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6966|回复: 10

印不让人的哂翁——陈半丁篆刻漫谈 杨中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2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印不让人的哂翁——陈半丁篆刻漫谈  杨中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一:款文 半丁九十后自作。
  图二:陈半丁 半丁九十后又字哂翁 寿山石 1965年



 陈半丁(1876~1970年),名年,字静山,号半丁,又自号山阴道上人、山阴半叟、稷山半老、鉴湖钓徒、江南布衣、山阴道上半个汉等等,90以后又字哂翁,浙江绍兴柯桥人。陈半丁书、画、印兼擅,在现代画坛享有盛名。绘画最初师承吴昌硕、任伯年,且与海上诸多画家过从甚密,皆有所得,1906年来京后画风渐变,上溯青藤、白阳、八大、南田及扬州诸家,下汲京都群贤,终成自家之面貌。著有《陈半丁画册》、《陈半丁花卉谱》、《当代中国画全集·陈半丁》。惜印名被画名所掩,世人对其篆刻方面的艺术成就知之甚少。今有幸见陈半丁印蜕数枚,有早年所为,有晚年力作,且少有面世者,观后为之一震。

  陈半丁6岁丧母,9岁丧父,14岁起去兰溪自谋生活,19岁时由表叔吴隐带到上海虹口,在严信厚家的小长庐馆以拓印、刻碑、制楹联为生。据记载陈半丁在严家手拓的是后来流传较广的《七家印谱》,这也是他与金石结缘的最早记录。但此举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尤为重要的是他在严家结识了吴昌硕,并能得其教诲,陈半丁的命运才真正得以改变。此事在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忆》有记载,云:“初为杭州西泠印社主人吴石潜之徒,后以石潜之介拜缶翁为师,绘画刻印,无不神似。”我们目前所能见到陈半丁最早的存世作品是“陈年”印。吴昌硕篆字,陈半丁刻成。二人分别落款,陈款曰:“二字缶老为余篆也,戊戌十月半丁记。”缶翁落款曰:“半丁道人自作。”该印布篆妥帖,自然是吴的功劳,用刀略显稚嫩,作为初学者已属不易。那是1898年,陈半丁23岁,距其到严家已有4个年头。
 楼主| 发表于 2006-7-22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半丁学吴昌硕之所以能达到“神似”的程度,一定与吴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联系。一人布篆,一人镌刻,古已有之。早此近百年前,嘉兴人徐同柏与张上林就多次合作。此举与一个人是分不开的,此人便是张廷济。张廷济是徐同柏的舅舅,又是张上林的叔叔,徐同柏与张上林则一同受过张廷济的指授。二人是同乡、同好,又是同学、亲戚,合作起来自然心心相映,毫无挂碍。但徐张的合作与吴陈的合作意义不同。徐张的合作属雅玩,一定是因为徐同柏的篆书出色,张廷济才命其布篆。也一定是张上林的用刀更胜一筹,才得以操刀。二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吴篆陈刻”则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其有助于陈对篆法、用刀、布白的充分理解。陈在篆刻艺术上能事半功倍,亦不足为奇了。

  陈半丁在海上生活的11年间,吴昌硕还常带他到任伯年家里看画,学习翎毛、人物画法。又与蒲华相识,相交甚厚,据说还常约他一起吃早茶。再得高邕之、陆廉夫、倪墨耕、黄山寿、吴石仙、杨伯润、顾麟士等名家指点,艺事精进。1903年严信厚一病不起,驾鹤西去。所聘的吴昌硕、蒲华等皆都散去。1904年吴昌硕不忘旧交,力邀陈半丁到苏州与其作伴,并请陈为吴绘制祖像一幅。绘制祖像一定是恭谨严肃之事,此举,即可说明吴昌硕对其的信任与抬爱,又可验证陈半丁的绘画水平确有过人之处。自此,俩人朝夕相处有一年半的时间,用陈半丁的话讲是“旦夕得同室深研”。之后陈半丁的书、画、印突飞猛进,又开一新局面。尤其是篆刻水平,较之以前已不可并论。所作能得缶翁古拙奇肆之姿,朴茂浑厚之趣,所谓“神似”由此可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2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1906年,陈半丁应金城之邀,客居京华。金城字巩伯,在北方印坛颇具影响,并辑有多种印谱存世。1908年,金城将陈半丁引见与肃亲王。肃亲王名善耆,亦好风雅,其书作清秀俊雅,有书卷之气。肃亲王对陈半丁颇为赏识,于陈印多有收藏。肃亲王亦曾让其入部为官,被陈婉拒。陈半丁在京城以卖画为生。1910年夏,陈半丁力邀吴昌硕晋京,以壮声威。吴来京后,把陈半丁向各界社会名流推荐,并为其亲自撰写《半丁画润》。陈半丁自此在京城声名渐隆,卖画的生意也大有好转。缶翁此行被朱京生先生视为“20世纪篆刻史上一次意义非凡的南风北渐”,所言极是。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陈半丁拒与日伪政府为伍,辞去国立北平艺专教授之职,以卖画鬻印为生。在1938年前后,为避日寇侵扰,在友人的资助下购得米粮库4号的一所洋楼。因园子占地5亩,故取名“五亩之园”。这座洋楼也是名人辈出,此前是胡适的官邸,徐志摩也曾住过。1951年,陈半丁怕此楼过于招显,将此院卖掉。期间所作书画多落“作于五亩之园”款,并刻有“五亩之园”印。这里也一度成为京城艺坛名流的聚会场所。

  1956年,陈半丁应毛泽东之邀赴宴中南海。从而诞生了一方名印“莫负此生”(见后图)。该印属酒后乘兴之作,不留边框任意劈削,不拘一格,颇具现代气息。边款曰:“真心待人,于心便无愧矣。如专作一味叨好,不但失真,尤可耻也。今天真是吉月吉日,得蒙毛主席赐宴在一席,此身之荣幸足矣!”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读边款之慌乱,亦可窥其心境之一斑。

  陈半丁晚年境遇凄惨,“文革”期间屡遭批斗,直至1970年一病不起,含恨故去。据朱京生先生讲:晚年陈半丁取名“哑翁”,刻“哑翁涂抹”印,故意变印文由右向左的顺序为由左向右行,并在边款中说:“哑翁涂抹,左行。余年八十从新所学,今以右为左,学而知之。”在另面又刻曰:“我无隐忧而有隐情。”于嘲讽戏谑之中暗示自己对莫测的时局的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2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哑翁”印我未曾读到,陈半丁的印蜕中却有“哂翁”(见后图)、“半丁九十后又字哂翁”(见后图)、“哂翁九十后所作”诸印。“哑”与“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哑为失语,哂是微笑。这些印多作于1965年前后,陈半丁遭到围攻和批判已十分严重。90岁的老人用微笑来面对仇恨,似乎比作哑更让人震撼。这些印已臻化境,以刀当笔任意挥洒,大气磅礴,大有“人印俱老”之感。1966年,陈半丁在给陆承平的回信中写道:“鄙有一言相告,乃授吴昌硕之指正:凡制印,必须刀笔兼全,方圆并用,粗细不均,以自然气为主,不应一味修饰或生拷硬做,是为至要。”读90后所作诸印,知陈半丁对缶翁印论,已心领神会,且能学为所用。无怪乎他有一印是“不让印人”,老人的自负亦显可爱。

  陈半丁刻印也并非只学缶翁一家。他博采众长,1944年刻的“陈年”(见后图)印,取法秦玺。1953年刻的“不使孽钱”(见后图)印,则取法于汉封泥印。这些都为他以后形成自家面目奠定了基础。陈半丁印如其人,印如其画,较之吴昌硕有内敛温和的特点。印章边款多用行书为之,表现得尤为明显。先生晚年作品越发朴厚自然,极具研究价值,也是他篆刻艺术水平的最高表现。

  陈半丁先生在他人生的每一个重要关口,都有以篆刻的形式来做记录,有欢喜,也有辛酸。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印人。

  (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2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6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陈老90刻,印文浑厚,不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3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卷有益”,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3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