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459|回复: 5

本人最近新写的一篇理论,请各位指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6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透过刀锋看笔锋
1 u# M7 c/ a8 G
4 _' m3 K1 g- l6 j' \% I                       质之
9 f6 D" ?3 J# m) l, m  L2 n) T0 d' d2 o1 t# V- ?
     “透过刀锋看笔锋“ 是启功先生的一句诗,也是先生习字的心得体会。据说,先生当年苦心练字,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当时北京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看后说:“不要用毛笔去模拟刀刃所刻的效果,以免流于矫揉造作之弊。”悟性过人的启功先生由此深得其理,后来便提出了“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半生师笔不师刀”等名言。
' L, q, O( ]; K1 u4 N: J      其实在我们现在的书法学习中,所临习的字帖有很大一部分是碑帖(姑且这样称呼),也就是说我们临习的时候所看到的字不是作者写在纸上的,而是作者写完后经由工匠刻在石头上,然后拓下来,供人临摹和鉴赏。临习碑帖有很多好处:首先,由于碑刻文字由于使用场合比较正规,多是记叙重大事件,或为某人歌功颂德,所以,书者大多是在当时比较有名的书家,在书写时也会比较认真,在体现作者字体风貌的同时,也有较强的法度。虽然没有墨迹的潇洒自如,但也多了几分庄重与典雅,少了几分轻佻与率意,对于我们研究书家的结构及用笔特点都有极大的帮助;其次,使得我们能够与一些存世的墨迹进行对比,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从而对某一位书家的特点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这种碑帖书法对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刻刀碑上的字较墨迹更易保存,使得许多没有墨迹传世的书家的字体风貌得以保留,丰富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宝库,使得我们在学习时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8 h# d% p0 ~. e' J5 e# q, K     但是,因为碑上的字是写完后由别人用刀刻上去的,中间多了一道工序,尽管我们知道有很多大的书法家都有自己专门的刻字师傅,但即使是这样也很难保证所有的字都能保留它们的原始面貌,而且刀刻的痕迹是决不可能和笔触的痕迹一模一样地。这种影响一般在字的结构上体现不出来,主要体现在字的笔画上形状上,这些影响哪怕是很微小的,却有可能直接导致我们对书家用笔规律的某些方面的误解,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我们在临习的时候就要做到象启功先生说得那样“透过刀锋看笔锋”。所谓透过刀锋看笔锋就是说我们在临习时不能只是生硬的模仿,而要通过笔画的形状对作者的用笔方法进行判断,进而掌握用笔规律。以唐碑和魏碑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书法为例:唐碑用笔大部分中锋为主,魏碑以侧锋为主,这些是比较明显能看出来的。但有时魏碑中也会夹杂着很多中锋用笔,唐碑中因为书写的需要也会夹杂一些侧锋,唐碑运笔较为规范,但每位书家的运笔方法也各不相同,魏碑则更为复杂,这些变化有时在墨迹中也很难一眼就看出来,在碑中就隐藏得更深,却往往更能体现出作者用笔的多样性和深厚的功力,所以对起笔、收笔、转折等重要的地方要反复的揣摩,加深对作者用笔方法的理解,不要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善于在细微处见真谛。另外,临碑时还会遇到一些临写墨迹遇不到的问题。首先是碑上可能会有一些明显是只有用刻刀才能表现出来的效果,这在魏碑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魏碑中的笔画几乎都是棱角分明,用笔自然书写是很难笔笔都达到这种效果的;其次,刻工可能会因为技术问题,或是对作者用笔的理解问题,或是出于雕刻自身的考虑对某些笔画进行刻意的强化或削弱等等,导致某些笔画与原貌有些出入甚至是误导了临习者的理解方向;再次是碑文中的有些笔画经过很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发生了剥落,有些剥落的地方和笔画粘连到了一起,拓出来影印到字贴上后,就容易分不清哪些是剥落的地方,哪些是原来的笔画;对于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就要仔细辨认,临习时应根据掌握的书家的用笔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自然的书写,不应该盲目的刻意模仿。1 w  f7 V$ C5 i6 o
     那么怎样做才能通过字的笔画的变化来体味和把握作者的用笔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 k/ E7 J9 H5 J+ @& d" r0 x一、        仔细读帖,反复琢磨,多进行对比。这里强调的读帖,不仅是临习时对贴的研读,这时当然要对笔画进行分析,但因为临习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写字上,而且长时间的观察会打断临习的过程,使临习很难进行下去,所以有时会忽略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反而不如不临贴时对贴进行把玩时的效果更好一些。这时可以长时间的把注意力放在对字的解读上,能够发现一些在临习时不容易发现的细微的但是比较关键的地方,长时间的对这些地方进行琢磨和分析,使得一些被刀锋掩盖的笔法慢慢的露出了庐山真面。当对某一笔画的形状拿不准是由于用笔使然,还是刀刻使然,或是剥落造成的时候,可以借鉴别的字中表现的比较明显的同一笔画,通过对比分析作出界定;7 f1 H. O/ b" h2 K) x
二、        多读理论书籍,首先在理论上对所临习的某位书家或碑帖用笔的特点有所了解和把握;通常每一种著名的碑帖,都有很多介绍用笔方法的理论书籍,对该贴的用笔方法作了规律性的概括和指导,我们可以根据某一笔画是否符合用笔规律来判断这一笔画的形状有没有受到刀刻等其他因素的干扰;
' X5 _5 W4 S' m4 [; x" i2 \2 X三、        如果条件具备,可以找来同一位书家的墨迹进行横向的对比研究。墨迹比起碑来说,相对表现作者的用笔方法更准确一些。两者互相参照不仅可以避免临摹上的偏差,而且能够对书家的特点了解的更加深刻;另外,如果由于条件的限制找不到原作者的墨迹,找一些临摹的比较好的其他书家的摹本来参照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2 w1 I% Y* j) ^
四、        勤学苦练,实践出真知。还是回到老话上,说得天花乱坠,不动手试试是不行的。就像一位鉴赏家,光有理论,没有实践,是很难鉴别出一件作品优劣真伪的。只有在实际的书写过程中对用笔的体会才能更深刻。如果某一笔画书写时感到特别别扭,或是要经过特殊的运笔过程才能达到效果,就说明这一笔画的的形成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就要好好研究一下了。2 b! ?( H6 M7 s# R" l; W
    当我们做到“透过刀锋看笔锋”时,它带给我们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6 H1 K$ \  {1 q+ i' o4 ]3 p7 j+ N/ i    首先,滤除掉一些诸如刀刻,剥落等因素的影响,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所临书家的用笔特点,避免在临习过程中走歪路,甚至是歧路。
- \0 K3 `8 `7 w+ h* c0 {* A    其次,增强书写的成分,减少描摹的成分。当我们深入其中,不被笔画的外在形态所迷惑,把注意力集中于用笔规律的时候,就不会去刻意描摹,不问合理与否,为求某一笔画的形似,破坏了整个字精神风貌的统一。而会运用掌握的用笔规律,挣脱外在形状的束缚,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你已经对用笔规律掌握的非常熟练了。) M4 r. C2 ?! X7 I% O7 Q
      所以,我们在临习碑帖过程中只有注意方式方法,变被动的摹为主动的写,才能真正从中汲取营养,学到精华,使自己的书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发表于 2006-4-6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uzhi 于 2006-4-6 19:45 发表
  o% g4 }- k  n. u8 i                     透过刀锋看笔锋
" \  ~- Y# E8 N/ p4 |, s0 C; z& k1 K0 q3 {
                       质之6 S2 X; m4 s+ ]

* |" \0 W; O3 a  K& ?$ ~     “透过刀锋看笔锋“ 是启功先生的一句诗,也是先生习字的心得体会。据说,先生当年苦 ... . ^2 W! E" R, G# o* t
      四、勤学苦练,实践出真知。还是回到老话上,说得天花乱坠,不动手试试是不行的。

: R$ y/ [& j5 D8 x: Z
/ j' \  f9 j+ d% b$ ~, v6 T
5 \' O7 t% K. _5 {说得好,书法理论不是玩弄词语、不是逻辑游戏,“说得天花乱坠,不动手试试是不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7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碑的阐叙恨透彻,但中国书法自古就有碑帖之分,互相之间也唇枪舌剑了有几百年,单一的写碑的文章不足以从阐明中国书法史,楼主索性把关于贴的文章一并贴上来,供老宫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7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但这似乎是崇帖抑碑的说法。碑帖之争的关键不是因碑改变了文字原生态,而是书法造型和用笔追求一种什么效果,是写在纸上的字还是刻在碑上的字。因为用笔在纸上表现出碑的效果是需要笔法支撑的。所以我认为对于帖学,楼主的论述很有见地,从刀法中找笔法就找到了原始影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理论是我习字的亲身经历,我本人学字就是从贴入手,而且走过一段生硬模仿却忽视了刻在碑上的字和我们用笔写字得一些差别,临出来的字很做作,走了一段弯路,写出来这些体会也是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7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碑帖之争由来已久,贴的优势是直观,易上手,出贴快,耐琢磨,对初学者迅速提升兴趣,完善思想有很大帮助,碑的感觉楼主已经阐叙的恨透彻,老宫就不废话了,毛笔出刀味清人赵之谦应该算是一介高人,但刀味对书法的裨益有多大至今未有定论,现今书坛贴学逐渐占领了阵地,大有取代碑学之势,作为学习者的我们已经有些茫然了,何去何从只能等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