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5346|回复: 22

【展讯】宋红正书法小品展——以斯文情怀,向母亲致敬!(2016.5.8 北京瑷瑅空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30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展讯】
宋红正书法小品展
——以斯文情怀,向母亲致敬!
(2016.5.8 北京瑷瑅空间)

IMG_0225.jpg


前言

红正试图以一次书法展的方式向母亲致敬!
为此还专门给已仙逝一年的母亲写了一封信,他说:写着写着,眼泪就下来了,止不住,到最后,手抖,拿不住笔……

开始并没想太多,是在排展期时赫然看见:
2016年5月8日,星期日,母亲节,宜祈福!

怦然一动,遂致电红正:来瑷瑅空间坐坐。
认识他很多年了,一直关注着他的勤奋、执着和诚恳,以及因此而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我相信:苦心人、天不负……


策展:瑷瑅空间

一个可以在琴声茶韵中读书、品题的地方;
一个可以在温文尔雅中闲聊、发呆的地方;
一个致力于倡导斯文地生活、成长的地方;

展览日期:2016年5月8日—17日
展览开幕:2016年5月8日15:00-17:00

策展:瑷瑅空间

媒体:
书艺公社
中国书法家在线
中国书法网

学术支持:
中硕银通(北京)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
北京三品美术馆
北京“尚艺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刘景芳书法艺术高研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黄平书法艺术高研班
北京盛世兰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明浩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北京牛街民族书画院
洛阳市书法家协会
洛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



作品深怀“感念之情、感恩之心”围绕母爱而创作;
涵盖扇面、斗方、对联、册页、手札、长卷等形式;
涉及楷、行、篆、隶等书体,各得奇妙、自成风格;


行车路线:
公交:地铁5、10号线惠新西街南口站,A口出,往西第一个红绿灯右拐进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右行二十米,第一个路口右拐,见2层小楼门楣上标有“东区”字样便到。
自驾:朝阳区惠新西街南口北土城东路小关东里十号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东区)


M10KDHG[OD]`5AK0M[XA4_4.jpg
0H7A6963_meitu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4-30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红正
1973年2月生,祖籍河南洛阳,现居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文秘专业毕业,中国书法院第六届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法院校友联谊会理事,“第六届”书社秘书长。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刘景芳导师书法工作室高研班助教、北京国艺美术馆特聘书法家、中硕银通(北京)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签约书家、北京三品美术馆馆员,北京明浩国际书画院院士,江西省鹰潭书法院特聘研究员。
先后在广州、深圳、酒泉、张掖、嘉峪关等地成功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及交流展,多次应邀参加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作品被江西九江市“九派诗廊”风景区刻石永久收藏,被张海艺术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郑州大观音寺、袁崇焕纪念园等多家机构收藏。
  
作品在中国书协主办的以下展览中获奖、入展情况:
首届“刘禹锡杯”全国书法作品展(2014年)
全国首届“沈延毅奖”书法篆刻作品展。(2013年)
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2013年)
第二届“平复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2013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特邀入展。(2012年) 
第三届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2012年)
“瘗鹤铭奖”全国书法作品展。(2011年)
“乌海杯”全国书法大展。(2011)
 “邓石如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选。( 2010年)
  
作品发表:《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大唐书画》……


NKA]GYVL0VP7H5@J9Z(FW[I.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30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踏实前进……
——宋红正自叙

儿时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现在情更浓,缘更深。从六、七岁起用铅笔写下的一“点”一“画”到四、五年级的“大楷”作业;再从初中阶段的临摹学习到高中生涯的临帖创作;继而到更高学府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泼墨挥毫……书法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伴随着我的生活,我离不开它。
  
  也不知什么原因让我鬼使神差的爱上了它,让我为其苦,为其累,为其澎湃,为其迷茫,为其兴奋,为其神伤,为其痴迷,为其癫狂,放不开,弃不下。我用真诚和激情去抒发情感,拿宣纸和毛笔表现思想,在一片自由的世界里徘徊、挣扎、痛苦、思索、探求、发现……
  
  出于对书法的痴迷与热爱,2010年秋毅然决然辞去工作,倾其“家底”,“狠心”别过已年过八旬的父母,“抛下”妻子儿女,负笈北上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学习深造。在书法院的日日夜夜里,除了上课就是临帖,除了读书就是写字,除了临摹就是创作。每天与碑帖对话与笔墨打着交道,废寝忘食,潜心研究。吾生性愚钝,才疏识浅,学书有年,却不悟要领,不得其法,收效甚微。幸得益于书法院名家、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茅塞顿开。不仅学到了许多理论和技法,更感受到了老师们的厚德谦和、虚怀雅操,乃受益终生。加之同学们经常相互学习探讨,不断交流切磋,对其学书帮助较大,日见进步,受益匪浅。这是我学书道路上收获最大的一年,让我倍加珍惜。2011年7月结业后,有幸留在北京边工作边学习,干着与书画有关的事实乃幸事也。
  
  北京的生活节奏很紧,特别对于上班的人更是紧张。人生不可能因自己的意愿而延长时间,但可以让有限的时间增加生命。为了利用好时间,我经常出门时用手机把字帖拍上几张在车上学习研究,有时不经意间会用手指在身上或空处去写去画,揣摩笔帖中的字形和笔法,达到忘我的程度。这已经形成了习惯,对我学习、临帖起作用很大。对书法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尤其在失意时、想家时,更离不开那支神奇的魔笔,不停地写呀画呀去驱赶着寂寞、忘却着烦恼,有时睡梦中还在为一些点画曲折而纠结不清。不知为什么,总有一种力量在激励着我感动着我,是家人的关爱,是同学们的支持,是书友们的帮助?让我时常在思索中不知不觉已热泪盈眶或悄然泪下,这也许是爱,也许是希望……
  
  书法的美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靠外表的美打动人的只是一时,真正感染、打动人的是气质和魅力。而魅力的体现需要内涵和修养来充实、支撑。所以仅靠形式的新颖只能取悦一时,而不能真正感动读者。真正有品味的东西是不为形式而形式,正所谓大美不饰、大璞不琢也。能够站住脚、立得住的还是书法本真的东西,天真、率意、古朴、自然,甚至笨拙、厚重等。但也不缺乏飘逸和灵动,欹侧和峻拔,跌宕及宽博等。我本人不追求秀美的风格,但也不去反对,这可能与自己的性格和经历有关,也许生活给予我自身的压力太大,苦涩的东西感受的太多,因此在我的作品中,体现出粗笨跌宕、苍茫厚重、碑帖结合的风格,更包含着朴素自然的本质,无论今后怎样转换,这些东西我想是不会改变的,已经融入我的血液,融入我的生命。这也体现着一种正大宽博的精神,这份真情,这份感觉不论经受再大的困苦,我都会坚守。
  
  针对临帖和创作我有一些体会。在临帖当中,既要准确又不能死临,所谓的准确,就是把握好点画的方向、位置和线条的干湿、轻重、粗细、变化等,还要注意字形的大小、比例关系等,尽量与原帖保持一致。所谓死临,就是为字形所困,一模一样的照抄、描摹,不讲究笔法和线质,死搬硬套,表现不出原帖的风格和特点,不能灵活运用为进一步的创作服务。因此我们临帖是就要带着思考去临,要有主观能动性,抓住原帖的点画、字形、结构、线质、笔法等特点,活学活用,才能真正掌握,从而创作出新颖鲜活的作品。既不失古意,又富有个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临帖的目的。在创作当中,有己见,有取舍,有思考,有发现,有新意,有生命,关键是线质,不能停留在表面的东西,要深入进去,去探索和发现,涉猎要全,但要有重点的选择,不能盲目地随从跟风。
  
  书法是一条漫长的路,书法是一条寂寞的路,只有不畏困难险阻不怕寂寞之人,才能走的越远越长。好多年前一位书道朋友这样对我说:“做人要老实,但写字一定不要老实。”为了这句话,我经历了许多,也在书法上改变了许多。老实是我为人的本质,不管在艺术上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朴实忠厚将终生不变。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在这条路上自己仍是一个刚起步的学生,知之甚微。学书之路是没有捷径的,除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外,只有两个字---勤奋。我深知自己为人笨拙,头脑愚钝,除了率直和厚道外,别无过人之处。但我愿永远保留这份真诚,在书法这条寂寞、坎坷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进,去追求心中的艺术梦想……
  
  宋红正2012年8月于香山


洛阳白马寺留影.jpg
IMG_550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30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景芳 说红正
宋红正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第六届研究生课程班一班的班长,我的同学。古铜色的方脸,架着一付眼镜,文化人打扮。
  
  对其为人为书我略说一二。红正到书法院前,书法基础较为扎实,从临帖到创作也有模有样。他做过财务,管过后勤,因此,做起事来认认真真,有板有眼。其实在书法院当班长是个苦差事儿,尽是零星琐碎之事,不但影响功课,有时还费力不讨好,点灯熬油通宵补课是常有的事儿。可红正从无怨言,工作学习有条不紊,同学们都从心里感激和佩服他。正因为他为人正直做事踏实,在临毕业前一段时间就与北京三品美术馆签约了,被聘为办公室主任,这是一家承接各种书画展览的美术馆。红正上任后如鱼得水,把工作做的有声有色,单位管理井然有序,工作之余临古习文,废寝忘食。正是这样的工作性质,他经常有机会接触当代大家与名流,名家教诲,耳濡目染,使之受益匪浅,书艺大进。
  
  辛卯八月十五晚,红正邀请在京的几位同学,到他的逸竹居小聚,我在其中,月光下的南池子大街人车川流,而邻街普度寺前巷却夜静风疏,红正的工作室就设在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王府内。庭院幽静,古树参天,东墙与竹林相依,清影遥风,逸竹居由此得名。红正准备充分,秋窗夜月之下,大家敲诗小酌,品茗赏月,时而扶案挥毫,时而轻声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字里行间流露出红正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他说之所以对书法长期坚守,离不开家乡的厚爱和亲人的支持,要把亲人的期盼当成一种动力,要用好的成绩回报养育他的那一方热土。
  
  红正出生在河南省伊川县,厚重的中原文化对其给予深深的滋养,名碑刻石使他从小就魂牵梦绕。到了读中学的时候他的书法在当地就小有名气。他精研诸体,尤以楷书见长,取法雄强、宽绰、恣肆一路书风,主功北碑,一直潜心北魏墓志,石刻造像和碑版摩崖,尤其注重清代碑学研究,关注当代碑学发展。古人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正因如此,红正对<大开通>、<好大王>、<王圣教>、<书谱>、<十七帖>等碑帖倾心研习,心手相追。使得自己的作品语言丰富饱满,更富于艺术感染力。观其作品,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疏密得体,神情飞动。给人以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的艺术效果。作为一个以楷书创作为主的书法家,他是一个懂得书法渊源的创作者,继承和求变将是他永远的追求。
  
  我想,书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个书法家一辈子都要漫漫做、不断做、花费心血去做的事儿情,也只有这样才能做的更好。红正曾讲:若把书法写的更高妙、更古拙、更富有生命力,或许不单单是技法问题,而更应该是学养和心性的变化,慢慢使之逐渐少些刻意多些自然。从目前红正的状态看,他正在努力去做,我们拭目以待。
  




董玮 说红正
由于长期在中国书法院教学部工作,我得以认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虽然他们阅历不同,性格各异,但我能感受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内心深处都有一团火,一团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之火。这一点在第六届学员、一班班长宋红正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宋红正本人与他的名字一样,为人忠厚朴实,有一颗“红心”;做事有板有眼,行为极为端正。在大家眼里,他是一个循规蹈矩,甚至有点刻板的人。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却时常做出“惊人之举”。2010年夏,红正刚入校时,我就听说家境并不富足的他,是辞掉挺好的工作和所担任的重要职务来学习的。为了一个“经济效益”很不好的爱好而舍弃这些,这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宋红正的举动第一次令我感到诧异。
  
  红正在校学习期间,一次见到他右手臂上贴着膏药,才知道他的手腕是因为连续几日通宵达旦的书写而受了损伤。我在教学部工作那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有学员因写字累伤手腕。红正如此勤奋刻苦,再次令我诧异。
  
  学习结束时,红正的举动又一次令我诧异,那就是他为了书法艺术,决意留在京城打拼,并发誓一定要弄出个名堂。通过这么多令人诧异的举动,我感受到了红正内心深处那团熊熊燃烧的火,那份对于艺术深深的热爱。
  
  内心充满激情、执着于艺术的人取得进步是再自然不过的,何况红正还有幸在书法院得到了王镛、何应辉、刘正成、石开、沃兴华、陈国斌等众多名家的悉心指导。事实也是如此,红正通过在书法院一年的学习,首先是提高了眼界,深化了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在具体实践上,也一改过去跟随时人、格调不高的风格路数,而是把临习的对象定位在魏晋,深究传统,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其次是通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己的刻苦努力,技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临近结业时,红正的书法面目焕然一新:楷书深得北魏精神,奇崛高古,字字不作正局,生动自然;行草书出入晋人,得潇洒宕逸之姿。在结业前后,红正的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性展览,并在“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上荣获成人组二等奖,就是红正水平提高的最好证明。
  
  作为中国书法院教学部的负责人、红正的朋友,我由衷地为红正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从红正的进步中,我也再次感受到了情感之于艺术的重要性。相信在情感所具有的“魔力”的推动下,身处京城良好艺术氛围的红正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我期待着。
  
  董玮 壬辰秋于京东钝庐


与刘景芳合影.jpg
与董玮合影.jpg
IMG_550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30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傅德锋: 心动,行动——我看宋红正及其书法
(傅德锋书法家、艺术评论家、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成员、全国各大权威书画报刊专栏作家、数十家书法网站论坛总版主、学术主持人)

河南伊川宋红正先生是一个对书法用情、用心和用功都很深的人。
  2013年7月底,他远道而来,在张掖参加由我主持的“大美张掖首届全国知名书法家作品展”。在其下榻的宾馆,我们见面,做了一番交流。其人朴实坦诚,丝毫没有外界对河南人特有的那种不好的感觉。他不仅勤奋好学,而且谦虚低调,言语之中透出他对书法的那种浓浓的挚爱和深情。在第二天下午的“张掖书法论坛”上,我特意安排他讲话,让他给大家谈谈他对书法的感受和学习创作的心得体会,他当时讲得很投入,到了动情处,居然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声音哽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此情此景,令人感动。
  
  他说“也不知什么原因让我鬼使神差的爱上了它,让我为其苦,为其累,为其澎湃,为其迷茫,为其兴奋,为其神伤,为其痴迷,为其癫狂,放不开,弃不下。我用真诚和激情去抒发情感,拿宣纸和毛笔表现思想,在一片自由的世界里徘徊、挣扎、痛苦、思索、探求、发现……”这正是他对书法“心动”的真实体现。
  
  心动了,就马上付诸行动。不仅在学生时期从一开始的涂鸦到慢慢走上比较正规的书法学习,后来走上社会,居然为了书法,辞去工作,辞别亲人只身前往中国书法院进修学习。结束学业后,留在了北京,依然从事自己为之心动的书法,因为首都有相对比较好的艺术氛围和学习的便利,这对好学上进的他来说,无疑是如鱼得水。。
  
  宋红正学习书法,是循序渐进、全面铺开式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初条件所限,没有名师指点,进步缓慢。仅凭着自己的兴趣,对历代各种碑帖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临摹学习。而不是一开始就有很明确的主攻方向,具备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后来通过自身经验的积累和名师的点拨,他终于开窍,懂得集中一点和几点进行重点突破。
  
  他开始放弃那种拉网式的学习方法,重点放在了对几种碑帖的临摹学习上。以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尽可能通过一种碑帖的深入研磨,就能过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艺术元素,然后应用于自己的创作。
  
  从他目前所展示的作品来看,书体多样而格调不俗。这是他“取法乎上”而能勤学苦练的结果。小楷、魏楷、行草、隶书基本上都是他的长项,小楷以魏晋为法,得高古空灵之气。魏碑以《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爨龙颜碑》和其它墓志为法,所作空灵自然,不拘一格。尽管有些字在结体和用笔上还有一些未尽人意之处,但总体感觉是好的,想必经过今后的努力和调整,将会有新的进境。行草书广学二王、黄庭坚、米芾、王铎,所作开张大气,流畅自然。隶书以《张迁碑》《石门颂》等为主,所作拙朴灵动,气息古雅。一个人能够同时对多种书体具备较好的把握和表现能力,达到一个较高的艺术层次,实属不易。他的作品能够不断在全国性展览上入选获奖,是社会对他长期付出的一个回报。
  
  从总体上来看,宋红正已经具备了相对比较深厚的传统基础,而且通过这些年的出外学习交流,在创作理念上也有很大的改变,作品在注重形式感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思想性的提炼,这是一个好的苗头。
  
  其实,学习书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途必然要经受很多迷惘和困惑,甚至还有遭受失败和挫折的痛苦。真正的有志者,是不会被这些所压倒和摧垮的。但学习书法的路途中也有很多快乐和获得阶段性成功的喜悦,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就会迎来一片光明。
  
  宋红正凭着他对书法的挚爱,凭着心动之后的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用手中的毛笔描绘着自己未来生活的蓝图,用坚定的信念捍卫者自己的精神家园。也许他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对他来说,只是他走向成功关键性的第一步,尽管这一步迈出得如此艰辛,但只要迈出去了,成功就已经在远方向他招手。
  
  我祝福他,并期待他的未来呈现出更多的精彩。


IMG_552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30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展览部分作品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30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展览部分作品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30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展览部分作品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30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展览部分作品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30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展览部分作品
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