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4109|回复: 16

[原创] 浅谈魏晋书法的文化生态――王羲之《兰亭序》书写用笔、用纸、坐姿、执笔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3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内容摘要:本文以冯承素神龙本《兰亭序》的用笔、用纸分析为切入口,从现有的考古材料、美术史料以及相关专业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入手,分析魏晋时期我国书法创作的文化生态,推想魏晋时期人们书法创作的基本坐姿、执笔方法,对当今的书法创作和书法观念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论文的内容具有较大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 f3 N) j; k8 R8 u$ \关鍵词:魏晋书法  文化生态   《兰亭序》
  q1 U6 H0 w5 ~: Z" p* P蚕茧纸   鼠须笔   坐姿   执笔' G. n  r- n% p

3 A( T; A+ I* B/ n7 S
浅谈魏晋书法的文化生态
――王羲之《兰亭序》书写用笔、用纸、坐姿、执笔分析
高伟
魏晋时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觉醒和自觉的时代,伴随着文字的隶化楷化的定型,笔法的日益丰富与人们对汉字视觉形象的不懈追求,王羲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的全面成熟,书法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峰诞生了。魏晋时代是孕育契机,造就英雄,造就天才的时代。
* b  r9 D0 r7 Y& I  j( O2 Q- p历史上的所有的艺术经典,是一座座无法再造和复制的高峰,后人难以企及,只能仰止,这是因为世移时变,后人已缺乏了当时创作者的文化生态,而这些文化生态是无可再造的。( s& H  J; z* S+ y0 ^0 y# M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称王右军。有书圣美誉。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庾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时经父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早年又从卫夫人处学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王羲之又善于转益多师,广闻博取、探源明理。他曾自述: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蹇腾之势,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撅,不折而用转,所谓一榻灌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南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对后世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其妻郗氏也工书,有七子,王献之最知名。
王羲之传世书法作品主要有:
( ^' r0 G' l# a4 N6 |1<<乐毅论>>2<<黄庭经>> 3<<快雪时晴帖>> ; q+ m! c4 Y8 x6 k: a
4<<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帖》二帖连为一纸,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 ^' T- B9 K0 l
5<<丧乱帖>>:《丧乱帖》与《二谢帖》、《得示帖》三帖连为一纸。
% S" t* T* R- z, A4 C1 _6<<十七帖>>7<<行穰帖>> 8<<姨母帖>>9<<七月都下二帖>> " f& L$ L/ G& o
10<<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5 |! |0 T+ p) c$ C& b# f. Y* q11<<平安帖>>:《平安帖》与《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8 P, y7 Q, J- N$ ], \9 d
12<<兰亭序>>:宋赵构《翰墨志》载: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献之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修禊(一种祭祀活动)时,为大家诗集写的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其中字二十字,各不雷同,酒醒后,又写了上百遍,都不及当时所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行书第一。《兰亭序》真迹已佚,今传世的均为摹本,以冯承素神龙本最为知名。 % Y+ v; n2 u9 z$ X& |; E- X7 L
从传世王羲之摹本的角度分析,《兰亭序》作为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以其文辞和书法的双绝,列为王羲之书法的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最经典的作品,这是无可争议的,而在诸多的王羲之《兰亭序》临本、摹本、刻本中,以冯承素神龙本最为知名,也最为接近原貌,这也是学术界的共识,冯承素神龙本可说是下真迹一等。因此我们只要通过对冯承素神龙本的研究,利用一些古文献的记载,再加上现代考古的一些新材料,就可以较为接近王羲之书法书写时的文化生态原貌,还原王羲之书写时的状态,对当今的书法学习和创作有参考的价值。" A7 z6 ~: o) ]* ^  c
何为文化生态,即作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如家学、师从、交游、世风、写作时的笔墨纸砚、坐姿、家具、握笔的方法等等。
( p/ n) O4 N$ v, n/ ?# |6 {* |后人学兰序的人很多,但各人的收获是不同的,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南唐李后主曾说:“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迈。欧阳修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僒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犷。徐浩得其熟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失于狂。独献之俱得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桑世昌《兰亭考》卷五)
$ E* _& n/ ?; S0 X; H& `李煜是亡国之君,但确是中国历史上的词赋和书画高手,其见解非同一般,在他看来,对王羲之书法继承最好的是王献之,为什么,我认为只有王献之的文化生态和王羲之最为接近,但即便如此,王献之也无法替代和超越王羲之,因为王羲之独特的性格经历和学书之路别人是无法复制和替代的,王献之可以继承王羲之的家传笔法,但王羲之的独特风度和胸襟,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是无人能替代的。今人书法学二王一路的很多,但就书法成就而言,能达到清代王文治水平的已寥寥无几了,为什么?因为当今的文化生态和魏晋时期比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就是和清末民初比也已经相差甚远,为什么,因为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活的物态化的凝固物,它首先是中国哲学思想陶冶的产物,其次才是技巧上的训练。而现在学习书法的路子刚好相反,因为毛笔实用功能的废止,代之以硬笔的传统,近来甚之是键盘的传统。而接受传统文化的传统,自从上世纪初科举废止以来,随着西式学堂的兴起,私塾的消失,阅读经典的传统已丧失将尽,因此随着中国书法最后的几位大师的离去,如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等,中国书法水平的总体衰落是必然的事,在不久之后,传统的书法艺术也可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 p8 Y/ w3 U/ M% V
王羲之时代的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的文化生态内容暂且先不谈,下面重点从王羲之的《兰亭序》的用笔、用纸、坐姿、握笔四方面来谈一谈。8 a9 e$ g4 v9 W: ~
' t5 x; \9 e2 _) h3 h- I4 }% o2 K
《兰亭序》的书写用笔分析。( i5 @. d  P  O
赵构《翰墨志》载是鼠须笔,魏晋时的笔如何,我们可从考古的情况略知一二。
7 N7 D$ |" @+ |9 D( x我国古代的笔就是毛笔,它究竟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什么时候,目前还没有比较确切的定论。不过在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彩绘陶器,上面所绘的图案,清晰流畅,粗细得宜,色彩和水份饱和,这不是用一般竹木削成的笔所能表现出来的,而必须用蓄水多,柔软而有弹性的裹束起来的毛才能做到的。毛笔的雏形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在战国时,人们对于笔的称呼不一,楚称,吴称不律,燕称,秦统一六国后,才统一称为
* u- e* g9 Z, i! E古代有蒙恬造笔的传说。蒙恬,秦名将,公元前223年他奉命南下伐楚,途经中山(今 安微宣城地区),见山兔毛长适于制笔,遂命工匠制造了一批改良的笔,世称蒙恬笔。司马迁《史记》中载:蒙将军拨中山之毫,始皇封之城,世遂有名。所以管城也就成了笔的别名了。说明这时的毛笔已经基本定型,并有了装饰。* j7 v7 L7 g3 O2 E
图一+ o* r0 a9 _/ w1 n0 d1 A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毛笔,当是湖南,河南出土的战国时期毛笔。笔管竹制,髹以漆汁,用麻丝把兔箭毛包裹在竹轩的外周,形成笔头,笔锋坚而挺。1954年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的一座战国墓中 出土的一支毛笔,笔身套在一支小竹管内,笔杆竹制长18.5厘米,径0.4厘米,笔毛长2.5厘米,是极佳 的野兔箭毛所制,极宜书写简牍。据制笔的老技工观察,认为毛笔是用上好的兔箭毫做成的,做法与现在的有些不同,不是笔毛插在笔杆内,而是将笔毛围在杆的一端,然后用丝线缠住,外面涂漆。与笔放在一起的还有铜削、竹片、小竹筒三件,据推测,可能是当时写字的整套工具。竹片的作用相当于后世的纸,铜削是刮削竹片用的,小竹筒可能是贮墨一类物质的。
4 A# E* B& A7 t3 S0 V% R% i) q图二4 x2 h) H$ K8 n$ w6 @1 v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支毛笔,其形制和战国笔大致相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良。该笔在竹管的端部凿成腔,以纳笔头。整枝毛笔纳入一个和毛笔等长的细竹筒中,竹筒中间的二侧,镂有8.5厘米的长方形空糟,以便取用毛笔,竹筒髹以黑漆,并绘有朱色线条。+ r5 p4 T0 ]' {; H
另外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东海县温泉镇尹湾西汉墓出土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s, E4 L: U8 B
1993年2月份东海县温泉镇尹湾西汉墓出土4 S6 i8 u0 C: |! E3 k+ `
在甘肃武威磨咀子一座东汉中期墓中出土的一支笔,笔芯出锋用的是黑紫色的硬毛,外面覆盖着一层较软的黄裼色的毛,正和《古今注》的说法相同。
. J9 O7 ]( ~( D! }- l# k两汉时期的毛笔,继承了战国及秦的遗制,笔的粗细、长短都差不多。东汉人蔡邕在他的的《笔赋》中,对当时毛笔的形制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描述:“惟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兔,性精亟以悍,体遄迅以骋步。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形调抟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文中对毛笔的笔杆、笔毫及缠束方法都有详细的说明,考古所发现的实物与这一记载也基本相似。
8 E; {: R, }  i2 F' p5 D魏晋时期,随着制笔工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对制笔进行总结的著述,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笔经》及“韦诞制笔法”。三国时有魏国人韦诞,字仲将,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有文才,善辞章,并以制笔和墨闻名当时,他所制之笔,人称韦诞笔,著有《笔经》一卷留世。贾思勰 在《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韦诞的制笔方法:先次以铁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将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令极圆, 讫痛颉之,以所整羊毛中为笔柱,复用毫青衣羊毛使中心齐,亦使平均,育颉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宁小不大,笔之大要也。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韦诞的制笔方法,同时也反映出魏晋时制笔的过程和特色。
% O& d! U7 }0 x: H% M# r唐时,安徽的宣州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这里所产的毛笔,称为“宣笔”。宣笔以兔毫为原料,精选劲挺毫毛,称为紫毫。这种笔,精致绝伦,在选料及制作技艺上都有着极高的水平。当时最为流行是锋短形如鸡距的“鸡距笔”,毫芒犀利劲健,如剑如戟,使书写者的笔力得以施展。现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的中国唐笔,就多为这种类型的,有斑竹管、斑竹管镶象牙、金管象牙等,工料精致,极为讲究。6 ^7 b! N0 ]( j
到了宋代,宣州制笔名工辈出。制笔技术不断提高,宣笔声誉日隆。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新式的毛笔散卓笔,“卓”,高,长之义,这种笔逐渐趋向软熟、散毫、虚锋,改变了晋代以前的旧制。散卓笔“无心”,显然不是兼毫,可能是单用羊毫制成的较软的长锋笔。过去的笔则用较硬的笔毫,如兔毫、鹿毫作心,仅以羊毛作副,由于兔毫偏硬,在书写楷书、行书时还可以,但作草书时就不适应了。在这方面无心散卓笔却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散卓笔在宋代颇为流行,有专家研究认为,无心散卓笔的出现与适应桌椅上悬肘悬腕书写的需要有密切关系,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 ( {' u, q# J% i& q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出一点结论,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基本属于无心散卓笔的形制,属于软毫系列,而汉魏晋人的笔属于硬毫系列,而且属于有心笔,笔头不长,而有心笔的“心”如何,据我推测,早期用麻丝把兔箭毛包裹在竹杆的外周,早期是竹杆,后来笔头纳入竹管的端部腔中,这时可能是丝麻等填充物,再后来是其它的硬毛 ,然后形成宋代的无心散卓笔的形制。9 }- k  x+ l) g8 c
我们现在观察魏晋时期的一些书法作品,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笔画分叉现象及贼毫的出现,这是由当时的硬毫有心笔的特性产生的。如:《兰亭序》中的“岁”的竖笔、“群”的“羊”的竖笔,“毕”的横折的竖笔,“觞”的左“角”横折的竖笔,“同”的第一竖,“死”的横钩,均出现分叉的空心之笔,究其原因,是因为魏晋的有心笔聚锋能力较差,经常出现叉锋现象,如图三
 楼主| 发表于 2007-3-13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贼毫的出现,如“惠风和畅”的“畅”的左“申”中的分叉,“年”的第二横的收笔的分叉,“殊”的右“朱”第二横回收的出锋等,“所”的第一横收笔的分叉等,均说明这种笔的聚锋能力差,当然在某种情况下,又能偶然达到一定的笔墨效果,如竖笔的分叉空心之笔,在《兰亭序》中可以说是很有规律。 - P; f5 u( k; J# U0 G
4 G) ]0 T0 k- a9 F9 u
如图五
5 U. {6 V4 }  R" G+ H: s3 ]5 }- j+ \  N& c5 V
《兰亭序》的书写用纸分析& a. L9 @  [& R3 h

- J. `7 E2 @' ~* O# t冯承素摹本。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2 U& h. P* [( E( l$ W- C1 {# G% h
宋赵构《翰墨志》载:王羲之作《兰亭序》用的是蚕茧纸。' q4 t0 f& t  v. n. n5 I

1 F! z# W- C9 w, Y造纸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一般认为,早在1800多年前,造纸术的发明家蔡伦即使用树肤(即树皮)、麻头(麻屑)、敞布(破布)、破鱼网等为原料制成“蔡侯纸’,于公元105年献给东汉和帝,受到高度赞扬。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 C. B4 B) Y% `- H2 ?7 ?4 N4 d- W3 G1 V3 W) S- K) u; [
其实,纸的发明,要远远比这早。考古所见最早的纸,是1957年西安灞桥出土的西汉纸,称为“灞桥纸”。1973年出土的甘肃居延纸、1978年陕西扶风出土的“中颜纸”、1993年出土的新疆罗布泊纸,均为西汉纸。西汉的造纸大都是麻质一类,到了东汉,稻草、树皮、藤等均已用于造纸,纸已经达到“平滑如砥”的水平。蔡侯纸是因其原料便宜、制法易行、质地坚韧而名世。! G5 m+ x3 m" t; }
& G) c( G- Q7 L) _$ U7 g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树皮。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史料记载,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叶,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故用于纺织应是更晚一些的事了。另外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构皮(即楮皮),对枸皮纸曾有“楮先生”之称。 , L6 B) A  X" M, }  f3 F0 s2 b) G- s
" K$ u& h0 ^! _- v
在纸出现之前,战国时就有生丝织成的“帛”。单根生丝织物为“缯”,双根为“缣”,“绢”为更粗的生丝织成。据出土资料,在殷周古墓中就发现丝帛的残迹,可见那个时候的丝织技术就相当发达。但明确提及丝帛用于书画,还是在春秋时期。《墨子·天志中篇》如实记载:“书之竹帛,镂之金石。”当时,丝帛是为贵族书写及绘画之用,民间则仍用竹简。9 g2 A, G6 n9 i1 a5 F/ }8 \

5 k6 p2 }( {& f3 m7 E) `汉代虽发明了纸张,但是还有“贵缣帛,贱纸张”的传统。用丝帛和纸张,有一点必须说明,丝帛必施胶浆,否则书写时会洇。直接从槽中抄出,未经过处理的纸,也是会洇的,自古就有“生绡”、“生纸”之称。而“熟纸”则是经过“砑光、拖浆、填粉、加蜡、施胶”处理过的成品,必“虚柔滑净”。从古人的墨迹中可见,用的纸完全不洇,或只有一点点洇,笔迹顺滑流畅。古人是不时兴用“生纸”书写的,生纸用来葬礼祭祀,直到明代才用于书画。
# n! k3 i& I: k0 L  q' w# c# p: F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5世纪)纸的品种、产量、质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纸原料来源更广。史书上曾论及到这时期一些与原料有关的纸种名称,如写经用的白麻纸和黄麻纸,枸皮做的皮纸,藤类纤维做的剡藤纸,桑皮做的桑根纸,稻草做的草纸等。由此看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麻、枸皮、桑皮、藤纤维、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纸原料。
* j% T; q+ W, n. a  K
, y* J$ O3 S6 x9 S3 R% W8 r     史书上还有提到有关蚕茧纸、苔纸、发笺纸、侧理纸等名词,那么是否当时曾用青苔、毛发等造纸呢?有专家认为,根据这类纤维的特性来看,认为不大可能,毛发极少纤维结合力,成纸强度很低,不宜单独用来造纸,至于蚕茧纸和发笺纸之说很可能是一种象形名词,白净、细密的麻纤维纸表面形似蚕茧,可能就称其为蚕茧纸。假如在纸浆中加入少许着色的长纤维或毛发,给人以披发的感觉,故而可能就称其为发笺纸,形似青苔并且显绿色花纹者可能谓之苔纸,当然这只是一种推论,尚需送一步考据。 + p4 D' e# ], v

: I- u5 b4 `$ r8 U+ z- [; D   我国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造纸业也进入一个昌盛时期,纸的品种不断增加,生产出许多名纸及大量艺术珍品。造纸原料以树皮使用最广。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栈香树皮的记载。藤纤维也广为使用,但到晚唐时期,由于野藤大量被砍伐,有无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应求,藤纸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6 E$ |+ S( @3 k1 S+ i

6 X! p. c8 z# x5 s, ]* X+ X《兰亭序》已葬入昭陵。好在魏晋书法有墨迹传世。我们先看王珣的《伯远帖》。
3 [, i; l1 O- C
. L" @" u( ?2 w$ r7 p) }王珣《伯远帖》是被乾隆皇帝封为“三希”之中的惟一真迹,也是王珣惟一的墨迹真本。9 {; f. P, c* i7 {
6 y/ Q7 C# f) B
王珣(350-401年),字元琳,小字法护,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氏三世均以能书见称于世。王珣从家学,亦擅长书法。传世墨迹极少,宋《宣和书谱》著录有二件,草书《三月帖》和行书《伯远帖》,今仅存《伯远帖》孤本。. f0 j! a' D; d$ Y5 F* m: O/ Y8 y
) {! Z9 r1 W' k8 ?* j
《伯远帖》是一封信函,纵25.1厘米,横17.2厘米,凡5行47字。从质地、用笔到书风,都反映出东晋的时代特色。帖书用麻纸,为早期的书法用纸。笔是有心硬毫笔,点划直书时极劲健,转折处又多锋棱,因毫少且硬,还常出现开叉的枯锋飞白和“贼毫”细丝,显示出典型的早期毛笔书写特征。  i5 W& L- w2 R$ w

, A: e4 Q; C6 w# z3 q: }王珣《伯远帖》图六' P; l. h, S8 C% g3 }

( |: c( p2 I# F《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日本学者内藤干吉称: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此帖曾为日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杨守敬首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墨迹印刷品的传入,则在1934年以后。
9 j/ p& f% W8 s5 t. z- N+ P
4 B) H4 w* G# i0 V* u图七:王羲之《丧乱帖》行草,摹本,白麻纸。纵28.7厘米。8行,62字。日本皇室藏。' Z* V4 ]$ k8 S5 B
" H4 K. Q7 v' }- W& a3 `
据史料记载,由于造纸工艺所限,晋和晋以前的纸,一般都不大。现存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高七寸一分,《中秋帖》高八寸四分,《兰亭序》的各种版本高都在七寸半。晋纸长亦不过一尺半,只有缣帛才狭长,如宋人摹东晋顾恺之的《列女图》就是画于狭长的缣帛。
! a, N9 w# Z' k* d
6 ]% O! m7 F$ \" ?图八:《列女图》(故宫博物院藏,宋人摹本)《列女图》绢本
6 u5 s0 r* Z: e$ M% d8 H3 w
$ A# r" S% ~% o# M+ T到唐代,纸仍是晋尺寸,但造纸的工艺可将纸加长,类似狭长缣帛,呈卷状。唐末至宋,除狭长纸外,还流行小张“笺纸”,这跟大量印书有关,宋时方将“笺”装订成“册”。享有盛名的“薛涛笺”、“澄心堂纸”,就是唐末女诗人薛涛和宋代李后主分别制作的笺纸。到元代,才有大型纸张问世。/ S3 r/ i1 h# W( r5 |0 |( c

5 Z7 _- X8 h) q- I1 {6 u* B东晋末年,朝延曾下令:“古者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以黄纸代之。”
- i7 c4 o; c; q3 U7 U8 h# L  这“黄纸”是什么纸呢?史载晋代葛洪将黄檗汁浸染麻纸,能有效地防止虫蛀。唐代有一种名贵的“硬黄”纸,较厚,施以蜡,“莹澈透明”,“以蒙物,无不纤毫毕见者,大都施之魏晋钟、索、右军诸迹”,也专门用来写经。“硬黄”,顾名思义,“硬”是指质地,“黄”是指颜色。其纸质非常厚实牢固,具有韧性。据古人言,硬黄纸“长二尺一寸七分,阔七寸六分,重六钱五分”,可见其纸之厚重。我们现在看到的唐人王字摹本,皆用硬黄纸所摹,宋人亦继续如此。
1 O, c! R3 `# R$ S* F5 p3 f* F
: _! A3 G& d& K2 @: P, Z& |  硬黄纸是用麻所制,麻是我国造纸的最早、最普遍的用料。晋代普遍还有茧纸、苔纸、侧理纸等。茧纸是因纸质像蚕茧外壳而故名,较厚,很像如今的“高丽纸”;纹理纵横斜侧的侧理纸亦以此为名,均属麻纸;苔纸亦是麻纸别称。0 a8 v  E/ T1 N1 S  j- [: Q  r

4 H: B) u+ \& o3 t9 ?, Y由此可以推知,原本《兰亭序》是写在较厚的白麻纸上的,这种纸应该属于熟纸,渗化效果不好。
& H7 E( d/ T6 u9 G9 a9 p' b, p6 y; R1 f
还有一个佐证:西晋陆机的《平复帖》,被公认为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其用纸也为麻纸。
) V+ ]/ g# Y' c3 C' G2 P3 O7 T4 j6 S* ~7 P* k
陆机(261-303),字士衡。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 L  {1 r" R4 k4 q* W% }- w- |. U& {6 @8 Z; t' C/ i
《平复帖》。章草。纸本。纵23.8厘米,横20.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6 q3 A4 o1 z% ]* a& j% [

5 G2 _/ ]- n& R2 j  [8 d《平复帖》图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3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晋人书写的坐姿与执笔姿势分析$ ]5 }# Y5 r0 }/ x+ J* F
" }" f' b- W. ]3 |! Q' ^- k4 ~  a
《史记集解》曰:坐,跪也,表明古人是跪着坐的。“跪坐”的标准姿势是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也许是文字的抽象所使然,“ ”(女)字的构形与“跪坐”有别,其臀部悬起不着脚跟,似为虚坐。
, L+ j0 x, G8 R+ A0 D- C' h9 z, P9 e
8 N. @4 y5 u  A* |4 u2 Y/ N5 z先民常见的坐姿还有“单膝跪坐”、“蹲居”、“立坐”、“箕踞”以及“盘坐”等。“单膝跪坐”即一膝立起,一膝跪地,跪地一侧的臀部贴于脚跟上。“蹲居”即双脚落地,两腿弯曲,臀部不着地。“立坐”即双脚落地,两膝立起,臀部着地。“箕踞”即两腿分开,微屈其膝,臀部着地,有如簸箕。“盘坐”即交胫(盘腿),臀部着地。
& i& z2 L( \. R/ k- A9 G" c0 ^$ a( ~0 ^$ m7 U9 I
这些坐姿中,箕踞最舒适,蹲居次之,跪坐则最不舒适。如果没有跪坐的习惯,坐不了多久,便会双腿发麻,难以忍受。
: o/ n, s9 @6 v  }) O* U  M& N' f) @# B! Z. S; m
古人很讲究坐姿,《礼记·曲礼上》云:坐毋箕。《弟子规》亦云:勿箕踞。在传统文化中,箕踞被认为是非常失礼的,蹲居也不礼貌,而令人难受的跪坐却被视为文明的举止。为何如此呢?有学者解释说,古人的下衣不全,跪坐可以防止下体露出。
$ U& I% X3 Y6 g4 X2 w- R) I% g" C" Y% I" _% G5 M: {
晋人的坐姿,我们可从《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看出。1961年在南京西善桥地区的南朝墓室中出土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图中的荣启期是春秋时代的名士,他与七贤有共同之处,故被画在一起。
2 \% Z1 \1 t' t3 h6 P6 X: Z$ W
# u, u/ H  u. a5 F4 n图十' L/ G& c+ M* X
- e1 `3 o3 v, i
另外中唐时期时孙位的<<高逸图>>,也有明确描绘。
% ]8 v4 c& \  H( e1 j" D9 ]" |" s" R: a/ K: q
孙位,一名遇,会稽人,自号会稽山人,唐未杰出的人物画家。《高逸图》是一幅彩色绢本的人物画,最早见于《宣和画谱》。据近人研究,现存的《高逸图》所绘内容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第一个人物是山涛,第二个手执如意作舞的人物王戎,第三个人物是捧杯纵酒的刘伶,第四个人物是手执尾尘的阮籍,因是残本,尚缺嵇康、向秀、阮咸等人物。反映了这些人孤高傲世,寄情田园,不随流俗的哲学思想。" [+ E8 ^1 \6 f% w7 `! ^+ d! X, Y
" w4 v9 _, \- @
唐孙位高逸图十一
( a* t. U1 I& a# y" v1 H3 l# q! p
( a9 N  p# Q  `9 P6 W中国家具史的专家认为,战国至两汉时期则是早期古典家具的第一个兴盛期,出现了配以屏风、握帐的矮式床、榻和筵席,以及与之相应的几、案等共同组成的席地起居家具的基本格局。到了唐、五代、西夏和宋辽时期,由原先席地而坐的筵席等矮式家具逐渐过渡为垂足而坐的桌、椅、凳、墩等高座家具,自此高座家具成为唐五代西夏宋以后乃至明清的主要家具陈设形式。
, `9 s: p+ T" E: |8 ]6 I- o6 j0 W/ m
; H- R7 s. h: h3 c. n% V如图十二    传王维作  伏生授经图   绢本设色纵25.4厘米横44.7厘米
* s: t) Y( B1 D$ `8 D; r/ `
7 i# d, U9 S1 A; |! y(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5 o* R3 Z: a1 f2 a, L& F7 |

2 U6 Y' H. e8 e; O  @9 ^1 J孙位高逸图十一
! k! I+ G' s, m; n" M3 x' s# p$ [, e$ Z: i4 l3 q  t
中国家具史的专家认为,战国至两汉时期则是早期古典家具的第一个兴盛期,出现了配以屏风、握帐的矮式床、榻和筵席,以及与之相应的几、案等共同组成的席地起居家具的基本格局。到了唐、五代、西夏和宋辽时期,由原先席地而坐的筵席等矮式家具逐渐过渡为垂足而坐的桌、椅、凳、墩等高座家具,自此高座家具成为唐五代西夏宋以后乃至明清的主要家具陈设形式。
0 i( Q) l3 g# A$ Z1 A, Z  a! g# h9 u5 U) @1 b: p% J7 Q
如图十二    传王维作  伏生授经图   绢本设色纵25.4厘米横44.7厘米5 e9 d) H" {* ]- g! K
( a: Q4 T7 \/ e# {( p& T
(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4 w; X. \0 g% T* z) N+ e6 j- n
& _+ L) k; A* M8 J$ A+ l
伏生,济南人,原为秦博士。汉文帝为求能治《尚书》之人而发现了伏生,当时他年已九十余,老不能行,故使晁错往受,得二十八篇,即《今文尚书》。此图画伏生在讲授典籍的情景。图中的伏生形象清矍苍老,手持书卷,席地而坐,似正在认真讲授。其神情专注而和蔼。线描手法高超,敷色清雅。此图现存日本,是否为王维真迹,尚有争论。但清楚画出几案的高低。) ?% f4 g; ~1 x+ e  b8 K
  
5 {+ b" l! E8 K, }+ ?1 ~
# O$ P# x. W/ {图十三  五代 王齐翰《勘书图》 绢本设色 纵28.4厘米 横65.7厘米    南京大学藏  - e0 E; ~0 [3 l3 p+ p
& d+ z4 J- c/ T# p
王齐翰, 建康人(今南京), 仕南唐画院为翰林待诏, 擅画人物、山水、道释。《勘书图》描绘文士勘书之暇挑耳自娱情景。画中文士白衣长髯, 袒胸赤足, 一手扶椅, 一手挑耳, 微闭左目, 复翘脚趾, 状甚惬意。其身后为三叠屏风, 上绘青绿山水, 屏风前设长案, 置古箱卷册等物, 身前为一画几, 陈列笔砚简编等物。另有一黑衣童子侍立。画几稍高,但和宋代比,属于中等。
1 N. c6 T' D; Y8 J2 [- E7 Q8 j; Y$ d% [" V# O! d
图十四  宋 佚名《蕉荫击球图》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2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d$ @$ ~8 A. h6 h8 I3 _
1 Y2 m% k' _+ L+ Q5 o9 G# J% L
此图原载《宋人名流集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苏汉臣作。古人中有见戏必题曰苏汉臣作,正像见牛必戴嵩、见马必题韩之类。故今改作无名氏。桌子高度已和现今相似。' p1 ^  L6 U  N. e! ?0 N8 d! ^+ p

- u' t' U& v, V$ {9 i图十五   宋 马远《西园雅集图》   绢本淡设色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9 v! L5 C$ }* B
% H! h; ?! b4 m2 ]/ T, }宋代有很多绘画世家,其中最为出名的恐怕要属山西的马家。元佑元年(1086年),苏轼兄弟、黄庭坚、李公麟、米芾、蔡肇等十六位名士,于驸马王诜宅邸西园集会。马远据此所绘,长卷共分四段。此为其中一段,写米芾挥毫作书,诸文友或立或坐,凝神围观。桌子高度已和现今相似。
  g4 @2 B8 {1 `8 T6 ]( U# @! D& a. O
1958年湖南长沙市金盆岭九号墓出土西晋永宁二年(302年)的对书俑,瓷质高17.3厘米,底板长15.8厘米,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俑胎灰白,青绿色釉开片,多已剥落。两俑相对跪坐。中间为一长方形尖脚案,上饰斜方格纹。案的一端置一长方形书箱,中间有笔架,可平放笔三枝,俑手中握一枝,笔架上留有两枝。两俑均戴高冠,帽带系于下颔,脑后有笄。圆脸,大眼,合嘴,若有所思。身著尖领长袍,一俑左手持长方形版,似为简牍,右手执笔作书写状。另一俑相对跪坐,双手捧案,前置册,后置六边形物,顶住对方俑手中之简牍,以便作书。两俑相靠紧密,似有所语。; F" Y6 \% {( {$ [

% y8 }) i, x& R& N! T永宁二年已是西晋的末年,第二年东晋的王羲之就出生了。西晋的瓷俑证明了西晋时或西晋之前人们可能的书写姿势,那么东晋呢?我们世世代代仰慕的王羲之,是否也是如西晋瓷俑那样的书写姿势呢? 王羲之的书论中没提及,同时代的书家亦未提及。为什么不需要提及,只有一种不须提及的解释,即当时的书写姿势人人皆知,是一种常态。
! H7 A0 C3 l) ^+ a% n1 P9 f- y8 I
" ?  F6 Y! @* B6 P- w- B2 c. z% W5 f6 V6 Y
图十六    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对书俑。" N, P9 s5 R% W- V4 S! E, A8 n9 A) U5 O

  \2 V2 a- @* E( R/ G3 D" ^! K那么我想这种情况在同期的绘画中是否也有反映?我确信一定会有的,翻了一下《中国美术全集》果然就发现有许多例证:如宋摹北齐《校书图》(图十七):图中(图十七—1)一大床榻上坐了4个人,属文人学者,在校书。当时的书不是装订成册的,而是论“卷”的。榻上的校书者姿态不一:其中一人左手拿纸,右手执笔,正在书写,姿势如同西晋瓷俑;一人右手执笔作休息状,左手持纸伸平远看,像是欣赏自己的书作。7 Z  V# O9 I; L. `/ A

: E6 ^: n3 y$ A! H3 ?. f6 l7 [画右(图十七—2)还有一人则坐于平交椅,右手持笔,左手拉着纸下方,纸上方由侍者双手抻着。 北齐《校书图》与西晋瓷俑的书写方式如出一辙。! i1 G& A* i: ?! C; f' e

6 r- j# F% k1 [图十七――1# e: a* p6 n1 k: f8 z
4 J: V7 ~/ z1 B) J5 n* T3 m, c
从同期的家具看,当时的几案都很矮,几乎与床榻齐平。孙晓云女士认为:如将纸放于几案上悬臂书写,视觉与手要有二三尺之遥,是无法写当时的细腻小字的。若整个手臂放置几案上,好比人将头凑近至脚面,这显然是一个杂技动作,恐羲、献前贤不至于如此狼狈。8 K9 v/ l( b# I; }
' S: X2 o  [1 s3 L$ j6 ]
 从西晋到北齐,其间近三百年,这正是书法所处的巅峰期,正是王字一统天下的时期。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贤》图、《列女传》等,都如实反映出当时“席地而坐”的生活状态。- ^" a7 ~" @  g8 Y/ G: v# Y
+ @/ e  F, Y" j, [5 J& g
《女史箴图》(图十八)中,画有一站立女史,左手拿纸,右手执笔书写。古人说的“倚马立就”大概就是这样的。孙晓云女士于是断言,王羲之的书法是如《女史箴图》中女官司站着书写或如北齐《校书图》中坐在矮床沿上由书僮拿着纸或自己拿纸书写的。当然这种可能是有的,但我认为还有以下二种情况。
2 K+ `2 H6 Q6 E/ P  B' u" Y0 r
( b: ]7 W; @8 z9 A第三种情况是像王维 〈〈伏生授经图〉〉中那样在床上放一个矮书几“跪坐” “箕踞”而书,这也应该作为一种常态,孙晓云女士在<<书法有法>>一书中强调前面第一、第二种书写方式,我认为是不够全面的。第四种情况是面壁而书,特别是写长幅作品的时候。8 h% c" t& ^% t2 k5 B9 s

# \+ b3 s* ?5 ]9 }4 ^+ A3 @2 y. N图十八  《女史箴图》
1 z3 f& R" t0 U7 X% ^5 a4 T2 \
; X7 }7 w6 F9 J' _5 ]" Y如何执笔,我们人人皆知,所有书法初级教程、字帖的第一页,都画有右手执笔的姿势图。写字的人如同拿筷子一样熟悉它。 但是随着书写与研究的深入,我又有点怀疑惑了。
) V4 B! D' \* F0 g' H唐代书家韩方明把执笔法归纳为五种:& R0 u3 J: H' B2 Q/ |7 U
' |0 J! H8 h- v. |# R
一、“执管”。“双指包管,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撅讦送,‘亦日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这便是我们最熟悉的那种执笔法。朝上的食指像高昂的“鹅头”,王羲之爱鹅的传说,实际上是源于此。食、中指“双苞”的这种执笔法早已被现代书家奉为“经典”。其实这种执笔法应该产生于宋代,在高桌椅产生以后。7 ]2 O* x4 ]. g& t

, H1 t3 z$ q! _' |& N. l图十九
' a: X% m- e3 e7 l5 Q0 C6 w+ D
0 z# Q: t8 n/ m另有一种“单苞”(下图1)法,与前者不同的是,仅用拇、食、中三指执笔,拇指在笔杆左侧,食指在笔杆右侧,指间相聚,看上去,拇指与食指之间呈一狭长空隙,故也称之为“凤眼”。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拿钢笔、铅笔的方法。韩氏谓以此作书“力不足而无神气”。从古人的图像分析,我认为这种执笔法更接近魏晋人的执笔法,据说苏轼作书就是以拇指与食指二指为主的“单苞”法。本人现在也尝试用这种握笔法,发现在笔的使转上似乎更灵活些。这种执笔法在图十六、图十七、图二十、图二三、图二五、图三一等中可见端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3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的执笔方法到底如何,我也找了一些古人的绘画资料,但因为这些图像本身在清晰度上有问题,以及画家的的模糊处理,一下子还难以下很肯定的结论,但是大致的轮廓还是可以勾勒的,根据现有的图象分析,我认为古人的执笔因为坐姿的不同,执笔是相当灵活的,并没有很刻板定一的执笔法,当然有一种常用的执笔法,就是以三个手指(大拇指、食指、中指)斜撮笔杆,如下图。和我们现在拿铅笔和拿筷子的动作略有相似之处。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大家可以从我提供的图像中自己去揣摩分析。下面我可以提供一些图像线索。- G/ U4 m' J# A9 g' e
( v) l4 X! d9 [7 s3 L8 c
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对书俑。见图十六 8 R3 m% c5 I' V/ _8 \: f

9 Y9 e/ a0 i, r+ b- d+ Y* x. K! I) K
, U0 o. I) x/ h6 m4 X《女史箴图》东晋 顾恺之 唐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349厘米英国伦敦博物馆藏     图二十《女史箴图》(局部)
; M5 B) w& _2 b: A% V: F4 d% \* M' b& p
北齐《校书图》 绢本设色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F4 w' T. f' k$ F
1 u1 F/ [$ I6 _9 s6 y* k9 ]0 I
图二一  北齐《校书图》(局部)3 G( k) |6 U$ }3 a7 t  |
8 d2 P( u; I% M* \, J# K
甘肃安西榆林窟第二十五窟北壁《弥勒经变》唐代壁画,一人在树下写经 
1 a& E7 A4 s7 U' P, I9 t' V$ x1 j( K, ^
图二二
/ v1 f! T2 x2 @  Y$ Y. e3 L* n- p# y0 S) w1 A
《弥勒经变》(局部)+ `+ n4 G. q, A

" L/ N$ A, Z% s5 B# Y  T' c$ r图二三  
/ d' K4 k2 |  p4 N8 R0 [: W5 y! F1 ^  Z0 g6 I: b) h# _
《北方神星·计都星像护符》纸本设色,五代 佚名   英国图书馆藏,纵42.7厘米 横30厘米   2 r+ o3 Q4 D9 [: O  S

+ ]. o4 R7 t9 y6 L 图二四- _# C9 M; h* ^" }7 s$ R) r: n
$ z# Z- g/ Q% e7 L4 C5 l
宋 马远《西园雅集图》 绢本淡设色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5 f) |, P* k; x& Q& ]' ?5 \; h0 I$ w9 |" ?7 M; _; n
图二五《西园雅集图》(局部)
1 Z1 ]" L1 t; e. X; J8 O1 w6 T0 `$ S9 {
宋陆信忠《地藏十王图》 绢本设色 纵53.7厘米 横37厘米 日本永源寺藏
4 O. f# ~0 M: U# S- z3 s* U, d( n' N# J
图二六
; m; ]2 D! `; A
  U1 ?0 F- J! F* J( h4 l西夏《炽盛光佛与九曜图》绢本设色 纵102厘米横66厘米(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 \# T% O. z7 x3 X0 A
+ h0 V- b' p* q9 s见后图二七/ N+ H1 r5 t; s

2 j. f: Y; y# i南宋张思恭绢本《猴侍水星神图》   绢本设色 纵121.4厘米 横55.9厘米
: e6 M1 p6 A! a
1 ^- Y' j8 R1 W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 ~! p1 B" t6 c% q+ g: f; j8 D' P
图二八
; G4 c! T+ {* o# O0 V9 }- _8 ?5 O  |1 J
图二九    南宋《五百罗汉·应身观音图》传周季常、林庭珪作绢本设色
' o5 d5 Y7 U8 }. S" Q) S4 ]' h0 r( m+ n& t% P$ O. J/ }- ]0 }; j+ k
纵111.5厘米横53.1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7 i" W% s$ w. B+ e8 [9 z* b3 k$ w. v
图三0   南宋金处士(金大受)作《十王图》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 H- i7 |8 I8 r

+ F3 f1 K9 x% Q" z2 ^0 }  {绢本设色   纵111厘米  横47厘米
- ]7 b9 D* V+ J6 @2 e3 S
3 z* d' f0 V1 t, a2 N/ F台北故宫藏张雨题倪云林肖像(缺图)) J, V3 T& Q4 n, j6 b: g

" S& d9 G9 O- r- L4 C/ h6 V' c# c5 i2 m0 D. Q
明杜堇《伏生授经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47厘米横104.5厘米
, i) I2 Y: |  O0 J7 D+ }6 p
" I, y. }2 q5 @3 H; n' E(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i9 V- t0 s% r. B1 N
' X/ i+ ~- V- i# y, @: a6 e图三一     明杜堇《伏生授经图》(局部)
$ k: R( W5 {5 k1 ?9 P7 O# ?1 q
/ `( q& {8 _. I# g图三二 明 李在《归去来兮图》纸本水墨 纵28厘米 横7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 p: |7 `# u. ?. U# x, x6 Y: E
) z; G; l. b- a' [$ E2 S" l  Z! _明 谢环《杏园雅集图》绢本设色 纵37.5厘米 横240.7厘米 (美)大都会美术馆藏
) m9 C  T7 X. {0 N3 g+ L+ l& p  F: R  ]& ^7 o
见后图三三
$ [8 L4 H5 ]7 a( x( M
; e5 n: N7 z. b% K* [- [7 ^0 D  R# K
  明  佚名《货郎图》绢本设色 纵27.9厘米 横27.9厘米
# h- V# j' J6 X
& u% Y4 I- c7 e6 F(美)圣路易斯美术馆藏    见后图三四$ s# t/ A! L3 ?8 L" `

6 u5 `0 k% t" e( f6 C- R! R; \3 Q2 a
明 传蒋贵《神仙图》》绢本设色    纵164﹒7厘米 横95.3厘米   
9 i. h7 ]7 g" S5 n. O
2 }2 l6 ]9 k( G日本私人藏    见后图三五' k) ^$ X% z8 Z  _/ p7 `$ G8 e

" `$ i) e7 R2 O; y" |$ O9 G' A% y* @8 s, p7 o  y# }
日本空海在中国学书法时的“执笔法”图(缺图)
" v4 O2 k5 _' z* K. p8 y3 _* l5 C, e0 _" d: r
5 \; ~- e  K) {  l; ~( J
日本中村不折旧藏新疆吐鲁番发现的唐画残片,一人面对卷子,执笔欲书。(缺图)6 k* c( h6 b) ^# h6 L
; W  |5 e9 \% f" y# m& ~' R) w( C# M

4 R. s- b% i& M& h+ w3 F+ T. c二、“攒管”,亦名“拙管”。“五指共拙其管末,吊笔急疾”,“起稿草用之”。“今世俗多用”,此法“全无筋骨,慎不可效也”。9 m6 c7 x( f$ H  c4 P  u

: O3 [  \7 u7 m/ T+ Y三、“撮管”。与“拙管”同也。专门用于“大草书或书图幛”。如今有一种类似斗笔、笔杆粗短、杆顶端呈扁圆状的毛笔,叫“抓笔”,正是五指齐“抓”的。
4 U2 Y- @, D) q2 E
. h) M7 H2 Y- [% _+ j) _四、“握管”。“捻拳握管于掌中,悬腕以肘助力书之”,“当用壮气”,此又是“非书家流所用也”。 ' v$ y, T/ P( b, g" ^, ]$ @
' M; A( B% U5 f3 X1 E8 A! o1 ^! H
五、“搦管’。以管于五指“第一、二指节中搦之”,“亦是效握管,小异所为”。“此又非书家之事也”。 ' j5 \! Z. e9 [0 M4 p1 i4 E/ P
) q4 ]3 h  j, A5 o5 E. G+ }0 E2 F
第一种执笔法,宋代之后许多书家惟此为宗。但这种执笔法和魏晋时代的执笔法是有区别的,据图像分析,我认为魏晋时期的笔和纸至少不会是机械的90度角,而是常有夹角的。我临《兰亭序》时发现“永和”的“和”的第一笔用90度笔很难临像,后来改变了纸笔的角度,终于恍然大悟。这大概是我研究执笔法的一点小小的收获吧!. Y; a, C( g/ u$ H( _% \. L( U; a

0 e5 c: t8 S/ m- P/ ^! T8 l7 y古人对执笔的高低亦很考究。卫夫人日:“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习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汉寸的二寸相当今寸的一寸多一点,三寸亦不过二寸。这是有它的物理道理的。 9 A2 w' g4 F' X( X6 c* s* |- O0 ~

9 I. Y& ^& _! y! F9 S; |5 P: _; ^6 b$ C
图二七   西夏《炽盛光佛与九曜图》(局部)绢本设色 纵102厘米 横66厘米
2 ~( l( Z! r" r
- ?+ O2 m0 I8 e& F$ W2 |(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6 ^+ t% B3 K( d. |9 e3 r

# J/ y/ i7 }  o9 P+ r+ j图三三明 谢环《杏园雅集图》; R  T0 G7 Y2 u

* T! p: ~6 U; j! ~) Y图三四  明佚名《货郎图》
5 N) K$ M. J" z. T+ b
( C; s9 }6 j/ `1 w3 J" h图三五  明 传蒋贵《神仙图》3 z7 V5 ]% Y9 g4 R8 K
" W. J# j( Z7 ~  y8 @' C& r/ {1 w
2 f8 O; b; w4 E' y$ X1 W* J3 B
参考文献:7 m5 }* R& c# [" {  S4 H
) W. `/ E8 ~& t% [% K8 `% I! l
1、<<书法有法>>孙晓云 知识出版社+ w+ K8 q+ N: s" K% A
0 j- v/ p; a7 S( g
2、<<沙孟海书法论文集>>之《古代书法执笔初探》! @; K& I0 L2 @' h& K6 d% G  p
3 U( W% @+ f: R- P3 t
3、<<中国美术全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等
7 \6 k& S: w. D4 U) W5 U$ w5 ^; @
4、<<中国历代书法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5 K0 ^) ]  ]' n2 {

4 i- M5 U+ p6 M6 c5、<<中国大百科全书>>之《中国文学》《中国历史》《考古》《博物馆》卷
1 e& N8 x  J; C) R0 C+ _! q$ ~2 I6 N0 G0 B
6、<<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刘人岛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6 E# l. [+ b% d6 ?3 H! K- X' M4 N! p7 J
7、<<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林树中编 湖南美术出版社3 P( C3 i# P1 k: `

& N: M- s: ]# |+ U1 o8、<<中国石窟·安西榆林窟>>敦煌研究院编 文物出版社、株式会社平凡社版9 [4 _. |' k# I3 L2 }

! P, H2 E9 @# S* n: `3 ]& f) a, z
& H# i. n1 p& `8 @% B- l& X9 |* }% O4 r. D
( `: k7 L8 {9 o( M/ G# e
) K, ^6 w' C& l# o5 U/ {
$ q. y) \) l& _' h1 H5 ~+ W0 D
作者姓名:高伟    性别:男     年龄:40
( F( ]% f7 F8 s# r; h/ M
  T: I. j- d6 y: ?身份证号码:330106196607110175
( j* ?* y! j* [3 B+ E/ n+ J) k: c
详细通讯地址:杭州市东新路长德公寓6——4——601   邮编:310004
. ~2 ~7 D; x" Y9 S6 o6 f, Y& {
) |* q5 e6 \- H# `8 w2 r5 E6 h4 ]电话:0571——85367525, 手机:138571500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3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太多就不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3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em1 em1 em1 em1 em1学问就是这样来的!em13 em13 em13 收藏!
- y+ t. b1 N& \
. \7 x$ ^% B2 p* f  s5 E[ 本帖最后由 山西临汾李朝阳 于 2007-3-13 19:0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4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篇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把前人的研究推进了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4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实在精彩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4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中国书法收藏 于 2007-3-14 10:05 发表
& T5 e$ ?( v, h" a+ K好,实在精彩em1 em1 em1

5 g  ~7 w" T9 |. x2 m  _% V. u期待图片.
1 Z' T) Q( B6 H% b
: Z8 F: A1 e( G! i! M  v: p中国书法家协会网办得太差!缺内容.) o2 E/ Z/ q- ?9 g7 [

( C# C$ D" ]; h! S[ 本帖最后由 人在江湖 于 2007-3-14 15:2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4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 W) Q" Y# v+ m' U# Y: w, }( C4 |, C
期待图片!!!!!# R1 F  E2 f( k# W. z  X+ Q
4 P( K. M8 A# F* ]3 z( c
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