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7162|回复: 66

脚与石头碰出的"歌"-----孔黎翔篆刻展(33楼新添孔黎翔联系方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9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石头与脚碰出的"歌"
孔黎翔篆刻展


[ 本帖最后由 杨涵之 于 2008-1-21 10:4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11111111111111111

我和美女小妖去杭州看望孔黎翔君的时候,应我的邀请,他当场用被张耕源老师誉为"神足"的双脚给我们表演了刻边款!!!!

[ 本帖最后由 杨涵之 于 2008-1-19 01:55 编辑 ]
边款-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瞧瞧人家!!!!这边款刻的是不是比一些人手拿笔写的好多了,人家这可是用刀刻在石头上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本帖最后由 杨涵之 于 2008-1-19 01:56 编辑 ]
边款-2.JPG
边款-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江老师和叶一苇老师的题辞
刘江题辞.JPG
叶一苇题辞.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孔黎翔简介
12
孔黎翔,号遗斋、慕荷
1
1972年生。浙江衢州人,现定居杭州
自幼因意外事故失去了双手
1987年9月开始,以脚代手开始学习书法篆刻
师从甬上名家王惠定先生、陆天波先生
2000年拜于中国美术学院张耕源老师门下
12
现为
浙江书法家协会会员
明州印社社员
12
曾经
获得浙江省首届中青年书法展二等奖
获得江浙沪残疾人书法美术摄影展一等奖
入展第二届全浙书法大展
事迹先后被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并数次出访日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脚与石头碰撞的歌


----
写在孔黎翔篆刻展的后面

杨华


    我认为浙江的孔黎翔君是一位值得所有印人尊敬的刀客!!!!
    黎翔君不是名家,只是印道中的一个“小人物”,按照时下风习,可称为锋芒初露的青年篆刻家,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却克服着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任凭心灵与脚的沟通,用脚与石头碰撞出了一曲动人的歌。
    孔黎翔,号遗斋、慕荷,1972年生。1980年因意外事故失去了双手。1987年9月,天资聪慧的他以脚代手开始学习书法篆刻,并师从甬上名家王惠定先生、陆天波先生,后于2000年拜于中国美术学院张耕源老师门下,一步步进行着自己的艺术苦旅!为了能更好的和张先生学习,2002年黎翔君毅然决定迁居杭州。自己创业,改善生活------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抉择!而他硬是靠着自己的双脚,在西子湖畔打拼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现在已经是浙江书法家协会会员、明州印社社员的他,靠着自己的实力,曾经获得“浙江省首届中青年书法展二等奖”、“入展第二届全浙书法大展”、还获得“江浙沪残疾人书法美术摄影展一等奖”,他的事迹先后被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并数次出访日本,为中国残疾人争光!
    看了孔黎翔的篆刻展,深深的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试问健全的篆刻家又有多少能把印章刻的这样到位,刻的这样精神,刻的这样充满了古风呢?
    黎翔君原籍浙江衢州,定居杭州前曾长期在宁波生活,抑或是祖籍的因素,他对刀法厚重、气韵古穆的传统印风特别钟情,并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下用过一番死功夫。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不难领略到婉约清新、精巧浑成的印风,也能豁然窥见刀法多变,转折灵动的神采。令人惊讶的是,一个用脚刻印的人,竟能在这方寸之间参以各家各派的技法,从而三合一,四合一,多合一的塑造着自己的“形象”,这一点也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和闪光点。难怪印坛前辈叶一苇老先生评价孔黎翔时说他“手不如人,立脚高”呀!
需要指出的是,身处杭州的黎翔君在印作上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浙派之继,而是在走向承法----破法----创法---立法的道路上,亦并非亦步亦趋,而是谨慎的吸收前人的经验,不断的积累自己的根基,博采约收,努力雕琢具有个性的、属于自己的风格,黎翔君曾对我说:“个人的风格,个性的作品要有,但是这和创作者的手段、社会阅历有关,个人风格的形成不宜太早,……,40岁后我再去找自己的风格,40岁前我需要大量的吸收营养,力求今后能水到渠成……”。我曾经认为,篆刻首先是一种文化,然后才是艺术。篆刻的文化性体现在,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易”、“儒”、“道”、“释”等古典哲学思想的包容性极大。它几乎囊括了诗、书、画诸艺术的所有内涵和意义,更重要的是,他体现了一种中国特有的文人精神。黎翔君的印章就是这种文人精神味很浓的作品,那种儒雅高古,那种道法自然,那种清净无为体现在印面上是那样的富有睿智与灵气,中国美术学院王伯敏教授说黎翔君“游艺于方寸,竟能巧夺天工”,真实不虚呀!
    明代中晚期重要的篆刻家金光先在其《印章论》中说过:“刻印必先明笔法,而后论刀法。今人妄为增损,不知汉法,平正方直,繁则损,减则增,此为笔法。笔法既得,后刀法运之。斫轮削镌,知巧视其人,不可以口传也,”这段话中包含了一个事实:明人尤重印之书写的格调与趣味,即让篆刻显示出文人化。大约到了清代的汪关、朱简,篆刻已求专业化与系统化了。学习汉印即专业化的一种表现,其旨在于寻求篆刻形式的生存基点。窃以为,黎翔君如能少一些应酬,抽一点时间在汉印上再下些功夫,真领其要,真得其髓,抑或更能增加其篆刻艺术的深度与厚度,而从现在的印坛“小人物”走到“名家”而后攀至“大家”的。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云:“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就黎翔君目前的水平看,窃以为甫达“衣带渐宽”之境了,因为他毕竟尚未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
    治印难,创新更难,评印难乎其难,对我来说确实如此。篆刻作为一种最具传统色彩和保守意义的艺术,难就难在它太深奥,不易理解和把握。尽管如此,它还是最让人小觑和不屑,历来被视为“雕虫”。由是可见,篆刻是一门难度很大又充满矛盾的艺术。篆刻虽难,吾辈印人仍对它乐此不疲,因为它实在很有趣!我愿和黎翔君咬定传统取诸家,由技而理,由理而道,由道而艺,颇得其获。
    作斯文,奉诸君。是耶,非耶,待五百年后再评说!


                                                       2008年1月17日深夜室外白雪皑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孔黎翔篆刻作品
1 拷贝.jpg
1(1) 拷贝.jpg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孔黎翔篆刻作品
3.jpg
4.jpg
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孔黎翔篆刻作品
6(1).jpg
6.jpg
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孔黎翔篆刻作品
8.jpg
9(1).jpg
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