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230|回复: 0

蔡大礼:书法史的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9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董玮书法工作室 于 2019-4-9 10:17 编辑

微信图片_20190409101448.jpg
(点击图片进入)

蔡大礼  著名书法篆刻家、艺术评论家,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印社副秘书长,小刀会执事,《东方艺术•书法》特约编委。

8e170921e8b38887349ef5ae89173399.png



         

尚艺书院讲座摘要
书   法   史   的   意   义
蔡大礼



一、书法史被我们误读了
书法是一项传承有序,法度严格的艺术,初级阶段,在解决技术问题后,想更深入地钻研,就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书法史是每一位书家的必修课,对书法史的学习不应停留在表层的作家、作品上,更需要进一步的深度挖掘,只有真正地深入进去,你才能了解:古人究竟是什么样?传统究竟是什么样?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不像绘画有具体的物象可以参照,我们惟有借鉴前人留下的墨迹、碑刻进行学习,因此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背景十分重要。过去在资料不完备的情况下,难免产生很多误读。例如从大量出土的简牍中我们得知:草书并非是从行书演变而来,而是从隶书而来,有些甚至直接从篆书而来。又比如一般人认为大浪淘沙,历史上能流传下来的一定是好的。其实传承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流传下来的可能是好的,但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一些好东西极有可能在历史上被堙没了。我们对王羲之的认识,对魏晋的认识,对唐楷的认识,都是存在偏差和误会的。

对书法史产生误读的原因,我以为有三点:一是满足于知道,信息掌握不够深入全面造成的;二是因循前人旧说,没有当代人的思考与评估造成的;三是对新信息、新资料缺乏敏感度,只是实用或猎奇而已,没有放到书法史的大背景中去分析研究。要向古人学习、看齐乃至超越,我们至少要传承到古代书法(传统)的“真谛”。因此,有时思想认识的提高甚至比掌握技术、写准形象还重要。


911d9f2f54a5463c56985ac9a9aeffa1.jpg
颜真卿裴将军帖  146x44cm


二、书法生长的外部环境与条件
书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产生、发展、变化的。魏晋南北朝有很严密的门阀制度,等级森严,没有一定的背景是无法进入权利中心的,但这一现象在唐代发生了转变。唐朝施行科举制度,所有的人不分出身都可以科举入仕,科举的产生就推动了书法的发展,推动了楷书的繁荣。楷书在当时是一种实用文书,它提高了文字的规范性和实用效率。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法度与规范,成为以后一千年书法的立身之基,成为台阁体或馆阁体的滥觞。于是乎,楷书成为书法入门学习、掌握基本笔法的门径。

书法史就是我们认识书法,亲近古人、培养智识的必修功课。有什么样的历史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它有自然的脉络和因果关系。比如颜真卿是王羲之笔法的杰出传承者,《祭侄稿》里的“荼毒”两字和《丧乱帖》里的”荼毒“两字如出一辙,他对魏晋笔法的应用就是来自王羲之,是非常到位的。不仅如此,颜真卿又不曾墨守“二王”,而是开创了自己的表现手段与艺术风格,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到清末民初,文人都是接受私塾教育成长的,鲁迅、茅盾、周作人等,虽然不是职业书法家,但因为他们都具备书写的童子功,对传统理解的积淀和感知美的能力又强于一般人,所以他们的书法技术扎实且具文人气。而当代因为文化环境变了,莫言、贾平凹等作家在技法上不过关,基本功还没解决好,所以当代文人书法就不足观了,这种差距也是时代造就的。


0ee0002584ccaa075346395e9dd3b987.jpg
文心雕龙第八诠赋  75x44cm


三、传统是什么
传统实际上有两重含义:一是传承,一是创造。以篆书为例,它的传统经过繁荣、衰落、式微、复兴大循环。最早规范就是秦篆汉篆,晋唐衰落,宋元式微,到清代篆书才是真正的复兴。我们熟知了书法史常识后就知道秦、汉、清篆是可学的,现在有些人学敦煌经书里的篆体,盘绕很多,那其实是很低级、不可取的。篆刻学明人就不如学清人,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另外碑帖之辨,我们可以颜真卿的《祭侄稿》与《争座位》为例,“祭”为墨迹,“争”为刻帖,墨迹可以看到更多细节,包括其用墨、节奏等,比起二次创作的碑刻更原始真实。但我认为两者是可以互相参照、取长补短的。中国古代一向有“刀笔相师”的传统,我们应该打破刀笔之间的这种障碍,消除偏狭的思想。

经典与民间的分歧。书法史以“二王”为经典,但也存有如魏碑、写经体等无名作者的书迹。如果把书法比成一座金字塔,我觉得民间书写是塔基,经典书法是塔尖。初学阶段应该以传统经典的范本为临习对象,在对笔墨有一定基础和驾驭能力后,多看民间书法,对书法学习是一种滋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典型的莫过于唐代敦煌写经,写经人的书写生动、洒脱、丰富,且有一种稚拙,在楷书中写出了不同的样貌风格,他们支撑了“唐楷”这样一个书法史的高峰,因为艺术更要具人性有个性,有瑕疵的艺术作品可能比完美的艺术作品更具感染力。


9aeee3a082dcc6f73bee2cfafaf9135e.jpg
东坡词  75x44cm


四、什么是书法的“古今之变”
书法对古人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开蒙学习、日常交流都离不开书法。至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书法出现了断层,传统文化生态消失了,书法也就退出了日常书写。今天,书法变成了专艺专学,可以说是文化的一种裂变,而这正是文化生态的彻底颠覆与重塑。这种深刻的变化,警醒我们在当下学书法,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更要解决思想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学书流行死磕一家一帖,短期见效,但现实证明这样的选择是错误的,错在没有搞明白书法原理,走到了死胡同里。

书法向何处去呢?我想应该具备一种历史观,把书法作为一个文化传承的现象,把它的渊源和流变都搞清楚,这样你才可以在书法史上截取任意你所需要的东西,吸收任意你所需要的营养,汲古得新来完善自己。


85f96c8da96eea1b8173d6ed4122926e.jpg
小野道风诗一首  33x24cm


五、书法与治学的关系
“宋书尚意”其实是对"唐书尚法"的一种颠覆,因为法度对人的约束太大太沉重了,宋代一些有才华的书家就有意要打破这种格局,“苏黄米蔡”其实就是唐代法度的挑战者,他们勇于挑战传统,厚积薄发,之后都形成了各自鲜明的个性书写。清代的书法成就恰恰也来源于治学,在文字狱的压制下,很多学人钻进了故纸堆,基于对古代文物、文字的深入研究;基于深厚的学术支撑,清代的篆隶书达到了一个高峰,至今我们仍然无法逾越。

技术和学术是书法的“双楫”,康有为、梁启超都是在治学的基础上再发挥个人创作。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里说,“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夫既已复先秦之古,则非至对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

学习书法我们要打破既有思想对我们的束缚,这样才会给予我们更大的自由,更广阔的思考与创作空间。


4aed7bf90fe0235d6ad23d6b0f7515ee.jpg
蔡大礼老师与书院师生合影


尚艺书院讲座摘要
根据录音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






蔡大礼先生篆刻作品欣赏


43a55eb8d6318601c7a1b0d705c506bd.jpg
【寿如金石佳且好】  28x20mm





d48aec358df0cb8d5f0c528041a6d714.jpg
【君子让人】  25x25mm





5b6a99c2f42c8faeee6d791c3a75e254.jpg
【且饮墨渖一升】  30x30mm





6f967ba99d9ae0b4f97976a77ab6a141.jpg
【破斧沉舟】  38x15mm





8264ef529727ed03ec251729a82f97b1.jpg
【杖藜行歌】  25x25mm





3f032fce644254158c9afb99eaceed25.jpg
【不是同人不予答】  40x40mm






4ba5bffb570b0c5df275255a63586018.png


82c68428b7c4d7c124c7a54c7238794c.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