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1147|回复: 7

孙晓云新著告诉你书法有“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4-27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 E1 r2 s- q; }+ ^! d# [% i: J.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c2 U( ]6 r! s; D; k) R& c
《书法有法》(知识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是一本圈内圈外的读者都容易接受的书,
! r' p* `7 c3 ]/ b- B" k它是学术著作通俗化的一个尝试。其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看学术书,并对书法这门国粹有更真切的理解。" E7 U2 N: @. ]% u, z; k& j: s
在这本书中,孙晓云将其40多年学书生涯中所碰到的困惑,以及如何破解种种疑团的经历,通过简捷而感性的文字娓娓写来,如同福尔摩斯探案……
. @9 W" z, U) v( K孙晓云说,她喜欢推理探案小说,结构严密,一个环节有漏洞都不行,这就是科学精神。推原书法史本来面目的最主要依据还不是文献,而是人的生理特性。一个显见的例子就是,古人写字首先要求便捷,因此,无论是文字的变迁,还是书写方法,必须满足“快”的要求,否则,每天有那么多公文要写,太慢会被杀头的。有许多人追求“慢”和“迟涩”,甚至是积点成线。作为个人趣味,无可厚非,但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古人写字就是这样的。2 u& I% n3 O7 D0 Z* `& y# Q
她写这本书,希望像破案一样,揭开困扰书法界的谜团——古人写字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那样的姿势决定什么样的“笔法”才是最方便的?那样的“笔法”与中国书法的韵味有没有必然联系?在什么时候,那样的笔法失传了?“笔法”与中国古代文人画又有什么关系? + b& G7 B; V8 w
晋唐人写字是没有桌子的
, [1 g# |0 H8 K4 r" V    “书法终止于1600年前,而那时还没有桌子。”桌子出现很晚,大概到唐代后期才被使用,五代至北宋开始普及。此前只有“几”和“案”,用来放置器物与文具,并不作为书写或是阅读的依凭。古人跪坐,胳膊离几面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在
  ~9 T5 f% q+ g4 v; G西晋书写瓷俑、《列女图》、《校书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写字是左手持简牍或是纸张,右手在没有依靠的情况下书写的。这样的姿势,如果用我们平常的书写方法,是件极其困难的事。要令用笔平稳,控制得当,必须使大臂夹紧在
! d0 {1 j% j/ r' f1 i$ W& Q; N腰间,小臂作支撑,手掌虚空执笔。也就是说,毛笔和阅读面是垂直的。用这样的执笔方法使用毛笔,怎样的书写方法才最便捷和流畅呢? 0 c, t. N/ v5 a4 A: h& y: V" V
笔法就是“转笔”
% @( b* B9 p! ?/ z% k* I* A! G    孙晓云以人的生理特性为考量标准,循本探源,诠释了古人在没有桌子、书写时没有支撑的情况下,写字画画用笔何以是“转来转去”的。她认为,一方面,不转动会使毛笔扁掉或是开叉,需要不停的舔笔,而左旋右转,笔锋会始终裹束着,可以连续写多字;另一方面,仅靠提按用笔,笔尖承受的力太大,因此把握吃力,不稳定,易抖颤,且滞慢,影响速度和美观。而转笔则集力于五指捻转,笔尖的力分散,易于控制,且行笔快速。2 ^! H' v4 m  d- N  O: D
    作者曾以这样的姿势用两种不同的用笔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的结果印证了她的推理。运指转笔,这就是向来如秘方、如剑法的“笔法”。回过头来看中国古代关于用笔的一些说法,如“拨镫法”、“五字执笔法”、“永字八法”等等,其实讲的都是大拇指与其余四指来回捻动、笔杆转动这一件事。
, J8 _0 ?8 A7 e$ |" O, R" H% J用“笔法”写的字才叫书法 2 @- a; v$ Q2 J, L+ k) e. E
    自从有了桌子以后,手有依凭了,“笔法”就渐渐失传了。宋代桌椅广泛使用,毛笔与阅读面垂直变成了与桌面垂直,定型于晋唐的“笔法”也发生了改变,代替“运指”,“运腕”出现了。发展到今天,本世纪出生的人,如没有笔法的承传,是完全不知道笔法,更何谈运用?很多情况下,书法常常是模拟、延续古人以转笔运指约定俗成的汉字造型和特有的笔画,即求形似,这就是“画字”。正因为大家都不明白“笔法”是怎么回事了,“笔法”常常会被神秘化。" f% I1 G& e8 q8 l6 a3 e' i; H
    孙晓云说,学习书法,必然会涉及到对古人的理解,这些问题不解决,会引起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其实,今天很多人不仅不运用笔法,而且汉字的造型在他们眼里也变得无关紧要,他们竭力变形、夸张,乃至要完全取消汉字造型。其实所' b! I! Q. X( U6 U
谓“现代书法”,是可以完成于一夜之间的,无法无天的事总容易做。然而,在古人眼里,不用“笔法”写成的字,是不能被称为书法的。就像跳芭蕾舞,穿了芭蕾鞋,却不用足尖跳,那是什么呢? 7 r" T. y  ~1 J& i
文人画的内核是书法用笔 ! o8 `& S( @8 {) r5 n  }
    在书中,孙晓云还谈到绵延千年的文入画传统,她认为文入画是完全的笔墨游戏,其实就是玩书法,闭门造车,想当然的用“笔法”来创造画,不求形似。后人将文入画写意的精神因素过分扩大了,反而忽视了“笔法”这个文人画最精髓的东0 A6 j) g$ `. B* O. D6 w
西。
- G* I' {) s" o) h% x: R思考与实践着的孙晓云
. k- B4 r4 G& @# c9 J$ I, r; @0 |    孙晓云说,这本书既是她思考的结果,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她的一些作品就是转笔的方法写成的,那里面自然有一种韵味,如果用提按的方法写,是很难达到的。0 Q0 P8 l9 }% i% C* T! F% ^/ y; C" a
    孙晓云的外祖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古文字专家朱复戡先生,她三四岁时就在妈妈的指导下每天练字,妈妈本身字也写得非常好。但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的舅舅朱右隆先生,舅舅中文、英文都非常棒,对西方哲学有很深的研究,写字对他而言是件很小的事。大概20来岁,她从舅舅那里真正明白了写字是怎么回事。但孙晓云也说,她的书法同样得力于童子功。童子功与笔迹形成是有关系的,在笔迹没有形成之前,字会变的,在那个时候如果能把字调整到最佳状态,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成年以后一般就不会变了,像方言一样。. b$ f5 t# G* e
    从小就对书法有太多的疑问,一串一串的,一直怀疑,一直思考,一直实践,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孙晓云将这一串串的东西串了起来,成就了这本书。她只想告诉我们,书法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作为被割断常识与记忆的一代,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本书来了解过去,欣赏过去。至于怎么去做,每个人有自己的自由。她一再声明,这本《书法有法》不是教科书。 - @+ w7 Y7 B' p* Q7 _3 E
摘自江苏《星传媒》周刊2003年3月6日: O! {  v, U( x$ p" l
 楼主| 发表于 2003-4-27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晓云新著告诉你书法有“法”


! v3 U- X  u: w, I: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S( x1 C+ ?2 B- V" N
<星传媒>周刊特别协办——' r( s/ M: A0 V. n+ `6 l
                    孙晓云签名售书火爆异常  ?3 f' y' V0 s% p8 q
    昨天上午9点一过,新街口新华书店一楼就排起了长队。由《星传媒》周刊特别协办的孙晓云新著《书法有法》签名售书活动吸引了大批读者。4 a& d: a$ @& V
    孙晓云是著名女书法家,她别出心裁地用毛笔为读者签名,这在搞过不知多少次类似活动的新华书店还是第一次,有的读者甚至一次买上五本十本,就是冲着这墨宝来的,不仅自己收藏阅读,还可以送给朋友做礼物。一位老年大学书画班的老6 F, x6 U7 M) t1 o. i
人一早就从中华门赶来,说看了报上介绍这本学术书写得很通俗,一定要买一本回来看看,因为自己一直得不到实际的指导,有些书写得太玄,看了很多本还是云里雾里,不得要领。
) [& p9 G, l) \4 g    上午10点签售活动开始后,队伍竟然排到了二楼楼梯口,两小时不到,300本书已一抢而空。该店副总朱学东说,这种情况十分少见,畅销书都不会这么火,更别说学术书了。而营销部的工作人员则说,我们确实估计不足,有些当红的歌星来签售写真集,也只能卖几十本,没想到今天会有这么多人来。
# b: d  b0 C4 w# ~3 S' Z- t0 [    当日下午,孙晓云又来到先锋书店与读者进行交流,同时继续签售。不少读
" o" a- H, U/ O者将自己多年的困惑提出来向孙老师请教,甚至带着习作请求指点,孙老师一一
6 K4 V5 K! |6 t耐心予以解答。一位徐州读者从报上看到消息后,还特地打电话叫在南京工作的女儿给他买本签名书。上午已在新华书店买了书的杨女士,下午又一路追至“先锋”。在她和孙晓云的交谈中,记者得知,她有一本书法日记本,其中剪贴了报刊上所有与孙晓云有关的内容,与时下的追星族差不多。记者注意到,孙晓云和她交流后,她随即做了笔记,说回去还要再好好想想。先锋书店钱晓华总经理告诉记者,书店前天进的近200本《书法有法》一下午卖得只剩几本样书了。他很奇怪,这学术书怎么能这么好卖。《书法有法》的责任编辑朱建毅女士说,这虽然是一本学术著作,但写得非常可读,也有非常新颖的观点,更关键的是,书中提供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江苏的读书人口和书法人口在全国都是第一,读者又有较强的购买力。这些都是这本书备受青睐的原因。3 d! [1 I! k0 C$ Q' m
江苏《服务导报》2003/3/9 文 赵允芳 薛龙春
  O/ ^% K* I/ J5 p7 J; 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4-27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晓云新著告诉你书法有“法”

书法,书法,本来书就有法
1 c1 [3 o3 t0 B1 i8 l( N0 O于是孙女士把一些陈年老货又翻出来啦
+ G2 i& j: x- N: w, m老狂只是随手翻了翻* ]# U. W" g. E' `: Q
没有激起一丝购买的欲望. {! o0 _, R0 l4 [% M/ C) M2 ?
心想:
' v. c' h# q/ r* n- g" P( K* a身为书协人士的孙女士当然有义务为大众普及书法基本知识- e( b- ^; U8 Y$ V" j; ?
# O/ m7 M6 v" U5 a-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4-28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晓云新著告诉你书法有“法”

现在什么都要炒,把书法拿来炒炒也属正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1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晓云新著告诉你书法有“法”

, {. I! N: H5 O#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P% H5 X0 X2 f% a7 l5 E. A[孙晓云创作随想]
; ?: N' Z$ u% d  @% i- m5 K书法创作,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创作的形式。
0 Z3 f9 E6 F( b" S% Y9 ^1 Q, ~  在古人的句子里,是没有“创作”、“形式”这些个词的。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逐渐进入中国,由翻译而形成了许多复合词汇。“创作”、“形式”就是复合词。所谓“形式主义”的定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应该说,“创作形式”的概念是伴随着现代艺术而来的。
; Z$ I' z) w# l3 z   形式,起源于实用,起初并非以为形式。就象人当初的“衣服”,是为了御寒、遮羞。当人们意识到形式,并把形式单独拎出来讨论时,就象现代的“时装设计”,貂皮衣下可以露着肚脐,与实用已经相距甚远了。
  D8 f" q3 M1 P. p' I5 x   现在来谈传统书法的现代创作形式,先将它暂切为三个概念:传统书法;创作形式;现代。  t4 g7 z5 H; s# I( N9 J
   一,传统书法。
+ B; l! [7 `* B+ Z   我们可以从大量的古代碑帖中,看到传统书法的各种书休、各种风格。说穿了,古代碑帖就是传统书法。在这里已经毋须赘言。
% i9 n  G  f, u/ Y2 ]5 }   二,创作形式。! E3 B8 M" d* V; _5 w
   传统书法的创作形式,都是古人在不同的年代,从实用开始发展的。比如信札、手卷、册页、中堂、对联、条幅、横幅、扇面等。
6 V- }' a6 c+ e% T   在宋代之前,无论纸张还是缣帛,用于书法,其竖宽不过一尺多,所以那时主要是信札、手卷、册页诸形式。当明清广泛使用大幅纸、缣帛后,才出现了中堂、对联、条幅、横幅,大都是装裱成轴。那时的房子墙壁较高,裱个七、八尺才般配。条幅与使用屏风有关,称作为四条屏、八条屏的,这个“屏”,起初就是指屏风。扇面,更是为了实用,随身携带,既可解暑,又可观赏。1 `. q9 y/ a" C0 Z$ I$ B7 x+ o' s
   古人的纸,是以洁白与光滑为美的。我们今天在博物馆看到唐来人的摹本,皆用名贵的硬黄纸,据记载,当年新的硬黄纸“晶莹剔透”,而我们所见,却已是深赭石色。就象我们以青铜器的锈绿为美,实际上青铜器在刚刚制作出来时是银光闪亮的。碑帖上的残缺,实为年代悠久,虫蛀破损,当初哪里会是这样。
1 K% c1 O+ ^% D. R+ k) G   当我们谈起唐人摹本,谈起青铜器,除了不可变化的墨迹与器皿造型,深赭石的纸与铜锈绿已作为我们客观上的审美标准。所谓传统、所谓古典,实际上属于复合审美。这种审美,叠加了许多的东西。   
5 ?9 H. E5 j1 K, n$ H+ ~( V   当我们把这些东西单独拎出来摹仿、理论,并加以重视、发展时,就称为了“形式”,而且是“创作形式”。+ U* B, I! e( [( s) V3 @4 }- Q5 |/ }
   三,我们再来看看“观代”。
0 ~: N$ F2 Y& E7 k5 M& }   再尚古,我们也无法逃避一个事实一一我们是现代人。因此,现代书法首先要考虑一个客观条件展览。/ J* S9 K' {% _. W( h
   展览馆是高大的,与老式住房相差无几。前些年的展览和家庭悬挂差别并不大。而现代的房子高不过三米左右,比展览馆要矮上好多,所以,展览效应与家庭实用逐渐拉开了距离。家里又是衣橱书柜,又是沙发桌椅,别说七、八尺的条幅、中堂,去掉个一半都挂不下。于是,镜框在家庭普遍使用,斗方、镜片的形式使用开始多了起来。斗方、镜片自古有之,古人把它装裱成册页,一般是集数幅为一套。后人不同的是将其单独在镜框中挂出。# f* H/ `# O! h% J, C
   我从小学习传统书法,偏向于帖学。帖,就是古代书家的信札、请帖、庚帖之类,唐、宋人将其收罗,或摹或临或刻碑,集为册页,称为法帖。字小,尺寸也小。
5 D5 i- m: a* ~$ T! {% B% z   从正常的视觉习惯看:方寸大的字,挂在厅里,在两米内才能看清细部。若更小的字,就 得在一米内观看,有的甚至要贴近才行。如由上而下长条书写,观者必须将视线上下大幅度移动。要想看清顶端与底部的细处,须掂脚弯腰方能奏效。若立于大厅中央环顾,此类形式宛如一张灰纸,朦胧而无精神。
& U. B4 n/ W$ [: H  ^( X   最关键的是,我们所欣赏的传统帖学书法,都是竖行一尺左右,所谓章法、变化以及审6 N8 O, ~4 I( L3 k0 z0 N1 Q8 u( f
美,实际上有意无意都在这个形式之中。如果竖行过长,无疑破坏了传统帖学的审美形式。
8 C2 u3 q  y' w- P怎样才能让传统书法与现代展览的条件和谐统一呢?怎样才能既展现传统书法的功力技巧,又能在展览中有良好的视觉审美’能不能有一些新的形式呢?
; b" z# j% L; f% o2 G+ c! f' y! h   我从八十年代初便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B2 L2 x- }: R! O' q! `
   八一年,我在北京荣宝斋买了些信笺纸,在上面写小字,  当时仅仅是因为这种纸不太洇(我不喜欢用生宣尤其是用净皮写小字,涩而滞,细微处难以表现),又有红条纹,挺可人的。我就将四张信笺连在一起,刊于八一年底书法杂志。十年后,我在全国五届书展中获奖的作品就用了这种形式。
+ i# B2 z4 M  b1 y5 i% P   八五年,我将朵云轩的笺纸分别三幅裱于一条屏,展览发表。这种形式适用于独立的几个内容,集成条幅式。几个圆形、扇形等均可。全国四届书展中,我的获奖作品是三张斗方裱成竖条。这样,既可以避免单独一张而过小,又可以不破坏信札的审美形式。2 z% p- i; D7 K/ t2 c
   同时,我又在对联纸上按观有的瓦当图案,分别几段写连续的文字,又可以集成条幅的形式。利用瓦当图案的效果,既增加了古典色彩,又能将文字整体化。或在整张纸上分几段横写,又可以整体作中堂形式。八十年代末,我在一些展览中都用了这些形式。
" t8 u3 \( g: M   在全国四届中青展中,我在一张四尺整纸中写书论,我分成四块横式,在每一块横式中,分别写一段隔一条竖线,书论有长短,隔段就有大小。这样一来,保持了四尺整纸的整体效应,又象将一页页帖笺拼帖而成。后来,我又将此演化为隔段的四条屏。
$ b. N$ ^$ K2 `   九十年代初,朋友送我有底画的四折小笺纸,大概是身为女性的原因,不甚欢喜。配有精致的指甲盖大小的行书与小楷,非常好看。当年唐代女诗人薛涛自己做“薛涛笺”,深红色,很精小,为书家所喜爱,得以广为流传。在全国六届书展中,我的获奖作品就是将两张四折有底;画的小笺纸,上下裱为条幅,很小,可以让人靠近了看细外。# S0 g. Z  d  y5 U3 p3 b6 i. \# v- l
   宋代的“书”,为对齐剪裁、编页号,在每一页的中间都画上“鱼尾”的标志,我就此采用,在一张纸上画一个至四个不等的“鱼尾”。我在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上获奖的作品,是以两页纸相连的形式出观的。
% C3 v# X1 k' u0 G' h   八十年代后期,我常利用裁下的七、八分的纸条,将其折成约三寸的窄册页,能拿在手里翻看,又能展开整休作手卷看。后来,我在店里买到了这样的册页。这种窄册页,其实最早起源于君臣上朝时手里拿的狭长木板,  叫“笏”,可随时在上面记事。稍方些的册页显然起源于“牍”。我曾用仿古宣写这样的册页,并在前后接上了册页的面和底,在上下分别用赭石或花青颜色勾边,作为贴边。5 |$ S. c0 U- N
   另外,我平时还将一幅作品上面用另色的纸衔接,换一种书休写一段叙文或跋文,也很古典雅致。
/ q. ]+ ]' L8 U- a) D   当然,还有不少形式可以挖掘。
! z8 b9 ]; @6 j" C9 d# y; t# |   说到底,形式是外壳,是表象,是打扮,书法本身才是实质,才是核心,才是长相。又有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为什么说七分?看来这个打扮还是挺要紧的。打扮得休,令长相增色三分。毋庸置疑,长相当然重要,虽说只有三分,可是缺一分不可的,若缺,打扮得再起劲,也是东施效颦。
7 ~: j- G$ s+ [$ E   故此,在传统书法中;尤其是帖学书法的现代创作形式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w( r0 Z2 o, J  o   一,形式,可以在一夜之间学会,而传统书法的书写功力与技巧,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得  了的,这是实质。我们要大量临习古帖,耳濡目染,要肯花时间,甚至每日不辍。: U' M5 G- ~+ P' D9 N9 U7 N; P
   二,用以上形式书写,字须在方寸之内,不宜过大,否则实质与形式不符,会产生大人穿小孩衣服的感觉。
8 }9 L  r1 P/ [" z9 d- x6 h   三,不要一味摹仿、套用现有的形式,避免唯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从实用、自然  出发所产生的形式才是有意义的。* C9 c% z6 s0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12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晓云新著告诉你书法有“法”

这张蛮好,脂粉气脱得差不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6-30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晓云新著告诉你书法有“法”

太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0-25 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晓云新著告诉你书法有“法”

已被法——圈入魔道,晓云习书无主见,胆小、心小,线条质量差!望向胡秋萍、蔡、毛、胡朝霞四位书家学习。练胆、练性、练气、练神,方登大堂。切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