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5-2-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9211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我先问:【中国书法家论坛】1@2A!K*F3B"{)M7}4O+Z#m2y
3 l& j3 H7 _' U. Q! h3 z您认为取法明清好还是宋代好?, W) x2 e4 p: n# t/ T
薛养贤:只要是历史上经典的作品,都是我们取法的对象。具体到个人而言,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 T; b& m( K9 K. \( Y+ U8 }6 Y⑴作品的技术含量;⑵作品的文化承载;⑶作品风格的拓展空间;⑷个人的好恶;⑸作品风格特征的规律。
: `+ t! F; N5 j5 ?0 Y6 A/ _请问先生如何看待白蕉先生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取法白蕉?【中国书法家论坛】3W/e'{!_0V!l6j/a5Z
! {) w5 s. G- t7 a* f书法,书法家5[ s#y&M!v&E7X;t G2 J8 o4 e% A3 c. z1 G3 u
薛养贤:如果说沈尹默是清代碑学中兴之后帖学回归的倡导者,那么白蕉则是帖学精神的完美诠释者。 学习白蕉应该着重取法其日常书写性。简而言之,就是基于技法及而不为技法所囿的自由书写性。因为只有自由书写才是真实书写,真实书写才不具有欺骗性。
! ?# U7 b; o4 S7 c2 c: `" Y( u薛先生怎么看书法中的“古”?
- P7 H3 M f0 N9 d% `家8X3_(O/H9B$I%o8E
5 e5 b- r2 T( X H, T/ b' U* d您心目中佩服的古代书家和当代书家都是谁?他们的那些东西让你佩服。书法,书法家%l*V%z*d;h3E4E! `, L; t/ {" o% b" H# R
www.zgsfj.com.g"d#f2{;c6U0L&|$ H/ _* @& ^0 L! v
你对书法家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怎么看?* E9 D% O+ }. N; \
薛养贤:书法中的“古”是我们的一种心理感受,是时间老人赋于作品的神秘感,当然这种神秘感是具体形质(线条的边缘形态、文字载体的材质形态等)对我们视觉刺激之后产生的心理感受。试想除却兰亭序的印章、纸张的色彩,还原线条的鲜活墨色,我们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X! T$ L2 w g: b% R- v 优秀的古代书家和当代书家我都佩服。佩服的东西太多,说来话长,恕不一一。在他们面前,我只有一个感受,套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他们怎么就那么有才呢?!2007_A www.zgsfj.com6_8h2u*N2t'n,K/f%P6|% |7 {' D% z: {# W" Y
“书法家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儿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无从谈起。抱谦。
$ @/ m- u2 H i% k# L9 A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笔在整个书法创作中可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请问薛老师平时用何笔?【中国书法家论坛】${ \!T3s1u |%E:G#u
2 }" T, y* E) c' y6 r) f7 ]% awww.zgsfj.com*{"U4R6T,K9w
7 x$ t+ F+ i" \' x/ s# v/ e4 ?5 n ^本人欲写小行书,如颜平原的三稿,请问用何笔较宜?谢谢!!
- r" V7 X6 t9 [薛养贤:风格决定工具,犹如打仗贴身用摔跤,一米以外用刺刀,几千公里就需要用导弹了。当然这只是打个比方,我有一篇《审美取向与材质的配置》,稍后贴在本帖的后边,请便中一览/ Q$ F: W: V* I4 I6 z. `6 b! j
请问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临帖必须临的很像吗???书法,书法家/Y3Z6j+P)W2~-p2u @/y
4 y. ^5 A" w, U) Z( \书法,书法家)m6`#`3}%J*c. P6 ?$ h" U/ ~4 L
我本人很喜欢董其昌、王铎的那种临帖。。。。从他们的早期临帖作品就可看出并不是很像,请先生谈谈这个问题。。。。
/ L0 o* e) F1 }4 sK1r2S'N5H,i
, L* g* k/ B1 t' h) R还有一个很低级的问题,学行草必须有楷书功底吗???(这个问题也许太幼稚了)
) ^/ N: I$ S0 n( |0 Z5 D
9 M: i6 N" J$ i. T: m) Y' X, K
+ f2 C/ K1 b8 l$ \- P家%s&D'];`:@0k9H;H M$U
: D( v- O, m. g" e8 `; S, g薛养贤:临帖初期应当要临的很像。简单来说:⑴细节决定成败,忽视细节就是忽视高度;⑵用笔的准确性决定了传达书者思想的书法语言的充分性;⑶观察的深入性决定了对法帖精神领悟的准确性。www.zgsfj.com0a-a;]*N+g/F3t.x* n- R' C. X# ~) Z: g
我们所看到董其昌、王铎的临帖并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早期临摹作品。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人出个写真集,他(她)满月时的照片散失了,第一张照片是从少年时开始的,我们总不能说他(她)一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吧?!2007_A 你所说的董其昌、王铎的那种临帖实际上是他们已经进入了完善自我风格的阶段,他们只是试图在古代法帖中寻找有益于自我风格的书法元素,套用一句化学术语就是在进行“化和”、“分解”。
6 E+ c: @) n& ^. ?. M最后一个问题看看《中国书法史》,书体演变则会一目了然。至于个人的经验只是一家之言,不必拘泥。/ T* L1 p# B1 X4 y( Z7 s8 }
我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对书法的嗅觉不是很敏锐,但我感觉近一两年的国展逐渐引领书法回归传统,特别是回归二王,我觉得这对于一般书法群体在视觉心理上更易于接受,您怎样认为?这对我们的国粹书法有何意义?陈新亚老师倡导书法生活化,您对此有何见解?这又对当前的书法有何意义?www.zgsfj.com)E)}%t+w3`9\( }$ e' H4 a( a2 q
【中国书法家论坛】(o:?,U:{.`+I;G,U
6 S; q3 P+ Z% [. k5 u/ v薛养贤:首先要区分传统和传统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作品和优秀传统作品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作品是宽泛的、博大的,优秀的传统作品当中有非常优秀的书法元素,非经典的作品中好有可资汲取的优秀元素,优秀和非经典作品的优秀元素只是一个量能的差异。二王只是优秀传统作品的一部分。学习书法是一个不断汲取书法语言的过程。刘熙载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套用刘熙载的话,这是一个不断汲取“象”的过程。书法中的传统文化思想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前者是“常”,是超越时空,亘古不变的;后者是“变”,是书法由“点”而“线”的根本。
8 {* t# T% R5 @/ A( ^ 至于“书法生活化”实际上是对某些偏离书法本来面目行为的一种反动,是对书法本来面目的一种回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