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70
- 注册时间
- 2004-6-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188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1998年的中国书坛,最为轰动的莫过于两件事。% a/ \9 u/ D$ W$ r
+ V: p3 k" W! n" N" u
第一件事,2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中国20世纪书法大展”首次展出了毛泽东手书真迹《七律·长征》草书巨幅长卷。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随即向全世界播发了这一消息,并报道了***等中央领导同志参观书展、品味赏析《七律·长征》手迹的盛况。海内外的书法爱好者无不为毛泽东的这幅遗作而振奋,专业报刊上的评介文章相继出台,正如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刘正成先生所言; p( \! o4 x7 ^6 D# J7 B2 B
, ?* D& X6 A$ l4 ~+ Q0 ~1 _1 ?“这件作品在整个展出期间,一直受到最为热烈的瞩目。”. z. K3 e" V! m, U5 I$ v
* O' ^& Y! Y N8 V6 D) w 第二件事,5月29日的《珠海特区报》周末版刊发了一条不足千字的报道——有人指陈由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联合举办的“中国20世纪书法大展”上展出的所谓毛泽东《七律·长征》手迹实为赝品!该文言之凿凿,证据充分。消息一出,舆论哗然。《郑州晚报》、《书法赏评》杂志、《书法报》、《书法导报》、《城市导报》、《长江日报》、《每周文摘》、《羊城晚报》和《河南商报》等近十家媒体纷纷转载或刊发专稿,对此事进行了详细报道。9 P3 T" R7 Q) p7 @: Z4 K: f
c$ Y0 B/ S/ u3 ~5 [ 究竟此次所展《七律·长征》是真品还是赝品,当事双方争论不休,成了至今尚无结论的中国书坛世纪悬案。
. G2 ?, U7 U2 ?8 w
0 k0 u6 m/ v& o3 T/ i 敢于指陈此次书展《七律·长征》手迹为赝品的始作俑者,就是郑州市毛泽东书法研究会的会长唐步田先生。
; h6 j0 x9 t/ X3 U1 l- G) f, d1 C3 y
% v% z" ~9 r, C! D1 M& j4 Z/ v 一年后的今天,唐步田提起赝品之事,情绪仍然很激动8 l( `" y) l% M) k4 T* {4 {/ W
' E6 Z: O/ [6 b- O \* Q: C
3月末的郑州,已是桃红柳绿,在南郊一个极为平常的小院里,记者见到了唐步田先生。2 F" E( R/ p r" t: O
# e2 n1 C7 |) w# a7 O* ^ 虽说“中国20世纪书法大展”已过去年余,但唐先生提起《七律·长征》赝品一事,情绪仍很激动——
) T1 k L( g8 Z2 J/ ~
( r% M( I! L$ {) K/ u “我第一次发现这件赝品是从去年2月23日《书法报》报眼上所刊发的一幅***主席在大展上欣赏此幅作品的新闻照片。照片是斜面,画面不太清楚,但我第一眼就看出‘铁索’二字的章法布局与原作不同,第二个直观感觉是此幅作品的尺寸很大(197*46.5cm),似乎不符合毛泽东的的书写习惯。后来一看该报发表的此次书展的原件就更清楚了,我断定这幅作品属赝品无疑!8 @- W1 ?% d( W0 A5 p
( q5 ~+ S: |! v9 m2 b: a5 Y “为什么说它是赝品呢?你看,这个‘难’字的拐弯,原作写得多有力度,但赝品中写得却很轻飘;‘红军’的‘军’字的一竖你看斜到哪去了!这‘丸’字,毛泽东写完后以重新点了一点儿,但它一下子就拉上来了;再就是这个‘腾’字右部缺了中间一竖,证明书写者缺乏草书的基本知识;这个‘蒙’字他也搞不清楚书写笔画;‘礴’字太软;最可笑的是,这个‘云’字的首横应当从左入笔,但他是从右上方入笔写为撇点的,这根本就不符合草书的基本规则……所以我说它与原作相比没有一笔是对的,也没有一个字是对的。5 n$ ]4 M. w$ E/ C- _: t. O4 F" N
" I( @" V1 y4 }( @6 L( ?
“有人说唐步田真了不得,连这都能看出,称得上是毛体专家!——要真是这样的话,谁都可以做专家了。其实问题简单得很,对毛泽东书法,特别是这首《七律·长征》,就像对我的家人、战友一样,谁要冒充,我一眼就看出来不是!因为太熟悉了,根本用不着仔细研究。3 j ]" W7 q5 S: f, n+ g; ?5 a% [
3 h. L3 m7 ?4 b “至于说我熟,是因为我写得多,我现在当场不看原作来背临,写出来也比这赝品要完善得多,我敢打这个赌!”
5 C) S) q/ |- f9 Y5 S. r' s0 P9 j$ s$ v' ]7 O9 l
唐步田不是在夸海口,今年66岁的他研习毛泽东书法已有整整50年的时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
0 }& ?" _8 n! o" i/ _, i6 ~" M) K9 j" q# t' L/ ~8 r6 s; @: c; u
一位资深的毛泽东书法研究专家和毛体书法家
/ C! h! l0 G' @( h( g3 E. D. y T; i
1933年,唐步田出生于湖南桃源县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受外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唐步田从小就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儿时他多临摹颜(真卿)柳(公权)。1949年,湘西解放,少年的唐步田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的签名,酷爱书法的他一下子便被“毛泽东”这几个字所征服,从此他走上了一条终生追寻毛泽东书法作品的艰难探索之路。
* U0 L5 e8 |! F! a6 d
i. P. b% W" b 由于条件的限制,唐步田在初期所能见到的毛泽东书法作品仅限于“人民日报”等极少几个字。1951年1月,唐步田参军,可供他临摹学习的又多了一份《解放军报》。既便是在战火纷飞的朝鲜(专题,图库)战场上,他也没忘了在坑道里用树枝比划着学习。1958年,唐步田如愿以偿地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有了更多地接触了解毛泽东书法的机会,他开始注意收集毛泽东的书法作品。1963年4月,毕业之后的唐步田几经辗转,落脚到郑州市文化馆工作。3 E; f( {1 ^' b8 V
* U, C; T0 c. f; N, U P0 x 对毛泽东书法作品的喜爱,用唐步田自己的话讲,已经到了一种“痴”的地步。凡能见到的毛泽东书法作品,他都要一丝不苟地临摹,以致到了“夜不能寐”的地步。1963年4月,毛泽东的“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他一口气临了300遍;1967年1月,毛泽东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手迹发表,他连续临摹了400遍;五六十年代公开发表的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蝶恋花·答李淑一》等手迹,临了多少遍,他已记不清了。那些日子,他白天上班,晚上就着小煤油灯习字,第二天起来,两个鼻孔满是油灰,仍乐此不疲。3 V. j, w M3 ]5 q" w& `
$ E- r) p% {+ T# r8 h7 d' c) D& }
在唐老先生的寓所里,记者见到了他精心保存下来的早期的临摹作品,叠在一起,竟有数尺之高。其中书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就有20余册!而唐步田说这些只是习作中极少的一部分,多数作品在1987年的一场意外变故中遗失了。言及于此,唐步田神情黯然。
" b" T9 f1 c# P5 I" t7 l
2 V( F1 l# r: z7 y9 P 唐步田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真迹,是1967年,在原中央警卫团文工队员吴凤君家中——那是毛泽东在1959年1月26日写给吴凤君的一封信。几十年来,为了研究毛泽东书法,他拜访了不少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生活过或收藏有毛泽东手迹的人,包括李银桥之后的卫士长王宇清,毛泽东家的保姆陈玉英,毛泽东的同学周世钊、谢觉哉夫人王定国,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等毛泽东的亲属,以及中央档案馆专门负责保存毛泽东手迹的齐得平、文物出版社负责编辑毛泽东诗词墨迹的白浪、赵铁华等。 T$ s+ e8 y; |* @
" b) |, f% ^( G0 n
作为一个凡人,和他同时代中国的绝大多数老百姓一样,他无缘与毛泽东相见,更无缘观摩毛泽东的创作过程,然而提起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唐步田如数家珍。迄今为止所公开发表的112篇诗词手稿,唐步田均是反复临摹、仔细研究。1971年,在未见到手稿的情况下,他创作了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书法作品,1993年此诗手稿发表,两者相比,章法布局竟非常接近!6 A* f( |* x! \$ d3 R
% [* @; {- z" f4 G
唐步田不仅喜欢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更喜欢毛泽东的诗词文章。他说,年轻时记忆力好,“文革”时期,《毛主席语录》以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著作,均能做到熟练背诵。对于这一点,记者深信不疑——在长达5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年事已高的唐老先生不但思路清晰,还不时地从书柜中准确地翻出各种资料佐证。# A3 _0 _; I; F$ P$ k
, m7 X9 k$ K9 y1 b! y! X
研习毛泽东书法,唐步田可谓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对毛体书法钻研之深在当今国内恐怕能与之相比的无几,然而,知道唐步田的人并不多。有人认为唐步田只会临摹毛泽东书法作品,充其量是个“书奴”,对此,唐步田不以为然,他说,只会临摹,确实是“书奴”,但能运用毛体进行创作,恐怕就不是“书奴”所能做到的。记者对书法艺术见识粗浅,但唐步田创作的不少毛体书法作品,记者以为已不是“以假乱真”几个字可以形容得了的,这些作品分明让人感受到了毛泽东书法纵横捭阖、横空出世的神韵和内涵……% o7 c8 ~# z$ e5 [: q4 H! A
! o6 R/ ?% {, Q/ o- B- W& @ 事实上,近年来唐步田的毛体书法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唐步田在国内已举行过七次书展,每次展出,观众反响都很强烈。正是在去年,由鹰联(香港)集团为在珠海为其举办的首次被称为“唐步田毛体书法展”期间,他向“中国20世纪书法大展”上的毛泽东手迹赝品投下了重磅炸弹。2 \3 n& z6 @/ E7 z) ^
+ A: B E# f. l! G
从毛泽东的一篇篇诗词文章中,从毛泽东的一幅幅书法作品中,唐步田感受到了这位时代巨人的人格魅力,他说:“毛泽东的字,也不知临习了多少遍,但每次学习都有新的收获。后来写着写着,便经常梦见毛主席向我走来,似乎感受到了他老人家的气息,好像笔尖里流出的不是黑色的墨,而是红色的血。”1 H# {# Q' S1 N2 I: [7 n A
3 Y& W7 l! z, Q* L/ }9 _& ~ 正是基于对毛泽东这位世纪伟人的特殊感情,使得唐步田无法容忍对毛泽东手迹的造假行为。一年来,他一直在为“中国20世纪书法大展”中毛泽东《七律·长征》手迹赝品一事奔走呼吁—— G7 i5 F$ E; A9 Z; c9 c4 _
. p- V" R# l' i9 ` 中国书坛世纪悬案的答案在哪里
9 e: d! C8 S. `2 I- i% c/ P
) Z6 ]6 w4 ^- ?( c# ^8 k, {0 S 1998年5月,唐步田指陈“中国20世纪书法大展”所展出毛泽东《七律·长征》手迹为赝品,在中国书坛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对此,此次大展组委会秘书长、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刘正成先生在回答一家杂志社记者提问时说“这幅作品的真实性是毫无疑问的”。据刘讲,这幅作品是1962年4月20日毛泽东为身边的工作人员所写,后这位工作人员将其转赠给一位高级干部。他指责(唐步田)“在没有见到作品原件,不知道收藏者背景的情况下,还是不要轻易说绝对的话为好”。但这位高级干部是谁,有关此作品的详细背景如何,刘未多作解释。
1 H( ?) D" C! i" Y! B1 Y* ^0 `; K5 ^5 `. u2 T, ?& U6 x" T0 S0 q
在海内外颇有影响的《书法导报》和《书法报》分别于1998年11月25日和12月14日以《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发表了刘正成的答记者问。唐步田立即投书予以反驳。两家报社对唐步田的看法均表示赞同,但由于多种原因,稿件至今尚未发表。
3 y( j- t; u/ {7 U ?& z2 i) V U
, l; ]: ^/ |# H1 Z* A9 T 唐步田在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证明此作品为赝品而非真迹:作品尺寸过大,且很多字的写法上与毛泽东书写习惯相悖,缺乏草书基本知识。更为关键的是,据史料记载,1962年4月20日,毛泽东书写了草书《七律·长征》赠与即将离任的卫士长李银桥,《光明日报》很快将此作品发表。后河北省委书记林铁将此作品从李银桥处借走观摹,“文革”中林铁家被抄,此作品遗失,至今尚无着落。唐步田以大量的事例证明“毛泽东从不重复自己,更不可能临摹前作”,但“赝品在总体章法与真迹几乎完全相同,字法也相当接近,这是它得以生存的两个重要条件。”“书法临摹的经验告诉我们,章法字法可以用技术手段获得,然而笔法墨法却是鲜活的生命和流动的血液,是灵魂的话语,是心手相应的功力,这是任何力量和手段也替代不了的。”6 q; }1 Z8 [4 z$ V% H) J
4 p: i2 a: f# E( y( T4 U r/ \" D 事实上,对此次“大展”中《七律·长征》“手迹”真实性表示怀疑的不只唐步田一个人。《青少年书法报》社长兼总编辑何昌贵先生在给唐步田的信中说“在全国各种报刊刊出毛主席手书《七律·长征》诗后,我反复看了很多遍,觉得不是真迹……这次看了苏华的文章(指《珠海特区报》记者所写报道——作者注),您对毛体研究很深入,文中所指出的几点十分有道理”;专门从事毛泽东手迹研究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室副主任吴正裕先生给唐步田寄来了亲笔信认为“书展作品乃仿作,其模仿虽有一定功力,但尚未达到乱真的地步”;自1961年起就专门从事毛泽东、刘少奇手稿保管与研究工作的齐得平先生也表示“从登的照片上看,是有一点问题……我们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与此同时,全国不少书法爱好者也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对此手稿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如上海的钱德意、郑州的刘炜东、合肥的邢振元、江阴的陈信雄等。
$ \# K4 A) j% V j9 f9 @
! r2 q3 k3 g! ]3 B+ ^% ? 为了讨一个“说法”,1998年8月,唐步田又以“郑州市毛泽东书法研究会”的名义致函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档案馆。中央档案馆领导对此事很重视,不久就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班子,具体委派当年保存毛泽东手迹的齐得平先生操办此事。但时至今日已过去三个多月,不知班子是否成立。对此,唐步田自有看法:“中央机关慢点就慢点儿,让下边吵吵吧,吵到相当程度再表态,我想这也不是个坏事儿。”9 N3 M- x: {0 H3 E6 C
: [8 s. H0 ~; N" i 一边是权威的中国书协,一边是一位普通的毛体书法家,唐步田不少朋友好心地劝他不必过分认真,弄不好会惹上官司的。唐步田却不以为然:“说老实话,我心里不但不怯,倒是万马战犹酣!”
- q, J' _- g4 A6 _
4 |7 U) [) Q/ s! l 为什么呢?7 q% l, R5 {6 u/ b& [- d
1 \: h6 q" P, g" ^ Y& h
我们从1998年8月唐步田给《中国书法》杂志社的函中可以找到他对此事紧盯不放的初衷:% q E& `/ R6 E5 W
5 d0 C. N+ n# ~: E “为了维护毛泽东书法艺术的尊严及其真实性和纯洁性,希望本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和对广大读者负责的精神,把已然悖入现代书法史册的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当作切入点,检讨当今书坛不遵循毛泽东为中国书法开辟的道路,不接受毛泽东文艺思想对当今书坛的指导,更不借鉴毛泽东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创作方法等等所造成的书法混乱状态,从而引导和推进中国书法艺术向着康的道路发展。”. v1 Y. G0 i- S2 w: Z' s1 l5 V7 M
7 c$ t/ @7 r- H& x; w/ i" r. J( _
关于发现此次大展《七律·长征》为赝品,有人认为唐步田因此要名声大噪了,可唐步田只淡淡地说:“我一点儿得意的劲儿也没有,我只是想告诉人家一声:你这个字错了。”# D! y: L+ d. p% J0 G' [0 R
* F! x- q& q7 w6 ], i. L" a& }8 k
难道唐步田仅仅想告诉大家这些吗?在与唐老先生的交谈过程中,记者感觉到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唐步田自有自己的观点——
# ~7 r0 }5 I1 [ i5 l# f+ c
3 B: X0 L' [# u* _; Y “中国书法要发展,就必须继承毛泽东的书法艺术”8 Q* S, _# @2 a+ D8 r$ `
8 v4 C- A3 ]5 c$ {/ W “近些年,我对中国书法的现状,包括古典派、新古典派、现代派和学院派等主流派别进行了研究,他们都认为自己能代表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但我认为,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只有毛泽东能代表,因为他已经把中国书法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 ? Y% `) z4 G
6 ?% `8 t# _" M j “首先,他既继承传统,又不泥古。他的一生都在探索,他1912年的作品还很传统,但到他20来岁时的作品已有创新了。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毛泽东把书法艺术与革命实践的结合融入了一个高度完美的境界,直接反映着社会现实。
6 Y. M9 D8 s# C4 }4 I$ U- C& X. T+ w( q
“毛泽东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深。他一辈子只搞了两样——一个是写诗,一个是写字。诗,可以在马背上哼成,字呢,他没有让人代笔的习惯,哪怕一个纸条也要亲自动手,所以书法在他的笔下是信手拈来,自成佳构。他的书法艺术成就是历代书家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如果说,毛泽东的诗词是他革命精神的一种文学形象的话,他的字则是他革命精神的一种书法形象。2 t( B: _8 e, K+ ?
, K2 h# P$ [: |& q* k “毛泽东在红军时代题的字比较少,但抗日战争一开始,他题的就比较多了。就像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的那样,战胜敌人要有拿枪的军队,还要有拿笔的军队。虽然当时在重庆也有爱国书法活动,但是间接的,像毛泽东一样直接用书法来表述的,还没有。他当时的作品像 ‘努力前进,打日本救中国’、‘一切为着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论持久战’等,就是在今天读起来,仍然令人热血沸腾。
2 C0 x0 Q3 D3 r4 W' @1 y: x: b/ A( K/ v6 F5 |6 C7 |) |' ^; ]
“毛泽东的书法实践证明,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惟一源泉,躲到屋里搞拼贴、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你看,去年的抗洪抢险,有很多美术作品对此都有反映,但书法作品没有!有人甚至提出,书法作品是没法反映现实的!我觉得社会生活包括一切,当然包括抗洪抢险。像这么大的事件,却没有书法作品来直接反映,但毛泽东就有。比如1955年3月31日的《长江日报》发表的毛泽东的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Q* X- B2 m' r" p; C' S
) R3 i% ]) b: H" F/ @4 t- Z- o! K “但是毛泽东的书法艺术现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内一家颇有名气的书法报社的图书室竟没有收藏《毛泽东手书选集》(***题写书名、十卷本——作者注);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编的“中国书学丛书”中的《现代中国书法史》,居然没提到毛泽东!为什么没呢?因为他们不喜欢毛泽东的字!为什么不喜欢毛泽东的书法呢?这和每个人的经历有关,不经历旧社会的黑暗,不感受新社会的光明,他们是难以理解毛泽东书法的真正内涵的。
9 j) w( G+ n8 a* A" v
. e7 ~: P( t" X: ? “毛泽东全面继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反映了伟大的革命思想,毛泽东书法不单是属于中国的,它更是属于世界的。他的字写这么好,决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深厚的基础、高深的学养和伟大的胸怀所决定的。我认为,毛泽东把中国书法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书法要想发展,就必须继承毛泽东书法,之后才能追求新发展,否则就没有出路。”5 q; j( q8 ^$ s# }" B9 F
7 h+ s! \# }, \3 t
唐步田的观点并非曲高和寡——早在70年代,已故日本书法文化联合会理事长西川宁先生所著《毛主席书法》一书中就指出“日本的有识之士一致认为,中国的新书法可能由毛主席开创。”
k) |# Q: ?( c) @$ P8 K+ x- H# c" H- F8 p2 N
尾声
; J' H, \5 Z* R
( D# S2 T) S! L: i3 Z 1995年9月,唐步田倡导成立了郑州市毛泽东书法研究会。尽管研究会面临的困难重重,但年逾花甲却精神矍铄的唐步田对此并不悲观,因为他相信,在他的身后,站着一大批和他一样喜爱毛泽东书法艺术的人们。正如他在毛泽东书法研究会筹建方案中所写的:
, a; o1 E4 i2 w5 a! ^, [( H
8 c+ p, N. O& V$ k' r, @ “在毛泽东一生的革命实践活动中,书法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给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厚的书法遗产。毛泽东的各种手迹,反映了他所处的伟大变革时代的精神,表现了他的思想、情感、意志、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及其美学追求和美学理想。毛泽东书法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是近现代书坛的一座无与伦比的高峰。对毛泽东书法进行研究,充分认识其美学价值,了解其创作方法,确立其在中国书法史上应有的地位,这是社会主义书法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需要。”
0 J3 ]* a7 [) G3 s
! d) B! a5 N, t, T: U# j8 k “中国20世纪书法大展”过去已有年余,有关《七律·长征》真品、赝品的争论尚在继续。我们相信,中国书坛的这宗世纪悬案终会有真相大白之时;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毛泽东书法艺术的春天正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