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788|回复: 0

[分享] 王镛:“古”不仅是时间概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7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王镛是中国当今艺术界颇具影响力的书法家、篆刻家、画家,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等职,在书法界可算是为数不多的学者型艺术家之一。5月15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太原美术馆、北京杏坛美术馆承办,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策展的“艺圃寸耕·王镛书画印近作展”在太原美术馆开幕。借由展出的书、画、印作品,让人直观感受到王镛多面的艺术人生。

    艺术的回乡之旅

    王镛1948年3月生于北京,祖籍山西太原,此次展览被视为王镛艺术的回乡之旅。王镛也颇为认同这一定位,他说:“来太原的当天下午,太原市领导见到我说了四个字‘欢迎回家’,我听了心头一热。我虽出生在北京,但我的祖籍是山西,特别是现在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的故乡情结也越发明显。今天这个展览,实现了我回家的愿望,也是我对家乡人民的汇报。山西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书画大家,王铎、傅山等等,我以山西为骄傲。”

    “此次展览最明显的亮点莫过于书、画、印一体,而且是回乡展,这里面涵盖着一种乡情。艺术是人性化的东西,他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书法家胡抗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傅山论书中有“四宁四勿”说,书坛人尽皆知,中国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陈洪武将王镛的格调总结为新“四宁四勿”:“宁高古勿精俗;宁老辣勿甜滑;宁大拙,成之拙朴,勿轻薄,流之于形式;宁独美于欹崛,勿柔媚于世人。”

    冥冥之中,王镛的艺术风格似乎也与山西地域文化有着某种默契关系:其书风朴拙,画风浑厚巍峨,向往原始,向往自然的人文态度,透脱着一份苍茫与雄浑的大朴境界。


. d3 e: O1 _( @: V% ?/ p2 P' ~5 T5 \$ w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f+ v4 n- U; r9 R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寸耕堂鉴藏 王镛
艺圃寸耕 王镛

    跨越书、画、印“三界”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展览开幕式上说,在中国当代艺坛,王镛是一位学术修养深厚而艺术风格独特的大家,他在书法、篆刻和山水画多个领域都有丰厚的成果,影响跨越书、画、印“三界”,堪称独特的“王镛现象”。

    早在1979年,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李苦禅教授首次分别招收5名山水、花鸟画研究生时,王镛就凭其自学的书、画、印等杂家功底,获得山水兼攻书法篆刻的研究生名额。其书、画、印基础的扎实此时便可见一斑。王镛的博士生、如今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杨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王老师这个展览是在用作品告诉我们,书、画、印等艺术的道和精神,是互相打通与促进的。”王镛的确一直秉承着这一相通理念,他认为:“美术(绘画)与书法、篆刻的章法构成,其根本规律是完全相同的。许多只搞书、印的人太把‘字’当成凝固的标本去对待了,这就阻碍了将字的构成因素抽绎出来进行改组的思路,进而失去了创造力。再者,我认为‘美术’这一概念,即造型艺术或曰视觉艺术,它当然包括书法和篆刻。”


! o( ?1 d8 `/ x4 ]6 F3 o#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白《赠卢司户》  王镛

    探寻书法的原始形态

    王镛的作品涌荡着一种向往原始,向往自然的人文态度,透脱着一份苍茫与雄浑的境界。胡抗美认为,王镛的作品因博大而接地气,他说:“民间书法是我们的传统,在大家对经典认可甚至追捧的时候,被忽略的恰恰是民间,当经典在发展当中需要不断补充的时候,民间成为对经典补充的动力和源泉,给人无限想象力和创作欲望,王镛认识到了这一点。”范迪安则评价说:“王镛以独到的眼光看到了上古书法、民间书法的美学品质,这种极自由与极朴素的书法原生形态,也是中华文化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在书写上的体现。古代书法已有的碑帖经典一方面丰厚繁茂,一方面也嶂严壁垒,王镛目光的超人之处就在于他不仅研究书法的成熟形态,更努力寻找书法的初生形态,从书法的‘源头’上分析书写的美学特征。在篆刻上,王镛更是深谙‘书篆同源’的道理,于上古的篆刻遗产中看到了书与篆的神通貌合,从古代的石印、陶印、铜印、瓦当文等遗存中取用结体,直追古朴天然之趣。王镛更像一个印学的考古者、一个篆刻研究上的远涉者,也是一位及时将秦砖、汉瓦、魏碑石中的篆刻碎片做学术拼接的一位艺匠。”

    在王镛看来,“古”字不仅是个时间概念,“古”源于大自然,先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下,故易与大自然融合亲近。人类早期的艺术包括各种生活器物,无不具有“古”的审美品格。“如瓦当文,我以为那些古代专业美术工匠的杰作,首先是启发了我对文字造型的可塑性的认识,在不违背基本结构的前提下对文字的大胆变形,充满着智慧之光。很早之前我也刻了一些‘不知秦汉,无论明清’的新东西,结果无根无源,总不耐看。久之悟出了篆刻的审美品质首先要‘古’。实际上,高古、古雅、古拙、古朴等的对立面肯定是俗媚、甜熟一类。”自然,王镛也是这样影响学生的。“王镛老师取法民间的瓦瓦罐罐,虽与传统主流的士大夫审美趣味相左,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博大的一部分。他教会了我们何为传统,是广义而不是狭义。”杨涛说。

    年近七旬愈感学无止境

    王镛在一次采访中说起一件有趣的事,他说有人问他:李可染先生又不搞篆刻,你能学什么?他认为这种提问只能属于“小儿科”水平。“韩愈《师说》中写得明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属技术层面的只在‘授业’之中,‘授业’只是‘童子之师’的职能,而且强调授业是‘小’,传道与解惑才是‘大’。李可染老师授课,从不讲技能技巧,即使一定言‘技’,也要提升到‘道’的高度去阐释,这个道,即是自然与艺术的根本规律。再不然,也要立足于美学的层面。”

    除了从前辈老师身上感悟艺术之道,美院的艺术氛围,同样给予了王镛宝贵的艺术财富。对此,王镛在展览之后的座谈会上感恩地说:“我把今天座谈会上大家的发言,当成对我的期许和激励。我虽年近七十,但现在真正体会到了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我的身边有很多老前辈却降低身份,自允‘白发学童’,这种为艺、为人心态,是我学习的榜样。在中央美院这样一个艺术的大熔炉里,我资历很浅,我向我的同学、师兄等都学了不少东西,甚至‘偷’了不少东西,即使有时摸不到具体学到了什么,但那么多前辈、同行,都在无形当中影响着我的艺术观念和创作理念,我甚至觉得如果我当年没有走进中央美院,我可能什么也做不成,或者只是有一些小成绩而已。”面对王镛的谦恭,范迪安评价说:“王镛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创建者之一,在教书育人上一向坚守正脉,为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建设贡献了长期的心力,培养了许多书法篆刻青年才俊。”

    如何坚守艺术,并以深厚的积累、持续的思考,深入感知艺术、挖掘艺术,最终呈现自己的艺术面貌?这是王镛不断探索的命题,也正是此次展览抛给观者的问题。王镛自有他的艺术初衷和抱负,尽管他的艺术形态未必一定获得满堂喝彩,但他的艺术实力与定力,以及自成理路的学术思索,终究成就了“这一个”的王镛。

: v" b+ j$ v& V+ V1 F1 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