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906|回复: 0

宋代、岳珂、诗<鹤林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4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书法创作人 于 2018-4-24 21:30 编辑

2018-0419 033.jpg
秋枕竹鸣屋,昼棋松掩关。
雨晴犹湿泾,云薄不藏山。
未洗中原恨,谁消永日闲。
西风动征显,空愧鬓毛斑。

【诗人介绍】
    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年),南宋文学家。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进士、邺侯、权户部尚书。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鹤林寺介绍】
         鹤林寺是镇江南郊最古老、寺院规模最大,古迹、典故最多的寺院。有着与鹤林寺相得益彰的典故和传说,遂使寺院胜迹佳话,传于千古而不朽。
鹤林寺 :寺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郊。始建于晋代。鹤林寺旧名竹林寺,位于黄鹤山麓,是著名古寺之一,创建于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相传南朝宋武帝刘裕幼年家贫,青少年时代到黄鹤山砍柴时,头顶常有黄鹤翩翩飞舞。称帝后,遂改寺名为鹤林寺。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僧人元素任该寺住持,名为古竹院。
    鹤林寺在唐时范围较大,据说出了山门就到城门--鹤林门。后几经兴废,规模逐渐缩小。由于该寺靠近城市,山明水秀,风景幽美,自古文人墨客常留连其间,览物生情,吟诗作画,留下许多佳话。唐人李涉《题鹤林寺壁》写道:"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明永乐(1403-1424年)中,寺烬废,僧得月稍葺治之于磨笄山下,就是现在鹤林寺所在的地方。弘治(1488年-1505年)中,僧了心开始建殿宇。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秀水钟庚阳招僧德乘居之。吏部尚书陆光祖捐金复寺,傍侵地重建天王殿、方丈、僧寮、莲亭、竹院。康熙乙巳(1665年),僧净能无怠重修寺夹山丈室。乾隆十二年(1747年),鹤林寺被毁得以修复。鹤林寺有桐城文宗方苞的重建鹤林寺的碑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镇江水泥厂占据寺庙,碑记是否还在,不得而知。
【寺院八景】
         寺院中相传有寄奴泉、米颠墓、逢僧处、香花桥、杜鹃台、濂溪祠、马祖塔、太傅松八景。
    寄奴泉----是当年刘裕在黄鹤山下务农时,用于灌溉农田的一口井。相传,泉中有白龟,人们疑为龙种,所以,又叫龙泉,大旱不涸。宋绍兴年间有僧求雨获甘霖。
    米颠墓----即米元章墓。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迁建在黄鹤山上。传说米元章自愿死后,英灵为鹤林寺的伽蓝神,永护名胜。果然在米元章刚死之后,鹤林寺里的伽蓝神忽然无故倒塌,寺内钟鼓梵乐皆自齐鸣起来,他的生前好友都以为他的英灵来偿宿愿于此了。于是,便在寺外左侧建了一座小伽蓝庙。伽蓝庙与米元章墓相距不远,遥遥相对。墓是他的埋骨之所,伽蓝庙是他的英灵寄托之所。
    逢僧处----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壁》的诗"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逢僧处"典故就在这首诗上,逢僧处替代了竹院名。宋苏东坡来游鹤林寺,培竹莲池上,即为苏公竹院。
    太傅松----据说鹤林寺曾经有十三棵古松,年代久远。到了明代,寺里有不争气的和尚,拟将这十三棵古松砍掉卖钱用。这件事被杨一清知道了,杨一清特地出钱把十三棵古松赎了回来,"十三松"就被人们称为"太傅松"了。清人余京《谒米南宫墓》的诗,讲的"山荒樵经十三松",就是此松。
    濂溪祠----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祠,在鹤林寺西。周敦颐读书寺中,在古竹院东谷中,旁凿莲池,后人在其地建祠祀之。明知县庞时雍增修石莲池和光风霁月亭。光风霁月亭,是黄庭坚取周敦颐语名之。周敦颐以爱莲著,也就是在鹤林寺门前开凿了一个大水池种植莲花。此池后来被称为"濂溪池",又称白莲池。白莲池上还有座苏轼诗中提到的斗鸡庵。
    杜鹃楼----又名杜鹃台,因重阳开花得名。相传唐贞元(785年-804年)中,有一位外国和尚,自天台将以药养根在钵盂中的杜鹃花,来到鹤林寺种植。每年开花,杜鹃花有一丈多高,有二位花神女子游于花下。周宝自泾源调任浙西节度使,神仙殷七七亦来镇江,上演了一场杜鹃花在重阳二度开花的传说。后兵火焚寺,杜鹃花根株不存。宋咸淳八年(1272年),寺僧植,后枯死。元延佑丙辰(1316年),里人戈道恭家圃有杜鹃,乃移植鹤林寺。杜鹃台旁建造的杜鹃楼,乾隆初歙州进士程崟重修。此楼现在仍在,总算还有杜鹃之痕迹。
    香花桥----又叫升仙桥。传说是司杜鹃花的仙女,往返天上人间的一座桥。因为杜鹃花是仙花,天上仙女司完杜鹃花后,就从这座桥上返回天庭。这座桥就在靠近杜鹃花附近的寺外。
    马祖塔----又叫马素塔,又叫玄素禅师塔。是玄素禅师圆寂后,在磨笄山腰处建的坟塔。在杜鹃台后,有李华撰写的塔铭。
    鹤林寺八景以外,历史痕迹还有古墨林,不幸的是毁于咸丰战火。曾有宋高宗书籍田诏;苏东坡书所作鹤林、招隐诗呈刁景纯诗;米芾书"城市山林"四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僧法永书"黑漆光菩萨赞";嘉定甲申(1214年)八月,岳珂题古竹院僧房诗;绍定元年(1228年),冯多福次韵诗;淳佑乙巳(1245年)三月,王野鹤林寺二绝句;景定五年(1264年),陈均二绝句;明董其昌书元素禅师简友诗:"同气连枝各自荣,些须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少,能得几时为弟兄。"立在屋中;还有唐李华撰故径山大师碑铭等等。
【岳珂书法】
  岳珂《郡符帖》岳珂《郡符帖》,纸本,楷书,30.3×49.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楷书工整,是典型的宋代信札“剳子”格子。
yuek1.jpg





鉴藏印记:“岳雪楼主人六孙昭鋆私印”(白文)、“许子仙鉴定印”(朱文)、“许烈之印”(朱文)、“受青”(朱文)。
    岳珂(1183-约1242),字肃之,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抗金名将岳飞之孙。精鉴赏,工诗文,善写词。或许受其祖父影响,岳珂的词多抒发爱国之情,属辛弃疾一类的豪放派。在书法理论领域,岳珂也很有建树,著有《宝真斋法书赞》。该书以著录其家藏的书法作品为主,突破了鉴赏著录的单一体例,附有跋语和赞语。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称:“这些赞绝大多数是韵语,包罗了诗、骚、赋等一切文学样式,充分地显示了岳珂的文学功底和才华。”在书学主张方面,或许是家风余绪所及,岳珂评书法一贯坚持欧阳修、苏轼所推崇的人品决定书品的模式。鉴于自己祖父岳武穆被奸佞所害的切肤之痛,岳珂有着极其鲜明的是非善恶立场。他对当朝的大忠孝之人极力褒扬,对他们的书法也非常推许;但对奸邪之徒则大加痛斥,言辞之间犹能听到咬牙切齿之声。对于那些人品极差但书法很好的人,岳珂虽给予评语,但也是作为“反面教材”来对待。依此推测,岳珂的书法作品应该是中规中矩、端正严谨、一副正襟危坐的姿态。事实也正是如此,《郡符帖》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此件书法作品整体风格一看便知是取自唐人颜真卿。除了颜字在宋代成为印刷体母本而被广泛传播外,颜真卿的人格魅力应该是岳珂取法的主要原因。此帖用笔严谨,轻重分明,点画清晰,一丝不苟,前后书写一致。我们可以猜想,岳珂在下笔时胸中常有一种正气凛然之感,所以他的用笔特别强调提按,仿佛不突出提按就难以表达其心中那股正气。但是这样做使得点画的形态和质感出现了一点问题:
    首先,点画中段显得有些轻飘,特别是一些非常细的横画中段多是一滑而过。这是因为岳珂书写时过分强调提按,注意力集中在点画的两端而忽视了中段。清包世臣把这种现象称为“中怯”。纠正“中怯”的方法就是要用写碑的中锋逆行。另外,此帖中点画的转折处经常会呈现向上高高隆起的“垫肩”。这种结字一旦形成定式,则必然影响全篇的格调。
    其次,从此帖中的单个字结体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心不稳、各部分比例失调等。但整体来看,作品还算比较协调。原因就在于岳珂采用了竖有列、横无行的章法。这样一些比例失调的字就可以通过灵活调整字形大小来达到和谐的样式。而且上下字之间偶尔运用一些穿插,也加强了前后字之间的统一,而不是给人松散的感觉。此帖虽然是工整的楷书,但并不显得那么死板。试想一下,如果此帖的章法用打界格的方式来安排的话,很多弊病就会立刻凸显出来了。这也是岳珂此作的一个成功之处。
    另外,我们仔细观察《郡符帖》,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岳珂在书写时的态度应是毕恭毕敬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涉及到宋代一个比较独特的书信形制——札子。札子是北宋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公文形式,到南宋时达到鼎盛,元代也被广泛运用,明代以后因其“繁文缛节”而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札子的主要用途有两个:一是用于下级上奏或向长官进言、议事;二是用于上级发布指令或下发公文。北宋时札子主要是公用,而到了南宋时出现了公文札子与私人信件合二为一的情况,甚至有的则直接演化为文人之间的私信。南宋时期札子的特点是形制完备,多提行书写,并且札尾一般必具全称——名曰“具全衔”。从艺术角度来看,南宋时期的札子章法多错落且有变化,但是书写多用端正稳重的楷书或行书以示尊敬,所以会显得拘谨且缺乏灵气。
    综上所述,岳珂《郡符帖》是比较典型的南宋札子形制。从札中受书人的官职及札尾岳珂的官职全称来看,此帖属于公文形式的札子,所以作者才会用工整、端严的楷书来书写,书风拘谨也就不可避免了。或许这也是人们更愿意把这类作品当作文献而不是艺术作品来看待的原因吧。

跋《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即《唐摹万岁通天帖》),辽宁省博物馆藏
yuek.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