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940|回复: 4

【《书法》杂志四十年特稿】四十岁、书法与《书法》四十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5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之一
5 f7 C! r' t9 o$ O5 z$ ~: q! }$ F$ I5 Y* v) J/ T

: U4 i/ q. S/ t3 @8 H5 j聊四十岁这个话题,有三个人怎么也绕不开:曾任美国总统的林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知名作家贾平凹。! n# w3 m0 z* j! u3 J3 v/ Z
林肯关于四十岁的那个著名论断有很多版本,大意是说,一次林肯总统面试一位新员工,后来他没录取那位应征者。幕僚问他原因,他说:“我不喜欢他的长相!”幕僚不理解,又问:“难道一个人天生长得不好看,也是他的错吗?”林肯回答:“一个人四十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四十岁以后的脸应是自己决定的。一个人要为自己四十岁以后的长相负责。”总统的意思很清楚,相貌是能逐步改变的,尤其是美好的相貌是会由内而外散发出特有魅力的。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美丽的容颜来自柔和善良的性情。我不知道这个论断如果换成是一本杂志该怎么说,尤其是该不该以“四十”为节点。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一个杂志,刚开始有没有读者是宣传、营销和读者理解不理解的问题,一定年份以后有没有读者,完全是杂志自身决定的。, U6 e6 H$ g0 G' b  g% ?1 X( V
莫言和贾平凹都是知名作家,名气原本都差不多,只是后来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才突然间炙手可热。把他们两个扯到一块也与四十岁这个话题有关。莫言本来就有很多很热门的作品,《红高粱》只是其中之一,后来许多人之所以单单记住了《红高粱》,无非是因为这部作品在被搬上银幕之后瞬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许多人并没有看过原著,印象深刻或者津津乐道的,无非是在高粱地打滚的九儿。再后来,人们连九儿也不说了,原因是莫言先生又发表了一个高见:找个四十岁的女人做情人,是男人的福气!找个四十岁的情人,是男人的本事!其实,如果你能认真看过莫言先生那篇文章以后就会发现,这是一篇莫言先生很认真的阐述“情人”和“爱情”的异常精美的散文,分析不但入情入理且入木三分令人击掌叫绝!至于人们单单挑出一句比较敏感的话各自琢磨,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G9 b0 S7 u# s& R0 a
把贾平凹扯进来也是因为“四十岁”。先生早年有本书就叫《四十岁说》,是一本散文集,贾先生有一段关于读书的话令人记忆犹新:“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正是因为这句话,《四十岁说》这本书才常年放在我书房最显眼的地方,茶余饭后时常翻翻。
- f% i8 E! h: `* p1 q0 Q/ G+ h莫先生和贾先生都是文坛大腕,尤其是贾先生,还多少和书法有些渊源,炙手可热自不必说,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亦在所难免。关于书法家和作家对于批评的态度和反应,白谦慎先生有一段经典论述:书法家特别怕批评。远远比作家怕批评。你批评王安忆、批评莫言、批评铁凝,都没有关系的。人家的作品靠的是读者的自觉选择,不喜欢就不买你的书。批评张艺谋、冯小刚的还少吗?可是一到书法界就成了问题。为什么呢?很多书法家和一些所谓的“书法家”是靠名气来卖字的,由于现在写毛笔字的人少了,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很多买字的人自己是没有能力判断好坏的,这就给那些书法家和混混炒作自己和忽悠买家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很多人一听批评就很着急,因为怕影响财路。不但那被批评的书法家自己着急,他的弟子也着急。很多人是供着老师,一起谋小集团的利益。- _1 T8 `. B7 V; }
老实说,任何一门艺术,只要有一点点硝烟弥漫,你心中仅存的那点愉悦瞬间就荡然无存!书法这档子事,你说是玩也好练也好写也好,说他是至高无上的艺术也好,说他是小道也好,其实人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蕴含在笔墨之中的那么一点点情趣和味道,和听京戏一样,那点味道没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倪云林曾经说过,“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书法亦是如此!还是《书法》卷首语中那段话说得好:君子讲虚,重在虚怀;小人也讲虚,但重在虚假。有副对联说得好:“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苦苦追求的成功,最后又都回到了原点。莼鲈之思也好,解甲归田也罢,殊途同归。
0 M5 m7 r' i; z3 c3 w
* {+ X1 I1 \9 ]9 i9 {) _6 O3 ^: L

& Q9 _' D/ v0 G. r之二* U# G6 v  Z% W3 B$ B; ~0 m/ z! y
, q7 a4 @' y7 ]" h/ X8 p
* X9 Y& N5 N* V- e  T  a  t7 \4 E3 u
好像是去年吧,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在谈到标志性品牌和驰名商标时说到《读者》这本刊物。和《新华文摘》一样,《读者》也是本选刊,表面看也就是两本普普通通的期刊,但中国的文化人无论程度高低,几乎都与之有过接触甚至有着颇深渊源。难怪,中华文化不但博大精深还卷帙浩繁浩如烟海,尤其是在这个“日日新又日新”的知识更新的年代,读者要想在恒河沙数的书籍期刊报纸以及众多出版物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文章资料,手头还真是少不了这样的选刊。就像《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如果不是康熙年间的吴氏叔侄俩从上迄东周下迄明末的众多古文中精心萃取两百多篇集成这部经典,如果不是乾隆年间的蘅塘退士孙洙从四万多首唐诗中选出这300多首,今人何以恐怕至今还云里雾里一头雾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即将四十岁的《书法》竟也“染指”其中。已经出刊637期的《读者》中有一期很特别,他不但破天荒的利用彩色插页一次性选登了包括八大、启功、沈曾植、李叔同、谢无量五位古今书法名家的精品力作(637期中仅此一次,非书法专业期刊中有此动作者仅此一家),还恰恰是在这一期说到了“四十岁”:“在法国,许多女人都笼罩在年过四十的恐惧之中。四十岁是教堂欢迎女人去给牧师打扫卫生的年龄。人人皆知,你再也无法对谁产生诱惑了。”真是让人觉得诡异和有趣。记住这期杂志吧,2000年出版的,总第236期。
/ k2 m) a8 p: l
  C* _2 `; p2 e' a

4 F5 y. n  w2 `  I2 j! J7 j之三
6 T  @/ }6 f/ N+ i$ y( {5 q) q9 [2 B8 _

. e; @+ a6 W+ b0 ^忽然想起柳永的四十岁,你别因为一句“凡有井水饮处 皆能歌柳词”就觉得这小子当年有多风光,搁现在,这就一倒霉孩子!四十岁之前参加过三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算上四十岁这次,已经四次榜上无名了。词写得好又怎么样,皇上不喜欢啊!仁宗初年那次,本来成绩挺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笔试面试体检政审都通过了,过五关斩六将一路绿灯,最后该皇上定夺了,麻烦来了!“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皇上不高兴了,你不是不稀罕做官吗?一笔勾销,玩去吧!这时候你知道锅是铁打的了,早干嘛去了!这时候知道哼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了?所以说,什么事都是有规矩的!你要在天有灵,看看现在书坛,一样一样的!我也想“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可有人认可么?我也想“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您说我正常么?我也有过“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有人在乎么?我们都认可“古人醉时,作狂草,细看无一失笔,平日功夫细也”,可我们认可现在的书法家喝醉以后写幅字投国展么?我们也想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有人当回事吗?我们也想有“不同于蟋蟀之鸣,蜂蝶之舞”,谁会在意呢?我们也想写字的时候“任性”一下,刚一动这念头,你马上警告我说:书法有法!我也想尝试一下意临和创临,还没说出口,你又警告我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到处都是规矩,到处都是章法,唯独忘记了舞动一管柔毫的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
& F7 |! s! E2 k6 D/ m- K4 K( T不过,话又说回来,柳永柳老师虽然一生喜欢倚香偎玉斗鸡走马,总共留下来的212首作品中仅哥啊妹啊之类的情诗就占了149首,但人家最终归还是考中了进士(尽管那时已经五十了),死的时候虽然穷得“葬资竞无所出”,但往昔厮混过的姐妹们有情有义,不但“歌妓合金葬之”,众多相好还堂而皇之地披麻戴孝捶胸顿足呼天抢地,后来每逢清明节来扫墓的胭脂红粉摩肩接踵不绝如缕,柳哥嫖妓嫖到这份上,服了!
8 ]2 `3 z* g" I) t1 Z6 o* F& K! X! ]+ O) e! E$ k! E

9 V. r& I; R, d7 z( X之四
" F5 f: s" ?2 V! `3 b9 z! E+ n6 K$ b$ o' @9 ^4 \, J( ]* D* {

$ s) W* P+ x' ^& j1 n% c$ ?  n还有一个人的四十岁值得一说,那就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辛弃疾!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有人说过,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这话一点不假!你看看他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东西,谁写得出?这气势,谁有?梁衡曾撰文点赞: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叹只叹,人世间白云苍狗陵谷互替,当你看到这位曾经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的少年英杰四十岁那年写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时,难免扼腕长叹,惟有泪千行!“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梁启超评曰:“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过,学识浅薄如我等者却从中读出另外一种意思:原来,古时候要想找人帮忙说你好,也需要掏银子啊!于是就想到了现在的书法批评!
0 Y4 _0 @$ P, m" S4 Q 一度怀疑过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有时候电视上的节目怎么看怎么乏味无聊,但愣是有人为之欢呼雀跃甚至声嘶力竭地摇旗呐喊,更有甚者,在近乎疯狂的鼓掌欢呼尖叫呐喊之外,有的人还“泪飞顿作倾盆雨”,忘乎所以到稀里哗啦的地步。自己就好生纳闷:自己再怎么落伍,也不至于和所有人的审美都背道而驰吧?单单某一个人和自己的感觉有差异还不是问题,黑压压的一大片脑袋都和你不是一个胃口?苦闷!郁闷!痛苦到痛不欲生,郁闷到郁郁寡欢!最后,在距跳楼自杀仅剩一毫米的当口,谜底出现了!原来,那些无论什么节目都鼓掌欢呼尖叫呐喊的男女老幼大爷大妈大哥大嫂都是节目组花银子雇来的,他们的任务就是按照节目组或导演组的要求时而摇旗呐喊欢呼雀跃时而口哨震天起立鼓掌,必要时还得泪流满面喉头哽咽!“在北京,平均每天有超过5000名职业观众坐在全市的二三十个录影棚里,鼓掌、欢呼、大笑、流泪,然后在电视节目录制结束后拿钱走人。节目组每请一位观众平均花费100元左右,据此计算,2014年北京的职业观众市场规模约1.8亿元。上海的情况与此类似”。“大妈大爷、高校学生、民企国企员工,都是职业观众的来源。录制一天节目,节目组通常为每个普通职业观众支付80元,而最终只有40元落到观众手里。观众和电视台之间隔着五层群头,每层群头从每个观众抽取5到10元的利润,层级越高,收入越多”。(《南方周末》2015.6.4)
+ o3 Z6 q4 v# [; W6 y  h# D- P案头上的一篇《书法导报》副总编黄俊俭的文章,黄先生很无奈的告诉我们,“有的书法批评家甚至制定了详细的收费标准”,先生还说,当前,有些书家忙着给自己“定位”,花钱请批评家撰写文章,开大型的个人书法研讨会,俗话说:“吃别人的嘴软”,于是乎,批评家对其颂扬一番,将美誉送给了书家,将红包放入了自己的口袋。一些书法研讨会,批评家与书家面对面交流,书家嘴上说请大家多批评,实则想听一些恭维的话,只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罢了(《书法导报》2014.11.12)。黄先生的文章还没看完,手机又收到一条微信,是一个在《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美术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理论文章近二十万字的一个知名书法批评家发布的2015年个人润格,上面明确标明“求其评论文章每字4元”。呜呼,国家真是改革开放了,说时迟那时快,这话音还没落地,书法批评还真的可以像电视台花钱雇人鼓掌欢呼尖叫打口哨一样花钱买“吹”了!笔者瞬间无语:以后还要不要看评论文章?书法批评家的话那一句是真的那一句是假的?我们这些任笔为体胡乱涂鸦的末流票友以后只要花钱是不是也可以获得“直逼钟王”的评价?有时候就想,咱是不是也花点小钱找个腕儿吹吹?说不定一不留神还真的会进入谁谁谁编的名人大辞典呢!但一看到自己银行卡上那几个可怜的数字,念头瞬间就偃旗息鼓鸣金收兵。这样想着,脊梁骨一阵阵发凉,眼前的那些“名家名作”渐渐的模糊起来!
! G: I, J  o) s9 |; [4 U# P8 U$ T7 H, O( Z  T# ]
  l, |/ R) @# u$ D! ^. D# \- E- [
之五- f( X9 p# {* L- s) n
, O! v9 J9 T  _! y
) i4 \( X! k% X
四十岁时闹出过动静的还有徐悲鸿!徐先生有个弟子叫黄养辉,黄先生在《徐悲鸿与任伯年评传》中说,徐先生一生重视实践,摈斥空谈,对艺术持论极严,不肯轻以一言评人,但却说过任伯年“为仇十洲以后中国画家第一人”,并且断论“殆非过言也”。类似的评价就是关于张大千的了,徐悲鸿四十岁那年说过张大千是“五百年来第一人”,这个说法,见于他为中华书局1936年版《张大千画集》所作《序》。问题是,这个“五百年来”同仇英以后“四百年来”相交有所重复有点矛盾,后人不禁发懵:这是随感而发、随意而说,还是发自肺腑的欣赏?还有,张大千和任伯年,究竟哪一位是第一人呢?不管怎么说,徐先生捧别人时虽说不上是谀辞泉涌也算是由衷敬佩五体投地了。相反,别人对于他,却顾不上这么多!资料显示,有一次,朋友商承祚来访,他从徐悲鸿画中选出四张,一本正经地说:“我对你的画提些意见。”徐赶紧回答:“欢迎,竭诚欢迎!”商先展开其一幅奔马画,评曰:“三条腿的马。”次展开其一幅猫画,此猫坐案沿,回首垂尾,且尾巴又大又长,遂评曰:“此狐狸尾巴猫。”再展其一幅仕女画,其女脖子又细又长,竟评曰:“此吊死鬼美人。”又展其一幅竹画,此竹有点似蔗,评曰:“此乃甘蔗青竹子。”徐悲鸿听一次便大笑一次,最后二人相视大笑,笑不可抑。徐悲鸿说:“我到重庆以来,听到的都是一片赞扬声,从未闻批评意见,更未闻尖锐的批评意见。今日君有话直言,提出这么好的尖锐批评,得益匪浅,此诚为知友也!”稍停,他又笑着说:“今日中午,我请你下馆子,咱们喝酒去!”- A. `4 Y; b, Q+ X6 L. K
其实古时候的书法批评也是很实在的,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大致意思是说,苏轼对黄庭坚说:“庭坚啊,你近来写的字虽然清劲,但有时写得太瘦,简直就像挂在树梢上的蛇。”黄庭坚说:“苏老师的字我当然不敢妄加评说,但有时也觉得肥扁,很像是被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二人相对大笑,认为对方说中了自己的缺点。
5 b, x) f' x- {对了,苏轼任密州太守时也是四十岁,黄庭坚得到苏轼的提携和指授也是四十岁。
( C. `4 o0 V5 {& W  D0 I
4 Q2 [% t1 t# u5 e7 v
; |, c8 h) `; c. }1 `* F- ?
之六
6 J/ I! w' U7 q/ Z5 U
6 ^; @; {  B% p. }6 j, ~; g+ R& l

+ h, w/ e: K& r1 `四十岁的徐渭就不那么幸运了,第八次参加乡试再一次名落孙山。这不要说是在几百年前,就是搁现在要是听说谁谁谁一口气参加七八次高考都没考中,大家伙准会说他是个精神病是个疯子,况且这位徐大侠还真的是杀过人坐过牢多次寻过短见并且娶过四任老婆,其中第四任老婆就是他亲手打死的,虽说史书有过这女人出轨一说,但你也不能把人给整死啊,休了不就得了!杀人偿命,一命换一命,古今法条均是如此,没的说。可人家徐渭徐老师硬是命大,拿出了自己是癫狂病人的证明,恰巧明律也规定癫狂病人犯病期间犯罪可以轻判,再加上有亲朋故旧上下打点,这事竟然也就马马虎虎给结了。这位比梵高早出生三百年的一代奇才虽然长寿但日子过得却生不如死,好在死后声名鹊起威震艺坛数百年风采依旧!郑板桥自己就是一怪,却依然愿做“青藤门下走狗”,黄宾虹击掌叫绝,慨叹“徐渭300年无人能及”,齐白石竟然也说“恨不能早生三百年为青藤理纸磨墨”。难怪叔本华说到:“天才就是神经作用或敏感性过分的人。”曾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丁肇中说过:“一个天才,和一个神经不正常人中间的距离是非常短的。”而大哲学家亚里?士德也曾讲过:“没有一个天才不是带有几分疯癫”我看,这些就是说徐渭徐老师的,“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 w1 L- X2 k# f! u2 S
* R$ }+ A* {( ?2 M& c; M, b
) ]  `* V4 v* b+ N
之七
3 ]' Y( j" P/ c% H: X0 [
! a3 h. E* Z. P( E

+ ]' P! c- G9 j一个人也好,一本书也好,真正能够让你怦然心动的,有时候就是某一个动作、某一个章节、某一段话甚至是某一句话,甚至就是刚打照面的某个瞬间。
) a/ K4 @5 J7 A" Q& c3 ?2014年之前我也订阅过《书法》,他是我订阅的众多期刊中的其中之一,断断续续,随便翻翻,既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也没有过不耐烦。真正开始引起重视甚至认真当回事的去阅读是从2014年10月份的那个“试刊样”开始的。我业余收藏期刊,但和别人仅仅收藏期刊创刊号不一样,我收藏期刊大全套,比如《红旗》,比如《新华文摘》。在2014年之前,我对《书法》只是偶尔看看,那时候的精力是搜集《书法研究》,但在认真看过2014年10月那个“试刊样”之后,我开始搜集《书法》,手头宽裕的时候一次性从上海书画出版社购买过两整年的《书法》。# P- o' d% Y0 M6 }6 {$ ]+ u( ~
我没把《书法》当成书法专业期刊看待,尤其是改刊以后的《书法》。老实说,我对《书法》的需要,其实只是其中那么一点点,概括起来说就是“一前一后四个半”:一前,就是每期必有的“卷首语”,不但看,而且反复看,红笔圈来蓝笔点,划拉横线加眉批,反正没有一期是干干净净的!一后,就是那个不一定会引人注目的“朝花夕拾”,三言两语妙趣横生,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我喜欢!四个半是指作者,徐建融林岫于明诠李刚田这四个人的文章只要出来必定细看且不止一遍,那半个是介子平,东西很好也很有学问,但我不喜欢过分拿捏的文笔。8 ]8 {7 d  u! Q
一本杂志能有那么一点点让人爱不释手已经足够!吴欢说过,“如果有一天,世界只剩下好人,世界只剩下优点,那么毫无疑问,这一天肯定是世界末日。”
/ ^3 M! k) _; h, N) B: B4 Q2 |一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记住了徐志摩;一曲《一无所有》 ,我们记住了崔健;一句“我不相信”,让我们记住了北岛;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让我们记住了顾城;一句“我有一个梦”,让我们记住了马丁路德金;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让我们记住了托尔斯泰!真正能让人铭心刻骨的东西,其实不需要太多!" r4 e9 v$ w8 {/ }3 S% i0 `
忽然想起来徐建融先生在今年第二期《书法》上的那篇《书法归属》(徐先生是大教授,做大学问的,但能把很专业的文章写的跟说书似的引人入胜,情节栩栩如生,人物呼之欲出,文笔幽默诙谐,用典独到贴切,不摆样子没有尾注,似乎不合“学术规范”,但真是好看。),文中说到左思的《咏史八首》和庄子的鹪鹩巢林,“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看杂志不是这样吗?我们需要的,有时只是其中那么一点点,有这么一点点已经足够!
8 Z, V7 b' k& j' e( G7 P5 ^, _  @
- _! \# _4 b, H1 y5 j) O

/ Y- ^- }  m. s/ h% k0 G之八
6 L( S( F0 h. V" ]" n% ]
1 @" [  Z" c* Z" f3 M6 l
1 R# s+ p$ f" A1 i- W
“四十”这个数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没有,人们可以因为商业因素对所谓的双十一青睐有加凭空炒热,但对这个不管用什么方言读起来都有些委婉的“四十”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或者片段,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书法界和这个没有什么历史渊源的“四十”似乎有点“剪不断理还乱”!先说古人吧,赵佶那个《草书千字文》知道吧,3丈长的描金云龙无一接缝,云龙纹生动规整,犹留唐人遗韵,写在上面的狂草书千字文一气呵成,笔势凌空,变幻莫测,犹如长江奔腾,一泻千里,运笔迅疾流畅,结体奇宕潇洒,观之荡气回肠!啥时候写的呢?四十岁!怀素的那个《自叙帖》知道吧,活泼飞动,笔下生风,“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实在是一篇情愫奔腾激荡,“泼墨大写意”般的抒情之作,啥时候弄的呢?四十岁!颜真卿那个著名的《郭虚己墓志铭》知道吧,那可是截至目前所发现的颜真卿颜大师最早的作品啊,啥时候写的呢?四十一岁!还有米芾米老师,四十岁之前有人把他当回事吗?不能说没有,只是不怎么太当回事,要不都说他的东西是“集字”呢!别看现在都说米老师“是中国书法史上富有创造性的大书家中的杰出代表。在他的峭拔俊爽、天姿神纵的书法语言中,负载着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审美理想。也正是他的这一审美理想与书法技巧的完美统一,才使其登上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山巅,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浪漫色彩的书法先驱之一”,四十岁之前可没人给他戴这么高的帽子,令人刮目相看也就是在四十岁以后,所以“四十岁”是米老的书法艺术的分水岭,四十岁起米老师改“米黼”为米芾是什么用意咱无从揣测,但“四十岁”确实值得米老师铭心刻骨!4 d7 D% ]( F6 w# A
不说古人了,说说现在的人物吧!眼下还在业界呼风唤雨的老书家里,最知名的莫过于沈鹏沈先生了!按老先生自己的认定,他是四十岁才真正开始书法和诗词的创作的,老先生有篇短文就叫《始于四十》。他说:“从四十岁左右开始进入书法与诗词创作,我觉得在一生中无所谓迟早,说水到渠成或新的开端都无不可。人活着有什么条件便做什么,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只要对社会有点益处。我写过‘读书每责贪床晏,阅世未嫌闻道迟’。前一句,虽然自责,却不愿承认自己偷懒。后一句,做得不够,但确信对于‘闻道’还是比较执着。‘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人倘若树立不懈追求的精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肯定会有益于身心吧!”
& @' u: {/ a+ F0 |: ?也算巧,沈先生13岁那年,接触到一本令他手不释卷的书,书名就是《人生始于四十》,作者是威尔脱匹顿。" s1 @4 {  z+ F4 w' N; n& ~
忽然记起刘索拉一句话:四十岁的男人才刚刚开始变成男人,四十岁以前的男人根本就不是男人。
1 \1 L+ r# }( \# J' W+ h7 a
发表于 2017-5-24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3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沈阳吴永江 于 2017-6-28 10:16 编辑 8 I( ?0 _! ?: Z& N* {; s+ V2 W
. G2 [. w5 p2 c/ @; b: a8 m4 N
我可真是《书法》杂志的老客户了!在单位时年年订,坚持了近二十年。《书法》《中国书法》的创刊号我都有。不仅订《书法》,还有小本的《书法研究》和大本的《书法丛刊》《中国书法》《收藏》等刊物。现在还保存着许多,一直舍不得处理……订杂志买碑帖,在那个年代能常年坚持下来真是不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7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排名不多见---八大,启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3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