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朝花夕拾

[讯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卢禹舜 月印万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成立座谈会发言纪要

  张华胜(浙江画院院长):工笔画在浙江是历史渊源很悠久的一个画种,两宋时期更是达到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解放以后,在历届各大美术展览上,很多获奖作品便是以工笔画形式参展的作品,由此可见,工笔画在当代美术展览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浙江的工笔画界人才辈出,出了许多大家,但一直以来却缺少相应的学术机构。根据中国工笔画在我省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但缺少相应组织的现状,响应许多知名专家的呼吁和要求,审视浙江在全国工笔画发展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浙江画院与各方面交流探讨,反复论证,认为目前我院有条件出面为浙江工笔画创作的发展走出关键的一步——提出成立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的构想。这得到了省文联的重视和支持,得到了社会乃至全国的支持。今天我们在这里将要成立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研究所得以成立是老一辈工笔画家责任心、事业心,他们一贯的无私的推动,是各级领导对文化事业的理解与切实的帮助,也是在座的画家朋友们、理论界的老师们热情的关注与积极的参与。

  作为画院的下属专业机构,将以简约的组织形式和讲实求效的方式,团结、组织我省重要工笔画家和全国工笔画探索前沿的画家、理论家来共同进行工笔画的创作和学术研究。这势必会推动当代中国工笔画创作的新发展,势必会提高中国画艺术的新发展,从而发扬光大自南宋以来中国工笔画在浙江形成的优秀传统,提升浙江画院的学术地位和全国的影响力,为我省的文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蒋建东(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很高兴看到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的成立。在这样一个关注工笔画发展、与工笔画研究息息相关的学术机构成立的同时,我们也希望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能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和浙江工笔画创作为宗旨,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的同时,积极完善国内外艺术家交流的平台,开展高水平的工笔画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当代工笔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为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美术大省做出自己的贡献。

  

  梁平波(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画院名誉院长):首先能参加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的成立大会感到非常高兴,应该说这是我们浙江美术界在画种发展上的一个新举措。刚才蒋建东同志讲了中国的工笔画在浙江是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很长的历史和很好的基础。中国的工笔画通过优美的线条和特定形式,创造了属于东方的艺术形式。

  去年,我有幸到日本参加交流访问。日本东京美术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座谈会上阐述了中国工笔画在日本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他讲到,在日本的国画教学体系中,学生临摹的典范都是中国的工笔画,比如像《韩熙载夜宴图》等。他也由衷地钦佩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工笔画艺术。

  在当代,工笔画已成为一个独特的画种展现在画坛上。现在每年的工笔画大展,我们看到的工笔画除了中国传统的工笔画,加上了西方的外来的元素,包括技法、色彩等,使工笔画焕发了新的青春。在美术的园地里面,像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画种,而且有悠久的历史,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得我们在新的创作时期展望出新的前景,成立一个这样的研究所很有必要。这个研究所集中了一批专家,所长是我们的张伟民同志。我想现在有这么多的老先生和这么多的老专家支持着研究所,浙江的工笔画研究肯定能走在全国的前列。但现在工笔画也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传统的我们要继承,新的元素我们要融会,怎么把它们结合得更好,使它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所以这个课题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碰到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中间不断地研究。特别是浙江的经济发展,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整个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作为一个美术的大省,我们省政府也非常重视。作为我们画院,内部有这样一个研究所就要集中更多的工笔画画家,让大家一起来研究,使得我们工笔画研究所成为名副其实的真正的研究工笔画、能够推陈出新的一个机构。所以我们这个研究所不光是一个工笔画家聚集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大家能相互取长补短探讨一些问题。再次祝贺工笔画研究所能够取得好的成绩。祝福各位领导、老师新春愉快,合家幸福!

  

  田宇原(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浙江是一个传统底蕴非常深厚的文化大省,这也集中体现在浙江文化艺术事业在全国范围内所占的巨大比重上。今天,我们又非常高兴地看到浙江文化艺术事业的一支新军——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异军突起般地成立了。研究所的成立对推动浙江文化大省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浙江省文化厅也希望研究所成立之后,不仅在学术方面上有所成就,更能在团结画家、艺术创作上有所建树。

  现今的艺术发展离不开艺术市场的培育,我们也祝愿研究所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与浙江的艺术市场形成良性互动,为推动浙江文化艺术事业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张浩(浙江省政协常委、省美协副主席):首先,我代表浙江省美协祝贺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的成立。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的成立,对美术界是一件大喜事。

  工笔画研究所在艺术创作中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集中体现在艺术创作中,更明显地表现在理论学术的构建上。作为一个因工笔画的发展应运而生的研究机构,我们有理由相信,研究所的成立对于浙江的中国画乃至中国的美术界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十年来,中国工笔画以迅猛的发展势头凌驾在各大展览上,从事工笔画研究创作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在一些权威性的展览里,我们不难看出工笔画作品的质量和数量正在不断提高,已超过了水墨画。特别是在九届、十届美展中,工笔画作品得奖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也印证了其后庞大的创作队伍。这样优秀的创作队伍和艺术作品,为我们研究所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资源。

  这些年来,综观中国工笔画的探索和创新,我感觉工笔画迈出的步伐都要比写意画早,并且这一特征表现在色彩和造型的发展上尤其明显。大步前进的同时,我们也就有了更多的经验可以总结,艺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作、与时总结的过程。今天,有了这样一个专业的研究机构,有计划地去研究总结工笔画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就更有必要引导工笔画向着一个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不断进步。

  研究所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依托浙江画院,方方面面完善工笔画的发展。研究机构的发展还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所的持续运作。作为浙江美术家的联合团体,我们浙江美协也会积极配合工笔画研究所的需要,为推动浙江工笔画的发展共同努力。

  

  金鉴才(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我认为,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浙江文化事业的发展,会使浙江工笔画的发展走向历史发展的又一高峰。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门类的工笔画在历史上创造过辉煌的成果。明清以后,由于对元代文人画的误解,使得工笔画的创作相对削弱。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假若不把中国工笔画领域重新开拓起来的话,对中国绘画的认识还是存在问题。

  这几年,在花鸟画协会举办的展览中可以看到,工笔画的创作群体还是有一定实力的,但也存在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艺术市场的发展,带动艺术门类的多元化。由一元转向多元,有好的地方,势必也存在负面作用。

  如果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能很好地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我们相信对于浙江中国画,不只是工笔画,都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我们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也愿意为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的工作尽绵薄之力。

  

  冯运榆(浙江省人物画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兼职副秘书长):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的成立是国画界又一繁荣发展的标志。研究所的成立可以凝聚更多的工笔画创作精英,为推动建设浙江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我希望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能与浙江人物画研究会共同发展,共同为浙江中国画的发展做出贡献。

  

  顾生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20多年来,在全国复兴发展工笔画的热潮推动下,浙江工笔画始终站在潮流的前列,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一系列美术展览中,工笔画的创作数量逐步增多,质量不断提高,风格也愈来愈多样化。此外,还培育了一支富有活力的工笔画创作队伍。可以说,目前浙江的工笔画和意笔画已达到了并驾齐驱的局面。

  我们常说工笔画是一条寂寞艰辛却又充满无限希望之路,今天希望已愈来愈贴近我们了。植根于民族土壤之中,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曲高和众的工笔画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下已进一步显示其生命力。目前中国画正面临着如何民族化和现代化的问题,对民族传统的再发现,大力开掘传统遗产中对今天有用的东西,是走向民族化、现代化和个性化的重要环节。工笔人物画有着极为丰富精湛的遗产,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前西方近现代绘画以及和中国工笔画有不少贴近和相同之处的东方艺术大量涌入,也为工笔画创新提供了借鉴。只要大家都有振兴中国工笔画的历史使命感,立足传统、面向世界、广采博取、勇于探索,工笔画高峰的形成为期是不会太远的。

  

  宋忠元(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在绘画史上,浙江历代不乏大师,有着很好的人文底蕴。在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浙江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过去由浙江美术学院老一辈教育家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中国画的教学体系,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上世纪80年代山水画守住笔墨基本功,大胆吸取西方某些观念和形式,开拓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同样坚持面向生活,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吸收西方的长处,我认为工笔画更可以发挥色彩的视觉效果,在表现形式上更丰富,表现的题材和语言更广泛。今天能够得到有关领导部门特别的重视和支持很不容易。画家应该克服浮躁心态,潜心研究,为工笔画发展做出努力。

  我认为工笔画与意笔画两种表现形式结合起来,更可以发挥色彩的视觉效果,在表现形式上更丰富,表现的题材和语言更广泛。今天能够得到有关领导部门特别的重视和支持很不容易。画家应该克服浮躁心态,潜心研究,为浙江工笔画的发展做出努力。

  

  徐启雄(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期待已久的浙江省建国以来第一个工笔画研究所今天终于成立了。同时,值得高兴的是,在座的像顾生岳老师、宋忠元老师以及美院的从事工笔画教育的老师为浙江工笔画人才的培养做出的努力现如今已经开花结果。

  在历届全国美展上,工笔画的成绩非常突出。2000年,全国搞了一个新世纪工笔画大展。当时我担当评委会主任,印象最深的是,评选的作品在统计展品得奖情况时,除了北京之外,浙江是得奖最多的一个。

  有了成绩,更应该谦虚。我们希望浙江的工笔画研究所能团结更多的画家创作研究,让我们浙江的工笔画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大的发展。

  

  杜曼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刚才各位老师以及在座领导都对浙江工笔画的历史、成就等方方面面讲了自己的见解。以我的体会,这个组织成立真的不容易,我已经等了几十年了。我搞工笔画创作到现在都50年了。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成立了工笔画研究所,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研究问题,探讨问题。浙江的国画在全国很有影响,但外界对浙江工笔画的发展情况了解甚少。以前,浙江参加北京的工笔画展览时,北京工笔画协会的秘书长就盛赞浙江的工笔画是全国最好的。既然浙江有这样的实力,我们就应该将浙江的工笔画带出去展览。今天看到浙江工笔画研究所的成立,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何水法(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中国画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两宋,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都达到了高峰。有人讲工笔画是意笔画的基础,是缺乏对中国画深入的研究,是不对的。

  研究所的成立,让我们有条件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做一些开创性的工作。现如今,工笔画的创作发展要远远高于意笔画,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重视创新的多了,重视传统的研究少了;创作尺幅大的多了,注重境界的拓展少了;制作的多了,笔墨的表现少了。我认为,工笔画还是一个注重“写”的创作。

  浙江有非常辉煌的历史,也有非常专业的创作队伍。因此,我们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助更好的平台,多方面吸收,打造浙江工笔画,更好地创新发展浙江国画。

  

  张伟民(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所长):参与研究所成立的每一位老师,就他们个人而言,在学术业绩上都已有骄人的成就。为什么他们在辛勤教学、创作之余还无私地参与工笔画机构的创建——一句话“薪火传承”。是期望中国画的艺术事业代代相传,是希望浙江的工笔画艺术事业能承继南宋中国画艺术,并在当代发挥更绚丽的光彩,把浙江的工笔画创作推向全国。这是以艺术为己任,是旨在以历史的角度来审时度势才能拥有的无私大局观。

  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机构很小,级别很低,但皆是开放性的。只要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即可以跨地区(现在研究所首批邀请的骨干力量涵盖:京津、江浙沪五个地区);只要有利于学术研究,即可以跨行业(现在有学校、画院、协会和艺术研究机构)——以最小的机构,尽可能地发挥最大的能量,尽可能地融合全国工笔画探索前沿中坚精英。

  现在研究所的人员组成为三个层面:由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和画院的主要领导组成顾问的主体,他们是把握研究方向的智慧的宝库,是工笔画事业的精神支撑点;其中是由在当代中国画坛很有影响的中青年画家、理论家为主体组成的艺术委员会。他们既在学术上有代表性,同时又是研究所学术活动的工作实体,首批邀请14位委员。这是研究所不同于一般画会、协会的地方之一。其三,则是更广泛的中青代从事工笔画创作的专业人士。他们都很年轻,很有作为;他们是未来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是最具有创作潜质,最有朝气的一代;也是研究所未来工作的主要对象与工作主体。成立大会之后,研究所将与他们广泛接触,共同商议,把这项事业搞起来。

  老中青结合,院内外结合,省内外结合,同心协力,才能真正将这项事业发展起来。今天当我们围坐在一起之时,正是我们事业发展的良好开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顾震岩 莲塘清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水法 春菜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卢辅圣 绿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忠元 姑苏老太肖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戴宏海 战友——宋庆龄与邓颖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形尚意 工而能妙
小议工笔画的“写意”
■毛建波  
  “工笔”作为一个绘画术语,出现于清代。此前的画史,或名之曰“细画”、“工画”,或用描述性的词语指代。顾名思义,工笔画是以“工”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画画体。相对于以简练概括的笔墨描绘物象意态神韵的写意画而言,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以工细的刻画“尽其精微”,作品呈现为工整、工细与工丽的画风。
  中国工笔画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探寻它的源头,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的帛画,在历经了唐五代、两宋的辉煌与繁荣之后,随着文人画的日益繁盛,以工细见长的工笔画受到文人的轻视,工笔画创作领域虽代有才人,而整体的衰微无以挽回。直至20世纪,工笔画才呈现复苏之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笔画发展迅猛,不仅表现为工笔画家队伍庞大,还表现在历届美术大展上工笔作品为数众多,而且每每赢得大奖。更重要的是,工笔画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于当今画坛。它已突破传统成法样式的束缚,广取博收,充实自身。在审美取向、绘画技法、工具材料诸方面,均已发生可喜的变化。

  但在工笔画创作繁华的背后,也不能忽视潜存的危机:对“工笔”概念的误读,引发了对“工”和“形”的过度追求,导致了工笔画作品“意”的苍白,“神”的缺失。那些没有了画家思想的投入,没有了作品内涵的深刻,一味求工、刻意写实的工笔画作品,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板”、“刻”、“俗”的窠臼而难以自拔。清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云“画有士人之画,有作家之画。士人之画妙而不必求工,作家之画工而未必尽妙。故与其工而不妙,不若妙而不工。”可见即便在文人画占主流之时,士人(文人)画与作家(画工)画的分野,也并不在绘画语言是“写意”抑或“工笔”,而在于“妙”与“不妙”,也就是绘画中的内涵意蕴,才是决定高下的标准。倘若现代工笔画一味在制作上下功夫,求工求细,难免“读数尺便倦”,离中国绘画的本质精神远矣。

  工笔语体的崛起与中兴,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与社会需求。20世纪初,康有为等人正是有感于中国画的不写实,对工笔画进行了肯定和推崇,并对其进行了理论铺垫,在工笔画与西方写实绘画之间找到了共同点,将工笔画作为复兴中国画的利器,从而达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目的。20世纪中叶倡导艺术表现现实生活,更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画的写实性。今天,西方写实主义的造型原则已经被人们普遍了解和掌握。所以在工笔画的学习中,片面地把工笔画的工致细腻理解为自然主义的描摹,往往追求形象的惟妙惟肖,将造型能力发挥到极致,导致中国画自身特色的弱化与本质的偏离。

  殊不知,中国画从来就不是以写实为终极目标的。中国画历来反对“逼真”、“貌似神离”,《文心雕龙·神思》篇有云:“物以貌求,心以理应”,中国画的“应物象形”,如果仅仅局限于“貌求”肯定是片面的,还需要“心以理应”。写意,是中国画的根本特点,虽然“工笔”较之“写意”更注重形似,但是决非西方自然主义的写实,不可能也不必像西方古典绘画那样对物象进行逼真的描绘。

  进而言之,工笔画与写意画只是语体上的不同,而在状物言情上是相一致的。换言之,工笔画也应该是“写意”的,即应借物抒情,在作品中承载画家的意趣,表现出作者的人品学养、才情思想,在画面中营造情景交融、意兴充实的诗意。清恽寿平《南田画跋》“画秋海棠,不难于绰约妖冶可怜之态,而难于矫拔有挺立意,惟能挺立,而绰约妖冶以为容,斯可以况美人之贞而极丽者”,绰约妖冶可怜之“态”易描,矫拔挺立之“意”难得。故工笔画不仅要工于形,工于笔,更要迁想妙得,工于意,工于情。故赵孟頫、钱选、陈洪绶、恽南田的工笔之作,较之同时代的写意之作,毫不逊色。而现时期的工笔画家,一方面固然需继承和拓展工笔画技法,另一方面,也是至为关键的,是要重拾传统工笔画的精髓,关爱自然生命,与此相谐相和,在严谨细致的描绘中见出生动隽永的情态和意境。唯有此,工笔画界才能少一点匠气之作,多一些重形尚意、工而能妙的佳作。

  丁亥瑞月于养正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问题 着眼发展
写在“南北工笔对话艺术展暨系列学术活动”前面

■乔 笙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表现方式,但文人画兴起后,工笔画长期处于一个被贬低、被排斥的地位,清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有“画有士人之画,有作家之画。士人之画妙而不必求工,作家之画工而未必尽妙。故与其工而不妙,不若妙而不工。”但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中国工笔画开始受到越来越多艺术家的重视。而从近20来中国画发展的历程看,工笔画更成为最富生机、发展最迅猛的画种。在当前中国画的展览和市场上,工笔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独立的学术价值,成为中国画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现代工笔画在技法层面上的学术取向,大致二分为“借古开今”和“纳洋兴中”。“借古开今”者,是以继承传统特别是宋画的传统工笔画技法,在形式上强调一种古人的气息;“纳洋兴中”者,主要以西方写实绘画的观念与方法来改造工笔画,强调空间或光影,试图使其产生新的面貌。同时,还有借鉴现代构成、强化肌理制作的尝试,近年来,又有画家从日本引进岩彩。可以说,当代不少优秀工笔画家是通过技法上独到的表现而体现出他们积极的探索意义。同时,现代工笔画在技法上的探索也不可争辩地有着积极的学术价值。问题是,投机者简单地将优秀工笔画家艺术地位的确立与他们独到的绘画技法对应起来,并进而发展成工笔画创作中迷恋技法乃至“炫技”的现象。

  具体来说, “借古开今”者,往往沉溺于旧有的形式技法、旧有的题材之中,技术的习惯定势使大多数画家的画风表现出形式语言的一致性和技术手法的单一性。而更为糟糕的是,他们的技术语言既不能还原古人的精神面貌,又难以传今日之精神气质,结果只是东挪西借古人的形式语言的“伪古画”;而“纳洋兴中”者,往往生吞活剥西方绘画的形式,而弃中国工笔画的美感而不顾。他们在技法取向要么在时间上与现代割裂,要么在空间上与本土分离,结果就是 “伪洋画”的泛滥。以至于无法从本土的当下的文化脉络中探询工笔画的发展,无法使其承载现代生活的信息与意义,从而成为为形式而形式的工笔画,只能在形式技法与材料上不断地花样翻新。

  由于画家主观个性和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当代工笔画坛弥漫着一股甜俗、纤细、软弱之风,这是当代工笔画最为让人担心的。而另一方面,我们在展览上却看见工笔画出现“大、细、满”。但这所谓的“大”,是尺寸越来越大;所谓“细”,是制作越来越细;所谓“满”,是画面越来越满。它与精神无关,只是一味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只是空洞与僵硬的表现形式本身而已。至于在艺术市场上受到追捧的工笔画,往往笔头越来越细巧,色彩越来越艳俗,缺乏一种活力,缺少一种底蕴,给人以庸俗的商业美感经验。但不少画家为了市场,意气风发地投入到这样的形式旋涡当中。官方展览与民间市场的双重推动,使得当代工笔画陷入到形式的泥沼之中而难以自拔,不少作品走向了空洞与无聊。

  工笔画要不要精神?工笔画在当下的精神指向是什么?尤其是在意识形态变迁和审美追求转换的今天如何获得更大发展,这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时代要求工笔画的艺术语言要积极地向现代形式语言转型,要能承载起现代的生活,要能传达现代视觉形象和时代精神,这是当下工笔画发展的当务之急。

  没有精神的形式,只能是一种空洞的形式。没有精神追求的工笔画是没有生命力的,是行之不远的。当代工笔画家们需要有鲜明的主体意识,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各种营养,重铸民族审美的自信,真诚地关注生活,创造性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从当前创作的某些泥沼中突围出来,创造出具备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特质的优秀作品来,展示当下工笔画家的才情面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赞 出于幽谷 迁于乔木——蔡元培 林风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