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5-1-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770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3-13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晋人书写的坐姿与执笔姿势分析$ ]5 }# Y5 r0 }/ x+ J* F
" }" f' b- W. ]3 |! Q' ^- k4 ~ a
《史记集解》曰:坐,跪也,表明古人是跪着坐的。“跪坐”的标准姿势是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也许是文字的抽象所使然,“ ”(女)字的构形与“跪坐”有别,其臀部悬起不着脚跟,似为虚坐。
, L+ j0 x, G8 R+ A0 D- C' h9 z, P9 e
8 N. @4 y5 u A* |4 u2 Y/ N5 z先民常见的坐姿还有“单膝跪坐”、“蹲居”、“立坐”、“箕踞”以及“盘坐”等。“单膝跪坐”即一膝立起,一膝跪地,跪地一侧的臀部贴于脚跟上。“蹲居”即双脚落地,两腿弯曲,臀部不着地。“立坐”即双脚落地,两膝立起,臀部着地。“箕踞”即两腿分开,微屈其膝,臀部着地,有如簸箕。“盘坐”即交胫(盘腿),臀部着地。
& i& z2 L( \. R/ k- A9 G" c0 ^$ a( ~0 ^$ m7 U9 I
这些坐姿中,箕踞最舒适,蹲居次之,跪坐则最不舒适。如果没有跪坐的习惯,坐不了多久,便会双腿发麻,难以忍受。
: o/ n, s9 @6 v }) O* U M& N' f) @# B! Z. S; m
古人很讲究坐姿,《礼记·曲礼上》云:坐毋箕。《弟子规》亦云:勿箕踞。在传统文化中,箕踞被认为是非常失礼的,蹲居也不礼貌,而令人难受的跪坐却被视为文明的举止。为何如此呢?有学者解释说,古人的下衣不全,跪坐可以防止下体露出。
$ U& I% X3 Y6 g4 X2 w- R) I% g" C" Y% I" _% G5 M: {
晋人的坐姿,我们可从《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看出。1961年在南京西善桥地区的南朝墓室中出土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图中的荣启期是春秋时代的名士,他与七贤有共同之处,故被画在一起。
2 \% Z1 \1 t' t3 h6 P6 X: Z$ W
# u, u/ H u. a5 F4 n图十' L/ G& c+ M* X
- e1 `3 o3 v, i
另外中唐时期时孙位的<<高逸图>>,也有明确描绘。
% ]8 v4 c& \ H( e1 j" D9 ]" |" s" R: a/ K: q
孙位,一名遇,会稽人,自号会稽山人,唐未杰出的人物画家。《高逸图》是一幅彩色绢本的人物画,最早见于《宣和画谱》。据近人研究,现存的《高逸图》所绘内容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第一个人物是山涛,第二个手执如意作舞的人物王戎,第三个人物是捧杯纵酒的刘伶,第四个人物是手执尾尘的阮籍,因是残本,尚缺嵇康、向秀、阮咸等人物。反映了这些人孤高傲世,寄情田园,不随流俗的哲学思想。" [+ E8 ^1 \6 f% w7 `! ^+ d! X, Y
" w4 v9 _, \- @
唐孙位高逸图十一
( a* t. U1 I& a# y" v1 H3 l# q! p
( a9 N p# Q `9 P6 W中国家具史的专家认为,战国至两汉时期则是早期古典家具的第一个兴盛期,出现了配以屏风、握帐的矮式床、榻和筵席,以及与之相应的几、案等共同组成的席地起居家具的基本格局。到了唐、五代、西夏和宋辽时期,由原先席地而坐的筵席等矮式家具逐渐过渡为垂足而坐的桌、椅、凳、墩等高座家具,自此高座家具成为唐五代西夏宋以后乃至明清的主要家具陈设形式。
, `9 s: p+ T" E: |8 ]6 I- o6 j0 W/ m
; H- R7 s. h: h3 c. n% V如图十二 传王维作 伏生授经图 绢本设色纵25.4厘米横44.7厘米
* s: t) Y( B1 D$ `8 D; r/ `
7 i# d, U9 S1 A; |! y(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5 o* R3 Z: a1 f2 a, L& F7 |
2 U6 Y' H. e8 e; O @9 ^1 J孙位高逸图十一
! k! I+ G' s, m; n" M3 x' s# p$ [, e$ Z: i4 l3 q t
中国家具史的专家认为,战国至两汉时期则是早期古典家具的第一个兴盛期,出现了配以屏风、握帐的矮式床、榻和筵席,以及与之相应的几、案等共同组成的席地起居家具的基本格局。到了唐、五代、西夏和宋辽时期,由原先席地而坐的筵席等矮式家具逐渐过渡为垂足而坐的桌、椅、凳、墩等高座家具,自此高座家具成为唐五代西夏宋以后乃至明清的主要家具陈设形式。
0 i( Q) l3 g# A$ Z1 A, Z a! g# h9 u5 U) @1 b: p% J7 Q
如图十二 传王维作 伏生授经图 绢本设色纵25.4厘米横44.7厘米5 e9 d) H" {* ]- g! K
( a: Q4 T7 \/ e# {( p& T
(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4 w; X. \0 g% T* z) N+ e6 j- n
& _+ L) k; A* M8 J$ A+ l
伏生,济南人,原为秦博士。汉文帝为求能治《尚书》之人而发现了伏生,当时他年已九十余,老不能行,故使晁错往受,得二十八篇,即《今文尚书》。此图画伏生在讲授典籍的情景。图中的伏生形象清矍苍老,手持书卷,席地而坐,似正在认真讲授。其神情专注而和蔼。线描手法高超,敷色清雅。此图现存日本,是否为王维真迹,尚有争论。但清楚画出几案的高低。) ?% f4 g; ~1 x+ e b8 K
5 {+ b" l! E8 K, }+ ?1 ~
# O$ P# x. W/ {图十三 五代 王齐翰《勘书图》 绢本设色 纵28.4厘米 横65.7厘米 南京大学藏 - e0 E; ~0 [3 l3 p+ p
& d+ z4 J- c/ T# p
王齐翰, 建康人(今南京), 仕南唐画院为翰林待诏, 擅画人物、山水、道释。《勘书图》描绘文士勘书之暇挑耳自娱情景。画中文士白衣长髯, 袒胸赤足, 一手扶椅, 一手挑耳, 微闭左目, 复翘脚趾, 状甚惬意。其身后为三叠屏风, 上绘青绿山水, 屏风前设长案, 置古箱卷册等物, 身前为一画几, 陈列笔砚简编等物。另有一黑衣童子侍立。画几稍高,但和宋代比,属于中等。
1 N. c6 T' D; Y8 J2 [- E7 Q8 j; Y$ d% [" V# O! d
图十四 宋 佚名《蕉荫击球图》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2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d$ @$ ~8 A. h6 h8 I3 _
1 Y2 m% k' _+ L+ Q5 o9 G# J% L
此图原载《宋人名流集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苏汉臣作。古人中有见戏必题曰苏汉臣作,正像见牛必戴嵩、见马必题韩之类。故今改作无名氏。桌子高度已和现今相似。' p1 ^ L6 U N. e! ?0 N8 d! ^+ p
- u' t' U& v, V$ {9 i图十五 宋 马远《西园雅集图》 绢本淡设色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9 v! L5 C$ }* B
% H! h; ?! b4 m2 ]/ T, }宋代有很多绘画世家,其中最为出名的恐怕要属山西的马家。元佑元年(1086年),苏轼兄弟、黄庭坚、李公麟、米芾、蔡肇等十六位名士,于驸马王诜宅邸西园集会。马远据此所绘,长卷共分四段。此为其中一段,写米芾挥毫作书,诸文友或立或坐,凝神围观。桌子高度已和现今相似。
g4 @2 B8 {1 `8 T6 ]( U# @! D& a. O
1958年湖南长沙市金盆岭九号墓出土西晋永宁二年(302年)的对书俑,瓷质高17.3厘米,底板长15.8厘米,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俑胎灰白,青绿色釉开片,多已剥落。两俑相对跪坐。中间为一长方形尖脚案,上饰斜方格纹。案的一端置一长方形书箱,中间有笔架,可平放笔三枝,俑手中握一枝,笔架上留有两枝。两俑均戴高冠,帽带系于下颔,脑后有笄。圆脸,大眼,合嘴,若有所思。身著尖领长袍,一俑左手持长方形版,似为简牍,右手执笔作书写状。另一俑相对跪坐,双手捧案,前置册,后置六边形物,顶住对方俑手中之简牍,以便作书。两俑相靠紧密,似有所语。; F" Y6 \% {( {$ [
% y8 }) i, x& R& N! T永宁二年已是西晋的末年,第二年东晋的王羲之就出生了。西晋的瓷俑证明了西晋时或西晋之前人们可能的书写姿势,那么东晋呢?我们世世代代仰慕的王羲之,是否也是如西晋瓷俑那样的书写姿势呢? 王羲之的书论中没提及,同时代的书家亦未提及。为什么不需要提及,只有一种不须提及的解释,即当时的书写姿势人人皆知,是一种常态。
! H7 A0 C3 l) ^+ a% n1 P9 f- y8 I
" ? F6 Y! @* B6 P- w- B2 c. z% W5 f6 V6 Y
图十六 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对书俑。" N, P9 s5 R% W- V4 S! E, A8 n9 A) U5 O
\2 V2 a- @* E( R/ G3 D" ^! K那么我想这种情况在同期的绘画中是否也有反映?我确信一定会有的,翻了一下《中国美术全集》果然就发现有许多例证:如宋摹北齐《校书图》(图十七):图中(图十七—1)一大床榻上坐了4个人,属文人学者,在校书。当时的书不是装订成册的,而是论“卷”的。榻上的校书者姿态不一:其中一人左手拿纸,右手执笔,正在书写,姿势如同西晋瓷俑;一人右手执笔作休息状,左手持纸伸平远看,像是欣赏自己的书作。7 Z V# O9 I; L. `/ A
: E6 ^: n3 y$ A! H3 ?. f6 l7 [画右(图十七—2)还有一人则坐于平交椅,右手持笔,左手拉着纸下方,纸上方由侍者双手抻着。 北齐《校书图》与西晋瓷俑的书写方式如出一辙。! i1 G& A* i: ?! C; f' e
6 r- j# F% k1 [图十七――1# e: a* p6 n1 k: f8 z
4 J: V7 ~/ z1 B) J5 n* T3 m, c
从同期的家具看,当时的几案都很矮,几乎与床榻齐平。孙晓云女士认为:如将纸放于几案上悬臂书写,视觉与手要有二三尺之遥,是无法写当时的细腻小字的。若整个手臂放置几案上,好比人将头凑近至脚面,这显然是一个杂技动作,恐羲、献前贤不至于如此狼狈。8 K9 v/ l( b# I; }
' S: X2 o [1 s3 L$ j6 ]
从西晋到北齐,其间近三百年,这正是书法所处的巅峰期,正是王字一统天下的时期。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贤》图、《列女传》等,都如实反映出当时“席地而坐”的生活状态。- ^" a7 ~" @ g8 Y/ G: v# Y
+ @/ e F, Y" j, [5 J& g
《女史箴图》(图十八)中,画有一站立女史,左手拿纸,右手执笔书写。古人说的“倚马立就”大概就是这样的。孙晓云女士于是断言,王羲之的书法是如《女史箴图》中女官司站着书写或如北齐《校书图》中坐在矮床沿上由书僮拿着纸或自己拿纸书写的。当然这种可能是有的,但我认为还有以下二种情况。
2 K+ `2 H6 Q6 E/ P B' u" Y0 r
( b: ]7 W; @8 z9 A第三种情况是像王维 〈〈伏生授经图〉〉中那样在床上放一个矮书几“跪坐” “箕踞”而书,这也应该作为一种常态,孙晓云女士在<<书法有法>>一书中强调前面第一、第二种书写方式,我认为是不够全面的。第四种情况是面壁而书,特别是写长幅作品的时候。8 h% c" t& ^% t2 k5 B9 s
# \+ b3 s* ?5 ]9 }4 ^+ A3 @2 y. N图十八 《女史箴图》
1 z3 f& R" t0 U7 X% ^5 a4 T2 \
; X7 }7 w6 F9 J' _5 ]" Y如何执笔,我们人人皆知,所有书法初级教程、字帖的第一页,都画有右手执笔的姿势图。写字的人如同拿筷子一样熟悉它。 但是随着书写与研究的深入,我又有点怀疑惑了。
) V4 B! D' \* F0 g' H唐代书家韩方明把执笔法归纳为五种:& R0 u3 J: H' B2 Q/ |7 U
' |0 J! H8 h- v. |# R
一、“执管”。“双指包管,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撅讦送,‘亦日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这便是我们最熟悉的那种执笔法。朝上的食指像高昂的“鹅头”,王羲之爱鹅的传说,实际上是源于此。食、中指“双苞”的这种执笔法早已被现代书家奉为“经典”。其实这种执笔法应该产生于宋代,在高桌椅产生以后。7 ]2 O* x4 ]. g& t
, H1 t3 z$ q! _' |& N. l图十九
' a: X% m- e3 e7 l5 Q0 C6 w+ D
0 z# Q: t8 n/ m另有一种“单苞”(下图1)法,与前者不同的是,仅用拇、食、中三指执笔,拇指在笔杆左侧,食指在笔杆右侧,指间相聚,看上去,拇指与食指之间呈一狭长空隙,故也称之为“凤眼”。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拿钢笔、铅笔的方法。韩氏谓以此作书“力不足而无神气”。从古人的图像分析,我认为这种执笔法更接近魏晋人的执笔法,据说苏轼作书就是以拇指与食指二指为主的“单苞”法。本人现在也尝试用这种握笔法,发现在笔的使转上似乎更灵活些。这种执笔法在图十六、图十七、图二十、图二三、图二五、图三一等中可见端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