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309|回复: 2

谈古印评改//李刚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4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谈古印评改$ B' O! l3 [8 i, o/ j
% ~$ U6 }  \% i/ N
                               李刚田7 x6 {: o5 K2 Q. t

4 d3 x: g8 B1 D编者按:$ i0 ^9 l  r$ u; y7 }
        李刚田先生《宽斋改印》陆续刊出后,编辑部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大多数来信认为改得好,有道理,体现了当今篆刻创作的特征,对以实用性为出发点的古印是一次提升。也有部分来信表示不理解,甚至提出批评。感谢读者的关注,众多的来信证明“古印评改”这一课题的受关注程度。我们将全部来信转给李刚田先生,他阅后针对读者提出的一些疑问,结合改印中的一些想法,特拟此文,作为给读者的答复。0 }' D6 n" G! B, Z) m8 r  R
        以汉印为代表的古代篆刻艺术,是后世篆刻的典范。元代吾丘衍在《三十五举》中就明确提出宗法汉式的篆刻创作思想。之后数百年的明清流派印,在“印宗秦汉”的旗帜下变化发展,形成了众多的篆刻艺术风格、流派。汉印成为后世篆刻创作形式语言的基础,成为中国篆刻艺术审美的基础。从篆刻发展史的角度讲,以汉印为代表的古代印章中所表现出的篆刻艺术,是一座不可重复、不可再造的丰碑。
8 }" e+ w. R" L        然而,古代的篆刻艺术,是伴随着印章制作而生成的,古人并非积极而主动地去追求篆刻艺术。在古代印章中,实用性是绝对的第一位,而印面的美,则一定服务于、服从于实用性。例如宋以后的九叠篆官印,其发生的原因是印面渐大,细朱文印面空洞,故使印文屈曲盘叠,填满印面,以求官印饱满庄重,不易作伪。此变是以“用”为目的,而不是以美为出发点,甚至可以说是因“用”而废美。汉代的印章制作多以工致、均满为美,这种美带有极强的工艺性。汉代印工制印,并不讲求什么疏密对比、攲正呼应之类的艺术形式规律,一方古印,应是金光灿烂的“煌煌金印”,而不是后人眼中斑驳古锈的“烂铜印”。古人制作印章追求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制品,以表现精湛的工艺为能事,而决没有想到去表现明清印人所崇尚的“金石书卷之气”。古今悬隔,“古质而今妍”,时代不同,审美自然发生了很大变化。
8 t* x5 \  T# _6 ~3 h3 k       今人站在篆刻艺术的立场上去看作为实用之物的古代印章,在大批精美的作品之中,亦或发现与今人审美不合之作,甚至也有粗劣恶俗之品。数百年来,“印宗秦汉”一直是篆刻家所提倡的。初学篆刻,前辈每每教诲后学者从临摹汉印入手,这对于初步掌握篆刻艺术的基本功有很大好处。但由于初学者对篆刻艺术尚未能深入理解,往往会对古印不分良莠而机械地摹仿,这既不利于培养初学者对艺术规律的主动把握,也不利于培养其创作意识。初学者对古印往往盲目崇拜,认为凡是古的都好,不是行成于思,而是不思即行。
/ U6 a) e$ E7 K6 W        早在20世纪30年代,邓散木著《篆刻学》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该书中说道:
' k- f3 V. c! v$ }5 g( T+ c2 s2 |  ^        临古要不为古人所囿。临其神而不临其貌,取其长而不取其短;有似而不似处,有不似而似处,斯为得髓。若一味摹似,求其貌似,则近世铸板之术大行。摄影铸板,百无一失,何贵乎再借刀锲哉?
: V' d/ L; ~. c" W  ?7 Q: X* I        他针对古印的不足之处,修改临刻,做了精彩的示范。
3 s! {& i  r! w. B/ [        我从传世的古代印章中,选出自认为值得讨论的印例进行评说改刻。我沿用了邓散木当年的思路,运用批评的手段,从正反两面去说明篆刻美的规律,目的是使初学篆刻的人,对古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读者可以借鉴其中对古印的分析研究、变化改造的方法,增强对篆刻艺术学习把握的主动性和独立意识,从一开始就注意锻炼学印者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随着时光的延伸,篆刻艺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今天这里所改刻的古印,比70年前邓散木所改刻的古印增加了更多的创作成分,同时也表现出更多的主观色彩。比如,邓先生所修改、临刻的古印,只注意到篆法轻重及章法变化;我的改刻,则对篆法、章法的改变手法更为大胆。此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到古印的斑驳烂铜意味与今天以刀刻石的表现大不相同,要把铸铜凿金的线条质感转化为刀情石趣,并通过刀与石表现出笔意。
8 [; S+ j" N2 q        在评改古印的过程中,我始终持有以下几个立场:
& ~& Y. g, t& \        第一是艺术立场。就是立足于用篆刻艺术美的创造,去改造变化古代印章;用篆刻艺术形式美去取代古代印章制作中的工艺美。例如为了印面形式美的需要,我们可以不顾及篆法的纯粹,巧妙地撷取金文、古玺的篆法入于汉印之中,变化后使之形式统一即可。也可以对古玺印式的作品稍做汉化处理,求得印面的一种特殊意味;为了大章法的需要,可以舍去或增加“印”、“之印”等虚字,也可以减去或增加印面的边框界格,不必去忠实于种种古代印式。总之,为了篆刻艺术的需要,可以上下贯通,左右融合,打破诸多古印的既成印式,解脱明清篆刻的种种戒律,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立足于“艺术”二字。2 M( k1 A' Q+ o% X0 X* w$ q5 r
        第二是印章立场。篆刻是发生和变化在方寸印面上的艺术。印面对篆刻艺术诸多因素的规定性与模铸力是必要的,否则,篆刻将不成为篆刻艺术。如果我们在改造变化古印的过程中失去了印味,就类同于倒洗澡水时将孩子一块倒掉那样愚蠢。我所选出评改的古印是以汉印为主体的,力求保持印章属性的具体化,不过分地破坏汉印的基本特征。汉印的最基本特征是平直排叠、均衡舒和,改刻之印也要努力保持其固有的特色。; t# _- ~- p# B9 g
        第三是当代立场。从当代人的视角去看古人,以当代人的审美去变化、改造古代的实用印章。今天的篆刻创作,从秦汉经典印作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从明清先贤那里得到了许多借鉴。但今日的篆刻早已非复秦汉明清的玺印,例如汉印中一些过于工艺化的手法以及明清印人一味强调的“雅”,便与今日的篆刻创作有着明显的距离感。所谓的“笔墨当随时代”,其实并不应该是为求时代的新意而刻意张扬,时代特点是自然而然地表现,是客观存在而不是靠主观设计,是当代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当代人审美习惯的自然表现。汉代人并没有刻意去标榜时代精神,但汉印中却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地生发于篆刻艺术之中。立足当代去指点千古,取数千年篆刻的历史遗存以为我用,实际上也正是站在历史发展的立场上去研究篆刻。+ f2 H# w7 T5 |) e2 G- t
第四是个性立场。个性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去评改古印,与别人去改造古印的创作思想及具体技法会不尽相同,乃至相去甚远。尽管从宏观上讲,所遵循的艺术创作规律是一致的,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倾向及不同的习惯表现手法,所以个性化是不可避免的,从艺术创作上讲也是非常必要的。个性化虽然可以使创作表现得深刻,但同时也具有片面性、局限性。我所改刻的古印,强烈地表现着我的审美品位及创作习惯,尽管这种个性化的表现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而并非自我作古、向壁虚造,但具体到每一方作品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争议,这一切都是正常的,必然的。2 m+ R# ~; i2 F( X; W' b4 |
        以上所述的艺术立场、印章立场、时代立场以及个性立场,诸方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具体到每一方印例时,又必须具体分析,随缘生发,不可执著于一种思维定式或技法模式。
* p0 O3 {4 I. Z3 c8 t/ M5 Z3 G  c        选印、分析、改刻的过程,其实是对古代篆刻再学习、再认识的过程。在阅读大量古印谱时,无数妙不可言的古代印章常使我深深折服。当然,由于改刻的特定目的,选取改刻对象的标准不是择优而取,而是择其有评改价值的、艺术上不甚完美的作品。在选印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那些以天趣取胜的印章,尽管有的形式上存在着缺陷,但却是不可改动、不可再造的。自然醇古的战国玺印、错落生姿的秦印、奇肆率真的急就凿印,这些看来不甚精美的古印,恰恰是不可修改的,一旦试图将其形式上变得完美,则天趣也就一去不复返。而可改的,是那些工艺性强、力求工致而有缺憾者,是那些有规律可循者,是那些以人工胜而不以天趣胜者,而这一类印则集中在汉印之中。/ Z) Z6 v# y$ N$ r% b
        今天,我们站在艺术创作立场上去陵秦轹汉,这种古人为宾我为主的态度,并非数典蔑祖,相反,这正是对古人精神的继承与弘扬。近代篆刻大家齐白石说:“……其篆刻别有天趣胜人者,惟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之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秦汉印的妙处在于以“天趣胜人”,秦汉人的精神在于“胆敢独造”,这是先辈站在时代的立场上、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对秦汉古印的认识。这种充满独立意识、创造意识的观念,当对从艺者起着警示和启发的作用。
发表于 2006-2-25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古印评改//李刚田

古印评改其实就是李刚田先生的又一次创作.
  y- ~  A! o: z8 V6 S  N7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5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古印评改//李刚田

早在20世纪30年代,邓散木著《篆刻学》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该书中说道:
* }* G. Y8 B9 X4 |! E1 l3 G       临古要不为古人所囿。临其神而不临其貌,取其长而不取其短;有似而不似处,有不似而似处,斯为得髓。若一味摹似,求其貌似,则近世铸板之术大行。摄影铸板,百无一失,何贵乎再借刀锲哉?" o2 W1 D' v& }
----其实书法也是如此,包括很多经典,亦应作如是观。* O1 h5 p' f/ S3 V! t. l( r8 h
临摹是学习,评改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或创作方式。今天在中央台《鉴宝》见到一件何绍基临颜“争座位”,其实就是一种创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