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602|回复: 2

《书法》:玩的就是那点“趣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9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 X4 w- M& H' E; H1 V2 `4 b: x  M
! O3 w( n2 f7 Y
9 T3 n/ r5 i9 Z) b# a8 e
      任何一种报刊杂志,只要他能让你手不释卷废寝忘食,那只能是一个原因:有趣!任何一种稍带专业性质的报刊杂志,如果他能够让那些原本与此毫不相干的“局外人”孜孜不倦甚至不惜凿壁借光囊萤映雪,那也只能是一个原因:有趣!我们在生活里见过太多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公府小姐和农家媳妇,但真正能让我们铭心刻骨津津乐道的能有几人?恰恰是曹雪芹凭空想象出来的黛玉湘云探春王熙凤使得芸芸众生怦然心动念念不忘甚至神思飞扬,为什么?也是这个原因:有趣!我们大都能够很清晰的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趣,却很少能够明确定义究竟什么叫有趣!其实很简单,有趣是一场令人愉悦的意外,是一种超乎想象的惊喜,是一种异乎寻常的情绪!就像赵本山说的,你以为厨师是在看菜谱其实他是在看兵法。换句话说,有趣首先是一种意外,当人们都以为你本该是这样的,而你不是,这就是有趣!恰恰是在这一点上,《书法》做到了!你没看见吗,当诸多“业内人士”都把书法抬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艺术啦传承啦国粹啦担当啦)时,人家《书法》说了,“艺术就是玩玩,如此而已”;当许多报刊都热衷于推出什么“军旅专辑”“西部专辑”“公务员专辑”的时候,人家《书法》却不这样搞,比如某年三月,很多杂志都提前策划巾帼英雄专辑之类,《书法》别出心裁,他不是像有些报刊那样简单的推出所谓的“妇女专辑”,而是别具匠心的专门介绍了几个“青楼女子”,还专门使用珍贵的插页推出他们的书画作品,让人顿觉清风拂面耳目一新!张树侯在他的《书法真诠》中说过,“从来人情之常,率多范围于时势,即书法亦莫能外焉。商屡播迁,金文龟甲,迥然殊科;周重尊王,彝器所传,大都不远,秦以法治,小篆所遗,严整无似;汉法宽大,石刻所见,张弛任情;晋尚清淡,风韵独绝;唐始统一,概归齐整;有宋以降,政尚因循,书崇殿体,沿及满清,六七百年用作干禄之具,更无兴会可言矣。”这段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书艺发展具有的制约与影响,作为一份长期驻扎上海的书法专业杂志,应该和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无可回避的要受到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各种侵染和熏陶,上海人的“慧眼独具”和“委婉细腻”在《书法》杂志上得到完美体现!你看,人家并没有特意在杂志封面上标注“三八节特辑”或者“妇女特辑”,甚至根本就回避这些敏感字眼!不然的话,你在三八节特意推出“青楼专辑”,姐妹们哪里会答应,搞不好撕吃了你!人家精明,特意回避敏感字眼之后就推出“青楼专辑”,让你无话可说!还有意无意的戏弄你:和古代这些青楼女子的字比起来,你怎么样?杂志和一个人一样,举手投足之间,趣味就出来了。
2 t; h4 ?; \9 C2 ?/ L
' A' M/ R9 m4 n9 w( K" e+ A& p       最初说“艺术就是玩玩,如此而已”的就是《书法》的胡传海先生。后来又找到相关的文章认真拜读,越发觉得胡先生这句话值得玩味。后来还以此为题写过一篇文章,文章倒是发了,题目被人拿掉了。言外之意无非是说,艺术是很深奥很神秘很高雅的东东,怎么是谁谁谁都能玩玩的呢?得,“艺术”这玩意咱不能亵渎了,赶紧撤!那么书法呢?你敢说书法也就是没事的时候自己玩玩吗?忽然想起来刘震云前不久在《光明日报》上说过的一句话,他说现在特朗普默克尔和普京随便吭一声全世界都知道,一个农村妇女李雪莲说“我不是潘金莲”说了二十年,愣是没人接腔。书法也是这样,抬高他的时候,“业界精英”声嘶力竭狠命擂度助阵,恨不得把书法说成是与小康社会建设和治国理政息息相关,越高越不显高。等有人说“书法也就是个人书斋里的一个小爱好,是很私人的一件事情,顶多也就是没事的时候玩玩而已”的时候就又有人坐不住了,尽管持此观点的也不乏业界大佬,但很快就被嘈嘈杂杂的声音所淹没。曾经有网友就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和白岩松的风格进行调侃,说,白岩松一出来,你就觉得这世界又发生什么大事了,你瞧他正襟危坐一脸严肃的样子,没事也给你吓出事来!等会崔永元一出来,你就不由得哑然失笑长出一口气,原来这世界什么事没有,因为这小子一脸轻松一脸坏笑还皮笑肉不笑,这个样子上镜,世界能有什么事!这也好比书法,书法究竟是个什么东西,那要看是谁给你批讲了。你要听有些媒体给你讲书法,会把你给吓住,让你敬而远之!但你要是有缘看到《书法》讲书法,或许就是另外一种感受。于是我就想起当年我跟书法的缘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接触过书法,本来还想试试,但一看到“登楼四十年不下”就吓住了。王羲之可是书法人顶礼膜拜的“书圣”,连他都说“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你看看你看看,老王很早就断定书法就不是一般老百姓玩的,那玩意太玄妙,引车卖浆织席贩履之流就省省吧洗洗睡吧!过了很久,心有不甘,就零零散散买些书法方面的报刊杂志看,大概是07年吧,在一份《书法》杂志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以前,刘小晴先生在办公室里面可以把诸如“中锋”“侧锋”“偏锋”“逆锋”以及“欲进先退”“欲左先右”“顿挫有致”等方面的书法理论背得滚瓜烂熟,一次,忽然他停了一下“咦,有点黄的嘛”?他一说,举座愕然,掩口大笑。估计,他背着背着想到《素女经》了。由于,中国古代的思维基本处于一种状态下,所以,很多东西有类似性和相通性。因此,当唐末的一批和尚和明末的一批书家以一种独特的书法面貌出现的时候,我们对他们的书法变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就像今天我们看到王铎的作品是十分钦佩的,为什么?就是不肯做古人的“哈巴狗”嘛。看来,“改革是硬道理”这句话是一点都没错。书法是“我写我心”,写自己的字,让别人见鬼去吧!当时就觉得十分有趣,反复把玩这段文字。说来有点令人难以置信,后来长期订阅《书法》并把书法作为自己头号业余爱好,起因就是这段文字。$ z) T+ O& q4 R+ m& x3 H% w# X
' \: w# I9 v; q+ r
       专业杂志办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成功?我看一条足够:让你们眼中的外行或者局外人看到这份杂志后能够因为其中的一段话或一篇文章而下决心订阅这份杂志并能每期都饶有兴趣的看完!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情趣!或者说是趣味!梁启超说过,我不敢说趣味便是生活,但敢说没趣便不成生活!现在的很多期刊尤其是所谓的专业期刊,你不能说他有什么错误,所刊登的文章更是符合“业内人士”  天天挂在嘴上的所谓“学术规范” ,但就是没人看,就是办不下去。什么原因呢?就一点:了然无趣!几年前有一本杂志叫《中国画学刊》,典型的专业学术性杂志。我不懂中国画,也没打算学。最初和《中国画学刊》联系,主要是为了收藏这本在中国画坛举足轻重的权威学术期刊的创刊号。也算巧,创刊号上恰好有一篇我熟悉的学者(只是经常看人家文章,人咱不认识)徐建融先生的一篇文章,因为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徐先生轻快幽默的文笔,所以就认真看了看,觉得有趣,就又看了其他文章和美术作品,没想到,这本大约有一指厚的创刊号上,无论是编者的“编者按”,还是知名艺术院校里知名教授的署名文章,都是在像唠嗑一样和读者进行艺术交流,几乎没有生涩拗口的词汇和让人头晕的艺术理论,说是大白话可能有点过,但绝对是一般读者都可以看得明白甚至是有兴趣看下去的理论文章。因为已经习惯了学术或艺术理论期刊的呆板和艰深,乍一看到这类亲切平和的口吻竟然有些不习惯了,以为这是“科普”读物,但杂志明明标注说是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和中国画学会主办的,是很权威的学术期刊啊!后来看中国画学会会长郭怡孮的解读,一切才恍然大悟!郭怡孮表示,《中国画学刊》定位是学术刊物,“这本刊物兼顾理论研究和知识普及,探究中国画的成因、特质,中国画在传承中的新问题,以及对中国画历史的分析等,并批评一些艺术创作中的低俗现象”。郭怡孮认为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中国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本刊物将会打造得通俗易懂,“《中国画学刊》不是画刊而是有着学术价值的刊物,注重探求学理又注重普及性,刊物力求像说书一样通俗易懂”。(郭怡孮)1 {) y" w" b' B* w) |' I
( a$ x+ w- Y6 p- G1 w6 L
       理论文章就一定得诘屈聱牙生涩拗口吗?或者说,一定要把文章写得波诡云谲不知所云才算是学术吗?我看未必!要说理论家,毛泽东应是当之无愧且学贯中西,但他的《论持久战》,他的《论十大关系》,粗通文字的指战员和夜校扫盲班毕业的工人农民也能看懂,你能说那不是理论文章?《诗经》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那时候孔子尚未出生,《论语》就别说了。《诗经》里说到女人的柔美时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到了后来的《论语》,就开始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说什么: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素以为绚兮!让人不知所云!徐建融教授说,当今有许多所谓的知名批评家名不符实,文章"笔下别字极多,虚字不通,而动辄谈文谈学,自以为是,胆大无耻,莫此为甚"。他举例说,有个学者为了批评当下各地乱建画院,就称此为"滥觞期",这就是故弄玄虚!其实"滥觞期"和"泛滥成灾"根本就不是一个意思,是反义!
1 L  e8 F: x& z! s1 ^3 ^0 B, x+ \2 H/ \
       据说,从下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开始,将取消理论奖和出版物奖,就象当年《书法研究》被迫停刊一样,业内人士对此扼腕叹息!联想中书协牵头举办的书学讨论会,每届才有一千多件来稿且大多属于高校师生,随后的获奖论文集印量才千余册,书法理论与书法批评如此门可罗雀,令人心寒!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让人怦然心动!《随园诗话》里有一个故事:吾乡有贩鬻者,不甚识字,而強学词曲,哭母云"叫一声,哭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如何娘不应",语虽俚,闻之动色!袁枚告诉人们,艺术不是让人搞不懂,关键是用真情去打动!“貌有不足,敷粉施朱.才有不足,徵典求书”不行的!- m* _8 S0 L2 Q. s, m
  h, r7 Q2 Y; i0 M$ F
      《中国画学刊》决定把学术问题在刊物上"象说书一样"表述得通俗易懂,让人不但一看就懂而且有兴趣持续探究!《中国画学刊》无疑是明智的!这样不但无损于中国画学会权威的学术领军地位,反而把更多的"圈外人"吸附在美术圈内!这就象于丹讲《论语》,要弄清楚给本科生上课和在电视这样的大众传媒上宣讲的本质区别!于丹为什么能出名?全国比她学养深厚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是她?因为她把上《百家讲坛》讲《论语》和在学校跟研究生讲《论语》分得很清楚!书法专业传媒是书坛精英云集之地,他们会不知道大学学报和面向如我这等劳苦大众的报刊杂志是不一样的吗?肯定知道!为什么还要秀生僻?原因无非一点:在广大的“劳苦大众”面前,他们要“行高于众”!要“木秀于林”!
$ o% G' g4 C. b* k5 W/ `( W2 c9 b: M) a8 p3 H) m5 N2 Y% X) u: K
       前几年中书协主办过一个所谓的"三名"工程,这是中书协精心策划的一个大动作,相比国展和兰亭展,这个更能代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展览结束之后,主办方意犹未尽,对每一个参展作者搞了一个访谈,事后又将所有访谈编辑成书正式出版!看过此书的无不如醍醐灌顶!和平日里书法专业传媒上看到的那些口气生硬居高临下的所谓评论文章相比,访谈更多的是平实的叙述、生活化的口吻和鲜活的细节,读来平易近人妙趣横生!同样都是研讨书法,为什么非要把自己和他人都搞的那么累呢!就象徐建融所说的,直接说"泛滥成灾"不就行了,非说成"滥觞期"?“我是新手,请多关照”不就得了,非说成是“匡我不逮”?还有那些刊登在书法专业传媒上的所谓的理论文章,尽是参考文献,尽是引文注释,把大众传媒当成高校学报,这其实是错误地把握了报刊理论研讨的尺度与分寸!一些高校师生也形成错觉,"看了几本萨特、老庄的书,其实根本没有看懂,就开始大谈哲学、大谈个性与共性,多见诸于新潮的书画家及其理论家作品中。"(徐建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3 I9 ]. b% X4 ?* N' _( |/ ]" R+ U2 p
* M7 E4 e/ n5 ]9 C
       我不懂国画,却一次性给《中国画学刊》汇去了两年的订费。老婆说,不画画又不懂画,花那钱干啥?我说,看画家侃大山的呗!上海的《书法》有三十多年了,不知道发表了多少专业学术论文,可最后被人挂在嘴边津津乐道的却是每期千把字的"卷首语",执行主编胡传海因此声名远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管你这门学科有多么的"高大上",你总还是得能够让人们对他感兴趣,不能象季羡林先生玩的吐火罗,全世界能拿得起玩得转的也就三十人左右,那还玩个什么劲呢?书法理论与书法批评不能这样!  S' u4 q/ _# o* d2 R+ Y$ o
$ U& |- [* V/ D
       几年才开一次的全国书学讨论会收稿才千余件且大部分作者都是高校师生,入围论文集才印一千册,书学以及书法批评门可罗雀到何种程度,明眼人一看便知!原因无非一个:感兴趣的太少了!为什么大家不感兴趣?原因也只有一个:我们这种玩法太沒意思了!梁启超说:人生拿趣味做根底!我们的东西被我们玩得没有趣味了,人家不跟我们玩了,还能有别的原因吗?没有了,“趣味的反面,是干瘪,是萧索。”4 Z. z' A% s- ~9 a; ~, T: g

3 R$ i, F" m, L% O( G4 s       《中国画学刊》有五点值得借鉴和思考:一、所有文章和名家访谈都不过份引经据典,频繁且大段大段转录古人著述更不多见,大部分篇幅都是在用唠嗑的口吻说学问,僕实无华,实实在在。而书法界恰恰相反。笔者在一年中所看到的书法理论、书史考证、书法批评文章中,竟有十分之一的文章引述文字占据一半!二、不利用珍贵的版面专门去为某一个人作营销广告!书法却不然,无论报纸还是期刊,简直就是在卖字!先是书家本人骚首弄姿的大幅彩照(一把年纪了还装嫩,肩膀上搭个白衬衫再双手掐腰),照片下面是拼凑罗列的所谓艺术简历(连在地摊小报发过东西也算上了)和联系方式,然后是令人肉麻的所谓集评,其情其景令人呕血三升!三、把对版面的利用开发到最大限度,任何一种占据版面的东西都让你觉得物有所值!书法却不然,个别书法专业传媒常常让人有捉襟见肘之感,好象总是在凑合,好赖找点东西把空间填起来,实在不行就上名帖,更不幸的是大块大块地不加选择地刊登个人的信手涂雅类的垃圾!四、不给任何人在刊物上长期开设固定专栏,广开言路博采众趣!只要言之有物,只要有趣可读且有几分道理,任何人都有上杂志的可能!书法界不是这样,言路窄狭,侃侃而谈的翻来覆去总是那几个人,有的还开设长期固定专栏,口若悬河却了无新意,着实令人不解!五、专家学者虚怀若谷,象对门二叔,言语诚恳,点评中肯,不冷嘲热讽!回头看书法传媒上的某些专家学者,首先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其次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第三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谈别人都是嗤之以鼻,大家都是土鳖,都是外行,你一个人玩吧,我们敬而远之,惹不起躲得起,免得遭你奚落!
, d* j9 Q7 _5 S" ^* X8 ?8 M$ q$ V* u7 V
       《书法》四十岁了,四十岁是个什么概念?青年?中年抑或老年?林肯说“过了四十岁的人应该对自己的颜面负责”,负什么责?一个人四十岁应该是个什么面目?一份杂志呢?苏轼苏老师“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时候不过才三十八岁啊,如果不是看他“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你还真以为这“老夫”已经是七老八十了呢!看来,古时候的平均寿命真是不怎么样,三四十岁就倚老卖老感慨万千,搁现在,也就一小鲜肉!当然了,在平均寿命五十岁的年代,四十岁称“老夫”也不为过,,孔融4岁能让梨,霍去病20岁出头平定匈奴,爱因斯坦26岁发明相对论,米开朗基罗13岁雕刻圣母像、耶稣像,雕刻大卫时也不过26岁。18岁的王希孟一气绘就《千里江山图》,想想这些,四五十岁的人还玩个什么劲啊!怪不得金圣叹说,人生三十未娶则不得再娶,四十未仕则不得再仕。其实,诸如此类,应该都属于古代文化人的冷热病,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稍有挫折便“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当然也有心里有数的,比如宋末的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把老中青三代人的心境描绘的淋漓尽致。最让人折服的是苏轼苏老师,人家那一首《定风波》把一个历经风雨忧患依然淡定如初的心态表述的令人击掌叫绝!“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一查,苏轼这年正好四十五岁。我想,四十岁的《书法》也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吧!”
  g# ?* F2 {* _, i" w  B
( |2 W1 s" S5 |! ]. H顺带再啰嗦一句:《书法》可别也改用繁体字了!那条路,难说。
. H9 k  V; ~( Z) H+ @2 v+ U: |: F2 Z
发表于 2018-5-15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g+ }$ ^8 j' i9 C2 D% Z- m! w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