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945|回复: 47

从行、草书展说起(修改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4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从行、草书展说起

关键词:
张旭光现象   一点一画皆形式   人造美女   技术   小品书法   展厅文化    鸡肋



一、 “流行书风”不流行,“张旭光现象”浮出水面

2006的书坛,出现最多的词汇:新帖派书风、二王书风,书法打假,还有激活唐楷、到位与味道等等说道,都与一个人有关,那就是------张旭光。

张旭光凭着他本身所具备的创作实力和在其位置上一定的话语权,因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随着在书法人中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仿张的书法创作队伍也在日益壮大,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明显带着张的痕迹的作品在本届大展中随处可见。而原来的流行书风在本次大展中已经成为珍稀物种,某些作者技术也着实了得,仿佛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由原来的流行书风、米家军、碑体行书、王铎风。。。。。。等等,很快蜕变为“张式新帖派书风”。由此,张旭光现象浮出水面。

以倡导创新为旗帜的‘流行书风’在此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如今的流行书风已非以往的‘流行书风’。

我们都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倡导创新是我们人类永恒的话题,于书法而言,前人留给我们的创新余地实在太少,早年的流行书风相对于不知权变而误读传统的伪传统书法而言是一种创新,同时有一种反叛和戏谑性质,它运用轻松随意而诙谐的笔调来表现和创作,展现了迥异俗格的时代气质和浪漫的人格特征,是一种对艺术创作的觉醒,完成了当代书法创作上一次质的飞跃。因而追随者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当追随者过多,渐渐地形成一个新的程式和固定面目时,这种创新也就失却了它的原创性,其作品的含金量就马上遭到多数人的质疑,这时流行书风也就失去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了,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流行书风中的佼佼者反而由此得到继续走向深远的可能!

当人们在面对创新再一次感到迷惘和无奈时,重新的回归传统也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书坛又迎来了拨乱反正。

黄沙吹尽,始见真金,一股风吹过后,留下的将所剩无几,真正有功力有性情有独立思想的书家是无需理会甚么风的,可这样的书家毕竟太少,多数的平庸书家和爱好者恐怕只有跟风的份,书坛由此进入新一轮的书风更替。

在当代,信息和科技的发展,文化的交融,导致书风更替的加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各领风骚三、五年也并不奇怪,每一种书风的兴衰也必有其内在的规律,只是不管如何,誉之也好,毁之也罢,一股新风过去都大大地促进了当代书法的向前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股回归风吹过,当张旭光们面对他们的仿冒品时,无奈地说:写得太好的都不是真的,写得太差的当然也肯定不是俺的!当王羲之在地下摇摇头说:这些小毛头,为何非要仿我呢,将我的头都骗晕了。。。。。。这时的书坛又必将进入新一轮的创新热潮,在那时再让我们期待走出几位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书法大师吧!

二、 水涨船高,长江后浪推前浪

从总体来看,本次展览的综合水准相比前几年的展览有了较大的提高,展厅中基本找不出水平特别差,技术上明显不过关的作品,从这方面来看,组委会和行草书展的评委们还是值得我们信赖的。

同时全场又不乏精妙之作,也是前几年的展览中少见的,特别是年青作者的飞速进步令人可喜,一批二十刚出头的青年作者已在国展中暂露头角,着实后生可畏。

以前我们搞书法的总是信奉‘人书俱老’之说,说书法是一辈子的事,老而愈妙,可面对这些二十刚出头的小青年的精妙书法和年长作者在在创作上的整体疲软时,这观念是否可改变了呢?

本次大展作品大都反映出回归传统的信号,在形式上很多作品也出现仿古的倾向,部分作者表现出的做古水平更是令人啧啧称奇。说到形式,有相当一部分人一说到做形式,就反感,以为偏离书法本质,实是不明形式概念之故,个人以为:从广义上说,一件书作从整体到细节,都是形式的一部分,一点一画皆形式!笔墨本身就是形式中最重要的成分,有人只关注小的细节,有人关注到整体,如此而已,离开了形式,书法创作将不复存在!

相对于年青作者的精进,稍年长些的评委和特邀的作品依然令人失望,本应是代表展览最高水准的反而落后了,最起码其中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很少,大体显得平庸,其中缘由值得我们反思!说难听点其中有一部分还是三无产品:一无技术、二无思想、三乏形式元素。现在随着社会书法总体水准的提升,爱好者的眼力也在不断提升,如在前几年,还可蒙些人,现在确实不是那么容易忽悠了,此类作品应该算不上创作吧!

话说回来,虽说本次大展书法总体水准提高了,但是其中的通病也是相当明显的,我感觉80%以上的作品还显得燥气,雷同感强,都不同程度地带上这一时代浮燥的印记,能超脱出来,有静气、有思想的作品确实很难看到,这点让人遗憾,也值得我们深思——多元的时代,单元的书展!

每年频繁的书法大展就象给本就浮躁的书坛注入了催化剂,一方面大大促进和激发了部分人的创作热情、提高了创作能力,使部分书家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使本就浮躁者更浮躁。有人为了入展使尽各式奇招怪着,阴招、损招、盘外招都来了,在创作方面更多的是摹仿获奖作品、揣摩评委心理、了解评委的审美趣向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部分作品似曾相识了。这问题一方面可能跟评审导向有关,但我想最重要的还在于大多书家自身缺乏自信和独立思想造成的,无论什么风格,你如真是将功夫做足了,在技巧上有难度、在思想上有高度,不相信没人看懂!

比如说,前几年陈振镰教授倡导的“学院派”,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认为其创作理念尤其是在对形式的探索方面实际上已走得较远,足可给当代的书法创新带来一些启发,可为什么就没能再进一步深入呢?陈教授原是我最佩服的有才情有思想的书家,自己认定的一条路子,为何不坚持走下去呢?有思想的人是孤独的,在大方向没错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也许大师就在向你招手。在这方面,我最佩服的是沃兴华,路就是靠这些勇士杀出来的,人家说什么又有何妨!既使失败了又有何妨!我们的书坛就是太缺少这类气质的人。

三、册页精品琳琅满目,小品书法大展呼之欲出

本次行、草书展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就数册页作品了,一是数量多,二是质量也很高,为历届展览少见。为何这次这么多人投册页就值得我们玩味了,这是否可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呢?书家在回归传统后需要表现出古人的精致,体现古典文人情怀,也许就数册页最为合适了,是否就因此均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它作为创作的形式?

相对于册页的精致小字,本次大展王义军的两幅“大字”出尽风头,行草书双双获奖,不过获奖归获奖,我们如作个冷静分析,这种将“王字”放大来写是否是当代展览的一种必然?王义军的探索是否已经算成功了呢?我看还值得进一步商榷。我虽未跟王义军直接交流过,但我曾看过他的小字作品,那是相当地精妙!我想王义军平时肯定还是以写小字为主,写小字也更为得心应手、更舒服吧,大字应是偶而为之,为了一个展览将字放大着来写,可能是很多人的无奈,其过程想必也难能自如。

记得曾听国展行家里手透露过这样的秘诀:能够写大字的尽量不要写小字,写很多张小字然后拼接的去投这种展览是很吃亏的。也许这就涉及到评委的导向问题了,我辈不懂!展厅是大,可为什么字也要跟着越写越大呢?展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呀,展厅十米高,难道我们的作品也得跟着这么高吗?为什么作品非得都竖式挂在墙上呢?科技在进步,我们的脑袋瓜是否也得与时俱进、时时刷新一下呢?

书法最终还是雅玩,其归宿不在展厅,一味地强调展厅效应,用巨大的尺幅来造势,在回归传统的今天毕竟不会成为主流,在本次大展中出现的这么多册页和手卷精品已经向我们清楚地表达了书家更喜欢小品这种形式的创作动向。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有好多人对册页提出异议,说册页应属装扮后的成品,相对于其它未经打扮的半成品而言评选时占了大便宜了,投它是违反规定的!这点在征稿启事上确实没说清楚,就难怪人家有看法了;但从另一方面说,其实投册页的大都是高手,你的水平如果一般,在评选时跟这些高手挤在一起就反显得亏了,那投册页也就不一定占到什么便宜了!可能是在行、草展评选时遭到质疑,组委会在兰亭奖评选时就明确规定,册页作品入选不能超过总数的1/10,这是否合理很难说,但在兰亭奖投册页的这次无疑是吃了大亏了,以后你还敢投册页吗?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干脆将册页从大展中分离出来呢?

不管怎样,此后几年内,册页、斗方、手卷、扇面等小幅式书法作品必将越来越赢得广大书家的青睐,举办小品或册页书法大展也就成了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了。

四、 当艺术遭遇技术,人造美女PK古典美女,试看今日风流人物

当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超人智慧惜败在计算机的精密计算下,我们发现,世界变化是那
么地快,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是祸是福?

当经典书法精品被美院的教授们在实验室里解剖得体无完肤时,也就不再神而秘之了,仿造精品还需要学富五车、池水尽墨吗?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滋润和人文精神的涵养,现在的书法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吗?

只因我们身上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古典情结,也就难怪那些老学究们质疑:这些获奖的小青年,到底写过几年字?读了几本书?唉,他们确实没读过几本书,可人家就是比你学富五车者写得高明了不知多少倍,你能有什么好说?奈何,奈何!

当书法成为一门技术,当书法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书法家也将面临变异!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大师必将一去不复返了!

当一个个人造美女向我们走来,书法家们怎么想?你不觉得我们当代的大展作品都是根据一定标准打造的“人造美女”吗?书法大展展前冲刺班、加工会更象是美女加工厂,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现在打造“美女”的标准件是古代美女,因为在当代我们还找不到一个让人信服的审美支点。打造美女有其潜规律(不是“潜规则”,呵呵),有经验的专家会一步步教你按何标准打造,悟性高者往往很快就能上手。

本次大展部分作品在技术上的含金量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几件形神逼肖的仿古书法精品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形式上的做古,还是对古典作品技巧的把握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放在当代书法史上应是一个全新的高度。

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是绍兴作者张泓的两幅‘王式行草书’作品了,用‘技惊四座’来形容绝不为过,其技也已不让古贤。类似的还有浙江作者卿三彬、钱林江、钱允等人的作品也是相当到位,在这方面,江浙一带的作者走在前列。

北京李沾的作品也引来很多人的赞赏,谓其笔精墨妙、制作精良,疑为古人所为。

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王忠勇和王客的行书作品,这类作品並非一味仿古,而是化古入今,有古有今,理性与***并在,让人心动神弛、仰赏不已!个人以为可代表本次大展的最高水平!王客虽写错了一个字,最终评委还是不忍割爱,这一方面体现评审的走向成熟和理性,另一方面可看出王客作品在技巧上打动人心的程度确实不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建威的那件带点苏味的行书横幅小品深深地打动了我,没能获奖实属遗珠之憾,作品虽不出跳,可让人越品越有味,我曾数次走过去了又忍不住折回来观看,原作所散发出的古气、静气、加上淡淡的逸气,古雅而又自然,久久地缠绕在我心头。。。。。。我这么说如有朋友翻了作品集可别骂我,在作品集中除了有点平,确实很难感觉到什么气了。

大展已过,成绩代表过去,现在张泓们该思考的是,技术至此,往后的方向在哪?向左还是向右?人造美女能否迎来脱胎换骨的一天?

五、向左还是向右,书法创新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继承和创新这两个词,困惑了书坛几十年。
  
   人在年青时,往往精力旺盛,智力过剩,脑子不安分,因而创新意识强,待年长后,就容易比较安分守成了,国外有机构调查人的创造力,据说在二十到三十之间这年龄段最富创造力,一般人在三十五岁过后创造力就日见衰退了。原来如此,难怪书法的继承和创新对我们这么难?年青创造力好时,往往不安分还没能好好地继承就妄谈创造,显然不行;反过来如强按捺着自己一颗动荡的心老老实实地去继承,待传统的功夫做得差不多了,想创新却再也没有灵感了。就这样一批又一批有才华的书家在这对矛盾中痛苦地挣扎和消磨着。。。。。。
   
   书法的创新其实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没有对传统书法精髓的精确理解和当代艺术高屋建翎的宏观把握而妄谈创新,一切都是奢谈。更不是将圣教序写得流畅、连贯些就是创新这么简单。

比如在早年成名的一批书家,大多因时代和审美意识上的局限,在对传统把握得还未能到位,功夫做得还不够纯时,就急于加入个人因误读传统而形成的东西,这样就过早地形成自己的所谓风格和个性,最后越写越定型,形成定式,或坠入俗格、或导致板滞、或走向怪诞、或。。。。。。这仿佛就是修炼中所说的在低层次上“开悟” 了,道行当然也是有的,只是层次太低,他的最低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低俗的“老干部体”、“老年大书法”等。

在这里,所说的个性其实都是习气,只不过表现得有高级和低级之别,老干部体所表现出的就是满纸习气和定式,我们都知道这是格调太低;而晋人的书法为什么感觉格调高,就在于习气少,定式少,让你一下子很难找到规律,也就更难学,让人一下子找到窍门、摸到规律的肯定不是最高级的。书法从无法到有法最后还要回到无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章可循,无迹可求,合着大自然的节拍,应和着天地之音。。。。。。

创新太难,继承也是谈何容易!我们书坛就有很多守成派,在年轻时开始就老老实实、勤勤垦垦地在古人的田地里讨生活,谦虚地向古人学习,学书也就成了很简单的一件事:向古人靠近,根本不用去考虑什么创作,在他们眼里书法根本没有创作一说,多数才力不逮的人随着年纪的增大,创造力也一天天地被消磨光了,个人面目更就别说了,观念却越来越保守,说创造更是力不从心了。当很多年过去,有人问为何还仍是停留在这一状态上时,他们往往说的是:个人面目的形成是水到渠成的事,等等,云云。这话如出在青年人的口里就很好,可如在50多岁了还这样说的话就不对头了。说严肃点这类书家99%是不会有什么大造化了,在艺术上衰年变法一般是不大可能的。这类书家看着笨其实是聪明得近乎狡狤的,学书法能做到如此安分一般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了,能做王羲之、米芾的奴才、走狗也是很不错的,可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网络上就有个自称“米芾门下走狗”的。这类书家创新就先别说,如此继承也是肯定存在问题的,我们现在见得最多的就是学圣教就中了圣教的套、学米中了米的套、学苏就中了苏的套,为法所困,无法摆脱!当然这些‘套’也还是比较高级的,姑且用用在书坛也可混得很不错了,只是如一辈子用这‘套’还以为有多了不起就错了。

现在谁都知道搞书法该好好地继承传统,弘扬创新,但到底怎么继承?创新的突破点在哪?成了我们书坛面临的最大难题!
     
  看了本次大展的部分仿古精品,给了我一点启发,当代书家走向更为深远,是否有这两种可能:

一是现在继承传统、掌握经典书法精髓的速度是否加速了,如真是加速了也就给创新带来可能了。原先前辈们一本字帖练了几十年,也许现在有人只许二、三年就够了,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小青年都已经将古帖整得形神逼肖、滚瓜烂熟,也就为往后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创造力在最旺盛的时候出精品。

二是对古帖的理解、消化能力加强了,也为创新提供了可能。理解能力强了,在学习的方法上就不是死学其形而师其神,学王是得王的精神和其书法原理,在面目上可能就有所差异,就不会出现学王象王、学米象米被紧紧套住出不来了,这种‘化功’强了,书法离走向创新也就不远了。

不过无论如何,这两类人都必需是天才式的人物,不然谈继承和创新也是水花镜月。

六、    细节决定成败,构建和谐书法大展还缺少什么

本次大展从收稿、评选到退稿每一环节都做得有条不紊,尤其是在评选阶段,破天荒地引进媒体监审机制,让各类媒体在现场对评选的每一环节进行监督,受到了一致的好评,说明大展的操作已向阳光透明的评审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可是在大展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展出阶段,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之音,让人最为遗憾的就数册页、手卷等横式作品没能完全展示,仅露冰山一角,李沾的那件一等奖册页只能看到落款部分,还不准翻动,换谁都不舒服呀:千里迢迢赶来看获奖精品你就让俺享受这等待遇,当时就有几个人差不多跟工作人员干起来了!

另外还有收票问题,作品集的发放问题,都让好些人感到不太满意。

现今的展览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来搞确实是很不容易的,可均已流于形式,仿佛搞展览就是为了开幕当时的那两个小时,其意义也就在于:各方人物都请到了、媒体早来了、声势已造了、酒席也摆了、规格算够高了、开幕式已完成了、功绩可上报了,其它余下的事可以统统不用管了,也确实没什么事了。开幕式过后除了当地的几个小朋友还在门口玩外,基本上就再也找不到几个人了,我不是单说义乌这个展,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展、省展、市展、个人展、团体展都是这个样,基本没什么实质性的意义,更是从来不用考虑来观展者的感受!千里迢迢赶来,在里边最多待上两个小时就腿累眼累得不行打道回府了,因此当代的书法展览对于书法人而言实质上已沦为鸡肋!

现在我思考的是:让鸡肋不再是鸡肋还有可能吗?

近来,在我心中总是每每出现理想化的书法展厅,这神圣的书法殿堂不知是否永远是梦想:

布展委托有实力、有经验的广告公司来策划,利用尽可能灵活、多变的展示方式和空间设置还有色调、灯光的处理等等,营造强烈的艺术氛围,让人不致产生视觉疲劳感。。。。。。
耳朵里还能听到优美的古典轻音乐,眼里除了看到书法作品还要看到美女、鲜花等,不明时有礼仪小姐为你释疑解惑,更有专家坐堂为书法票友指点迷津,站累了有凳子可坐,口渴了有清茶侍候,案子上摆满宣纸任你涂,兴到时还可与网友、同好坐而论道,胡侃书道歪理、笑谈当今风云人物,更兼吹牛、忽悠、赏字、品茗再挥毫。。。。。。

最好还将展览打造成书坛盛会,除了获奖书家高兴最重要的还要给底层的草根书法、书法票友们以必要的关怀,来参加展览有如去过属于自己的节日,每天现场要安排各种形式的与书法相关的书友互动节目和活动,比如:专题论坛、专家答书友问,书法知识有奖征答、擂台赛、看展览得名家书法抽奖活动等等,现场还有文房精品应有尽有,任你挑肥捡瘦。。。。。。

让每位书友盛兴而来,满载而归:结识了心仰的名家,看了作品,得了奖品,购了精品,长了见识,满足了虚荣心,最后还与美女书家合了个影!让外拓的大出风头,也让内扼的继续修心性。。。。。。回来后还在感慨:观展一日,胜练十年字!

如此展厅,你在里边呆上几天都不累呀,还有谁不来,有了人气,也就带来了财气,举办者明亏实赚!

如此布展应该不算太奢侈吧,只是从来没有人去想去做!我搞不懂。

[ 本帖最后由 抱朴散人 于 2006-12-19 03:40 编辑 ]
发表于 2006-12-14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4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透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4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辟,深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4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得有意义 好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4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4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年头说说实话真的很难,更为难得的是一大篇几千字的大实话,且每一句都挠着观者的痒痒肉就更难得了,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匿名  发表于 2006-12-14 17:43
确实是一篇年终力作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4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很实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4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的一篇好文,不是象有些人挑柴入闹市,东碰西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