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51|回复: 0

[原创] 草人书法-5-淡墨书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30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南山草人 于 2024-1-30 16:21 编辑 + {# f2 u/ k7 b5 K8 S3 ~- R

: L6 n$ D4 q8 M  q
草人书法-正背面-缩.jpg

0 g/ s7 o$ I' k# K+ c
1 r9 H% Y9 X  U8 \% [( z% j
& x# l$ U' z/ f( v
淡墨书法
  【按语】我的这册拙作,原起名为“草人淡墨书法之涂鸦”,后根据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书法博士林峰教授的建议,改名为“草人书法之涂鸦”。他说集子中不只是淡墨书法,还有其它。此处我单就淡墨书法说几句:
  在过去,书法的墨法是不为书家所重视的,人们大都喜欢用浓墨作书,如颜真卿、苏轼、刘墉等就喜欢浓墨,而刘墉还有个雅号,称“浓墨宰相”。当然,浓墨是一种主要墨法,但也不能忽视枯墨、湿墨、涨墨、淡墨等墨法。书家创作时对墨法的运用,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而有所侧重的,如王铎就喜欢用涨墨,作品中淡湿结合,让线条显得有层次,一扫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
  那么,墨法如何表现呢?清人张式认为,书法的墨法表现关键在于用水,他在《画谭》中说:“墨法在于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又说,“善学书者要临古帖,见古迹,学画亦然。…看时行画传,演习连络,再得墨韵滃淡之情,便可寄兴。”张式是在一半说画、一半论书,可见书画是相通的。
  早在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就说:“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所以,董其昌便常用淡墨作书,书法追求秀润淡雅、空灵剔透意境。他在用墨方面提倡秀润淡雅而忌浓,这除与他擅长水墨画有一定关系外,从佛教禅学中领悟到空灵和清净是宇宙万有的本源的道理后,从而追求简静平淡的艺术境界有着较大的关系。在董其昌的这种以水破墨、淡墨求润的技法开创一代新风的同时,随着明代文人画兴起,书法的墨法便更多地融入了国画,从而增添了国画作品的笔墨情趣。
  继董其昌之后,清人王文治的书法深得董其昌的精髓,也喜欢用淡墨来表现潇疏秀逸神韵,被世人称为“淡墨探花”、“淡墨翰林”。清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刘石庵相国刘墉专讲魄力,正梦楼太守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雅号。王书用笔规矩而洒落,运笔柔润,墨韵轻淡,布白疏朗空灵,气格风神婉美,墨色以淡为主,犹如董其昌书法风貌再现。”
  而我的这些拙作用淡墨书写,只是一种尝试而已,断不能与先贤相提并论,仅作涂鸦自娱,今结集问世,只是敝帚自珍。但我在涂鸦过程中,经验到用淡墨书写最大难度是“补笔”,甚至可以说绝对不能补笔。关于这一点,应该跟古人的经验是一样的吧?本来在书写过程中,对个别字的笔画可以作补笔处理的,如沙孟海、林散之等大师也常作“补笔”,以达到笔画更加完美。如果用淡墨书写就不能补笔,一补笔,墨色就不协调了,整个字便“废”了;一个字废了,等于整幅作品废了,勉强拿出来也是一幅带有瑕疵的作品。但淡墨书法也有其优点,就是写出来的字墨色亮丽,层次鲜明,具有水墨国画的韵味,这便是我想尝试的理由。但我担心印刷出来的东西墨色会变黑、变暗(师傅说,跟原作一模一样是做不到的,电脑制版故意将墨色调淡跟原作一样,也要顾及其中的文字和图片的色彩…)所谓“墨色亮丽,层次鲜明”则难以保证,这是一件无奈的事情。

& c8 O. S1 x4 D7 v4 F& f
" J  @* H; G# T- j

2 S, p) S& o- ]' Z4 E
6 e) e4 V" f$ C7 X8 [3 E& 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