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9893|回复: 2

[分享] 海派书法三家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海派书法三家赏析 ; R% C1 M/ o* a+ K& j/ i% ~' m# y
■郭舒权
  白蕉   白蕉(1907—1969),姓何废而不用,原名馥,字远香,又名治法,字旭如。生于江苏金山,以金山旧属松江,自称云间白蕉,又号白云间,别署有复翁、虚室生、北山公、不入不出翁等甚多。早年赴沪求学,曾鬻书画为生,并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
# Z  \' ~- S4 l# M# L6 k7 B9 s4 v  白蕉先生书法,始学欧、虞,博览众家,后终生游于二王,出入其间,得其神韵,信手挥洒,清丽飘逸,刚劲秀雅,超凡脱俗。早在1940年,白蕉34岁,第一次在上海举办个人书法展,王蘧常先生为此曾作诗赞曰:“三十出名动海陬,钟王各教擅千秋。如何百炼成功后,傲骨难为绕指柔。”
6 K0 {6 y! U, {0 c4 \  白蕉先生为人谦和,治学严谨,在艺术上善于创新。他曾说:“入门是专,学一家一帖,要求惟妙惟肖;出门是博,广泛地吸收你所喜爱的东西,再加上你本身的多方面修养,你的面目就出来了。”白蕉先生书法的独特风格也是循着这条路数走出来的。$ N/ G% e) ~* t! M4 B2 d5 B
  白蕉的艺术成就为二王书风数百年来所罕见者,雅逸之气如高雅的天鹅悠游于艺术的苍穹。就当代来说,似乎还没有人达到他的那种境界。
' }  X+ r/ Z) d. W$ p  白蕉的行书深得魏晋之味,是当代雅逸书风的代表人物。: a& R2 U0 ?+ R: m2 R- S
  说到魏晋之味,先让我们把视线回到一千多年前:中国魏晋人的风格,是从汉代的阔大、朴厚、浑成中蜕化为性情之率真和风度之美,胸襟旷达,如《世说新语》所言,为“形超神越”;魏晋人之精神多为道家庄子精神,重视个性的解放和自由;魏晋人的艺术,多以疏朗、清新、俊逸见长,优游于虚灵,进入纯化之美。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国画、陶渊明的诗歌,都是纯化美的杰出代表。* w; S; T2 i5 Z' j
  再让我们把眼光转过来,看看现代的白蕉的几则逸事。# ^9 i$ }. N6 E5 W
  逸事之一:白蕉写字画画,差不多每夜都要用掉一两杯子的墨,一夜下来,满室龙蛇飞舞。他从小就自立规矩,墨不尽不休息,到老不改。晚年自号为“仇指恩墨废寝忘食人”。曾作诗为:“爱书正与此身仇,半夜三更写未休。长史当年徒握发,云间自愧吐哺周。”
/ U* I  ]0 p; R/ h  逸事之二:白蕉认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他的一则题兰跋语,谓“写字作画,可在酒边,宜在兴中,而必在天下重名之外始佳”。他有一方“有所不为”的闲章,对一些达官贵人的重金以求,不屑一顾。有一同乡爬上青浦伪县长的宝座,上任后要写—份告示,想请有名的书法家来写,润笔从优。白蕉看不起他的为人,听完来意,很爽直地回绝了,一点面子也不给。上海大亨杜月笙,一次做寿,请人拿来一张精致的百寿图纸,要求写寿文,白蕉却把纸丢在一边了事。
  w: `  }- a9 |( X: ?" {  `3 d$ H  逸事之三:白蕉一生命运坎坷,常于.“黑墨白米之间相为短长”。甚至为了好墨而不顾白米。解放前,有一次他正在写字,妻子对他说:“粮食已将尽,巧妇难为无米之餐。”不料他随手写了一首诗:“后乐拳拳只一端,何曾厨下问三餐。试从今日为生计,不写兰花画钓竿。”令人啼笑皆非。& S# m9 |! G# b% w* u4 ~
  看了这几则逸事,我再引用白蕉在《书法十讲》的第一讲中的话,他说:“现在愿诸位在学习书法时注意有三个字:第一个是‘静’字。我常说艺是静中事,不静无艺。我人坐下身子,求其放心,要行所无事。一方面不求速成,不近攻;一方面不欲人道好,不近名。像这样名心即淡,火气全无,自然可造就不同凡响。第二个是‘兴’字。……将来炉火纯青,兴到为之,宜有佳作。第三是‘恒’字。……当年,永禅师47年不下楼,素师退笔成冢,可见他们所下的苦功。又如卧则划背,坐则划地,无非是念兹在此,所以终于成功。”! [1 _4 \8 C' P% {* d" w$ q. q/ [1 N
  从以上的这些谈论,可以发现,白蕉书风的雅逸,来自于他人品、人格的雅逸,来自于他对书画艺术的深刻理解,来自于他洒脱地运用技法来自由地流露旷达且优美的情感。; s6 y, Y6 E. g: w
  白蕉的书法成就很高;其嗜好亦多,可归纳为:“治印、诗、书、画;种兰、烟、酒、茶。”施蛰存先生《木蕉堂法帖跋》中写道:“木蕉堂帖,诸公笔墨,俱自名世,窃以为吾乡复翁尤善,盖其字养在苏米间,气质承魏晋后,故能矫然自别与时流耳。”沙孟海先生见白蕉的题兰长卷后,欣然命笔:“白蕉先生题兰杂稿长卷,行草相间,寝馈山阴,深见功夫,造次颠沛,驰不失范。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 z/ h$ m& z1 {3 }  当人们将白蕉与沈尹默的书法相比较时,我认为,白蕉抓住了王字的神韵,是艺术层次的典范,是得魏晋书风正脉的杰出代表,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艺术性的书法大家。所以,赖少其为白蕉题跋中说:“余观复翁之书出入魏晋,取法隋唐,挥毫如天马行空,飞腾奋发,其利如刀,流急能杀。满如悬弓,穷则箭发。不争一卒之短长,而求阵容之壮阔,潇洒淋漓,可与古人争座位矣……”
. j' }+ s! f$ K0 Q  沈尹默8 E0 p( o& ?- J3 U2 |7 W, n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斋名秋明书屋,浙江湖州人,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大教授、北平大学校长;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工诗词书法,尤以正行草书擅名于世。其著作有《历代名家书法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法书管窥》及后人为之编辑的《沈尹默论书丛稿》和《沈尹默法书集》等。$ m8 D1 V4 I: \/ y* h2 r
  沈尹默书法源自唐碑《醴泉铭》和褚遂良、苏东坡、米芾、范成大、文征明诸家,而能融诸家于一炉,自成面目。
* F0 m/ P% i# p; D  有人将其书经历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从13岁到30岁。早期帖学时期,从黄自元《醴泉铭》入手,后改学叶蔗田刻《耕霞馆帖》,再后遇陈独秀,评其字“其俗在骨”,受到震动,开始钻研碑学,“重新学起’。第二阶段,从30岁到48岁,“一意临学北碑”,始觉腕下力足,—洗媚俗。第三阶段,48岁到51岁,由北碑转向晋唐,从米芾经由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等上溯“二王”,初步形成个人风格。第四阶段,51岁到88岁,进入人书俱老阶段。此时期他的书法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社会上影响广泛。
. }, P6 |: _# x4 _. ~5 l  据沈尹默《学书丛话》自述,他在中青年时期也曾学过北碑,以洗刷他过去作品中的俗媚习气。但沈尹默的书法成就主要还是体现在帖学之中。于右任偶尔于废纸篓捡得其淡墨所写《兰亭集序》,惊为古人书,乃嘱其精裱成手卷,由吴湖帆、章士钊等不少名人加跋,一时传为墨林佳话。
& T3 ?8 U3 Y5 W1 B7 Y, e5 ~  沈尹默对书坛的功绩主要有三大点。第一点,在碑学之风笼罩整个民国书坛之际,力倡帖学,扭转了碑学一支独秀的局面,开始了碑帖并举、共同繁荣的新阶段。碑学自清朝阮元、包世臣、邓石如、康有为等人的大力倡导,到民国时已达到高潮,形成了“三尺之童,十室之邑,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的格局,碑学达到了空前牢固的地位。然而,碑帖两大艺术风貌,各有其优势,碑学兴盛的背后潜伏着两个隐患,极不利于中国书法的百花齐放。隐患之一是“凡碑皆好”;隐患之二是无视帖学的长处和成就。这就形成了碑学—边倒的倾向。凡事凡物,极必反,当唐、宋、元、明至清代,帖学长期占领书坛的统治地位时,碑学挺身抗衡,到民国又至于极端,几乎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而当碑学大行其道之际,沈尹默等人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就打出“二王”的旗号,赢得众多书家的响应,构成一个不自觉的“二王”派,以雄厚的实力与碑学派并驾齐驱。由于他力主帖学,犹如一声春雷炸响于消沉的帖学天空,并涌现出了一批尚帖的书法佼佼者,如马公愚、潘伯鹰、白蕉、叶恭绰、马叙伦、王钝根、邓散木等书法家。沈尹默作为尚帖书法家中的一员,为繁荣书法艺术而身体力行,功不可没。
/ e+ c/ h* W5 t5 N3 {1 Y2 \* ], s+ B  沈尹默的第二个功劳,是对笔法的研究。笔法作为书艺中的关键环节,历来纠缠不清,而沈尹默对这个问题花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探讨研究。他得到米芾七帖照片和王献之《中秋帖》、王殉《伯远帖》以及日本所藏王羲之《丧乱》、《孔侍中》等帖榻本的照片,观看了大量唐宋以来法书手迹,对之进行了深入研习,乃撰写了有关笔法的研究心得,影响了众多的后学者。
5 `7 V) q! M$ _) s. k. E" d7 w5 N  沈尹默的功德之三,是倡建专业组织,大力普及书法教育。在沈尹默等书画家的倡议下,1960年,上海成立了上海中国画院;1961年,又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沈尹默被推举为主任委员,并凝聚了一大批书法方面卓有成就者。研究会成立伊始,即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了第一期书法学习班;以后,又与上海市青年宫联合举办了书法篆刻学习班,学员达400人,最小的仅14岁。沈尹默不顾年老体弱,亲临教室现场示范挥毫讲解,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扬光大不遗余力。同时,沈尹默的书法独具特色,入于古人而自出新意,又以行书的清健秀润、结体紧敛和用笔精致为大众所喜爱,被初学者所追随。当今的许多书坛骨干,多曾受惠于沈尹默的书论书艺。至1965年,上海在举办展览倡导书法教育及其他书法活动方面的兴旺繁荣,在全国首屈一指成为一面旗帜。其中,沈尹默的功劳尤其显著。6 N  `6 h8 Q+ V& Y
  王蘧常$ l/ A" H! x: t: L7 Q9 E. Q* ~
  王蘧常(1900—1989),浙江嘉兴人,小名铁弥陀,字瑗仲,生前为复旦大学教授。王蘧常的父亲是位善书者,曾在日记中写道:“谱谓吾族为右军将军(王羲之)后,常引以为荣。又慕其书,有摹《兰亭》、《黄庭》百本之豪言,铁儿(王蘧常)生三日矣,观其手指纤长,他日宜若能书,或可继余志。考今岁实右军生后—千六百五十二年,拟为其治一印,说‘后右军若干年生’。”王蘧常不负厚望,以一介书生,满身清气,开章草新体,而前无古人,高标独立,雄踞书坛,被誉为“诗句江南,大仲次仲;书名天下,前王后王”。“前王”指晋代书法大师王羲之;“后王”则指当代书坛的王蘧常。日本书道中人对他的书法也有相似的说法:“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这是日本《书道》杂志发表文章中的评价。
8 @/ O2 V" z1 O  中国是一个书法大国,书法艺术最普及,除了文盲,人人都会写字,一张宣纸,一支毛笔,谁也不陌生。而中国的书法自古就有文人的介入,文化和个性一注入书法,宣纸和毛笔便有了生命和灵性。而人的学问、修养、禀赋有深浅、高低的区别,千变万化,有了三教九流,便有了三教九流的审美情趣,便有了雅俗之分,便有了大师与名家之分。在回眸20世纪的百年风云中,能与历代历朝书法精英并肩同坐书法大师交椅的,我以为有吴昌硕、于右任、康有为、沈曾植、弘一、齐白石、林散之,还包括性情淡远而学问艰深的书法大师——王蘧常先生。8 S% W4 ^2 K# r$ X1 S: z
  王蘧常书法以章草名世。其书熔正、草、隶、篆为一炉,演化出自己独特的章草风格。7 |, u# p% {5 ~* }( b' n  K& ~$ b8 b
  谈起章草,擅长的高手屈指可数,元朝有赵子昂、邓文原;明代有宋克;清末有沈曾植,也就是王蘧常的老师;当代则就要数“章草天下第一手”王蘧常了。赵子昂、邓文原、宋克以写帖的笔法写章草,属婀娜多姿、秀丽妍媚一路;而王蘧常用碑的笔法写章草,方正浑厚,遒劲挺健,点画奇崛,拙而多姿,结体古趣盎然,气格高远,“一拳打破古来今”,与古人不同,与今人亦不同。观其书法:线条于森茂铁画中盘曲伸展,如龙蛇虬结于古松之林,劲险古朴,且沉稳安详;章草的拨挑笔画在他的作品中被驯服成含蓄平远的收笔,似挑非挑,于“似与不似之间”更增添了几分回味的情趣。所以,有人评王蘧常的章草“意在秦汉三代,不落唐后人一笔”,是一种很高的赞誉,也是非常有见地的评语,又是确如其分的肯定。
$ p. a7 z" A; O5 Q  王蘧常也曾受到康有为的指点。书法大师康有为曾说:“夫艺事,惟气息最难。”王蘧常的章草格调高古,独步书坛。他活着的时候不搞文化包装,也不搞舆论炒作,一切随其自然。他离开了人世,这些年来,人世间对他的评价却越来越隆,也越来越发现其久远的艺术价值,历史真是一位公正的艺术鉴赏家。% c1 W6 L5 E3 d3 {0 X: E  a! Q
" [7 X* h, f+ m, J! e% G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 M9 {. _, V, X! R/ a/ N3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_  x& X% y, @# U) o" t* ~

5 t5 H" ^' Q( U! J海派书家吴昌硕手札(沙孟海追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蕉得魏晋风流之致;沈尹默功力深后,格局略显局促;王蘧常集章草之大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