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4383|回复: 27

高惠敏:“创作”离我们有多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3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高惠敏:“创作”离我们有多远?

5 D0 |8 y( b" ?0 [9 T: {+ s6 i3 T! t+ |0 A; u
& u# R2 H9 H. P3 |
(一)* }. {7 T2 w7 e) ?. Q
: ~* ?8 j9 u8 I% T
访客:这是我的书法,请指教批评。
: S# f3 e0 k% Y$ `# D; `( V& L2 Y  {) T9 O9 N- w8 S; Q7 G
阿敏:很佩服。品味高妙,而且深沉老到。& Q% Q/ Z5 ?2 W/ V
0 _5 v% q$ E/ ], `. Q- W6 J
访客:书法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但与个人的谋生、发展、地位、权利完全没有关系。以我现在的思想状况,甚至连别人说好说坏都不在意。所以我确信可以抛开名利浮华,只把它当作自娱、自恋的工具,我愿意花时间钻研它,是为了求得一点与他人完全没有关系的精神自给。5 J3 _# u0 I7 j; B2 G9 Z6 M

, y" x" X" [8 f9 w5 k0 U+ I; ~4 ?) {阿敏:就好像老年人把写字看作一种健身健脑活动那样……?+ o  \( h# t( I6 m; H& k( t/ Q

' l: W! i$ _+ O. R访客:对。比如,除创作之外,我每天早起会由着性子默写几遍兰亭序,无所谓像与不像,只把它当作“与古人对话”,这也是一种不错的熏陶和休息。) Z  a4 V+ K5 N

) V( R9 }, w8 N0 _# |阿敏:对书法的态度,我相信您说的都是真的。到了一定的年龄,而且心有他寄,我想这样的心境是完全做得到的——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境界”,这样的平常人也不是少数。——但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不在这个圈里”。; w: t. A" ~3 g1 i6 ?

+ V6 x! R- g) U; B3 j. H- C* h访客:此话怎讲?
! |& O8 @1 z" C/ U6 C
% B2 L0 d  \2 R% b, c0 u' f$ u0 K阿敏:只要“身在此山中”,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因为在这里弄来弄去,最终都会为了一张“名单”——得意或生气,都会因为自己或别人在某个名单里的“有无”或“先后”而心有不平。即使开始不想,但“久居兰芷之室”也好,“久入鲍鱼之肆”也好,结果都是“其香”或“其臭”的“不闻”——更何况,“名次”之后,还有实实在在的“待遇”三六九等,容不得你不上钩的。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集体无意识”,反映在书法报刊上,就是成篇累牍、密密麻麻的各种展览、比赛、得奖、出席者的名字和排序。这在其他艺术报刊,是不可思议、令人讨厌的事情——但没有办法,名单是书法的特色和成绩——书法永远是名字重于水平。这些巨细无遗的名单,对在册者和旁观者都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与其说“名单艺术”是书法界无可回避的名利引诱,不如说它正好反映了圈中人毋庸讳言的“价值需求”。
$ a4 \5 f0 l3 L; O& _! f% e0 {7 |: p; \
访客:以前我对此也特别上心,所有的苦和乐、赞和骂皆出于此。现在想清楚了、释然了,至少可以心不在“圈里”。年轻人弄书法,常常需要、而且应该与“求生存图发展”有点联系,我很理解他们的“抱负” 和“斗志”——假如不争胜、不努力,那就不是年轻人了。现在我年过“不惑”,也不需要书法来帮物质生活任何忙,所以能够站在一边,比较超脱地来看这件事。
0 e1 G- p  r( f4 j6 }+ g1 c9 k6 c' X4 Y
阿敏:刚才我说“写好了有待遇”,但实际上的物质待回报绝大多数人又绝对得不到——有点“安慰”只能是在“名单”上。写得好的人极多极多,而且每天还在写还都有进步,但所有的“收获”只是舍不得扔的废纸越摞越高——能有去处的极少极少。  w- H/ v$ w. K" W
: c) u/ f- q* {9 \7 E
访客:是这个情况。不过以后也许会自己办个个展。3 j3 a8 S) z. N$ ?  `8 w4 {, h7 e

& s7 r. N9 n- G7 Z: b阿敏:那又如何呢?不过,你能把写字只当纯粹的精神Z•W,可以不再为名单生烦。
! K8 |/ E! w/ q& ^3 @2 ?2 S5 |2 |7 Y4 K- x5 O* z% S6 }

: |. m% z; y8 s# q6 k5 A(二)* [* F7 C2 m- u* Y

; Q# H- u7 O. I) ?9 }% \+ {访客:但说实话,即使彻底抛开物质利益,“纯粹的精神困惑”还是有的。比如创作,因为没了参展参赛的要求,就好像没了目标,写起来缺乏动力和乐趣……。! E4 G5 M5 j" M' I8 ]) K5 a

4 V* s( Y5 ~+ ]阿敏:问题就在这里。依我看,书法假如果真失去了“外界的引诱”,开始的乐趣,在单纯的“书法创作”中会慢慢失去,即使只想得些精神回报也有点奢侈。
" _' w7 M, k  i  {5 N
! A& k& D1 `+ J3 S* M访客:这可是曠世奇言没听说过!莫非连“精神自给”也难以维持?0 g8 I4 p8 g# {0 n$ ~9 X

  h& b: Q2 X7 K0 C阿敏:这是由书法的性质决定的。假如老有“创作”可为,兴趣是不会枯竭的,因为创造本身就很吸引人。但问题是,书法本来就不具备多少“创作的因素”,或者说,它与“创作”本来就有较大的距离,这是它和其他艺术的不同之处。写的过程,或许是一种享受;但对作品,人们最注重的是它的性质——是谁写的,为什么写的,以及写的好坏;通过作品,大家要看的只是一种能力,而不是“创作的用心”。好像厨师做菜,大家看的是色香味如何、规格是否合理对路,不会把“厨艺”和“创作”这个词相联系。
- A6 h8 z7 U' c9 o% L
+ f5 W1 H  `8 s8 f访客:这话我不理解。不是都在说“创作”吗?要写好一幅字,真的挺不容易,尤其是要叫它有点新意。- t* t; Z8 Y- Q; F& n8 ]1 Z

$ k8 R* c1 j4 V6 W2 I. q  b阿敏:什么叫“创作”?《辞海》的解释,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作者……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并对生活素材加以选择、提炼、加工,塑造出艺术形象来的创造性劳动”。
3 c# ~, E3 X" V, K% e0 [: `+ Z/ Q6 M8 x5 w# b
那么现在我们写一幅书法,其中有几条符合这定义呢?
9 C" ]$ t; `2 ~: H" F3 u6 V1 E7 m* v8 `3 ?! Q# r- s
访客:……好像哪条也够不着,但“艺术形象”是客观存在的。7 p% u; G8 [5 s' q  u- _

2 C$ I) z. u# I: Z  U阿敏:这也需要分析。书法的“艺术形象”,究竟是指什么呢?# ~' k5 [' ]  w+ B

. \. n& V3 P! @" I假如这“形象”是指“字”——初学时写不好,要叫它优美、如意并具备某些特点,这阶段倒是需要积累,是有些“创造意味”的。然而,当“字体”和“风格”一旦形成,每个字怎么写都胸有成竹意到笔到,此时你还有多少东西需要“创造”呢?比如,现在你打算“创作”几件“作品”,会有多少问题需要解决?" l% M4 u! S/ X9 {( J, n: A& a

5 k# p# O) U  @5 d访客:如果是写正体字(楷、隶、篆等等),要考虑写多少字、横幅竖幅、方圆大小;如果写草体字(行、草等等),除了以上说的,还会在错落变化上多用点心思。
% C0 }; N* e! L1 S$ s
9 I$ f6 e! o, v阿敏:对了。——但每个字怎么写,恰恰最不需要事先考虑。因为这是你多年积累的结果,既不肯轻易放弃,也不可能写一张变一个花样——你有一个“既定的理想图式”在头脑里摆着。此时你惟一需要选择的,只是“这样写”还是“那样写”,或者说,“这件事怎么做最合适”——要说这就是“创作”,未免有点牵强过誉。
" P& o5 l# w: _: U& R* a4 X
9 \% i  W/ Z4 R访客:但“字”只是整体中的单元,我认为书法的“艺术形象”应该是“幅”,是最终形成的整体形式。
' H# W: c3 F5 T$ l
: ]$ W3 y  u" l, G6 F" }阿敏:假如“形象”是“幅”,说到底是一个总体的“气息”或“感觉”。但这对于每一个成熟的书法家来说,也不过是一种“不经意的流露”。某某人“气势宏大”,某某人“行迹潇洒”,这是他书风和个性,一下笔就是注定了的;什么时候写、写什么东西,这些特征都如影随形寸步不离,这里又有多少“创作”的成分呢?——写字还最忌讳事先谋划,一谋划就露痕迹,“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一“创作”就有问题!. |1 c- j7 T% N8 {2 \' R+ k8 U# {

( G1 y& x, x7 ^* o  j      好的书风通过积累而养成,而“创作”偏偏与“养成”拧着。) ~" C8 Y# ~* H' L2 d6 @+ O
. E) T* ]: L% y- f' |
访客:但确实,我每写一幅作品,都会使它表现得功夫更深、灵气更足些,这样的努力难道不是“创作的因素”?
9 q8 Y/ }; F( K/ |% N
6 Q7 A3 Q0 m+ i. a阿敏:这不过是精益求精而已,不关“创作”什么事的。除非你想入选、得奖,这时倒有些“功夫”需要做做——比如走走关系,揣摩揣摩“本届”的“审美心理”等等……。说到此我倒并不带多少贬义——既送上去候选,“被人看上”就是最重要的——谁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这要求很直接很平常很合理很正当哩。0 D8 @* A& r5 `% @) Q
6 H' h, H7 i+ @4 T) }) a8 J
访客:但无论如何,我写每一张字,还是很尽心很动脑筋的,此种的“创作意识”不能否认。& ]3 A+ g- R: \+ i& h+ M
& ?7 [3 z7 y; ^2 J% E
阿敏:想做得更好一点,是费力费脑的,但这仍然和创作是两回事。8 k. _* p# ]% k( |8 ?
5 b% U6 a' T; d" \/ D* |  Y- ~
所谓“创作”,应该是以具体“作品”为对应的,比如卜伽丘创作了小说《十日谈》、贝多芬创作了《英雄》交响曲。但到了书法,有谁说得出启功或沈鹏“创作”了哪几幅各具特色的代表作品?哪几幅写得“好一点”,是说得出的,但要说都有多少特别的“创意”,就和事实不符。我们感受书法的品格、意境、神采、性情、气质、趣味,还有字法、笔法、章法、墨法等等“风格属性”,是通过作者的“笔墨群”逐步深入的,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强使每一件作品都有新的创造。“创作”的本质,是这个和那个“不一样”,但说到书法,“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通过一系列的笔墨得到的综合结论,我们所看重的,恰恰是某人所有作品中都显现的那些“相对一致”的共性。反过来,假如钟、王每次都有意写得“不一样”,那么“创作”对他的风格形成只能起“捣乱”作用。换个更简单的问法,某某人一天“创作”了三件“作品”,你能指望他一日三变,笔墨有多大不同吗?事实上,写字也不需要时时想着“创作”的,不信您去问问现在的大名家,他们每天至少要为人作书一二十幅(打不住也说不定),为保证自己和人家都满意,顶多是“这张不好,再写一遍”,哪里还有什么“创作”需要经营?连贾平凹都说,“写字轻松,一挥而就,既赚钱又赚名;但我真怕这样的事弄多了,就不愿再回到呕心沥血的文学创作中去,所以一定要适可而止”(大意,在电视上听他说的)。可见,书法要反映的只是一种“既定的习惯”,而文学才需要为每一件新的作品创作不同的人物和情境。- o/ u7 ^( e8 q/ w  P0 d

! O  f$ P2 n% w  [* N- H访客:这倒是。文学创作是极艰苦的,写一篇小说真要掉一层皮。而书法挥毫则是最痛快最惬意的。
$ ~% c- l, r: p; ~+ O. Q- V2 c" P" p  p0 x0 I, `5 H
但你说到创作的指归是具体的作品,那《兰亭序》和《祭侄稿》等等,难道不是具体的作品吗?
3 d7 }! R  S' S5 r- ~- g- d+ P0 ~: J% {; P' h
阿敏:问题就在这里:好的书法作品,偏偏没有一件是有意“创作”出来的。就是“碰”,也百年遇不到一回哩。
  s; B5 C( j, b2 x( s& m. o: u2 h) Q, E1 k, i% P) V
古人提笔,必是做诗写文,他是先有个“主题”或“内容”要表达,如果字的水平也跟得上,就算珠联璧锦上添花,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技巧与主题契合”“形式为内容服务”。假如书法这个载体或形式又与主题或内容在情绪和气氛上相一致,那就更是天造之合难得一求的“神品”。《兰亭序》和《祭侄稿》被奉为“天下行书”的冠亚军,原因和实质都在于此。
" [, e- o; F5 ^$ c8 Y6 d) ^0 ~9 p
9 v' _/ L8 G) t6 d9 p访客:现代人“作书”,就再也没有这样的语境。文字主题是别人的、套用的或牵强的,现在大家关注的只是笔墨的形式——但形式难道不需要“创作”么?
8 C: C  w8 u* D6 q- b! P' _: M4 c* @8 J
阿敏:古人落笔,注意力都在“说什么”和“怎么说”上,笔墨只是一个下意识的工具,提按起落都随着思绪、情感走,既生动又真实。这样的“每篇不同”,说他“创作”倒还情有可原,但现在完全不同于从前,只能在字和篇的纯形式上大做文章,“形式”充其量只能叫“安排”,叫“创作”就有点浮夸和贪功。假如干脆是“作画”,倒是既有自由又属“创作”;但它偏偏又是书法——每一篇还要保持字形、字体、用笔和篇章的风格一致……,于是就给我们带来了难题和矛盾——说这叫“创作”吧,分明不够那个意思;不叫“创作”吧,好像也“辜负”了大家的苦心……。3 g( }! q7 j( [( Z2 L7 U

( b/ b9 ^/ y7 l$ s7 j: g% \3 Z7 z访客:但古代的作品,也有不少是写先贤的现成话的,比如,历代都有人写《道德经》、写《千字文》。
0 Z, _2 v- `: b" A$ G, L- Q/ s1 \% O9 D& {
阿敏:现在我们的书法做的,就只剩下这些东西。充其量,顶多是“变着口音说同样的话”。你用东北腔,我说客家语——说得动听,都值得回味欣赏——至于说的是什么,写的人看得人都不在意。字写得好大家都称赞,但把书写称作“创作”,就像相声演员爱把自己称作“相声表演艺术家”一样叫人奇怪和意外。
" J+ [2 q" x( @: Y9 {& q
5 f1 \3 S2 d3 f      只在形式是翻花样,就书法本身而言,既是无奈,又是促进。一方面,它要适应现在的笔墨诉求和审美需要,另一面,这种形式的扩展和变化也确实大大超过了古人。
( j& A) `& S7 f9 w3 w& H: k( a9 v* ~% [* u* A. |  n
访客:这不正是我们“书法创作”的理由和内容吗?! n5 T$ z( w6 Y% l$ W
2 R( {+ ]* ~# A8 O/ r
阿敏:说“创作”或不说“创作”,大家看法不同也不必强求一致——事实上,圈子里尤其是年轻人,大多数都在这样说。要按自己的意思写成一件作品,难也好易也好,因人而异甘苦自知,但应该明白,圈外人说起来,就是“写一张字”。* b3 @1 R1 G" l* d
, T; m. P, |, v4 Z- W4 k! Y
访客:这就是你的自相矛盾了:“写一张字”和“画一张画”有多大不同?那为什么画画儿是“创作”,书法则遭你如此否定?
: I2 }! f2 Z7 H: o* n  J$ p  [8 {9 ]
阿敏:句式一样,并不等于内容一样。咱不是讨论书法“创作”的乐趣吗?我先下一个的结论:天天画画没人理,照样可以兴味盎然乐此不疲;但书法日臻成熟如果得不到社会响应,你的乐趣就会日渐消遁!
2 d, `; K! W$ v% @/ U$ o  O2 R+ H: Y; v" D# `+ d' C
+ A( J; o& X" I6 N7 _
(三)$ l2 A2 U6 S, E/ l

' ]6 M1 o7 @" }; |
* {, `* B3 [0 v9 s& C# H+ {4 P( f% P
访客:这话真叫我大吃一惊!你打击了像我这样不为名利的一大批人!请说理由。; s* d8 F0 K% _: z5 m$ f

1 T0 I  u4 m) {- M  \& k% b# j# i7 P阿敏:——所以我不得不先和你讨论说“创作”的定义,因为“乐趣”与“创作”实在大有关系。7 v0 h+ z$ ^+ @0 E

# _+ ]% w$ B) E- R% X" }6 e+ W$ A访客:愿闻其详。' M9 T" F3 `7 U- c9 D0 G/ T

5 @9 e4 u3 m4 b* B" _8 `- {阿敏:假如真是创作,魅力来自它的过程本身。掌声、鲜花、头衔、利益,那是身外物、日后事。允许有人热衷于此,但也确实有人对此完全不感兴趣——比如你这样的人。创作一般应该面向社会,但也不排除它可以完全只为自己。无论为人为己,只要是提出和解决的是新问题,这就使人越做越有兴致——因为这是一种“每次不同”的探索和开辟、思考和记录,所以即使像不打算示人的记日记,也可以兴趣不减、持之以恒。5 ~$ b* j+ X: L- B) H
古人写字,永远不会厌烦,因为他“创作”的动机是那“要说的意思”——这是一个“核”;而派生的字迹,只是个附在“核”上的“壳”。为什么他老有乐趣呢?因为那个“核”的主题,永远是是变换的、更新的。同时,为了配合这个“核”,“壳”的形式也必须随之变化使之相称。这就使书法也有了活的、新鲜的因素。这种“不为书法的书法”,兴趣主要是在永不重复的“核”上,所以即使只为孤芳自赏,也能因为“核唱壳随”的变化莫测而常写常新。6 C) g9 F9 d9 f, _7 L8 s

% m+ T1 H7 @$ m7 H7 @1 p7 L* c: A访客:我弄书法,也希望接近这样的意思……。
0 F, v  |  n) i1 @) q) v
) T: X$ [% i! Y2 v阿敏:但你的“核”在哪里呢?
3 }5 ~8 [% D4 m" O0 E
' }2 a& C- z  R3 P1 x( t1 Y6 i写一张字,人“月落乌啼”,你也“月落乌啼”;今年“烟波浩淼”,明年“浩淼烟波”……,你永远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书法就是一只“无核蜜橘”。
. D; a- s( ^( q- g) K: J/ ?+ j) y* |8 @
说也奇怪,被其他任何一门艺术视为生命的创作主题,到咱这里竟然可以全然忽略不计,而且这是千年不变、万人共享的!其他艺术最需要创作的“核”,被咱拿来当作一个陈列“壳”(笔墨)的“货架”,货架上卖些什么呢?无非是雄强、秀丽、古拙、闲雅、灵动、神逸,以及疾涩、燥润、疏密、虚实这样一些原本属于文学的词儿。“核”本身既不需要“创造”,而且这“壳”也受到书法特性的严重限制:它只是将汉字的审美和笔墨的风格,用“无意识的习惯”来表达——在这里也没有“创作”的用武之地。能作改变或能动脑筋的地方,说得确切一点——只剩下“气氛的营造” 或“形式的摆弄”。
. Y  ^" I1 H/ T) ^- ]2 p1 }. g* v7 G6 y) C
访客:照此说来,书法确实有些先天不足。
; D2 _! R2 A  C# ?% k0 A2 y! l! k: d$ o+ L: J6 f3 b8 O1 e
其他艺术,都是既有“核”,又有“壳”的。比如写小说:创作的“核”是故事和人物,那“壳”,就是语言的风格和技巧。语言和表达固然重要,但作家的兴奋和冲动,主要都是冲着那“核”去的。
1 T1 O# p- {: B6 m5 U) ?  i) P" M, {: S# v. @2 l% c2 Z
阿敏:是的。创作的过程,使作家“痛并快乐着”。; B0 g: |/ g3 l4 Y7 }: x, x
" K0 T6 R' R+ R+ _1 F/ B0 ^$ U
为了那“该死的核”,他可以呕心沥血、饱受煎熬。想到自己的“孩子”终将出世,受尽折磨也心甘情愿,此时的痛和快乐就成了最好的精神回报。而且,为表现那些新鲜题材、动人情节、奇特人物,语言文字那个“壳”也需反复推敲,等选择了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他那个“核”才能表现得光鲜出跳。如此,每养一个“孩子”,从“核”到“壳”,都是全新的事物,都需要经历“创作”的煎熬,由此产生的刺激,作者尽得其乐,读者也感受得到。0 U. q/ c$ a4 i9 u# t* R; v9 `
& w  A9 Z4 t9 F* W
访客:这我明白了。画一张画,首当其冲也是选择题材——每张画的“核”不同,“壳”也就跟着变。这种“永远的选择”和“无尽的改变”,使“创作”变得老有刺激、永远鲜活。无论是孤芳自赏还是社会轰动,只要有创作在,就有乐趣在。书法没了创作的“核”,只在“壳”里打转转,越是技巧纯熟、境界提高,就越是难和“创作”挂钩,久而久之,就可能乐趣渐失,徒生烦恼。! p& \: v! Y' H! c

4 z% G1 ^; x7 u; K7 T& c  b阿敏:这就是“画一张画”和“写一张字”的不同。画画的乐趣,不光是意识和技巧,最重要的,是它的题材和内容可以上天入地、变换无穷。
! T4 K9 X5 `0 E% O) J' A( Y7 D1 s. R
$ x8 G5 O( Q) W7 c0 k# a其他创作都类似:诗人做诗,夏日麦熟梅黄、秋日寒露枫桥;演员做戏,今天情场得意,明天官场摔跤。歌手最爱显摆“新专辑”,求人写或自己弄,操心只在要叫每一首歌都能既独特、又新潮。诗人、演员、歌手都讲表现手法和技巧,但倘若找不到新的“核”,就是无米之炊空手道。蒋大为、苏小明只有一首“桃花”、“军港”,任凭他们歌喉再棒,唱着听着都有点无聊。各行艺术创作,每一回都是核不同、壳不同——主题出新,是创造力表现的本源和场所;形式为新内容服务,磨合的过程也“逼着”技艺不断提高。这样的移步换景、水涨船高,创作有方向,探索***豪。这就把他们忙得够呛了,兴奋都兴奋不过来,哪里还有犯晕的空闲、迷路的烦恼? , h# T: T' w  T
; _9 h$ `3 l( @5 h6 \# l
访客:看来,书法仅靠“自拉自唱”,确实有点“不够意思”……& X+ K* I5 z& W6 z7 e5 p
+ D9 R$ p& g# J" r& G! A
阿敏:我认为是这样。尤其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1 Q0 \- r4 k9 ^) G4 @
# S0 Q& X; Y% r+ X) ^" j: o$ u
& f) D# P5 d- C8 I% f% q# W
(四)) B  b- w; K( U0 K

- n! v  f" k- P" l( @. C
' P+ `# y6 d+ f( g* D4 @' T+ A9 h/ H' `1 c
访客:如果我还想像当年一样保持兴趣,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3 x+ T# J, e- E( ~7 U
0 h' z7 T+ l# M2 W5 J( F- U阿敏:不如和大家一样,不要那么“清高”。可以主动与社会联系,也不妨做点“广告”。要想不断保持劲头,只有经常来人请你挥毫;“创作”中找不到的乐趣,“热闹”也是差堪弥补的回报。书法能做的事就是这些,不要中了那些大话炎炎伪斯文的圈套。当然,多争取机会,要处理好一个“度”的关系,太过分太下作了,众人就不羡慕、看不上了。字还是要研究的,但如果只想“洁身自好”,就不符合现在书法运行的轨道。: L' K' ~+ I0 S# [+ k9 ^
1 Z, r4 K# Y4 ?+ R$ ^* G
访客:这个度应该怎么掌握呢?7 O/ ^! I: K) D# t: _$ {0 T% `
& S) P8 M5 z6 s6 \2 R# L9 H8 a3 J  ~
阿敏:这我也说不好。反正,一,不必太反感“宣传”——哪个产品不需要广告?哪位名家不是宣传造就的(当然也要有实力)?二,争取多做些“为人民服务”的事。书法有了用武之地,才不辜负了自己付出的辛劳;动笔机会多了,字才会越来越好。三,看清书法的长处和不足,以及社会对它的评价和需要,千万不要只相信圈子里的自我作古、无端拔高。四,千万不要参与什么碑廊、碑林。我听多少旅游者抱怨,到处去占一大片地,黑压压、阴森森,破坏了景观,还给人不详之兆。别人不敢进去,你想在那里找自己的“归宿”,密密麻麻层层叠叠也很难落脚。4 [: |$ R! D2 k4 ~
& [0 A2 z( |. l) b; a
访客:比赛和展览呢?9 P2 a& p8 `) q. t, z

) X0 u; g$ ~  n6 H8 ~+ t' k3 G9 z; r阿敏:这要因人而异。但有一条,假如要因此改变自己的原来的追求,就有点犯不着。第五条,千万不要想当“名人”,因为名人一定不会只靠“字好”。比赛成了“得奖专业户”,也成不了名人,因为名人的定义是“行外也崇拜、社会都知晓”——圈子里的“大个子”,只能在圈子里“赚吆喝”。
, Z2 [! p# [1 }- j: L
- l3 ~% L" h/ z- V. _/ [% |. ~* m      最近有一个动静不小的《中国当代名人书法大典》的“巨型画册”又来征稿,许嘉璐人大副委员长还要求“编辑成历史性、权威性、艺术性、收藏性于一体的艺术文献和历史文献”。我看名单中既有李铁映、彭佩云、吴阶平、路甬祥、王选、张光斗、何祚庥,还有乔羽、舒乙、周巍峙、盛中国、李雪健、徐沛东等等,我一面感叹书法竟有如此大的“海纳百川”的神奇,能够鼓捣成这样“一网打尽”的“名人运动”,另一面,又遗憾漏掉了周杰伦、孙燕姿、SHE和F4,以及姚明、刘翔、张怡宁和罗雪娟等等,把他们也“团结”过来,古老的中华文化一定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那有多妙!  q# D0 ^* D: Y/ s# N
9 Z$ p. s0 Y2 g9 p& z/ v
访客:你说这事想表达什么意思?
" g8 V3 }% y+ E. L8 {" w; |8 U  a+ p! M# a
阿敏:两点不言自明的启示:一,把你的作品收进去,你就也成名人了么?二,回到“创作”的话题:假如你的书法是“创作”,那么他们难道就不是么?有多大差别吗?
. l) U0 w- J2 U9 ]
: Z/ M5 u6 R$ I5 v访客:你的大实话对我多有触动,回去我会认真考虑。+ [: }! L3 v7 l. R; [
- G' V$ }/ \. W0 v( j
阿敏:也不必太认真了——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会得到“圈子”的认同。总结我以上的意思是:一,如果想获得和保持乐趣,就应该使你的书法介入社会;二,如果只想自己玩玩,就不应有太高的期冀,这样失落会少些;三,只要不指望“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你的心情就是愉悦的,状态就是健康的。
发表于 2008-4-23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3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有道理,
5 v" {$ ]/ N2 Q8 u9 W好像能够感觉一点点禅语的味道!!' p! t* @$ l6 G6 ?
% a4 J/ }: G6 t! @, U) \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3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好帖子,值得人琢磨!!
7 r; e/ \" m6 S. j, z, e2 g5 Z) {' V5 [+ N# N% A8 T
谢了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3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face18 face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3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gaoren2007_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3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3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创作”就有问题!
& P: a' e' i$ V; w* a* G% R2 Mem1
- e- B/ A' l" T% yem1 em1 * D5 f  d1 ]% e+ \  L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3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辟!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3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