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5-2-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9211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张渝书法,书法家6s,Y \"T:Y u.R
$ u5 h. Q6 V) ~3 U【中国书法家论坛】3c*E'X8w5h(c$G
6 a# i" n+ n+ ]# i 如同呐喊的鲁迅精神不是来自于某个群体,而是来自于“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类的冷静而又孤独的叙述一样,真正的书法精神也不可能来自于群体的一哄而上,而是来自于个体的孤独与思考。7 A* ^" }/ P/ v6 z' W
T0K:t5F)X4O.B"e; ~4 X% T- I3 N- u
依照丹纳的说法,“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的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对于两汉、对于魏晋、对于唐宋、对于明清,这样的说法或许大致不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无论两汉,还是明清,它们的文明形态(农业社会)、主导经济(农业经济)、主导哲学(自然哲学)都是整齐划一的,但是,当今社会的文明形态早已由农业社会转为后工业社会,其主导经济也由农业经济转为知识经济,社会的主导哲学更是由社会哲学转为智能哲学。在这一系列的形态转构中,书法精神也在时代与风俗的底背上越来越偏重于个人与日常。书法,书法家$]2~)G$S1l7M0a2X4c
2 A2 E1 V7 N+ u$ c" A* i3 j( G5 C/ `6 a
f4J#o5^5a1 O7 C( S6 X8 K: X6 P' j
其实,回到书法史的开篇,最早的书法精神就是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伏羲画卦、神农结绳、仓颉造字的美丽传说,无不关乎个人的日常生活。在这传说的日常生活之后,才是法帖与名碑,才是法式与标准。当然,也正是有了法帖与名碑、法式与标准之后,数量庞大却又被人忽略的惯性书写充斥于日常生活,于是本该鲜活地散发着个人魅力的日常生活便在精神的维度上有了模式与程式;于是一种个体的鲜活的书法精神开始没落。书法,书法家4?){(s1_%@%U,Y1v4 ]& U# N5 }0 ]# y
书法,书法家5o%L8L1C$U-?'V/ l) H+ [. z0 c! S; t( z6 O
1 ?* a1 X) K) M- X) b U 因此,书法精神的重建便不仅仅是标新立异,而是要回到个人的鲜活的日常生活中。www.zgsfj.com g*B+U*g8o,A }5L$ J: F; a( }& T5 a+ {! P' e6 f
0y,K%o2n6P;|4|
. ~- ~$ K& {- z0 E
* Q9 C" N1 m' I3 J 严格意义上说,这样一种回归是从2000年的“首届智性书写双年展”开始的。7k'v$O+N6o1t
1 T0 g8 ]- @3 Q1 a" j
; d6 d7 H2 t6 ~% `+ e k( a; w) ` 也正是在这次展览上,智性书写的倡导者、作为书法家的薛养贤开始了自己孤独的旅程。1 r2 h- }6 _9 n9 T# N
或许,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首届智性书写展毕竟是群体展览。但是,在那个群体性的展览上,对智性书写理解得最为深刻的却是薛养贤一个人。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理解已经构成了一个方向——一个以群体的样态来展示个体孤独的方向。书法,书法家,g"M1p/X%U1X$H
% x( { X9 I( w/ h/ x3 y. E2 x【中国书法家论坛】;x-O0e9{&e&O+I:W&l%^
! }; m, ]8 K. j" V$ ?) h P5 n, { 这样说的理由是:“智性书写”强调的不是本质主义者渴求的概念,而是路径与方法。也就是说,“智性书写”关注的是如何智性地逃避惯性,进而最大可能的实现一个人书法资源的最佳配置。5 x X( T- Q4 Y$ z3 q
:l-y3U3{*]7x,]8X)` \, A% o$ E- T8 ^8 u
缘于这种追求,除了操办了上文提到的“智性书写”双年展,薛养贤还把更多的精力与理念带到了三尺讲台。作为教师,自然使人想到法定的教学大纲。但是,作为书法教师的薛养贤首先想到的不是教条,而是智性。于是,西安交大的书法课程便因为有薛养贤的“智性”而在国内高校中显得与众不同。这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一种拓展自己的修行与方法。3 W4 ]0 ?7 Q5 M: e9 [
不过,任何一种“渔”的高妙都来自于“鱼”的证明。因此,谈论薛养贤的“渔”之前,还是让我们从他的“鱼”,也就是他的书法作品开始吧!摆在读者诸君面前的这本作品集便是薛养贤的“鱼”。
) \: _, M* i7 O' J3 Z薛养贤的“鱼”来自秋天。无论是参加国展而获奖的作品,还是平时的创作,薛养贤总喜欢把自己沉浸在秋天的意绪中,进而真正的成为秋天的乘客。关于秋天,清代的廖燕是这样理解的。他说:“夫四时之序,至秋而一变。万物在秋天之中,而吾人又在万物之中,其殆将与秋俱变者欤?虽然,秋,人所同也;物,人所同也,而诗则为一人所独异。”唯其如此,同是清人的孔尚任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古人篇什,于秋得其五,于春得其三,于夏秋仅得其一、二。”6v,_1d.n!j, ^& [# o2 V- F
书法,书法家#r*r o+|'w"L3g8I6o*m4P
3 J2 a) I& e7 i0 C+ r
! Q+ O( [4 C* c6 |9 j3 W1 i 作为秋天的乘客,薛养贤根本没有想过为什么秋天的诗歌最多,而且,这也确实不应该是一个“乘客”所操心的事。实际上,作为“乘客”,只需抓住沁人心脾的清气尽情享受就可以了。, y3 n( {, Y1 a' X) y
坛】5y(w1d!n"L.])I:^$V4D
% l& Y* P$ Y# I1 K% m& z书法,书法家!_)x2J#o6k%e, A+ v2 X! e: L3 `* T
养贤的享受来自阅读。一个名为八指头陀的僧人关于秋天的吟颂深深地打动了他。在八指头陀的诗句里,他静得如同一泓秋水。于是,“静觉暗生香”便从八指头陀的一句诗演化为薛养贤的书法作品,演化为作品之中的审美趣味。www.zgsfj.com0}:T/?2}+J/z6g;s4~/C1 o1 S+ L* P& S2 z0 j6 u8 J
, n& r' A7 x% H. x @: N
% v! D3 _3 j! z! @* p# E' f 那么,八指头陀的“诗”又是如何转换为薛养贤的作品的呢?依照养贤的解释,这种转换首先缘自感动,其次是关于表达这种感动的形式,比如纸张色彩的选择、笔体的选择、墨色的选择,等等。而这又正是“智性书写”所强调的。然而,无论如何强调,也无论何种形式,一个最终的命题便是书写的技巧是如何实现的?这也应该是很多书法同道共同关心的话题。为此,我借用美国的理查•艾伯哈特在《我怎样写诗》中的一段话予以回答。这段话是这样的:“一首诗的成熟而诞生,常在引起写诗的事件发生之后……在暝思状态下,记忆与想像变成自觉的意识了,而用技巧写作便从此得以实现,”这里,虽然谈论的是诗,但是,对于薛养贤的书法创作同样有效。也就是说,薛养贤有关笔墨技巧的实现是在自己反复阅读八指头陀的诗句以及自己真正的对秋天有了感悟之后才开始的。而这种类似于写作论文必须先找资料以做准备的过程又恰恰是智性书写的一个课题。
$ `4 I5 U6 }- b# i; k. o 作为智性书写的倡导人和发起者,薛养贤曾在不同的场合谈论过类似的话题。然而,他反复强调的话题却被很多人当作一种技巧、一种创作的方法而不是一种书法精神来对待。事实上,薛养贤及其智性书写强调的并非技巧而是精神,是重返日常生活的审美风尚。【中国书法家论坛】*_7e;@1E0f"~
2 `$ B0 @( q( q: D6 Z& y$ ]' E+ @www.zgsfj.com2y0h0C/n7N;d*?
* P& u9 P8 [# F& @ A. V&f3e$i-A0|(V2e/w
n" p) F& z4 C, f 为什么要重返日常生活呢?这里,我们不必说生活就是艺术的道理,我们只需知道只有生活才是我们不可须臾分离的这一事实便可。或许,有人会问:“那么,读八指头陀就是薛养贤的日常生活吗?”对此,我的回答是,阅读八指头陀以及其它的伟大作家的作品不可能是薛养贤日常生活的全部,但至少是他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也许,很多人都曾看见薛养贤也曾俗人似的开着车满大街地乱跑,但他们却忽视了薛养贤的夜晚。事实是,薛养贤的大部分作品都诞生于夜晚。夜深人静时,不仅沸腾的思绪得以沉淀,而且人也可以真正的放松与慵懒。在放松与慵懒的状态下,喝着茶,抽上烟,再读几段八指头陀的诗之后,薛养贤的创作状态以及作品如果不是慵懒与闲散那就不真实了。而这些发生在夜晚的故事,很多人并不知晓。基于这样的艺术事实,泰戈尔说:“夜秘密地把花开放了,却让那白日领受谢词。”www.zgsfj.com+i2?-e/a(|3U._"[
: X) I& `! r* y2 o! ~) v
/ w, N) ?0 ?4 _5 Q, `7 A) g+U;\1o:I# u6 [7 N0 Y1 k& e* j5 p, C- G
回归真实的日常生活或许就是书法精神重建的最好路径。不要忘记,《兰亭序》来自于一场朋友的聚会,《祭侄稿》来自于失亲之痛。而这一切正是日常生活的悲悲喜喜。而所谓的“喜怒哀乐一寄于书”中的“喜怒哀乐”不也是日常生活吗?由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文化储备,并因此而有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性与生活方式,所以,薛养贤的“智性书写”关于书法精神的重建便不会形成单一而又呆板的创作模式,而是扇形打开。关于此,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说过:“智性书写不是一种风格因素,也不追求一种门派意义上的齐整,它所真正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作品中彻底地展示自己。它不是一种风格的关闭,而是一种心性的打开。”- B* P4 W/ e' y# F, F% c$ m
& D+ E6 G9 H1 T l 对于薛养贤,对于智性书写来说,重建或说回归书法精神,表面上看,是一种个人的设想或者研究思考的结果。但本质上,它是时代选择的结果。诗人艾略特说,过去时代已经成为传统。然而,如果传统这种传诸后世的惟一方式,只是追随上一代的方式,盲目或怯懦地拖住上一代的成就不放,那就应该断然抛弃“传统”。那么,“传统”在今天大多数人那里成为了什么?程式、笔墨、章法等样样皆有。毋庸置疑,上述一切都是“传统”的一部分。遗憾的是太多的人往往把这一部分当成是“传统”的全部,于是“传统”小了,“传统”的精神开始萎缩。基于这样的艺术事实,我看重薛养贤的这部作品集,因为它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文本,而是一种书法精神的重建,是“智性书写”有关书法精神重建的一个带有范本意义的文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