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9387|回复: 0

“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观展座谈会发言摘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7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王伯敏: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这次史论系举办这个有关书画国宝展的座谈会,我认为是非常好的。这对反映我们学校的学术视角,对弘扬民族文化,对中国美术史教学与科研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我们这次座谈会规模不大,但意义是重大的。希望在座的诸位都有精彩见解。7 c% Y) D7 ~5 R# H' e, v$ c
    毛建波:这次国宝展十分难得。我谈一下这次展览的几个益处:一是对传统的学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法书名画的临习,这次是非常好的机会。二是三馆作品共聚一堂十分难得,使许多作品有对比机会。三是这次把这些题跋全部展示出来,这对了解作品的传承是十分有利的。原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M6 Q2 N" F; H0 w" P
    杨桦林:看原作与看印刷品相比,相差确实较大。这次仔细看了《步辇图》的原作,发现画中人物眼神的交流有点问题,禄东赞等人的眼光不是正对着唐太宗,用顾恺之的话来说就是有点“对而不正”。另外,我觉得《步辇图》的空间处理也不是很完美,比如唐太宗与华盖的空间关系似乎有点错位。第二个例子是《五牛图》,五牛之中除了居中者是正对着观众之外,其余四牛均是头从画面的左侧朝向右侧,这就产生了牛群一种向右运动的视觉效果,作者考虑到这一点,将右侧第二头的牛画成向后回首状,这样就将牛群向右运行的动势基本收住,这在一般印刷品上都能看到。但最右侧一牛眼神也有回望之意,作为对回首之牛的呼应和补充,这很精彩。这种传神的细节,在普通印刷品上是很难看清楚的。) K- R; V: V- y& K# ^* P+ d
    我还有一点看画的感受就是觉得这种作品比较集中的展览能使观众对美术史的来龙去脉感受得更真切。例如从展子虔《游春图》到董源,从郭熙再到王蒙,这样基本上能使人把握住山水画的构图和画法的发展演变。9 @* S. a5 ]) n' ^! j- x+ T
    王冬龄:原作除了细微之外,还有原作本身的精神性在里面。印刷再精美也传达不出原作的凹凸,墨色等感觉。对古人而言,自幼习毛笔字,是一种修养的培养。在写作过程中已成为一种本能。很自然的表达出来,而不会过多的考虑点划、构图等。像怀素《苦笋帖》就写的非常好,现代人握方向盘的手是否还能写出古人那种非常微妙的字?赵孟瞓的字线条温润有厚度,功力很深。我们今天的书法环境是十分不利的。这次26件元之前的书法作品值得多次认真拜读。一方面要研究,另一方面要感受它。2 [- o( ]2 j  L
    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从教学角度来讲是比较好的,三馆作品集中在一起是十分珍贵的。如董源的三幅作品,以及书法等。这样全面、大规模的展览对史论系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原作有一种真气在里面,如果我们对画史比较熟悉,对相关的背景有一些了解再去看画,效果会好很多。同时结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情况、文化氛围,在看画时候有一个深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我想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是一句口号,凡是在画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画家,都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如王蒙的山水画,从题材到表现方式都与元代的时代气息分不开。+ m; d/ P: x/ d9 h
    章利国:鉴定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需慎重对待,这是我的一个体会。这次活动非常好,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意义重大。近来我们社会重视、关注艺术传统,在这种氛围中举办三馆藏品联展,很有意义。: o# V( R6 O9 ^" R  T
    博物馆是艺术创作和消费间的一个中介,是艺术传播的必经之路,也是艺术社会化的流动网。在把中国优秀艺术传统推向世界等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这次展览机会难得。作为受众,我当然希望它再开放些,要解读经典,首先要品味经典。要体会经典的伟大之处必需要有真正的解读,要面对原作去感受它。原作中有一种静气。这是当代绘画中所缺少的。从积极的意义上取其静气,这对我们的创作是很有意义的。, u- t$ S, R' V5 {" A' l) X$ U4 p
    孔令伟:我谈两个问题。一是关于《步辇图》。陈佩秋先生认为把《步辇图》视为阎立本的作品是不可靠的,她的证据是利用壁画如唐代墓室壁画、敦煌壁画中同等身份人物的服装来进行验证。根据这类材料,陈佩秋认为传为阎立本的《步辇图》其实是后人根据范本组合而成。再就是从风格、手法、细节来论证其不确定性。我觉得陈先生的鉴定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好的。二是对于山水画谈一点感受。从展出的宋画来看,还是像王诜那样的细笔、尖笔居多。宋画的精致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的勾描,而是传达出山川的真气,宋画传统与唐代风格转移有很大关系。总之,在唐以前真山活水的概念还没有清楚。真山活水有两层意思,一是对真实山水的写生,二是传递自然山川的真气,这一概念在唐已经萌芽,经过五代,到宋画中已发展成熟,宋画强调山川有神气、真气,这一点十分重要。
2 T% s% r: o+ a. h( z# ?7 ~/ P    吴敢:我认为以墓室壁画为标准来验证卷轴画的真伪不大可靠,这个标准还值得考虑。& k  w" Y/ o* \. B& h7 I. P9 h. [
    俞守仁:这次展览中不少作品都存在争议。阎立本的《步辇图》,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是宋摹本,这次《步辇图》没有标明是宋摹本,不标明也就是具有不确定性,可以争议。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展子虔《游春图》,普遍认为是保存最早的青绿山水,但建筑学家提出山峦中的建筑物是唐代的形制。《五牛图》有人认为是原作,但也有人从风格上提出置疑。《潇湘图》被认为是真迹的原因是因为董其昌认为是真迹,但也存在不确定因素。唐代周窻的《簪花仕女图》,谢稚柳先生根据仕女的发髻认为是五代南唐的,徐邦达先生认为是唐代中晚期周窻传派的作品。李成的《茂林远岫图》有人提出是宋代别的画家所作。赵佶《瑞鹤图》也存在争议。其他如上海博物馆徐熙的《雪竹图》也有疑点。
2 l( n# A+ V7 E8 {    关于唐代的卷轴画。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宋摹本,藏于波士顿博物馆的《历代帝王图》亦然,这是基本肯定的。从尉迟乙僧到盛唐吴道子的原作均已不存。《送子天王图》是作为吴道子传派的摹本。盛唐张萱《捣练图》为宋摹本,原作已不存。谢稚柳先生与徐邦达先生均认为不是原作,只是时间早晚有争议。韩干《照夜白》(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牧马图》(中国台湾),现在被认为是真迹。《牧马图》画得最精彩。宋徽宗题签的韩氵晃《文苑图》经考证认为是五代周文钜的作品。中国台北故宫传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李昭道《明皇幸蜀图》一般认为是宋摹本,包括在日本的王维的《雪溪图》,一般认为不是真迹。唐代名画家的花鸟画真迹没有传世,在日本传为王维的《伏生授经图》有待进一步探讨。只有中唐李真的《真言五祖像》被认为是真迹。现存唐画中90%被认为不是真迹。
- X4 X7 f/ \0 c$ L9 X: e2 G    孙位的《高逸图》基本没有争议,但沈从文曾从画上铺的地毯提出质疑。它是保存下来的我们浙江籍画家中最早的人物真迹。这幅画画法严谨,线描工细,其价值不仅在于人物画,也在于山水花鸟。《高逸图》同时具备唐代水墨山水的价值。唐代花鸟画名家亦无作品传世。因此《高逸图》中的芭蕉也就保存了唐代花鸟画的样本。: W( r! R6 y- x! `) N' Q
    杨桦林:现在专家一般都认为《高逸图》是一残本,是表现竹林七贤的。不过,我觉得现存的画面看起来也很完整。( \% a8 d" G  s% i  j
    顾震岩:上海博物馆藏品中有一幅《雪竹图》(绢本,墨画,151.1×99.2cm),我个人认为此画在技法上有独到的东西,技术难度也非常高,而且画法无规律可寻。陈佩秋认为《雪竹图》创作必依有粉本的。而此图的画法却有独特之处。从我几次观摩分析证明:此图有淡墨轮廓线,后再层层渲染,渲染时不是平涂,而是见笔路的。此次国宝展中还有辽宁博物馆藏的徐禹功的《雪中梅竹图》,画中的竹子画法也是以淡墨勾勒轮廓后渲染而成的,但渲染的层次没有《雪竹图》复杂。《雪竹图》的技术难度更大。
/ @' L( N8 o( L& P2 D* \* {    林海钟:这些画放在一起很难得。在花鸟画中我特别喜欢《雪竹图》。此图用淡墨画形,墨线挺劲、直笔而下,竹叶筋画得一根一根的很明显,染很利索,寥寥几笔就表现形。《雪竹图》中石的画法与《柳鸦芦雁图》的树的画法有些相似。山水中我认为保存最好的是王诜的《渔村小雪图》,王诜的画最喜欢的是他的另一幅《烟江叠嶂图》,精微而博大,表现得淋漓尽致,画法工致,有唐人感觉。《青卞隐居图》的上半部画得很好,下半部有些问题。
5 J' U) _; g/ f8 B2 y    这次我特别留意了董源的三张画。辽博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墨色最精神,另外两张看起来则比较疲。《潇湘图》有很多是后来加笔,左下角的草用笔稍不及,右面部分的草,稍淡的几笔画得不错。与《夏景山口待渡图》相比,《待渡图》图右下角的草肯定是后人加的,弱,中间的草神气比较足,十分精准。《待渡图》中的树很见笔势;赵孟瞓《水村图》的坡的画法与董源类似,但还是《夏景山口待渡图》用笔更精微一些。《夏景山口待渡图》整体感觉比较精神。山石的画法,三张之中《待渡图》最好,画坡的长线条表现堤岸最到位。《潇》中有一块山用墨染过,这不像是高手画法,另外的坡画得还是不错的,但细看觉神气不够。《夏景山口待渡图》更接近我们学到的点苔法,笔势纵横、贯气。
4 w6 r0 }5 x  L3 w& w    毛建波:徐熙的《雪竹图》中“此竹价重黄金百两”题跋,有学者认为是五代人所书,如果是五代人题的,那可以确定它的年代。另外《簪花仕女图》沈从文是从服饰史、丝绸史等方面来论证是摹本;《游春图》与《江帆楼阁图》有一段非常相似,傅熹年认为是同一画的不同摹本。另外我也赞成吴敢老师所言,用竹木简对照卷轴画,用墓室壁画对照绢本、纸本画的办法不太可靠,因为它的材质不同,效果也就不同,至于韩?《五牛图》我认为带有宋人笔意。2 a) Q" T4 j! \( {# I
    吴敢:《五牛图》有粗细两种笔,粗的地方用粗笔,细的地方用细笔,整体来说气息生动,其中的点景是十分高超的,应为唐画。
# }# m8 I# {6 r$ C$ G2 S  y9 i# |! W2 W    章利国:我谈一下王冕《墨梅图》。此画笔墨精到,繁而不乱,清新自然之气充溢。主枝笔力灵透,凌空取势,坚实挺拔,迅疾而有力,布局有藏有露,浓墨苔点,淡墨勾画,落笔刚劲,力透纸背的空间感和节奏感表现得相当好。我认为这幅画有两个内涵:一是隐士情结,一是精神的自比Z•W,道德操尚的Z•W,对当时的某种社会习气给予了一定批评。8 {  ]# B3 S- F( E2 Y; p+ R
    王伯敏:我也谈一些体会,关于72件作品在历史上的价值的体会,我已经专门撰文谈过。我在这里把文章的题目和要点提一下。文章的题目是《大智大美的无碍显示———72件书画精品的历史价值与地位》,文章概括了这些书画国
. [1 G7 a% b. D6 }7 I6 o  P    宝具有四个优越性和特色:1.有着跨越时空的闪光;2.是一支衡量高度文化的标尺;3.成为一种“继往开来”的范例;4.是一面智慧凝聚的镜子。- w0 w# D, V2 u
    我再谈一点看画的经验。首先,看原作和看印刷品是不一样的。要看原作,哪怕只有一件,也要赶去看。其次,要做到“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有针对性地看。自己选几张画,挑些问题,再去面对原作,一张画看一二个小时也是值得的,要有重点,有主题。每次去看,看唐就看唐,看宋就看宋。什么都看,收获不会太大,要做博士,更要做专家。每张作品的题跋、流传、印章等都记进心里,也相当不错。不要泛泛而看,总有一两张是要重点看的。要吃进一张画,要有自己的体会。8 `0 \4 u, D* v! L1 {9 x' n/ i- b
    张伟平:学中国画很清楚只有两条路子:一是跟“名师”学;二是跟名画学。由于现代的印刷很精美,使我们很容易接触到历代经典的作品,所以现代的人学中国画是很有优势的。要表达什么,总要依靠语言,感觉如果没有文化依托是很苍白的,所谓凭感觉都应该借助语言来表达,借助于思维。我们看画应该可以将其还原成一种人格精神。我们都需要通过大师的不朽作品解读其中精神性的东西,比如董源的画,“平淡天真”不是一句空话,如若没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是无法写出那样的画的。
" v; Z  L/ N0 z# H1 }: D) g    闵学林:这次展览真的是十分精彩,不同画种的人都可以从中各取所需。我们去看作品,在观摩的时候,创作者的性别和绘画的年代并不重要,关键是作品本身的优劣。看每一件作品都希望好好消化,每次看会有新的感受。比如唐人写经,我们看千万行是一个面貌,天下公认的三大行书: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帖》、苏轼《寒食诗》,非要通观始终方能解恨。要解其中真味,要有相当水平才行。不管研究什么,都必须深入,都必须走进去。* K! r; S8 R5 Y4 O: I
    王平:这次展览看下来,从他们定义“国宝”来看,强调稀有性、完整性,跟我们从艺术史上谈的标准不一样,所以有些作品就不能达到作者的最高水准。另外,我想就董源的三件作品求教于各位老师。董源的三幅作品,此前有专家提出质疑,认为是假。从技法上来讲,《潇湘图》与《夏山图》至少可以到宋,《夏景图》有可能是元人作品,因为画中出现了解索皴,用笔也比较尖峭,点苔较快,画得太精细了,不像另两幅那样苍茫。但有柯九思的题跋,董其昌也定为真迹。此外,赵构的书法,我觉得与他的《养生经》相比,显得板滞。& ]6 M( V/ D' Q" S/ E& \3 ~
    王伯敏:我谈一点关于书画的真迹问题。这次展出的这些作品,其中许多是意见不统一的,如果把作品推后,很不好;但相反,则唐代的绘画一件也没有。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尽管意见不统一,我们还是相对的定下一个意见。“国宝”还是有研究探讨的必要。
, ]" R4 T% f1 J    章利国:王先生的话对我很有启发。美术史的研究要有一个大致的稳定。对研究史料先大体上有个认识,然后再来研究,待确有证据,再作调整。再就是一个培养专门人才的问题,书画鉴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非常严肃慎重,也非常难的问题。
4 }# e' h/ y4 K( q9 I% b    王冬龄:王先生的话对我也很有启发。关于唐代绘画,我们基本上都有不同意见。这对绘画史来说很残酷。书法方面像孙过庭《书谱》,怀素《苦笋帖》,颜真卿《祭侄帖》,杜牧《张好好诗卷》,王繤《伯远帖》等,没有争议。而对怀素的《自序》及张旭的作品争议很大。孙过庭的《千字文》水平不高,但说它是孙过庭作品没有根据。颜真卿的书法流传有序,圆笔中锋。《夏热帖》虽然残破,但有一股精神气息扑面而来,我很喜欢。我最喜欢的作品是《伯远帖》、《鸭头丸帖》。王繤的《伯远帖》传达了晋人的丰润的味道,体现出魏晋风流的洒脱。《鸭头丸帖》上博认为是唐摹本,我希望它是真的。这次展出了虞世南的《兰亭序》,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冯承素的摹本,线条变化丰富。怀素的《苦笋帖》笔的线条特别好,趣味无穷。书法最宝贵的地方是将“精神”表现出来。杜牧的《张好好诗卷》墨色非常好,其功底修养十分深厚,加上他的浪漫故事,更令人玩味。高闲的草书《千字文》我觉得他的线条简单,有一点秃笔,鲜于枢的作品我认为比较平。陆游的作品,笔实而又灵动。写字如做人,有坚实的内涵才能写得挥动。杨维桢的手卷写得很好,条屏也很有意思,有自己的兴味在里面。另外还展出了司马光、王安石等人的作品,许多是我第一次看到。他们是真正的有修养。我们要真正从古人那里吸收营养。& [( Y/ V- ?0 g- B
    吴敢:我对高闲的草书《千字文》有一点想法。有一个地方特别可疑:最后两行似乎是像另一个人所写。因为纸是经过多段拼接的,倒数第二行中间截过,与前面不同;而且笔意相差很大,和高闲本人的真实风貌(可查考《绛帖》中高闲二帖)有很大差异。从著录来看,米芾的著录比较泛泛,没有详细说明。我认为这不是高闲本,因为高闲用笔使转较多,更加高古圆劲。鲜于枢补前卷,但他的文集中并未提到,自晚唐至宋此本尚
* q5 {* U* a- l, c! _9 X    无可靠著录。
! S( ?! m- `: M' F/ ^+ T6 B8 {    王伯敏:今天大家都谈得很好,我再谈一下我个人的一点希望:希望这样的展览过几年会再举办一次。我们还有很多国宝,也希望台北故宫博物院回大陆展出,如能这样那就是中国文化的幸运了。
9 G4 |/ H/ S) q- H: x' N% B" Z  K    & g. V' T* S* P  m7 k# u4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