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7139|回复: 15

武则天墓何时“开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武则天墓何时“开门”

本报记者 王乐文

     《人民日报》 ( 2006-07-25 第11版 )   



  前不久,在西安举行的“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有关人员透露,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乾陵博物馆等部门已经着手工作,以改善乾陵的环境,修复乾陵的文物,准备大规模考古勘探乾陵陵域(如左图)的文物遗迹。一时间,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关于陕西乾陵能否开掘的争论又起,备受瞩目。
  争论

  历时半世纪,发掘计划屡次搁浅

  在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85公里的乾县梁山上,是唯一埋葬着不同国号的两个皇帝——唐高宗与武则天的陵墓。同时,也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

  40多年前,陕西省文化部门向中央有关部门递交了《乾陵发掘计划》,当时的总理周恩来在计划书上写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1973年,郭沫若再次提议挖掘乾陵,周恩来表示:“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郭沫若写下了“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的诗句。此后,每隔几年就有人提出开掘乾陵的计划,都未被采纳。

  2000年4月,陕西省政府向中央有关部门呈报了一份报告,认为“抢救性发掘是保护乾陵文物的最有效手段”,主要原因是乾陵的山体属喀斯特地形,地表流水容易渗入,引起墓室内环境恶化,如遇地震后果不堪设想。当时,有人提出,我国发掘乾陵的技术已经没有问题。但专家们经过考察和论证,逐条反驳了报告,发掘计划再次搁浅。

  正方

  条件已成熟,挖掘有利于保护

  如今,陕西乾陵该不该发掘再次引起纷争。在挖掘上态度最坚决、影响也最大的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唐帝王陵研究室主任石兴邦。他认为,考古勘查证明乾陵有幸成为一座至今未被盗过的帝王墓,墓葬里的尸骨,各种金银器、陶器、木器、丝织品都极具考古价值。而且,40多年来,考古界在对南唐二陵、明定陵、法门寺地宫、秦公大墓的发掘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专业水平和现代的科技水平完全能够胜任对乾陵的发掘工作。

  另外,石兴邦担心埋在乾陵内的大批文物正在逐渐变坏。埋在地下的字画、丝绸等古物受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都有逐渐毁坏的可能。石兴邦说:“我们在发掘西安法门寺地宫的时候就发现,虽然有部分丝绸完好无损,但也有部分丝绸被毁坏,更有一些丝绸已全部被毁。如果不及时对它们进行保护性处理,部分毁坏的丝绸可能就全部毁掉了。”

  支持开掘的专家们推测,若打开,乾陵将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据勘查,乾陵墓室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各有4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的宝贝。

  反方

  技术不过关,留在地下更稳妥

  与石兴邦的观点相反,更多的专家则主张将乾陵“留给子孙后代”,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当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对挖掘现场及出土文物进行妥善保护。一个有普遍性的例证是,从历次的考古发掘来看,近50%的考古信息会丢失,特别是体现在对丝绸、书画等文物的保护上,常常是陵墓一打开,那些鲜艳异常的丝绸就在瞬间被氧化变成灰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反对的态度十分鲜明。他说,关于乾陵的挖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政府向国务院提出过数次申请。国务院为此还专门组织过专家研讨,刘庆柱本人就参与过研讨。针对地震、黄土土质、气候对乾陵的影响,当时与会的考古专家对支持乾陵发掘的观点逐条进行了驳斥。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教授宿白也主张对祖先留下的东西要慎重。他称,世界考古界的普遍观点是,在科学技术条件还有局限的情况下,不发掘要比发掘好,因为相对而言,地下1000多年的微环境还是稳定的。

  
     《人民日报》 ( 2006-07-25 第11版 )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安阳殷墟免费开放一个月

安阳殷墟免费开放一个月



     《人民日报》 ( 2006-07-19 第11版 )   

  本报郑州7月18日电 为庆祝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从7月16日起,安阳殷墟将免费开放一个月。安阳殷墟7月13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回报社会,殷墟免费开放一个月。开放景点包括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遗址。殷墟每天上午8时至下午6时30分对外开放,每天限量接待3万人。游客可在景点门口领取免费参观券。16日是免费开放的第一天,游客大量增加,安阳市安排近千名公安、消防、文物保护人员值班,确保游客和文物安全。
  (曲昌荣 张卜元)

  
     《人民日报》 ( 2006-07-19 第11版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


  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出土的商代后期甲骨文,自1899年由山东福山人王懿荣辨识出来,到今年正好是一百年。由于甲骨文的发现,产生了中国近代考古学,推动了夏商周三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古文献的整理和古文字学的发展。与此同时,甲骨文研究本身也成为一门显学。
  □杨升南
  百年来的甲骨文研究,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899年至1927年为第一阶段,这是私人非科学发掘时期,学者们只能就流散的甲骨作分散研究。1928年至1949年为第二阶段,由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主持对小屯进行了十五次科学发掘,获得有字甲骨二万余片。第三阶段从1950年到1966年,由于科学发掘材料的刊布,甲骨文研究得以走向深入。第四阶段从1978年至今,是甲骨文研究飞速发展和取得突出成果的时期。
  百年来,从事甲骨文研究的既有中国学者,也有外国学者,初略估计研究者人数达二千左右,出版的专著及论文超过一万种。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甲骨文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简而述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资料的整理和公布。殷墟出土的甲骨片数量,据胡厚宣统计有十五万片左右,有的学者估计略少,认为只有十万片左右,迄今无法确切统计。甲骨片是埋于地下三千多年的遗物,极易破碎,只有制成拓本或经摹写、或经照相,方能著录成书,刊布于世。所以甲骨资料的整理公布,是甲骨文研究的第一步。1903年刘鹗出版了六册的《铁云藏龟》一书,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其后有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中国学者以及一批国外学者从事甲骨文的搜集整理,使1928年科学发掘以前私人掘得的甲骨片,基本上被刊布出来。从1928年开始,史语所把先后对殷墟十五次发掘的甲骨片,分别著录在《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和《殷虚文字乙编补遗》三部书中。1973年在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已收录在《小屯南地甲骨》一书内。1982年中华书局出齐了由郭沫若任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共十三册),收录甲骨四万一千九百五十六片。语文出版社在年内即将出版的《甲骨文合集补编》,收录《甲骨文合集》遗漏和国外新近出版而未及收入的甲骨一万三千四百五十片。这两部书的出版,就把1966年以前出土的有重要内容的甲骨片基本上都公布了出来。甲骨文资料的科学整理,汇集刊布,为下个世纪的甲骨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其次是文字的考释和汉字构造理论的建立。研究甲骨文首先要识字。甲骨文中有单字约四千五百个,百年来经学者考释而能认识的约有二千个,其中还有五百个左右的字各家的解释不一致。不过那些未识之字多是人名、族名、地名等死文字,使用频率极低,故对甲骨卜辞文句的理解影响不大。当然,未识之字中有些也可能包涵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信息。继续考释文字,将是二十一世纪甲骨文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甲骨文字是迄今发现最为成熟的中国古文字,是汉字的源头。由于对甲骨文字的考释,新的汉字构造理论就打破传统的“六书”说而建立起来。所谓“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从东汉许慎以来的近两千年中,一直被认为是汉字构造的理论基础。1934年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首先指出六书的局限,1949年又在《中国文字学》中提出象形、象意、形声的“三书”说。陈梦家在1956年出版的《殷虚卜辞综述》中指出象形、象意实为古之图画文字,他提出汉字构造应为象形、假借、形声的新“三书”说。裘锡圭在《古文字学概要》(1988年出版)一书中,赞成陈梦家的“三书”说,同时指出“三书”不能概括全部汉字,五类文字即记号字、半记号字、变体表音字、合音字、两声字等不能纳入“三书”之中,应特别另加注意。这样,“三书”说的理论就由甲骨文字的考释而建立起来,从而使古文字学成为一门有规律可循的科学。
  第三是工具书的编纂。工具书是信息的汇集,它既是了解以前研究信息的途径,又是新研究工作的起点。甲骨文材料的公布、文字考释的进展,推动了工具书的编纂。甲骨文工具书的种类大致有五:一是关于甲骨字形的书。最早的是1916年罗振玉的《殷虚文字待问编》、1923年商承祚的《殷虚文字类编》、1933年朱芳圃的《甲骨学文字编》,其后有孙海波的《甲骨文编》(1934年)、金祥恒的《续甲骨文编》(1959年)等,这类书多按《说文》部首分类,注意字型摹写的准确,每字下附有出处及简单的释文。二是甲骨卜辞资料类编。此类书以字头为准,将该字所在的甲骨卜辞类集在该字下,以便检索。王襄的《?室殷契类纂》(1920年)开其端,其后有日本学者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1967年)及姚孝遂、肖丁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1989年)。三是汇编各家对甲骨文字考释的字典性书。最主要的有李孝定编的《甲骨文字集释》(1965年)、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1988年)、于省吾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1996年)等。四是有关甲骨卜辞内容的事类通检。如曾毅公的《甲骨地名通检》(1939年),汇编甲骨文中所见地名共九百一十九个。饶宗颐主编的《甲骨文通检》分人名、地名、天文气象、人物职官、田猎、祭祀典礼、杂类等七类九个分册,于1992年陆续出版。五是论著目录索引。如胡厚宣的《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1952年)、仆茅佐的《甲骨学与商史论著目录》(1991年)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甲骨学一百年”课题组编纂的《百年甲骨学论著目》也即将出版。以上五类工具书的编纂,收集了大量的信息,为二十一世纪的甲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四是分期断代研究。殷墟甲骨文是盘庚迁殷至纣王亡国期间的文字材料。经八代十二王,历时二百七十三年。只有将每片甲骨所属的王世划分清楚,方能从甲骨文里勾绘出商代社会的历史面貌。甲骨片所属的王世,早在甲骨文发现的初期,罗振玉、王国维以及郭沫若等就曾注意到。1933年,董作宾出版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用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书体等十个标准来确定每片甲骨的时代,并将所出甲骨划分为五个时期:即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二期:祖庚祖甲;三期:廪辛康丁;四期:武乙文丁;五期:帝乙帝辛。后来胡厚宣也有四期说,陈梦家有九期之分,皆是对董氏分期法的调整补充。1979年许进雄在《甲骨上的钻凿形态》一书中提出用钻凿形态来断代,是对董氏十项标准的补充。通过这些标准,殷墟甲骨每片的时代大致可以置于各王之下。1976年由殷墟妇好墓的发现,引发了对“历组卜辞”时代是否提前的讨论。李学勤将此组卜辞由董作宾的四期提前到武丁晚年到祖甲时期,并提出以甲骨文字体为标准进行分组整理和殷墟甲骨的两系说。甲骨文的分期分组研究的讨论,将是下个世纪的热点。
  第五是利用甲骨文研究商代社会史。甲骨上的文字是商代留下来的第一手材料,未经后人篡改过,故十分珍贵。利用甲骨文资料研究商代社会史是研究甲骨文的重要目的。甲骨文发现以前,商代被视为“传疑时代”,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朝代,还不能肯定。夏代是否实有,就更难说了。甲骨文发现以后,王国维根据甲骨文中所见的商王名字于1917年写出了著名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二文,大体排出了商代一个可靠世系,从而证明《史记·殷本纪》等古籍中所载商史是可信的。而《史记·夏本纪》所记夏代的世系由此也就不可轻易否定,这样就把我国可信的历史提前了近一千年。此后,利用甲骨文资料对商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生活以及甲骨卜辞语法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十分重大的成果,使我们今天已经能勾画出商代社会的大体轮廓。
  随着甲骨文研究的蓬勃发展,一批总结甲骨文研究的通论性著作相继面世。如董作宾的《甲骨学五十年》(1956年)、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1956年)、日本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研究》(1967年)、严一萍的《甲骨学》(1978年)、张秉权的《甲骨文与甲骨学》(1978年)、美国吉德炜的《商代史料———中国青铜时代的甲骨文》(1978年)、吴浩坤与潘悠合著的《甲骨学史》(1985年)、王宇信的《甲骨学通论》(1989年)等。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的《甲骨学一百年》一书也即将出版。这些不同时期的著作,总结了前期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甲骨学家和重要的甲骨著作进行评价,分析了甲骨文研究中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时期甲骨文的研究提出了主攻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甲骨文的较详细介绍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其与埃及的纸草文、巴比伦的泥版文书等同为人类社会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纸草文字和泥板文书都已失传,而中国的甲骨文几经变异,一脉相承,终于成为现在中国通行的文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凝聚力,而且记录了中华民族灿烂的5千年文明史。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更多的人认识这“千年神甲、文字始祖”,共同留住我们的文化之根

    甲骨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殷代人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最详细的一条将近100字。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甲骨文发现于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世纪中期~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甲骨文开始是自然流露,无人注意,1899年王懿荣辨认为商代文字,从事收集。1903年刘鹗拓印《铁云藏龟》。早期的研究者有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罗振玉又搜集实物拓印为《殷虚书契》等,并作考释。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始于1928年,连续八九年,最大的收获是1936年夏发掘的第127号坑,得甲骨文1.7万多片。综合先后所得加以拼缀挑选,编印为《殷虚文字·甲编》和《乙编》,共收甲骨13047号。董作宾根据发掘材料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分甲骨文为5期,对文字的文法、字形、书体等的演变有所阐述,其后时有修正。陈梦家在所作《殷虚卜辞综述》中慎审总结,断代说遂基本可信。甲骨文考释方面学者颇多,成绩突出的有郭沫若、唐兰、于省吾等。孙海波采集编印为《甲骨文编》,初版在1934年,1964年修正再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汇集1899年以来80年间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公私收藏以及流传海外的共41956片,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具体指导,编印为《甲骨文合集》,考古研究所70年代在殷墟发掘所得甲骨4589片,由钟少林等5人编著《小屯南地甲骨》,增加了一批重要的资料。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大约有4500个单字,可识者约1/3。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跟后代汉语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许慎六书来检查,在字形结构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皆已齐备;在文义使用上转注(互训,即义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断代,早晚分明,从某些常用字的变化可以领会许多中国文字发展的知识。例如:①简化,形体复杂的字,日趋简单,笔画减少。②形声化,象形字增加声符,假借字增加形符,变成形声字。甲骨文是占卜者写刻的,有它的局限性,不一定包括商代的所有文字。而有些占卜术语,一般人也未必通用。又由于是用刀刻成,不免变形,骤见不易理解。

    甲骨文原来专指安阳殷墟所出,从发现至今已80多年,经过许多学者努力,取得很大成绩,在中国文字史上可以看作一个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地发现周人有文字的甲骨,如陕西省西安市沣西张家坡出土三片卜骨,山西省洪洞县坊堆村出土1片卜骨,北京市昌平县白浮村出土3片卜甲,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出土292片卜甲,又扶风县齐家村出土1片卜甲,6片卜骨。其中以岐山、扶风所出比较重要,片数既多,不同单字在250字以上。这些资料出土地点分散,年代早晚不一,内容简单,字形与殷墟不尽相同,确是中国考古学之新发现,而从中国文字史看,还没解决什么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甲骨文的书法

殷墟甲骨为刀笔文字,从出土的甲骨文字看来,那时已有毛笔和朱墨,有调和朱墨的石臼和砚盘。墨书的“祀”字,见於一块陶片,候家庄1001号大墓里还出过一个朱书的石碑。朱书的文字,还常见於卜骨的背面,甲骨文还有一些朱书未刻或书后只刻了一半的卜辞。说明殷代已有书写的毛笔和颜料。特别是有的龟甲上大字填朱,小字填墨,朱墨互衬,鲜艳夺目。这种迹象决不是偶然,可以窥见殷人书家纯朴的审美契刻技艺。在卜辞契刻中,有单刀、有双刀、有复刀,用刀和削契刻。有的刻后又复刮去,也有刮去又后重刻的卜辞。有的在一片甲骨之上,分别涂朱或涂墨。记事文字,有的还镶有松绿石,像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宰牛骨”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的“虎骨刻辞”,原来都镶有松绿石,现在已经残去了绝大部分。但著录在《殷契佚存》黄浚旧藏的那片“壬午获白兕”的残片,上所镶嵌的松绿石,就清楚可见。这些个文字,琳琅绚丽,殊为美观,真是一种极为精妙的艺术佳构。

    研究甲骨及书法,其甲骨文三次重大发现及三个重要地点值得关注和重视。

    1936年殷墟考古发掘之YH127坑所藏17096片甲骨(它占近百年来发现的15万甲骨片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系由安阳出土后运至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其三分之二是在南京室内剥离出土的。此次发现不仅数量惊人,而且整理的刻辞卜甲达三百版。其中有一块产自马来半岛的大龟长达四十四,宽三十五厘米,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块卜甲。由董作宾、胡厚宣两先生率技工细心剥离、整理、著录。

    1973年殷墟考古发掘之刻辞甲骨5335片,其中卜骨5260片,卜甲75片。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甲骨文发现最多的一次。此次发掘多出于殷代的窖穴与文化层中,并与陶器共存,对甲骨文的分期断代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其出土刻辞甲骨,以卜骨占绝大多数,卜甲只占甲骨总数的百分之一点四。在卜骨中,大块的基本完整的牛肩胛骨上百片,这是以前未有的发现。给甲骨学和商史研究及武丁时期甲骨书法特征研究提供了大量新颖的资料。

    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H3甲骨坑发掘甲骨1583片,此坑甲骨,以大版的卜甲居多,其中完整的卜甲755版,特别珍贵的是上有刻辞的完整卜甲三百多版,占有字甲骨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这是自1936年H127坑及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以后殷墟甲骨文的第三次重大发现。花东H3甲骨卜辞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甲骨文断代研究,学术界都采用董作宾先生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①中列举五期分法,十项标准。一些学者在断定某片甲骨的时代,常依据字体进行分期,将其上的干支字与董作宾制定的甲骨文『干支五期演变』中的字体进行对照。由于甲骨出土不断有新的资料出现,对董作宾先生《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一些标准进行分期甲骨时代,以不能解决新出土甲骨断代的需要。学者们认为对甲骨文的分期断代,必须从多方面考虑。要注意区分不同的卜辞组对卜辞出土的地层、坑位、共出陶器等形态,为研究那些较早的卜辞显得尤为重要。要注意对卜辞的内容(称谓、贞人、事类、字体。文例等),进行综合性分析,才能在董作宾先生〈甲骨文断代研究例〉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新问题,新资料作科学的判断。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尚有更新的出土资料在不远的将来会出现在人们面前。

    河南安阳因出土甲骨,北京因山东人王懿荣发现甲骨,南京因研究甲骨(特别是1936年YH127坑,17096片甲骨研究),成为甲骨文研究重要的圣地而举世闻名。甲骨文书法的创立要首推罗振玉和董作宾,是罗振玉的创立和董作宾的实践,使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光大。现代甲骨文书法史从实际意义上讲是由二位宗师开局,才有今天这样百花齐放的书法创作格局。

    103年的现代甲骨文书法史,在中国漫长的书法长河中是短暂的,但其意义承上启下。最早的中国文字体系的形成是甲骨文,而最晚露出“庐山真面目”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法珍品也是甲骨文。这无疑给中国书法史增添了戏剧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7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4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技术不成熟啊,不是时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5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为什么总要去打搅死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3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3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