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40
- 注册时间
- 2004-8-1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896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4-12-22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懷素〈自敘帖〉臨床診斷---辨「文彭摹本說」及其斷代
[UploadFile=CDBCC6AC5_1103700367.jpg] j+ N+ V# w- X( T
日本藤原純子二○○四年〈臨懷素自敘帖〉,此本為現代人臨摹態度,最得形似,仍不能與原作吻合。 (傅申(台大藝研所教授))
7 ^1 P0 C h; W& u/ a# B& L
) [, z- U! a, ]" e5 ] ^$ E% r; Z理由很簡單,因為,不論是「映臨」、「影寫」、「映摹」或「摹臨」,或對著原作邊看邊臨,任你臨寫爛熟,也絕沒有兩件放筆的臨書可以上下套疊,用筆粗細、字形大小、墨色濃枯、飛白刷絲、上下牽聯映帶完全作到像水鏡堂本與墨跡本的近似程度(關於水鏡堂本與故宮墨跡卷的關係,見診斷六第一小節)。首先讓我們比較一下歷史上少數僅存的〈自敘帖〉臨本墨跡: 0 C- M. l( ~: ^
1.蜀中本〈自敘帖〉 + @" {3 g1 ^: s$ D' i
年款作「時大曆丙辰秋八月六日,沙門懷素」,較故宮本早一年兩個月。此本尺寸較高大,然每行平均有八、九字(故宮本只六字左右),且全卷無大字,用筆較多粗細變化,品質不及故宮本,亦非同出一手。(圖見於二○○三年十一月廣州嘉德拍賣目錄六八九號) " P$ w3 b, J9 g7 R1 @
2.明初宋廣〈臨懷素自敘帖〉 1 k& k D) c& h4 O) @" |) i
宋廣字昌裔,生卒不詳,洪武十三年有作品。喜作聯綿草,實得力於懷素。絹本,卅三點二乘一一五○公分,較故宮本長出四百公分,每行只有五、六字,比故宮本大,用筆以中鋒圓轉聯綿為主,風格與故宮本相近而行距較寬。(《中國書蹟大觀‧四》,遼寧博物館,頁九九—一○四。) 2 u( L: A) a) N' D, B4 a
3.文彭〈臨自敘帖〉 , p" t; }$ Y# }
蕭燕翼先生云此本:「書法在臨寫自運之間」。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請參見診斷六第四小節〈北京故宮文彭臨自敘帖的現身說法〉)
2 i- |6 H6 [7 b; i3 Q i* h) X) S4.董其昌節書仿本〈自敘帖〉 ( x( _, Y* s2 B+ R
5 E' A7 f6 t& E' \) E5 L) g
有數卷,一為大字本,每行大多作三字;另一本為小字,每行七、八字,何創時書法基金會收藏。兩本文字皆有小異,似出背臨。董氏另有濟南本,每行三、四字,每本不同。 + h' b: t* _( u% `( J) _8 ?
5.董其昌〈臨懷素自敘帖〉(玉樹堂刻本)
( d' r! a% @, v( ?" L1 v紀年丁未冬(一六○七),只有此本是全本,而且臨得最像,唯結字較瘦。(李郁周,《鑑識》,頁五二)
+ y. |, x6 h% J5 c, k5 T- d; l6.台北故宮簡目本品質不高,絕非懷素手筆;但在諸古本中,以此本最貌似。
' F: m# r8 S& |/ Q* L" c7 u綜觀以上各本,品質不齊,但都是縱筆快書的臨仿本,因此絕對沒有任何兩本相近似,甚至也找不出任何一個字可以重疊吻合的。這就可以證明筆者的說法:要做到兩本能吻合,只有鉤摹一途。故宮本若是鉤摹,還有可能出於文彭;如非鉤摹,就連可能性都沒有。 " u" Z8 X: g; R
4 I) \3 N/ B6 ~* H7 i* U- X) t
: K5 G* H( |" x4 S: `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注“中国书法在线”字样。
8 R- z2 }0 x2 d!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