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959|回复: 0

金石气,书卷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2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金石气与书卷气本是贯穿于书法风格史的两大书法美类型,它们既具有各自独立的书法审美的特征与价值,又相辅相成地活跃于书法风格的历史演化进程中,所以,我将它们作为书法风格学中的一对大范畴,也是书法风格史演进中的两大风格系统。


“金石气”与“书卷气”在本书中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所谓“书卷气”,是直指 “书卷”形式的书法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轻松、流畅、遒劲、灵巧的形式美感。而古来文人书画家一向强调的所谓“书卷气”,亦可谓“学问气”,则是从属于“金石气”与“书卷气”两大书美类型的文人书家作品共同具有的深层内蕴与气息。





5126c055b9e4644a34263157d3af27bf.jpg







e08d4d2f3ee4459195741c96167c2de2.jpg



所谓“金石气”,“金”乃指金属,这里说的是种种铜器铭文,如鼎彝、铜镜、钱币及各式铜器上的铭文书迹。“石”乃指刻石书迹,诸如碑、志、造像记、摩崖刻铭及其他各式刻石书迹。“气”则是“气息”、“趣味”之谓。早在明末清初,王铎即提出:“学书不参透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转引自香港《书谱》总第58期22页)但他并未明确意识到所谓“金石气”,而是以追求古意的审美意识提倡取法碑刻书迹的。实质上,其所谓“古”,即是碑与帖迥然不同的书美意趣,这种意趣凝重、朴厚、刚多于柔,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因历史久远而造成的剥蚀、风化的非人工意味,所以我们看王铎的书法,虽以帖法为其主干,但又兼含有浓重的碑意,这一点在其真书、行书中十分显然,即其行草、狂草的线质和点画的起止、转折用笔形态也显示出其参透古碑而养成的骨力。




5767a7b312227dc3d0ccd8ea0d6c6262.jpg



至清代碑学盛期,有阮元著《北碑南帖论》,文中提出“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已在实际上明确点出了金石气与书卷气的不同趣味。阮氏将北碑与晋帖相较,前者往往端严沉厚,因镌刻更增其刚直朴茂之质;后者则出自随意挥写,往往流美灵润,巧妙多姿。而崇尚质朴,正是碑学书家们的意趣追求,所以碑学书家们竞相取法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刻铸铭文书迹,致使一个时代的书风以金石气为其书美特征。







b9cd74e75350922c4e555a0c22f40d7f.jpg






近世书画家潘天寿先生说:“石鼓、钟鼎、汉魏碑刻,有一种雄浑古拙之感,此即所谓‘金石味’。......古人粗豪朴厚,作文写字,自有一股雄悍之气。然此种‘金石味’也与制作过程、与时间的磨损有关。金文的朴茂与浇铸有关,魏碑的刚劲与刀刻有关,石鼓、汉隶,斑剥风蚀,苍古之气益醇。古代的石雕、壁画,也都有这种情况。这些艺术品,在当时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自然是已经很好,而在千百年以后的现在看来,则往往更好。”(潘天寿《谈汉魏碑刻》)之所以“在千百年以后的现在看来,则往往更好”,就是因为这些刻铸铭文书迹经过制作工艺的作用和悠久历史的风化剥蚀过程,这些因素使书法的面目增添了许多原本所不具备的美感,即所谓“古意”、“金石气”等。清代碑学书家们就是在这里发现了与帖系书迹迥然不同的新的书美,并以柔翰仿效其意。   其成功的艺术实践,不仅创造了清代碑学书风的新的书美境界,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技巧,尤其是笔法。必须指出的是,石鼓、钟鼎、汉魏碑刻等古代刻铸铭文书迹的金石气,本出自工艺制作的必然和风化剥蚀的天然,非人为追求。后人的自觉效法,将其意趣融入笔法,是出自其主观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欲,这是一种自觉的艺术创造。




a24288745702d36f90f606d0a3dd7e60.jpg



与之相对而言,晋唐法帖则为书卷气的典型。诸如尺犊、卷、册之类的墨迹皆归于帖,而《阁帖》之类则是以这些墨迹勾摹刻成(刻帖是在印刷术未发明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功用同于印刷品),力求忠实于墨迹,但笔墨的微妙变化则无法再现。并且,因幕、刻、拓的工艺程序的作用,与原迹有相当的距离,几经翻刻的法帖就更加失真严重。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宋以后、清代碑学书风大盛以前,学书者一般均依靠刻帖,有条件直接取法于法书墨迹者甚少。   



马叙伦曾说:“鲜于伯机(鲜于枢)书以雅胜松雪(赵孟i顷),张伯雨(张雨)不及伯机而尤雅于松雪。余所谓雅者,以山林、书卷为主要对象。有山林、书卷之气韵,书自可目。”(马叙伦《石屋余沈》)他以书卷气为雅,此趣味乃灵润流美而用笔以轻捷为本,与金石气之朴厚沉劲而用笔以凝重为本不同。







6b5c7e3f25e97bca787c71611a2110c6.jpg



书体演变期中的刻铸铭文,因其传世颇多,后世书家学习篆、隶古体皆以此为法,自然接受其渗透着金石气息的体势及其笔法。清末以来,篆、隶时代的手书墨迹实物出土日多,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种与刻铸铭文的篆、隶书迹不同的书美意趣,这是从属于书卷气的书美趣味。自此以后,学篆、隶又可取法于手书墨迹了,而属于金石气书美类型的刻铸铭文篆、隶书迹也就不能专美了。



后世书家的所谓金石气、书卷气的书美风格类型的产生,与书家的主要取法对象有紧密的关联。如在碑系(包括各种刻铸铭文)书迹中继承与创新,其风格必然表现为金石气的书美类型;如在帖系的书迹中继承与创新,其风格必然表现为书卷气的书美类型。有的书家兼融碑与帖为一体,其书则兼具金石气和书卷气。但一般来说,往往偏重于一方。如前举王铎,则偏重于帖,吴昌硕书则偏重于碑。又如于右任的行书偏重于碑,而其草书则帖味较重。




7f56630e2cf3aaaa36862958d4a4b83b.jpg



一般观点所说的书卷气,是由读书多、学识修养高而产生的一种学问气息。拙见以为,读书多对书法风格中的书卷气的产生固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书卷气作为与金石气相对应而存在的书美趣味,它主要还是取决于其书的取法对象应是帖系书迹,是由此直接的继承关系造成的。而清代碑学风潮中涌现出的许多书法自成风格并具有浓郁的金石气的书家,在读书多、学识修养高这一方面并不比帖学书家欠缺,但其书在形式美感上并不因此而具有明显的书卷气。其书有金石气还是有书卷气,主要取决干书家的主观追求和取法途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