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594|回复: 2

在当代,学习书法的八大要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6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4 p" l4 ?0 X7 Z6 f8 t
& ~. |3 \3 H! B: x. [8 G
a9da464d9467bf059e9eac3943c4908f.jpg : P. ~/ ]* P6 q0 G1 Z8 K

2 @* x: E* |* M. h% s赵孟頫小楷《道德经》
' V0 P% P( e3 `2 x6 S7 P" e
0 q: a- z- B2 K* {; {1 q* r, _

1 M1 V1 {, T" [$ W+ y* L2 x2 @3 }) V  L; n1 {0 ^

' p; g* r) a3 i" i; k7 _一、天分与勤奋; I2 n9 W9 n$ b" k

# X6 N5 @+ W1 c; H: m  U书法是一门天分很高的艺术,有很强的遗传性。有的人先天手性好,会写字,其祖父、父亲擅长书法,他也从其祖父、父亲。天分高的的人练字,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悟出书法的真谛,书写起来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而天分不高的人练字,往往很难得书法真道,纵然努力,若不得法,也收效甚微,有时甚至事倍功半。天分不高的人若非常勤奋,虽不说能达到很高的境界,但还可以把字写好;而且随着用功的加深,对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天分”也会越来越高。天分高的人而不勤奋,那只会导致停滞不前,久而久之,他的书法天分也在慢慢地减低和削弱。只有将天分与勤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造就一代书法大家。& b4 f: F( H0 y4 E0 l
3 o8 E& G2 X; A; J- m

3 X: O9 Z+ Z" u3 w) h
% M, u  |3 i1 Y( R4 S, o c4e1eeb51a7d54fb03cdf84665101bd3.jpg
) _+ F( L9 I  P! j: y( Q: r; e# O" }: Q3 f0 z
王羲之《兰亭序》: }% x, o6 Y7 }$ E" s) `
  D  A9 u2 G0 ^$ S

1 K) b! ~2 ?0 r) K2 F5 y) K; e& c
/ {! `, i9 w) z0 C- e9 ~
, l) x9 }! h6 h. c# y4 J: A
二、临帖与创作3 L9 d. }! u3 E% ^

& x# H* H2 [- R5 @1 M1 |任何人习书都要有个临帖的过程,而且要临帖不止,要贯穿习书的全过程。临帖要临名家、名碑、名帖,临帖的过程就是琢磨名家书写名碑名帖的技巧、方法和本质规律的过程,使自己在学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尽快地把前人的经验“拿来”,为我所用,为我所有。无论是“面临”还是“背临”,都要发掘所临碑帖的特点,并把这种特点融入到自己的运笔过程中,使之变成自己的手法。创作是把在临帖过程中所掌握的技巧与自己的个性相结合,让情感、笔法、墨色、个性尽情喧泻在宣纸上。创作不是临帖,创作也不是信手而为的张扬,创作是一个将临帖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的、正确的笔法与书家自己固有个性中的优美特质进行有机融合的书写过程。只展现临帖中所形成的笔法,这不叫创作;完全抛开通过临帖所学到的东西,让自己的手性赤裸裸的展现,这也不是创作。
& h- u: V- `9 X3 F: \7 d) ~0 a( _3 ]" q: X1 }$ g
' t! m$ Z% Z  r# k7 N

7 ]! P% V9 f0 G1 I3 h/ k 2a57ed46cc5eab19e59c7323b548766c.jpg
, Z2 F& C% E/ V/ @. k
0 D. f+ u. I) P6 L9 |& {7 J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 Z0 g3 x8 H( b! D! x' ^; ]  K$ E* A' ]& F4 q  l

# {; ?! _  k; j9 O( k! z6 G
9 v: @9 t; Z/ V! R0 I" g; g

! \7 J7 H( `% X: a7 r三、修养与读书% t( x; y  W+ l  {" R  ]

3 J# f2 X) w$ k8 Q, {  v从古代的角度来讲,读书和写字是不可分割的,就根本不存在学习书法是否要读书的问题。但现在时代不同了,书法的实用功能几乎消退了,转入了“纯艺术”,这就引出了这个读书的话题。一般而言,要学好书法,必须要好好读书,读好书。没有很好的文化知识修养,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呢?关于书法与读书的关系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学好书法,主要在于做好书法的基础功夫和技法技巧的锤炼,不一定要读好多书。理由是很多大学问家也并不擅长书法,甚至字写得很糟糕。而一些并不怎么读书的人,反而书法出类拔萃;另一种说法认为,学习书法不仅要练好书内功,更需要加强书外功,要多读书。理由是古代的书法家几乎都是具有深厚学养的人,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我本人比较认同后者,因为那些书法水平不太好的学者,他们往往志不在于书法,而在于学问。他们疏于书内功的研练,因此书法写的差强人意实属正常。而作为有志于书法的人,就不能以此作为托词,疏于读书。你书内功再好,也还只是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将来到一定程度,要实现质的飞跃,要“由技进道”,就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大学问家不一定会是优秀的书法家,但不具备较好的学问修养,绝对不会成为优秀的书法家。通观书史,从二王、颜柳欧赵到苏黄米蔡等等书法大家,哪个不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5 W9 ^5 t# ]0 Y% Q2 M" W. P+ a3 l

% k9 f' L3 H4 j: f3 J
, e8 Y+ |% X1 `: `$ B

6 h5 m$ o' f3 l$ s 8b3bcea4c69c82fa0fec9c8b7e9e6143.jpg ; C0 C  }3 Y% A: A/ N+ a" [+ D
* I: M0 |, p% K
《董其昌跋米芾蜀素帖后》0 f/ ]# y- z/ s  J- H/ w. x% T# h
" T( G7 B% e: o' ^# D" y

- g' H. ^; v  X4 ^2 S& L
) I' w' H- Q; H3 l' Q& {3 f3 u0 m' O
8 g) p, H- o6 {: X; C" R
四、见识与游历
+ s' Z" H+ Y/ W/ Z& }; p; T6 _  `1 F& r! m& n, l
学习书法一方面也需要深居简出,下苦功夫,但另一方面还要争取广于游历,以增加见识,丰富生活阅历。即使是像怀素那样的大书法家,也要“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明公”。但怀素的前提是有过在“绿天庵”退笔如山的艰苦磨炼。在游历的过程当中,揽胜于名山大川、探访于人文景观,问道于高人胜士,挥洒于故友新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往往灵机勃发,蠢蠢欲动。古来文人墨客不仅注重“读万卷书”,也注重“行万里路”,胸中有灵府丘壑,下笔则“似得江山之助”。何况在游历当中,还可以拜访名师,结识同道,取他人之长补自家之短,何乐而不为也?作为书法人,你一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孤陋寡闻,闭门造车,势必是行不通的。所谓“川人不出蜀,难成大器”,即言此也。齐白石一生若是久居老家湘潭,估计也是不会有今日之大名声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此中深意,可细思之。$ {2 `6 T) u, r2 h. U8 b
; v0 ]5 l  {4 \) j, P9 N
( q6 i- B5 y8 p! A3 c
) F  ]: P& ?: ?6 ?7 _% \# N
70823f262a2fa7b7937b4bc37ef9a378.jpg
* W) v2 K- h% [- A! Y, m" e6 T9 R0 T  I: v. P$ `
蔡襄《暑热帖》
2 R$ o$ C* V9 W2 N+ E- f) B; a% n, I5 x6 w7 g. ?$ ?! \

0 R1 ?  c* X& T3 ~) H' U
0 E: T- E' m* F) r+ a  K$ }7 e
7 z) U3 F) p4 \% d+ L
五、表现与宣传; J. o9 v3 m8 m9 m! y8 Y5 D2 ~6 e  l
, _+ u) ]) y8 R& l: T
说到宣传,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微妙而又复杂的问题。古人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又说:“君子藏器守拙”,理固当然。但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做机械的理解,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古今任何一个名人,他在未成就大名之前,都无一例外地注重自身必要的宣传。就拿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来说,他游说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目的就是为世人所广知、熟识和认可。他开办私塾,授徒讲学,以致“门徒三千,贤人七十二”,所为者何?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了宣传自己,树立形象,扩大影响以成就自己进而播惠天下也。实现不了自己,也就不具备号召力和影响力,从而无法完成自己的远大抱负。在任何时代,宣传力度的大小也都决定着一个书法家社会知名度的高低,这也就无怪乎狂僧怀素要“担笈杖锡,西游上国”,在其表兄、诗人钱起的带领和引荐下在京城长安于达官显贵面前频频进行书法表演了。王羲之13岁时,曾去拜谒过周觊,觊身居高位,惜贤若渴。当时文人学士倘能得其一言之誉者,往往如膺荐命,因此视之为“龙门”,趋之若鹜。王羲之拜见时,恰好举行盛宴,高朋满座。周觊对羲之才艺甚为看重,“察而异之”。大家还没有动筷子,周觊竟然先割最使人垂涎的牛心让王羲之吃,一时四座皆惊,对其刮目相看,自此羲之名声不胫而走,遐迩皆知。王羲之、怀素的成名经历尚且如此,何况当今之人乎?但对于那种不顾事实、胡吹乱捧的歪风邪气,应该是要坚决抵制,不屑为之的。1 v6 ~0 d! c# |+ D& E
3 j/ ]; f) z2 M! l: k7 C, A
$ g1 \+ b2 _! J6 b
$ q9 C, t  z- F6 b1 e
d10fb7d87f341fbc74ab64ae340ec581.jpg 0 K1 I1 |" z" I. ?: L, k

* c- E+ A  O7 p米芾《临沂使君帖》, C+ |* f7 M5 |

1 J5 h: ]" q$ n, ]: R

3 |) p  ]# j7 Y1 C, O, n% v+ \4 T" T8 u% ^2 @( @

, l& U# G* N' w# }4 G1 d+ f六、参展与获奖
9 B4 h9 z  R0 K/ ]2 G& C  F% }8 }
" L% Z% n! g4 W! i" f- Q+ v1 M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微妙而敏感的,由于大家早已熟知的缘故,即当今展览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打击和挫败一个人,展览具有两面性,像一把“双刃剑”,再加之很多复杂因素,往往使很多人对其欲进不得欲罢不能。客观地讲,在市场经济和展览文化背景之下,你无视展览的存在和它的实际功效,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关键在于你如何理解和对待。看到一批又一批的书法人从展览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叱咤风云的书坛人物时,你是跃跃欲试。但你在屡试不爽、屡投不中时又会产生许多迷惘和困惑。其实更多的人被展览拒之门外,这是特定的游戏规则之下的必然结果。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灰心丧志,怨天尤人,还是要多从自身寻找原因。或者是自身功力不足?或者是作品风格不明显?或者是作品存在其他问题?或者是运气不佳?等等等等,都可以仔细想想,深加分析,但就是不能气馁、怀疑和放弃自己的追求。总之要明白一个最最基本的道理,那就是参加展览只是走向成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或曰门径,但它绝不是唯一的手段和门径。要因势利导,灵活运用。这条路走不通,可以想想别的路,一样可以成就自己的书名啊!不走国展之路而效果良好者屡见不鲜,何故吊死于一棵树上耶……0 E: A+ C% M( w% k5 z$ X1 _

0 u0 @) X/ u% r+ y4 u2 g1 I

, T4 o9 i; L  V0 R6 d% T
4 h9 }: F# R6 V: a% d6 n' U 0f9732c539c69d6b2d96a894c7a5ba94.jpg
; L7 P. Q) T4 M. V- r
4 u- m0 e( l8 e+ I+ r$ |张旭《古诗四帖》
0 a6 r: [% x" ~4 f" ?. g: B9 `6 l# J( s2 n# `

* \' L* m& b. Y6 Z  c* Y
/ j6 B2 v/ i$ [! C$ A& ~. A8 B& A1 i
3 [2 J5 A1 u+ g& L" ?0 {( J3 x
七、作品与市场% r5 K! [3 n$ k0 ?& @- p- C

1 e. ~: m/ Z) v; z( G在当下作品最终能否走向市场似乎早已是书法家是否实现自己的艺术价值和人生理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人花费十几年数十年甚至毕生精力在书法研究上面,首先面临的是能否解决好自己的生活问题。无论从事什么,物质条件是根本基础,生存的需要是第一需要,这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对于没有稳定的工资和其他收入的书法人来说,这个问题就是极其重要的。即使是那些生活优裕的人,也同样要力求把自己的作品打入市场,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这自然也是无可厚非的。而市场规律不等于艺术规律,书法家面对市场,要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和运作能力。什么阶段需要目光瞄准低端市场,什么阶段需要瞄准高端市场,这都因人因时而异,不可盲目攀比,整齐划一。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往往是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之境。一般而言,靠书法吃饭真的好难,但“世之所贵,必贵其难”,正因为难,所以才要提倡大家“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具备一种灵活变通的处世能力。或者课徒,或者开画廊,或者卖字,或者兼作其他,或者……总之要懂得灵活机变,不至于使自己身处死胡同,喊天不应叫地不灵。
8 P: L% }: d; r- ?6 |4 P, \5 \" |2 R  f3 v  T4 m
/ Q/ l" G# _! p
- U2 e- T) B& }2 [
c1fef3689fe5000e45288f9166c913f6.jpg
6 D/ y8 x( ~. F1 ]! |8 M' _" ~+ F  V" r
赵孟頫《吴兴赋》, M0 `+ ~* p4 ~8 K1 a

  s1 [3 D- x7 Q0 o8 ^
4 @$ \2 H$ {4 S# u* N- C7 m$ U
5 b6 {: g( D  h+ k5 P# Z/ o: }0 ?' D3 {
) a" H3 w$ y+ ^' Q2 ]% @
八、人际与社交
" Y0 P0 G5 a: ?4 c1 D. g9 l3 u7 F0 }$ J8 j9 w, K( D
这是一条很突出的问题,很多人自身书法水准不错,但就是缺乏建立广泛而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能力。一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除了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妻子儿女街坊邻居之外,还要和老师、同学、领导、同事、朋友打交道。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关键是你能否不断地建立和处理以及保持以及发展好这些方方面面的关系。我们说没有敌人的人是庸人,而缺乏朋友的人就更是庸人。你在学习生活当中,你要请教老师,得到名师的指点,如何和老师搞好关系就极为重要。你要和朋友合作共事,你就必须处理好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总之,你要善于整合各种人脉资源,以便发展自己。你要单打独斗,一意孤行,估计是要四面碰壁,八方受阻的,除非你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鬼怪。况且即就是神仙鬼怪也会讲究“神际”和“鬼际”关系,所以,人有“人道”,神有“神道”,鬼有“鬼道”,处境不同,理固一也!我们读四大名著,那人间万象和神情鬼态,当可有所启发也。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一个篱笆三个桩,多个朋友多条路,千万不要在有意无意之中把自己孤立起来。
* n* Q/ Q) ^( S: X7 P9 N" o7 T$ T+ R; v9 d* P
5 k9 V6 n' E8 l9 [- e( S; R
+ O! }' ]% E: |( r- T( M3 f1 ^" T

$ m2 P( b2 q+ L$ h
. H8 k5 {, y, i% @5 P4 z               
发表于 2017-12-29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书而后善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29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君言,十年书,
& s8 ]+ Q: N/ u1 t& R; b2 e' \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