所谓新作定是古人或他人的翻版,旧瓶旧酒而已。书法、篆刻一道尤为严重,因为其师法的范本除古人今人书迹外而无它,这也就造成张口秦汉、闭口宋唐,实则不得古人于万一,仅得其皮毛。这样的作者与古人相较则是貌合神离,差之千里。历史的成功经验证明,唯有那些在精神上与古人相契合,倚借前贤创作成果,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图变,付予艺术与新生,即有时代气息、个人风貌者方为真正为艺者,同时更要陶醉于艺海、乐不知疲。记得书法大师肖娴先生有一名联云:“书中有我,眼底无它”,在我看来,贵州青年艺术家秦良静先生便可堪此联。

良静自幼喜好艺术,大学时代研读于贵州师大美术系。身居省城,得与戴明贤等筑中名师游,明贤先生为我省书坛前辈,其所治印章以浓郁的文人气息及文章书法而深受文苑艺坛景仰,于篆刻上对良静点拨颇多。其后良静转益多师,遍习诸体,尤于秦汉碑碣、简牍帛书用力至笃,又于近年研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在各位老师的授传下,加之才情天赋的过人,成就之斐然自是预料之中。


古人云“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唐人杜甫云:“书贵瘦硬方通神”,如以古人的这些标准来观照对比良静书法则可喻为“通神”之书了,良静所作篆书给人以瘦劲硬朗的“骨气”按时下的话说可谓“骨感美”,这种骨感之中可见其书法用笔的方圆兼溶、以方为主,清人沈宗骞在其著作中就用笔说:“用笔之道,务欲去罢软而尚挺拔,除钝滞而贵轻隽,绝浮华而致沉着,离俗史而亲风雅”,再以沈氏标准衡量良静书法用笔最为恰当。中国人在品评书法时多云字如其人,良静人瘦字瘦,干练而挺劲,《书谱》上说:“众妙攸归、务存骨气”其实这种骨气更体现在良静人格之中,其为人刚正不阿,戎装中总透着一腔剑气如虹的风采,因之其书常出新,敢于时常亮剑。可能是其军人出身的缘故,我总感到良静篆书中有兵器书法与钱币书法的影子。金文因其载体形式的不同使其千变万化而富装饰性,良静则巧妙地遁着装饰之路在金文上进行着加工提炼、毫无雕琢地赋以金文以新生命及时代气息。《绿洲红城—秦良静书法篆刻艺术》中的“志敬尔雅联”化圆为方,注重相同部首的变化,加之做旧效果给人以古色古香之感。“篆书唐诗立轴”线条具刀刻效果,整幅字中有六个三点水,无一雷同,变化多端,可见其匠心独运的处理手法。笔划的粘连如涨墨一般,渴笔飞白则出之自然,从他的这些篆书看,便知系出自良静笔下,其个人风格已初步形成,总体论述其篆书当镕铸各家广泛吸纳而形成的个人面目。良静的篆书似乎独立于贵州历代一脉相承的篆书之外而另起炉灶,这是一种在创作思维、审美情趣与创作手段的与前人迥异的跳出地方书风的成功尝试。贵州自清代以来莫友芝、姚茫父、陈恒安、方小石、肖娴诸前辈都以线条的圆润、柔韧、如棉里针名世。良静则反其道而行之,呈钢健风骨,这是一种不囿于地方书风,而敢于另僻蹊径的我行我素,也不难看出良静“文章不受古人奴,艺术当张王者帜”的艺术思想及个性的张扬。篆书之外良静的隶书也以瘦硬为主,数年来他先后临习了汉人《礼器碑》、《曹全碑》及多种汉人简牍书法。与篆书相较似更加奔驷放逸了些,“丙辉·子庶”联,从线条看去可见其行笔的轻重缓急自然而酣畅,涨墨渴笔,似若天成,并利用昔人书论中所谓病笔(如钉头鼠尾),更展示了其大胆的处理手法,也更展现了隶书的丰富性变化与内蕴。其楷书则撷取唐人写经与北碑笔意调,拙中寓巧、险中纳平,给人以幻化之感。良静在行书上的创作似更为大胆纵逸,飞白渴笔乃至宿墨的运用表现出人不敢为我为之的胆识气魄


良静亦雅好绘事,他在大学原本读的就是美术专业,因之他对中国传统绘画曾下过一番扎实功夫,对绘画语言的把握千捶百炼,已至得心应手随意挥洒之境,就绘画技法而言,他已臻无懈可击的精到,如他的《烟岚云霭洽幽兴》,营造出那山水间、云烟流动,雾锁山岚之感便可见前贤身影。他常以同样的构图、不同的笔墨赋予了时代气息与现代理念,恰似古今与今人的对话,而其空灵的意境诗情则古今相似异曲同工,同时良静绘画中更关照到书画相融的艺术效果,画幅之中,或主体之外,题上几个大字、数段画论,或古人题咏山水诗词,再钤盖上自己刻就的印章,书画印三者相合相臻,和谐一堂,这在业界作者中也是不多的。可见良静在其间的驾驭能力与非凡水准。


书法之外良静为人称道的另一强项便是篆刻,良静治印用刀爽利果敢、毫不拖泥带水,注意体现刀痕,更体现出线条的质感与力美,无论冲刀切刀,向线落刀,都展现出刻而不雕之韵,他所治印章既有秦玺汉印的影子,但又绝不照搬古人、重复古人、在印章中展现出个性的发挥,应该说良静在运刀挥刃时是大刀阔斧而不苟小节的,他所追求的是印面所呈现的艺术效果与气势,同时良静的印章总是给人以陌生感与震撼力,这不仅表现在“刀锋猛势如干将”的刀法上,更彰显于他在方寸中的章法布局,经营位置上的气势宏阔,纵横捭阖上,同时我又感到良静篆刻中的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及既在法度之中又出人意外的构图,从其创作中不难看出良静既能致精微复能博广大的驾驭能力,他能有机地利用借边、残破、粘连、碰撞乃至文字变形等处理手法,为印章造势,从而形成印面的诗意禅境。其次他的印章中亦有工稳与写意,放达与收敛等不同的展现。

同时良静还是一位敢于向自我挑战,不断出新的艺术家,大凡制印者皆知相同内容的印章,在印文的处理上,章法布局的变化上,受作者创作模式与思维空间的局限,最易重复而流于难于变化的窘境。如他创作的32枚“多彩贵州风”以方形、长形、圆形、异形、朱文、白文、朱白相兼等各种形式与处理手法表现细细品读这些同文而异趣的印章,他竟能处理得各个不同,这些印章或浑穆、或静雅、或瑰丽、或诡奇,真给人以丰富而不择手段的意味,这组印章表现了贵州的多彩多姿。此外他刻的另一组“秦”字印,竟多达十余方,在我看来可谓畏途,单字印在创作时本身就较为艰难,良静却能做到匠心独运,虽同一印文却都新颖无伦,似出之异手。总之良静在铁笔上是一位注重善于驾驭不同印风而注重承传与嬗变,锐意求新的艺术家,良静亦是书印互通互补以书融印、以印入书,书中有印、印中有书,相互融合,彼此同进,其共同特点是雅逸中存厚拙、古意中出新气。

以上诸般都可见良静艺术才华之一斑,可能是军人身份的缘故,他是一位敢于亮剑的艺术家,良静好饮但饮而不醉,每每与三五好友雅集于其富于现代装饰又具古典趣味的书房中,兴尽而散,颇具古风,其间推心置腹的论道谈禅,亦可窥见良静剑胆琴心的一面。

撰文: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贵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良静书画印 于 2014-12-15 13:51 编辑

探源求质  古艺新花——秦良静先生书法浅识
袁 海(2013年)




唐诗中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句子,那自然是唐代初期社会尚未恢复安定状态下文人对现实发出的真切叹惋。当下,社会稳定,百业俱兴,人民安居乐业,人们重视知识,张扬情愫,抑或提倡个性……如许,概可从我省书坛翘楚,军旅书法家秦良静先生处获得观照:一身戎装,飒爽英姿,却又温良儒雅,文质彬彬,诚可谓“已为百夫长,更作一书生”了。



十数年来,秦良静先生屡有宏构佳制于全国性重量级的书法篆刻展览中频频获奖,想来在今后的时日取得更大成就也是势所必然。每每披览先生作品,品味再三,击节赞赏过后,依然萦怀所系  ——“教我如何不想她。”先生的作品:既具深沉郁烈,格调非凡的传统功夫,更有令人耳目一新,读之陶然忘忧的形式美感,其对线性元素本真的精妙入微处理与对字形结构进行整体韵律调动的良性把握,在在使人钦佩,亦可想见先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投入,用心与沉酣,且将这样的全神贯注融冶于纯任性情的惯性常态游弋之中,并从这良好的状态中斩获了作品严谨,自由的高度统一。无怪乎业界人士对秦良静先生于书画篆刻之道的聪颖,悟性之高几乎是一致嘉许的,几成定谳。先生具有极高天姿,于书道又孜孜探索,勤奋有加,长此以往,终将达于“积跬步以致千里”的妙境。


在对前代优秀书法资源的撷取过程中,秦良静先生采取了兼容并包,广纳吸收,“择其善而从之”,为我所用的法则。谨以其最为当行的篆书创作试为叙论:篆书似乎对贵州有着特别的眷顾,清代乾、嘉以降,朴学盛行,使得对文字音韵的研究成为专门之学,迨自洪亮吉,段玉裁宦游黔中,对篆书的考辩与书写遂流行于黔籍文人学者间,“读书须先识字”,识字必通篆,已成传统,蔚为风靡,其中不乏佼佼者,则可与中原,江南富庶之地相颉颃——沙孟海以为“学邓石如篆书的,莫友芝最好”。郑知同于学术之外,“尤精小篆,冰、斯以下一人”。此外,若王仲肃、李筱荃、萧稚秋、谢孝思、陈恒安、刘庚扬……莫不于篆籀有所得,尤以恒安先生成就卓著,集篆书大成,辟全新境界,对贵州篆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厥功至伟。秦良静先生的篆书恰是在这种良好的学术状态下,博约善取,夯筑了牢固的根柢。我曾获观其作为日课的小篆书作,劲挺峭拔中显玉润轻灵,笔画行径,使转方圆,藏头露尾,轻重提按,无不一丝不苟而又游刃有余,纯然是地道正宗的传统型意味的小篆书作。设使隐去先生的款识名号,将其置诸前人同类作品之中,其质与味,甚或气息亦绝不让前贤,在伯仲之间。于斯,盖可知其平素的资源汲取与会心之处。然而,秦良静先生篆书涉猎的范围又绝不仅仅止于小篆一域,但观他那时出新意,趣味与古韵并存的“正式”作品,考究溯源,营养是极丰富的,凡甲骨契文,钟鼎籀书,猎碣石鼓,量权诏版,篆盖墓志,以至于虫鱼缪书,无不悉心探求,并施之以蕙质兰心,进行整合锤炼,以成形式不拘一格,毫无轩轾的集可视性强,涵盖性广,融字形之美,笔墨之纯,构成之新,韵律之雅于一体的与纯传统及纯前沿的书法作品拉开距离又契合时代感和秉持自身极强的个性特质,形式与内容双向振拔到一定高度,足令当今书坛达人们也为之欣然折服的佳作,此之谓秦良静先生篆书的整体风貌。若果具体而言,则每一件作品又各畅其神,总会有出人意想不到之处,或隽永、或轻扬、或重拙、或平抑、或古朴、或开张、或幽隐……这些,尤奈观者凝神仔细品读,实非吾言语文辞所能及也!


篆书固是秦良静先生书法创作的主流倾向,其实他的小楷却也突破藩篱,舍去陈规,自有我法。众所周知,小楷书写无过硬的手上功夫很难写好,即便功夫到处,意识与见解的缺失,写出来也容易刻、结、板。良静先生则不然,遍临前朝佳作,体会用心,“以最大的功夫打进去”,练就一身过硬功夫后,又采取许多变幻、诉求于名不见经传却生气盎然,充满活力的小楷书作,诸如吸收敦煌卷子书法以增强质朴,采纳民间艺人手书而得其逸气。这种欲“以最大的功夫打出来”的行为,很值得嘉许和肯定。可喜的是,良静先生书作常以篆书为主题,辅以一段或数段小楷作跋,更具欣赏性,再配以精美的印章(良静先生篆刻极佳,以后拙文专论),相得益彰。尝思良静先生书法何以能臻此佳妙,除去勤奋与天姿以外,想来应与先生的本行——美术专业——不无关联,这不禁让我想起弘一法师的话来:“朽人于写字时,皆依西洋图案的原则,竭力配置调和纸面之形状……故朽人所写字,应作一张图案观之,斯可矣。


撰文:贵州省画院专职画家、理论委员会主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良静书画印 于 2014-12-15 13:51 编辑

修绠能汲古  溉我砚中田
赵峰(2014年)

欣赏秦良静的书作,最喜欢的,是他的篆书和行书。这两种本来风格迥异的书体,在他的创作中,却以一种很奇妙的方式纠缠在了一起,形成一种内在的关联。
传统意义上的篆书,是以“静穆”为最高审美范畴的,而这一传统,在书史上其实并不一贯。以青铜铭文为例,殷商以及西周早期那些“物勒工名”(或者应该叫“工勒器名”)之作,经常是结构随意疏散、书写意味很浓。随着器物功用的变化(由实用器而礼器),铭文的长度明显增加,内容由简单的标识器名转而为施政布教,铸刻形式也逐渐整饬划一,“静穆”这一审美范畴才最终确定。这就造成书写上宁可牺牲毛笔的锋芒,以及提顿和运笔速度的变化,也要成就笔画藏头护尾的沉稳含蓄,与字形结构的平整稳健。这种审美追求,从周代青铜器大段的铭文之作一直到二李的篆书,一直到邓石如,都是创作的主流倾向。


近代以来,求变与创新成为书坛的风尚,具体到篆书创作之中,就是追求对静穆严整的书法风格的突破。要把篆书写出动势。但是创新并不等于浮躁冒进,求变也不等同于浅薄的标新立异,而这正是时下书法创作的弊端所在。秦良静的篆书没有追逐世风,而是从汲古之中获得养料,以拟古为创新之动力。我们从他的书作中,尤其是用笔起讫上,可以模糊地分辨出他化用甲骨鼎彝、简帛竹书、量权诏版、篆盖碑额、砖石锲刻以及吴越的鸟虫书、战国秦汉的玺印文字的影子,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他在古文字的历史框架里谋求对传统的篆书书写进行改造而付出的努力,可以很明晰地发见他对新的书写形式的探究和对多样性表现的尝试,可以很欣然地领略到他作品中那种随意疏散以及鲜活可人的气象。他的篆书,线条灵动而不至于油滑,结体斜仄而不至于倾覆。尤可注意的是他的用笔,拟取铸造之浑厚、锲刻之凌厉,纯以中锋行笔,回转提顿却又十分显明,斩截处干脆利落,婉转处毫不造作,间或拖曳长出,笔与笔之间虽断似续,牵连蔓延,直把篆书写出了行书味道,却是一派苍古。他的篆书,章法或未臻至美,笔法或并不全熟,但绝对是全新的,迥异于那些在笔法上拼凑接驳、章法上巧为设计者。


传统的行书,结体上开合俯仰,用笔上八面出锋变化无尽,而这些所谓特征,在秦良静的行书作品中其实不易看到。我甚至都想说,他的行书里其实只有一笔,就是这一笔的盘桓曲折,时而迅疾涤荡长风掠地,时而艰涩凝滞筋头巴脑,构成了秦良静行书作品的基本风格,而这一笔毫无疑问得益于他最为擅长的篆书。行书的长处是灵动鲜活,放者为之,则不免于飘忽。秦良静的行书,结体古拙简朴,用笔沉雄平实,用笔起讫处较少留意,而专注于笔墨表现的力度和气韵,有种把行书当成篆书写的倾向。他的行书作品,既能得静穆安详之神韵,又不乏跳宕变化之情趣,简约沉着,布置得当,与篆书作品一脉相承,既有浓郁的古风,又具备鲜明的个人色彩。




撰文:中国公安大学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良静书画印 于 2014-12-15 13:59 编辑

一个“战士”的笔与刀──秦良静书画篆刻印象
安天富(2009年)




按照习惯认识,作为优秀大学生分配到部队,当是粗壮高大,浑生虎气的普遍外观,面前的秦良静与印象中的假定形象实在有些距离,单瘦的板型,精致的眼镜,时尚阳光的衣饰,风一样的步履,可以概括为一副眼镜,一根“竹竿”,一身休闲。相邀到展厅“巡视”作品,一见如故的我们便打开话匣,线条、气韵、风格、师承、色彩一通乱点,较快的语速和点评中对作品气脉与认识的敏锐,多少能看到些他军旅生活浸染的影子。



武器是一个战士沙场拼杀的基本配置,也是凸显战士形象的重要物质因素,把手中的武器把玩得游刃有余,才是一个战士的最高境界。秦良静手中的武器不是丁尚武手中的大刀片子,不是新版AK47,而是精致的刻刀和加健的狼毫。作为当代军人,他拥有的这两件武器与《DI师》中那群军中俊杰所研究捉摸的数字应属异曲同工。看来,秦良静用他的笔和刀在军旅的篇章中挥洒出别样的韵致,应该不属偶然。这几年,秦良静的创作一直处于稳步前行,阔步前进的状态,军旅生活的背景给他带来了创作上的勃勃生机。我每次到贵阳,见他穿着军装急急忙忙地奔出机关大院,带我去书店“搜”一些字帖碑版和书法理论书籍,天长日久,书店成了我们经常走动的“亲戚”,可以这样说,熟悉贵阳的书店就象熟悉我们身上的器官,书籍传递的信息就象我们体内流动的血液和跳动的脉搏。有这一良性的辅助趣好,他的创作便自然生动起来。



秦良静的书法创作主要以篆刻和篆书为主。一次在他的家中看他刻印章,先是几分钟打好腹稿,描印上石在我看来已然有些草率,我指的是从来不打磨印面直接描钩且动作很快。进入“刻”的状态,他那把自制的刻刀如同舞蹈演员走上宽阔的舞台,时而“苍茫茫”,时而“嘻涮涮”。“切”如高僧打坐,沉稳蕴籍;“冲”似快马挥鞭,轻松快意。把那样的情景说成是艺术享乐主义者的自我陶醉并不为过。从最近创作的作品看,秦良静的篆刻用刀朴茂自然,冲切自如,对“刀法重于笔法”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印面强调平面构成,探索美术性元素的合理契入。值得关注的是他的“圆点”实验,他把一个“圆点”有意识地汇入印中,对画面进行直接干扰,余下的入印内容,通通围绕“圆点”展开,虽然惯用的章法被打乱,但印面神气却更有张力,视觉感官更有冲击力。清代孙光祖在《六书缘起》中首先以印章的外在形式为出发点,对印章形式美的各个层面进行了阐述,这无疑是秦良静篆刻创作的理论支撑和探索底气。“圆点”实验的“经验”积累,实现了秦良静对印面形式整合能力和语言协调能力的“双赢”,也与石开先生“以趣为上”的观点形成间接的暗合,这无疑助长了他对形式语言进行深度探索的“野心”。“野心”就是“想法”,有“想法”才有出路。从十二岁起就操刀学印的秦良静断然不会想到多年的艰苦磨砺会品尝到篆刻艺术这枚坚硬的“乐果”。叔本华说,只有在不论怎样努力,理智仍然无法完全了解的情况下,艺术作品才留给人伟大的印象。秦良静进行的这场理智的“实验”还没有结束。



秦良静大量的时间都是在“石头”上作业,那是在刻意完成他认为重要的“硬”任务。对于他的书法创作,这里姑且称为纸质作品。在我看来,学院氛围使他纸质作品的创作有着较为优良的“血统”优势,秦良静大学修的是美术专业,对色彩和构图有系统的理解,加之得到邱世鸿君的课授,传统功底打得较为扎实,理论经脉的把握也有理智的选择。身居省城,稍有闲空时间便常向戴明贤、陈争等知名书画家求教,并延展为交游的情谊,作为心仪书画的年轻人,其由此获得的学养积累实在是难得的财富。这也能找到他篆书作品的绘画性脉胳,书画同源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共享”,而不是“简单”的书画一纸共舞,秦良静的篆书作为艺术创作,可以说是并不简单的“阴谋”——篆刻线条的顺畅移植,作品“工艺性”的色彩搭配,章法的画意构图,字法的兼工带写,由此整合出来的作品表达元素便多了些颇为前卫的丰富性。平静中的奇崛,文静中的姿肆,点画的局部抽象自然延长了作品回味的时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秦良静苦心经营的线条蕴含的率性和提供的共享视觉大餐的机会,使观者的理路得以顺势导入,艺术情感得到痛快宣泄。


在黔地,秦良静和我们算得上书法的狂热一族,这是书法的本土忧患意识和“副”业的责任感凝聚的隐形力量,尽管我们的“忧患意识”微不足道。难怪提到“书法”二字,秦良静的口中常常出现“我们贵州”的字眼。因为书法,我们常常在相对自我的空间忘乎所以,这大概是青春冲动让我们自觉地选择了一个适合个性发挥的动情点。可以说,书法已经不自觉地成为诱导并控制我们心灵的“精神鸦片”。这样的心态时刻拷打着我们的艺术良知,虔诚也好,执著也罢。这相当于人生理想的活动正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至今仍没有停步休息的设想。



说到秦良静“刀”“笔”成效。近几年,他的“副”业似乎占居了成绩的大量空间。曾数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篆刻展中获奖。多次入展西泠印社主办的篆刻作品展,军队系统的展事更是屡有折桂的记录,在武警部队的数届“武警文艺奖”评选中已经拿下了一二三等多次。2004年还在竞争激烈的全国“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征评展”中获铜奖。2006年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展”中获二等奖,打破了贵州作者在国字号书法展中难以获奖的坚冰;较少涉事行书创作的秦良静这次又显露山水,作品入展了“首届行书作品展”和“九届国展”,算是他的综合创作实力露显的端倪,在一干朋友的祝贺声中又传来好消息——“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秦良静又榜上有名。其累累硕果里凝聚的心血和汗水自不待言。


一次良静邀我到他的乐之山馆完成一项创作任务,立在我面前是他近期创作的参加一项活动的山水画,构图和笔墨情致比我想象中的山水创作变得复杂,底衬的经味楷书,“四王”风格的山水竹石,眼帘中的境象莫过于潜翁和七贤的闲散逸韵,似觉入古出新,源于自然,十分亲切,有一种似曾相识的风景在心中出现。因为书法的线条和笔墨功夫,良静的山水线条老道,能够用线质将画面撑出类似三维的效果,有筋有骨、有血有肉。其意象如茶碗炉薰之清香,线条如古松瘦竹之清劲,近乎白描的“清淡”抻出一种风规自远的心境。袁宏道云:“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清净无为,澹泞无碍”。近期,良静的山水画强调心灵意象的抒写,对自然山水的认识和感受不是凭单纯传统笔墨的简单拼凑,是用心在传统在中打磨,用情在画理中经营的结果。



因为一份难得的率性和真诚,一到贵阳,秦良静少不了邀几位书友笔歌墨舞,推杯换盏。一次在一个朋友家中小聚,大家又敞开肚皮整起酒来,酱香型过后浓香型,浓香型过后又来葡萄酒,葡萄酒后又上药酒,直喝得几个脸红筋胀,面如桃色,真是喝了“杂”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平时矜持少语的秦良静那次展示了他汨汨滔滔的另一面,一会儿聊书法,一会儿聊旅游,一会儿谈乡情,一会儿谈车型。等到月上梢头时,秦良静软得如一块条型的橡皮泥,回家便像棵“消息树”晕然倒在沙发上,据说第二天下午才回过神来。爽直和率真的创作状态悄然回落到平实的生活中,依然一派旷达豪迈的景象。


“心理纯洁,思想高尚的人总会获得真正的幸福”。詹姆士·艾伦这句话似乎专为秦良静量身定做,他是应该准备心情迎接更有份量的丰收喜悦──过硬的专业背景、刻苦好学的精神、天赋的艺术感觉和前辈同仁影响提携这四个艺术蜕变的因素,秦良静几乎无一遗漏。在这样的光景中,秦良静是幸福的。但艺术道路毕竟是充满坎坷的漫漫长路,今后的探索中,只要他在篆刻的经营中跳出过份的“设计”“圈套”,篆书创作尽量回避“计划性”的结构处理,进一步历炼行书的线条质感,继续加强边缘学问的有意识修为,在山水画创作中解决由生命造化激发的感性冲动与小心翼翼的理性制约的问题,按秦良静目前的势头,以他的才情和激情,他应该成为贵州书画界“揭竿而起”的旗手之一。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撰文:铜仁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全国公安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良静书画印 于 2014-12-15 14:40 编辑

腹有诗书气自华——再谈秦良静的人与艺
陈争(2009年)





识良静那年,他正值大学毕业,风华正茂,毕业作品展上风头也劲。通天柱地的篇幅上书印交错,加上形式构成很强的泼墨作底,数帧成阵,的确在那个展览上很明显地跳了出来,我也因此认识了良静。



之后就是听说他投笔从戎了,并且一去数年无消息。到得再度相见,站在眼前的已俨然是一名标标准准的军人,一名志趣未变的军人,略显文静清瘦的脸庞在橄榄绿军装的衬托下更显出几分军人特有的“潇洒”。良静变了!从前那种“时代骄子”的优越感不见了,代之以沉稳干练的军人举止,我完全无法将记忆中那个在学校里风头正劲,行为不羁,艺术家味十足的小后生和眼前这位礼貌周到,言辞得体的庄重军人结合起来。而变化最大的也是最令我吃惊的,还是他艺术观的改变,先前那种一味张扬自我,外露佻达锋芒,着力立异标新的个人主义色彩显然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将自己的艺术追求置放于军人使命、理想和荣誉这样的大背景中。我一下觉得良静成熟了,厚实了。他从小自我中跳出来看准了自己真正的位置,他在时代的主流里获得了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一番了解之后才知道良静这些年其实从戎并未投笔,岂但未投,而且还握笔握得更勤更紧,也握得硕果累累。这些年他在艺术领域的施展,已和省画院、省书协等各类团体学术活动连为了一体,并成为这些群体中的一位得力干将。而且仍旧是佳讯频传,用不俗的业绩显示着他实力的不断增加与进步。



从良静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内敛淳厚、温润含蓄的趣尚明显迥异于他正值而立的心性,猛利和恣肆是他书法篆刻的视场基调和总体氛围,也因此呈现出强烈的个性语言,既传统而又新意迭出,一反常态地站立在从来奉温柔敦厚之旨为不变圭臬的书艺篆法之中。作为画家的我,对良静的书法篆刻无疑是偏爱的,尤其是篆刻——从良静为我所刻的几方印,都成为我的画面上使用最勤的座上宾,这一点足以证明我的所言并非溢美套语。良静是个很全面的人,精于书法、篆刻、绘画,对摄影、设计也有所涉猎,且成绩不俗。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这样简单的罗列方式来透视一下他所付出的努力:三十余次出展由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篆刻艺术展并屡获大奖;多次受邀参加全国和全军优秀书法家作品联展;二十余家全国和省内刊物发表其个人专版及采访介绍;公开出版有个人艺术作品集.....良静已为黔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中之翘楚,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如此丰硕的成果对一位年仅31岁的小伙子来说是惊人的,如此骄人的成绩对一位青年军人来说是值得自豪的。的确,无论就人生而言还是艺术而言,年轻的他可以用才华横溢来形容。



年轻目前是他最大的本钱,朝气是他干事业最可凭藉的财富,然而,良静明白韶华易逝的道理,从他不断到中央美术学院和各类艺术高级研修班学习,他懂得珍惜每一个现在。他给自己设定的起点是不凡的,他为自己拟定的目标是远大的,对他的一切定论都为时尚早,还要靠自己用一生不懈的努力去书写。我诚然希望良静飞得更高更远。说句实话,我是极愿意在自己的行当里,多几位像良静这样年轻又富有朝气的同伴,贵州需要更多这样的艺术人才。




撰文:贵州省画院院长、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优秀专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良静书画印 于 2014-12-15 14:54 编辑

缘友秦良静
苏丹(2008年)


我在贵州日报文艺部20多年的编辑生涯,结交了不少文艺界的朋友,但真正称得上知己者,大多是一见如故而结缘一辈子的人。譬如省作协副主席欧阳黔森,譬如贵州画院院长陈争,如今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领军人物,但我们之间的友谊历久弥新,缘份的重量不以时间的长短来恒量。


心与心的沟通,只一个“缘”字说得清。秦良静也是我的一个“缘友”。真正结缘小秦,大约是在2005年,好友陈争写了一篇介绍良静其人其艺的文章叫他来找我。通过陈争的文章,读小秦的作品,读他的为人,我们一见如故,心与心一下子沟通了。

小秦是个很全面的人,书法、篆刻、绘画、摄影都有涉猎,且成绩不错。

这里似乎用不着谈他的成绩,因为他的成绩在贵州书画界那是有目共睹的。可是不谈成绩谈什么呢?我想起了一句老话:有志者事竟成。这里的“志”,可以理解为“追求”,一种执著的“追求”。那么就谈谈小秦的追求。关于“追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这话说得好,小秦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求艺的路上,他为了达到认定的目的,往往执著到一种无怨无悔的境地。不妨举一个例子来印证。2008年初,《贵州日报》改扩版,新办了一个副刊:多彩贵州风。我约小秦为这个版篆刻刊名。他不仅答应了,而且每一期更换一枚,至今已用了他32多枚章。相同的5个字,每一次他得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难度可想而知,可是他为了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潜能,自找“苦”吃,每一次都绞尽脑汁求新求变求不同的形式和冲击力。他说,为了这个目的,他要为我们刻52枚“多彩贵州风”。就凭着他这份“执著”,真让人不得不佩服。


对于他的作品,我在这里不敢妄加评价,但与省内诸多名家交往中,对他的作品颇多赞誉,这里不妨引之如下。
一日,与省内篆刻家董绍伟交谈,议及目前黔中篆刻翘楚,董说:“省武警总队的秦良静算一个,前途不可限量。”
一日,与我省著名书法家戴明贤先生商谈约请人为《贵州日报》副刊篆刻刊名,戴明贤先生说,秦良静的篆刻不错,可以约请。
一日,与贵州画院院长陈争先生谈及黔中青年才俊,陈争说:小秦不错,书法篆刻皆佳。
就一生而言,小秦目前的骄人成绩还不算终点的成果,只是他路上耕耘的结果,因而对他的一切定论都为时尚早。


朋者,月亮跟着月亮走,我之所以愿为小秦大声吆喝,是因为我已经看见了他的将来,我希望他飞得更高更远。




撰文:《贵州日报》记者部主任、《藏天下》杂志社总编、贵州师大硕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