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70
- 注册时间
- 2005-9-3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096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7-8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我再看刘炳森--------六个方面是与非"帖下的跟帖
原帖由 天生书呆子 于 2006-6-25 14:53 发表
/ L4 z3 O, L. k! S8 s; Y
( f K7 y* q; o# [9 n林兄,是我自己写的,我还没有堕落到请别人代笔的程度。
+ X/ {; l$ q8 ~* Q世俗的观点,就是两个字,官和钱,官当多大,钱挣多少。在这方面,你能举出第二个书法家赶上刘吗?
- d. Q: T1 S3 X5 c明白了!你可能是想把话说得更宽一些更厚一点。
* P6 q3 A/ N- R; E0 o' @. _1 n: {; P2 ]7 E* {
我最近想到公众人物这个概念。
?- c3 h/ q' B! y X, I/ G
; `! q A0 e( V6 f6 c; E" N3 _7 T查了一些资料,似乎得出: s) w( a6 W3 Y" C% d
0 x6 m2 L$ G+ z% l一、公众人物是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概念。在民法上,其有一定的确认的必要性。基本上,公众人物是社会学或者新闻学中比较明确的概念。1 |, p7 `$ s& Q5 A% o7 ]. B! t
, Z, [0 Y' p" y; C! f6 F
二、公众人物是指领导人、艺术家、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社会活动家等。' K1 C, D; P. L# a8 c' B8 i8 @5 z
+ E1 u5 j& D' P1 D& ?" H三、“公众人物从社会的关注中得到了许多好处”,其“举止就已经不是个人行为”,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较多的监督。
, I! D+ Z; V% w5 X. @4 I- a9 [* }$ \9 @8 q$ J+ h
% p! K; m. m0 s8 Z+ q7 Y4 C
, w# l2 x7 _6 J& W公众人物(Pubilc Figure)一词来源于一起在美国新闻史上里程碑性的案例---1964年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法官威廉·布伦南认为沙利文作为警长,社会地位特殊,媒体对其进行批评不构成诽谤,从而树立了"确有恶意"原则。为了把这样一类人归集起来,最早有人称他们为"公众官员",但"官员"一词的涵盖面似乎又不够宽,于是又找到"公众人物"这个词。现在新闻学上,公众人物是指公众非常感兴趣或熟悉的人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里的名人。——摘自新华网。) z3 O0 R$ [' Z6 `( _$ A( {$ i
) E k* e6 i2 x/ b! e
关于公众人物该如何面对媒体的监督权现在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公众人物是一个自然人,应该享有全部的民事权利。另外一种得到更多认同的观点是,名人无隐私,因为公众人物从社会的关注中得到了许多好处,当他们作为社会的一种形象性代表出现时,他的举止就已经不是个人行为,他的每一言行都可能对社会造成这样那样的影响,对他无所不在的监督是保证社会公益的需要。 `0 X" k/ Q ?6 Z6 G
; V7 G4 l, p. z! V我们在起草《民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的时候,写了一条关于公众人物的条文,这就是人格权法编第五十五条:"为社会公共利益进行舆论监督,可以披露社会公众人物的有关隐私。""被监督人不得就此主张侵害隐私权。"这个建议稿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民商法前沿》上。在此之前,曾经还有一个更为详细的条文草案,详细地说明了公众人物的界定,就是"领导人、艺术家、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社会活动家等"。当然,说的这些都是专家的意见,并不是法律的规定,而且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民法草案中,也并没有规定这一内容。——杨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