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田追梦
在相识相交的朋友中,我与良曜兄过往甚密,从读电大算起,有了几十年的交谊。良曜兄作为知名的书画家,我常想提笔写写他,但到写时又不知从何处下笔。春节放长假,抽时集中看了几篇别人写他的文章,读后按耐不住,还是想写写我的良曜兄。 良曜兄虽不出身于书香门第,但他外祖父可是个了得的文人,他则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梦想着将来当一名画家。我曾在他的画室见过他多年前给其子画的素描画像,虽说没正规院校的经历,可画出的画还是见功底的。年轻时,他把精力都放在了写字上,从唐楷入手,一路下来,有了一定的名声,我还记得早些年“好乐大酒店”的门匾就是他写的,那时他的字,已有了不错的面目,看到那字就知道是良曜兄的手笔。良曜兄天资聪慧,艺术感觉好,善于吸取历史上书画大家的长处,取法乎上,追本朔流,又关照当下,以唐楷为基础,上索明清、宋元,直至两晋书法,在明清宋元与“二王”书法之中寻找相通相融的东西,既唯美,又讲点划的出处,坚持学书的递进过程。从艺他主张整体把握,局部深入,集中精力攻坚,转益多师,不为一家所囚。从他的字中,可见其受“二王”、张瑞图、王宠、徐渭的影响尤深,也有汉隶、魏碑的笔意。良曜兄说要刻一枚闲章,曰”耕者”,其意甚好。他一直说自己是砚田的耕耘者、追梦人,对待书画艺术一直抱着一种耕者的态度,默默地耕耘着,执着地坚守着,当着一种安身立命的事在做。他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要有板凳需坐十年冷、耐得住寂寞的精神。他是把别人平时休闲娱乐的时间全用在了读书、写字、画画上了,常常在画室一呆就是一整天,身边废弃的作品成堆,这是一种可贵的作为,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所以他在书写创作的过程中,能把古代书画大家的精华融入到了自己的骨子里,参照当代流行书法一些可取的东西,在不断地积累中创新求变,追求着艺术个性的张扬,这对一个书画家来说尤为难得。 近几年良曜兄作画用功甚勤,说少年时画画的兴趣高于写字,是想当画家的,后因担了书协的职务,把画给误了;又说写字写了几十年,笔墨的功力及感觉好,不画画太可惜了;再者有书画同源之说。字写到一定程度画点画,画到一定水平写写字,这可以相互补充。举凡大家、名家书画印乃至可做到“三绝”,如齐白石、吴昌硕等。良曜兄有时让我欣赏他的画,这让我为难,只能从旁观者的角度说点,好与坏不敢随意断评,倒是听画中人说其好了。他目前以画山水为主,有旧式文人画的意蕴,以元人山水画为楷模,吸取黄宾虹、陆俨少等大家的东西,力求做到浑润华滋厚重,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走的是新文人画的路子,假设良曜兄坚持走下去,不惧沟沟坎坎,说不定可以走出一个新天地。 良曜兄善于在多种艺术门类中吸取养分,除阅读书籍经典之外,他喜欢写诗、刻印,养鸟种花,偶尔拿起相机也能拍出很漂亮的照片,喜唱歌,还练太极剑术。他曾对我说,“搞书画艺术,要讲字外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既可陶冶情趣提高素养,又可调剂大脑。平时上课累了,就逗逗鸟弄弄花,写字画画累了,就拿起刀子来刻印,或写点旧体诗,那时就觉得特别轻松快乐。”良曜兄在他的《得一楼诗抄》后记里写道:“我写诗源于写书法,书法作品一般习惯于录古诗,五个字七个字,读起来容易断句。诗抄多了,就想自己试着作诗。”他还说过,“作为一个搞书画的,不能老是写别人的东西,总要写点自己的东西。”有此见地,他从对联入门,慢慢斟酌体会,不断练笔,其古体诗也能写得直白晓畅,清新自然,如其《五十有怀》,“未识风烟已去门,奈何晴雨共云纷。有憎枉费青春日,流谢不输同道人。嗟叹棋行添老态,自嘲言直是童真。问心有愧更无愧,寂寞无为梦浅深。”短短几句,既有过往的回首,又有性情的表白,还有对未来的期待。读良曜兄的诗有一种纯朴自然似有春风拂面的感觉。由良曜兄的诗书画可感到,他对多种艺术门类的涉猎、广泛的吸取,相互影响参悟,尤其是吸古化古,使他的艺术视野超越了地域和时空的局限,加之对生活的深刻体验,让他的创作融入了浓浓的文人气息,这是良曜兄最为看重的,也是我感到最为可喜的。 这些年来,良曜兄耕作于砚田,表现出一种为人自然为艺勤奋的积极状态。其实他挣扎着,骨子里他想做个纯粹的艺术家,但又挣脱不了生活的羁绊,还得为稻粮谋。他一直有潜心为艺的梦想,但现实生活的繁杂常常使他惊醒。要想走入艺术的无为之境,脱“俗”真难,但他从不言弃,一个梦延期续了几十年,可以说占据着他人生的全部。良曜兄是一个有真性情、有个性的书画家。他为人耿直,不依附于人,不重名与利,与人交往,自然坦诚。遇到不平的事,勇于直言,从不诿过于人,为此,他得罪过不少人。但生性如此,虽人过五十,仍然我行我素,执“迷”不悟,作为真心的朋友,只会看着他那较真劲,倒是认为从艺较真倔点也无妨,彼此理解便是了。同时他还是一个很有怜悯心的人,春节前,他养了多年的八哥冻死,为此,他潸然泪下,看到他沮丧的神情,让我也为之感动好久。真男儿也是至刚至柔,良曜兄有此情怀,必定能在为人从艺上有重彩之笔,有上佳的作品问世。 良曜兄始终把人生、从艺看作是一种修炼的过程,在陶冶着性情中追求着艺术的最高境界。把品赏艺术当作生活中的一种调节,一种心灵的修复,不在意名与利的诱惑,默默地耕耘着。他在探索艺术的实践过程中,将艺术生活化,把从书画创作中所获得的快乐传染给他人,让别人感受着他的那份快乐。 记得上电大时,我曾向良曜兄讨过一副字,他写了唐代诗人高适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期自远,可与君共勉。如今字已经不知流落何方,但那份浓浓的情意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对于一个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书画家来说,经过几十年的修炼与摸索,可谓成熟的艺术生命才刚刚开始,有理由相信,良曜兄的艺术天地,会越走越宽广。
徐志刚
201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