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935|回复: 0

一代勋猷在,千秋涕泪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8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2018-0128 007.jpg
清代、屈大均、诗《于忠肃墓》
         一代勋猷在,千秋涕泪多。 玉门归日月,金券赐山河。
        暮雨灵旗卷,阴风突骑过。墓前频拜手,愿借鲁阳戈。
【诗人介绍】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请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诗作背景】
          明末清初,朱明王朝的汉族政权被异族统治集团所取代,社会变革之际,充满了血腥的镇压。清兵对汉人的大肆屠杀,更加激化尖锐的民族矛盾。于是,反抗异族侵略,渴望恢复故国河山,成为汉民族的共同意志;誓死不降,保持操守,也成为汉民族精神准则。当时,无论是明遗民、抗清志士,还是平民百姓,人们都会借助诗歌抒写亡国之痛与复明之志。诗歌忠的情感糠概悲壮,气节坚贞不屈,皆勃郁着时代精神与民族正气。屈大均的这首《于忠肃墓》是一首凭吊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在于谦墓前凭吊,表示对这位民族英雄景仰的同时,抒发了诗人的强烈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思想,表达出驱除鞑虏,恢复旧朝的志向。
          顺治七年(1650),清兵攻陷广州,屈大均参加反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后来他到杭州雷峰山下投函是大师门下,徜徉于西湖山水之间。这期间,他曾经来到西湖三台山的于忠肃墓前,感念于谦忠贞报国之志,这首《于忠肃墓》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诗作赏析】
          于忠肃,就是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明代政治家、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少时景仰文天祥的为人,立志学习文天祥“殉国忘身,舍生取义”的抱负和气节。永乐十九年进士,历任山西、河南、江西巡抚,并出任监察御史。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率众南犯,在土木堡击败明军,俘获明英宗,并进逼北京。于谦在京师拥立景帝,升任兵部尚书,誓死守卫京师。他调集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也先的瓦刺军。他被朝廷加少保。也先被迫释放英宗回国。天顺元年(1457)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即以“大逆不道,迎立外藩”的罪名将于谦杀害。于谦是一位反抗外族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关心国计民生的政治家,死后埋葬在杭州西湖三台山。宪宗成化初年为于谦平反冤狱。明神宗万历年间谥“忠肃”。
    诗歌首联“一代勋猷在,千秋涕泪多”。赞颂于谦的功绩和对他的悼念。首句的意思是,这位建立卓越功勋和具有非凡谋略的英雄依然活在人们的心里。“勋猷”,指卓越的功勋和远大的谋略。这里指“土木堡之役”后,于谦率领京师军民击退蒙古入侵者。“一代勋猷”,是对于谦的极高评价。但于谦最后却被诬陷,甚至惨遭杀害,这多么令人痛心啊。诗人对这位身系大明社稷安危的民族英雄是怀着深深敬仰之情的。第二句的意思是,千秋万代人们流着涕泪哀悼你啊!“千秋”,形容时间之久;“涕泪多”形容哀悼之深。而这又反衬出于谦的功业和英名深得人们敬仰,同时也是对于谦含冤而死得同情与不平。
          颔联“玉门归日月,金券赐山河”。是对于谦爱国行动进行历史评价。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俘获明英宗,其目的是以英宗为人质,要挟明朝。可是于谦在京师拥立景帝,调集重兵,加强防卫,挫败也先的的阴谋。最后,也先只好被迫释放英宗回国。第三句意思是,使得明英宗从蒙古瓦刺人手中回归故国,大明江山在异族侵略中转危为安。“玉门”,泛指边塞。“归”,使动词,使……回归。“日月”,伟大之象征;这里指明英宗。是于谦的英勇作战和英明决策,才使英宗从边塞之外返回。第四句意思是,于谦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就应该赐给他丹书铁券,使之与山河共存。“金券”,据《汉书.高帝纪》:“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就是说,古代帝皇为了表彰建立丰功伟绩的大臣,特赐予“丹书铁券”。铁契、铁券、金券相通。据古书记载,持有金券者,本人及其子孙有罪可以免死。但实际上于谦却为英宗所杀害。这里用应该做到的事情与实际上所发生的事情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于谦死得冤枉,言外之感慨良多矣。
         颈联“暮雨灵旗卷,阴风突骑过”。是追述于谦军中战斗生涯的英气勃勃形象。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暮雨萧萧,战旗漫卷;阴风劲吹,突骑狂奔而过。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军旅生活啊!诗人仿佛见到于谦依然在率领大军为保卫大明江山,为驱除鞑虏而奋战。诗歌寄寓于谦英魂仍在,虽死犹生的心愿。而实际上这样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隐含诗人的亡国之痛。
          尾联“墓前频拜手,愿借鲁阳戈”。抒写自己的凭吊之情,表达诗人愿效法于谦为恢复大明江山而竭尽全力,与敌人战斗到底的志向。第七句的意思是,在于谦墓前频频拜祭。表现出诗人对于谦的尊敬和哀悼,深含追随和效法之意。尾句意思是,希望能够借助“鲁阳戈”收复大明江山。这句是借用典故,表现诗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鲁阳戈”,据《淮南子.览冥》记载,春秋时,鲁阳公与敌人奋战,日落,鲁阳以戈挥日,日为之退三舍。这里运用此典故,既指精锐善战的军队,又指于谦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他定国安帮的策略。
          这《于忠肃墓》是一首触景生情,借古人事迹以抒发自己情感的抒情诗。考察屈大均的生平处境,他与于谦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同处国难当头之际,有着相同的志向和抱负,有相近似的经历,所以,诗歌显得特别情真意切。诗人“愿借鲁阳戈”,以图恢复故国,这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与当时于谦力排众议,拥立新君的处境一样,都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何如此?皆因国难当头,大义所在,责无旁贷是也。两人都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作出同样的选择。所以诗歌所描述的英雄气概与诗人自己的胸襟,恰好是交相辉映,令人感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