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这是一佚名者发到我的消息箱内的,代为转发:/ [- k% _0 D+ ~% i0 A
8 f/ g8 j6 \; c+ H( W' }
运笔如骑自行车
: o" G$ U: `9 ?# E永和九年
: y% e. l/ y5 A 学书经年,也曾有人讨教如何学书,洒家怎敢随便指点人家,多是推荐入门书和书论,但人家不满意。不得已,也谈一点学书歪论,今日拿出来献丑,一孔之见。3 m4 `+ g4 ]! j& `; L% a2 A; E
在谈笔法时,讲古人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等,初学者往往觉得抽象,不好体会,甚至不知所云。结合多年体会,有一歪论,“运笔如骑自行车”。现在自行车几乎人人会骑,有亲身体验,下面我把它结合古人书论写出来,还望方家指点。, [* {$ V: a- N! g, r8 k
执笔落纸,如人之立地,脚跟立定,伸腰舒背,骨力自然强健,稍一转动,四面皆应。不善用笔者,非坐卧纸上,即蹲伏纸上矣。欲除此弊,无它谬巧,只如思翁所谓,落笔时先提得笔起耳。# @" ?0 p2 G5 C! `2 a1 {
所谓落笔先提得起笔起者,总不外凌空虚步,意在笔先,一到着纸,便如兔起鹘落,令人不可思议。笔机到则笔势劲,笔锋出,随倒随起,自无僵卧之病矣。3 w6 h( M9 P$ m8 Z/ J
――——周星莲《临池管见》: n& f( ]6 C$ y: L, G9 a
这两段话都是讲得发笔法。对于初学者,因为练得少,可能体会不深,不好理解。用我的运笔如骑自行车来解释,发笔如骑自行车的上车,必先扶正自行车,正如“落笔时先提得笔起。”然后启动,待人在车上坐稳,自行车也开始平稳行驶了。大家体会一下,从你起动到在自行车上坐稳这一小段时间里,车把是否是死的?当然不是,你会下意识的来扭动车把调整平衡,可以说是“随倒随起”,“稍一转动,四面皆应。”会骑自行车的人都会有如上体会,感觉很微妙。发笔也如上自行车,逆势发笔如脚点地,用一个反弹的力量来发动,笔落纸如人落座,调锋如调整人与车的平衡,随倒随起,中锋调好了,也正如自行车调整好平衡。然后,就是中段的行笔了,即自行车开始平稳的行驶了。一般操纵毛笔的动作是非常细微的,转动、调整几乎难以查觉,甚至是下意识,正如骑自行车的感觉。2 N; ~- t% x; T! |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 m. ^, U' m' g# f% j3 b ――——蔡邕《九势》; f! d! n) Q2 a: m3 L
铉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变不如无有偏则,乃笔锋直下不倒,故锋常在画中。5 i* I0 L" X X
――——《六艺之一录。徐铉小篆》
\; ?7 _/ g& z& u- I 书用中锋,如师直为壮,不然,如师曲为老,兵家不欲自老其师,书家奈何异之?
8 c `9 b! Q& P, i/ k7 L- I ―——刘熙载《书概》: r Q9 e6 B# E
用笔如印印泥,如锥画沙,使其藏锋,书乃沉着。当其用锋,常欲透过纸背。
6 M1 [% o, h* F/ N ――——褚遂良《论书》
* d+ n u( T4 [ ~- S( x- G) ]& j 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画中,意在笔前耳。
2 ~" [. \" ^' S: ^/ g, T" n ――——黄庭坚《书说》6 T! u: t) }1 b7 c" p1 f3 o
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世以此语举似沉着,非也,此正中锋之谓,解者以此悟中锋,思过半矣。8 R- R6 f+ @. [9 Q$ ~& |$ v4 @
――——王澍《论书剩语》
7 F) O4 }0 U# a2 [. g 这些话,全是强调了中锋用笔。但如何用法?是种什么样的感觉?我觉得行笔恰如自行车的行驶。大家可以细细体会一下,当你骑自行车的在平稳行驶时,恰如“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你双手操纵的车把是死的吗?不是吧,而是总在一种下意识的微妙感觉中调节着平衡。如果你有意识的死死握住,那不但走不了直线,不能“在点画中行”,而且还会失去平衡,在平稳运行中的车头其实是活的,“随倒随起”,即使是在拐弯时就如笔画的转折时也是得通过调整重心来保持平衡。当然,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2 ?' q( h' J! c( _' h: O% L
这里再谈谈执笔与发力。记得有个故事,说王献之幼时习字,羲之在后面偷拔其笔管,没有拔动,于是大加称赏。我认为这故事是不懂书法的人编的。记得我小时学自行车时,我父亲告诉我要握紧车把,我用大力死握车把,但还是不好掌握平衡。等到骑熟了,才知道握车把不必凭死力,而是巧劲。我觉得用笔也是同理,不是蛮力,而是巧劲儿。当然,这种巧劲儿非一日之功。有书家在谈体会时说得“用腰劲儿”。我觉得这不是妄谈。当然,这得站着习书,大伙儿在站着习书时不妨体会一下。自行车骑熟了,可以双手不扶把儿,照样平稳行驶,那时的平衡是靠身体的扭动来掌握的,是不是?& @( l! ^1 H: j
轻、重、疾、徐四法,惟徐为要。徐者,缓也。即留得住笔也,此法一熟,则诸法方可运用。
, i* I* I( V, n# c7 j) O9 O; n" d ――——倪苏门《书法论》* m8 i. f3 I2 D9 H+ }- e
小的时候,不会骑自行车,每当见到毛头小伙子把自行车踏得飞快,就很佩服。待到自己会骑车了,才知道能快固然不错,但论技术,能慢才是真功夫。书法也有相似之处。刚开始,我和许多初学的人甚至不太懂书法的人一样,以为那种龙飞凤舞,大笔刷刷的人了不起。等到学习几年才知道,龙飞凤舞固然不错,但要练真功夫,最好还是慢慢来:“惟徐为要,留得笔住”,“此法一熟,则诸法方可运用。”倪苏门说得极是,否则,易失之于流滑与轻佻。3 B$ }7 y' U( d% @
至侧锋之法,则以侧势取其利导,古人间亦有之。若欲笔笔正锋,则有意于正,势必至无锋而后止;欲笔笔侧笔,则有意于侧,势必至扁锋而后止。瑟瑟专一,谁能听之,其理一也。
+ s! {# M) l/ l" N2 b; Y ――——周星莲《临池管见》1 u2 j( _( h* j. N4 ]" d6 I
这段话讲得是中侧互用。试想一下,自行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是否“笔笔正锋”?走直线可以,但在拐弯时,尤其骑得较快时,由于重心的作用,则必须“以侧其势取其利导。”但这只能是“间亦有之”,老是“侧笔”,是不行的,那“势必至扁锋而后止”,要摔跤的。
1 p2 o0 |- J' \5 v% ~ 侧锋出笔,此大谬,出锋者,未锐不收,褚云透过纸背者,侧则露锋在一面矣。
, `9 c: E1 Q- {6 p/ H- s+ O ――——冯班《钝吟书要》) c0 p( }! a: Z' b9 p
这段话讲得是出锋不能侧笔,正如自行车在下车、停车时,是不能用拐弯时的那种偏向一边的“侧笔”的,必须把重心调正,用“中锋”,才能停稳,“侧笔”停,不行,要摔跤。
4 D/ |" L C3 a 虽说“用笔千古不易”,但毕竟“折钗股”、“屋漏痕”对现代人来说可能有点遥远和陌生了。所以,洒家结合着骑自行车的体验写了些段运笔心得,可能有牵强之处,望方家指教。# p6 y$ P+ n y5 j) x
' A4 ^* [" @-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