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逍遥法外

唐 颜真卿 行书 祭侄文稿 (资料汇编,后附清晰大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璉。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眾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櫬。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尔幽宅。(抚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原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
   注释:“维”:语助词,常用于句首,有时也用在句中。“乾元”:为唐肃宗李亨年号,“元年”,相当公元758年。“岁次戊戌”:岁次也叫年次。古代以岁星(木星)纪年。古人将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为标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每年岁星(木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该年的干支为戊戌。
   译文:时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农历是戊戌年。
   
   原文: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注释:古人不仅以干支纪年,也以干支纪月和纪日。纪月法从丙寅开始,60个月(五年)为一周期。纪日亦以甲子为第一日,60日为一周期。“朔”: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地面看不到月亮时称朔,一般以农历初一为朔,十五称望。又朔又有初、始等义。这里可解为初三日。
   译文:农历九月为庚午,三日壬申

   原文: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
   注释:颜真卿兄弟姐妹共十人,真卿排行第七。但其同祖兄弟有十五人,他排行第十三。“银青”:指银质印章和青色绶带。秦汉时期凡吏秩比在二千石以上者,皆可佩银印青绶。“光禄大夫”:原为郎中令的属官。汉武帝以后无固定职守,为散宫,相当于顾问。唐宋时期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从三品文阶官。原帖“光禄大夫”之“大”字漏写,为笔误。
   译文:(颜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带银印章和青绶带的光禄大夫。

   原文:使持节、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
   注释:“使持节”:为刺史的加衔。加此衔后有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使持节”为持节中的最高一级,次为“持节”,再次为“假节”。“刺史”:隋唐时期刺史为一州之行政长官。刺史本兼军民两政。然汉代以后管军之职权实际已废,故唐代管军事要另加街,颜真卿任薄州刺史后,加州防御使之衔,以示兼管诸军事。故其州刺史的全称就是“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之”。其他州刺史情况也大致如此。
   译文:加使持节、蒲州诸军事之蒲州刺史。

   原文: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
   注释:“轻车都尉”本为汉代特别兵种将领的称号。唐宋时为勋官。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共设十二转,第八转为“上轻车都尉”。七转为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下还有骑都尉等。“开国侯”为爵名。唐代将爵位分作九等,“开国县侯”为第六等。候前多冠以县名,但食邑不一定由该县供给。颜真卿的丹阳县开国候的名衔也为他出任蒲州时所赐。
   译文:授勋上轻率都尉和晋爵为丹阳县开国候的颜真卿

   原文: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注释:“请酌庶羞’:酌,指酒,也指斟酒。请酌,指菲薄、便宜的酒类。羞,通馐,食物。庶羞,指普通的食物。“赞善大夫”:大夫,古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隋唐以后以大夫为
高级阶官称号。“赞善”为赞美之词。颜季明为颜杲卿第三子,曾担任乃父和颜真卿之间的联络工作,后被安禄凶杀害。已见前面说明。乾元元年,他被朝廷追赠赞善大夫。
   译文:现在以清薄的酒类和家常的食物来祭扫赞善大夫颜季明侄儿的亡灵。词曰:

   原文: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
   注释:“惟”:语助词,用在句首。“挺”:特出、出众。“宗庙瑚琏”:宗庙中盛黍稷的祭器,夏代称瑚,殷代称琏。这里指颜季明已成为颜氏宗庙中的重要角色。“阶庭兰玉”:以芝兰(香
草)玉树(仙树)比喻人们的优秀子弟。《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问诸子侄曰:“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谢玄答道;“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出于阶庭耳。”
   译文:惟有你(季明)生下来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你好像我宗庙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长于我们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常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原文:方期戬谷,河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
   注释:“戬谷”:指福、禄。戬,指福。谷,为粮食的总称。古代官俸以谷物计算,故可代禄位“闲”,同间。“称要犯顺”:以逆犯顺,指起兵作乱。
   译文:正期望(季明)能够得到幸福和作个好官,谁想到逆贼(安禄山)乘机挑衅、起兵造反。

     原文: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译文:你的父亲(颜杲卿)竭诚尽力,在常山担任太守。我(颜真卿)那时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担任太守之职。
   原文: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蹩。
   注释:“俾”:使也。“归止”;止,助词。《诗.齐风•南山》:“既回归止.曷又怀止。”“爰千土门”:爰,乃,于是。土门,今河北井泾,时为战略要地。“蹩”:促、迫。局促不安。
   译文:仁兄(杲卿)出于对我的爱护,让你给我传话(即担任联络)。你既已回到常山,于是土门被夺回。土门打开以后,凶逆(安禄山)的威风大受挫折。

   原文: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复。
   注释:“贼臣不救”:如前所述.指颜杲卿收复土门以后,曾派泉明到长安报喜并求救兵,被太原尹王承生劫留,拥兵不救。“孤城围逼”三句:指安禄山回兵常山,颜杲卿孤立无援,终于城破被
俘。颜季明和颜氏家族以及颜杲卿等先后被杀。造成“复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悲惨结局。
   译文:贼臣(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围攻陷氏父亲(颜杲卿)和儿子(颜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后被杀。好像一个鸟巢被从树上打落.鸟卵自然也都会摔碎,那里还会有完卵存在!

   原文:天下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注释:“荼毒”:荼指苦菜,毒药毒虫。按:此两句似乎在隐喻朝廷的成败和用人不当。“遘”;遭遇。“呜呼哀哉”:对死者的叹词。呜呼,表示叹息。哀:悲痛。哉:语助词,表示感叹。初见《左传.哀公十六年》。孔丘卒条。
   译文:天啊!面对这样的惨祸,难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念及你(季明)遭遇这样的残害(被杀后只留头部,身体遗失).就是一百个躯体哪能赎回你的真身?呜呼哀哉!

   原文:我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至)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
   注释:“河关”:河流和关隘。此指蒲州,时颜真卿调任蒲州刺史。他在《蒲州刺史谢上表》中说:“此州之地,尧舜所都。表里山河,古称天险”可见该地自古就是重要关口。“比”;亲近。“榇”:原指梧桐树,多用于制作棺材,此处指棺木。首榇:指盛装季明首级的棺木“兹”:此。原文“陷”字误书,应为“至” 字。
   译文:我承受是上的恩泽,派往河关(蒲州)为牧。亲人泉明,再至常山,带开盛装你首级的棺木,一同回来。

   原文:抚念摧切,震悼心颜!
   译文:抚恤、思念之情摧绝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灵震颤,容颜变色。
   
   原文: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注释:“幽宅”:阴间的住宅.指坟墓。
   译文:请等待一个遥远的日子,选择一块好的墓地。你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作客。
   原文:呜呼哀哉!尚飨。
   注释:“尚飨”;飨,通享。又指以酒食款待。此处指祭祀时希望死者能享用这些祭品。
  译文:呜呼哀哉!请享用这些祭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录集评




《广川书跋》 宋 董逌

峻拔一角,潜虚半股,此于书法其体裁当如此矣。至于分若抵背,含如并目,以侧映斜,以科附曲,然后成书,而有人于此盖尽之也。鲁公于书,其过人处正在法度备存而端劲庄持,望之知为盛德君子。尝问怀素折钗股何如屋漏水,曰老贼尽之矣。前人于其隐处亦自矜持,不以告人,其造微者,然后得之。此二体又在八法六体之处,乃知书一枝,而其法之重至此。公祭兄子文殆兼存此体者也。

《跋》 宋 陈深

公字画雄秀,奄有魏晋而自成一家。前辈云,书法至此极矣。

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苏文忠谓:“见公与定襄五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夫。如公忠贤,使不善书,千载而下,世固爱重,况超逸若是,尤以宝之。

《跋》 元 张晏

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观于此帖,真行草兼备三法。前宋名重当时。

《跋》 元 鲜于枢

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

《跋》 元 陈绎曾

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尔既事”字右转,至“言”字左转,而上复侵“恐”字,“有”旁绕“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适与褙纸缝合。自“尔既至泽”逾五行,殊郁怒,真屋漏迹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飨”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藁》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碟之间,“嗟”字左足上抢处隐然见转折势,“摧”字如泰山压底柱鄣,末“哉”字如轻云之卷日,“飨”字蹙衄如惊龙之入蛰,吁,神矣。

《跋》 明 文徵明

元章独称《座位帖》,盖尝屡见,而《祭侄》则闻而未睹,今《宝章录》可考,宜其并称《座位》而不及此也。世论颜书惟取其楷法遒劲,而米氏独称其行草,为剧致。山谷亦云,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盖亦取其行书之妙也。况此二帖皆一时藁草,未尝用意,故天真烂漫出于寻常畦径之外。米氏所谓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者也。

《书法雅言》 明 项穆

行草如《争座》、《祭侄帖》,又舒和遒劲,丰丽超动,上拟逸少,下追伯施。

《跋》 清 王顼龄

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郁结,岂止笔精黑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

《初月楼论书随笔》 清 吴德旋

慎伯谓平原《祭侄稿》更胜《座位帖》,论亦有理,《座位帖》尚带矜怒之气,《祭侄稿》有柔思焉,藏愤激于悲痛之中,所谓言哀已叹者也。

《祭侄文稿》小评 今人 郭子绪

书法创作,抒情是第一难事。《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都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创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体现出大胆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和无以伦比的艺术家的魄力和胸怀。作品中所含蕴的情感力度强烈地震撼了每个观赏者的心,以至于无暇顾及形式构成的表面效果。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结构。

以情感人,是人人通晓的艺术诀窍,书法创作尤以情真思深为极致,撼动读者心灵的妙笔必系于真情,神高韵远的境界必成于深思。所谓艺术价值的创造,即是指在一般形式中包含了普通结构所无法包含的独立存在。它既是物质的存在,又是人格的存在。体现在书法创作中,往往是其它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一次性获得。《祭侄稿》正是这样的作品。它是特殊感情支配下的唯一形式存在。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真挚的感情和激越的情绪,它好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一闪即逝,不可复得。

人世间事,唯有真情能感人,文艺更是如此。罗马时代郞加纳斯在他的古典文艺理论名著《论崇高》中提出崇高风格的五个来源时也曾强调了这一点,他说:“第一而且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第二就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并说:“***对创作和风格的重大作用,足以使整个结构堂皇卓越。”

书法创作,正是以情感主运笔墨,一切基于心性的驱使,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意蕴是融情入书的结果,“情不真则物不能依而变,情不深则物不能引之起”(刘永济《词论》)。唯至情、至才、极思,“情方得以畅宣,物方得以具露。”尤其触物类情而发于不自觉者,更能创造出生动感人和新奇美妙的作品。故至上之佳作,必系于深情,笔虽简而意工,貌或丑而情真,其感人的程度决定于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力度。

《祭侄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不是在写字,而是在述说心中的悲愤,他不是在搞艺术创作,而是深情地自言自语地倾吐,话说完了,作品也写完了,一篇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永远也不可能重复的杰作就这样产生出来。这正是创作成功的秘诀,也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

其线的质性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此尤为难能可贵。在书法技巧中这是最难的技巧。在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为遒劲,且和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元代鲜于枢评此作为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已被王羲之《兰亭序》率先占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其实,《祭侄稿》当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是无法之法,直抒胸臆,无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范,而《兰亭序》虽也无上高美,但毕竟是人工美多于天然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颜真卿及其《祭侄文稿》?
                           施政?
    在中国书法史上构筑着两座摩天大厦,那就是晋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颜真卿。他们在书法艺术领域上取得的成就与贡献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可谓昂首云外,目空千古。?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世称颜平原,颜鲁公等,出生於陕西省长安县敦化村(西安市郊)一个世家望族。北齐颜师古的七世孙。他为官忠介耿直,刚正不阿,一生为国家的统一、安定而不懈地与权奸杨国忠,卢杞等人针锋相对,在“安史之乱”中与安禄山,李希烈等叛乱分子进行顽强不屈地斗争,最终以身殉国。其政治,书名“照若明”(欧阳修语),历代传颂,仰之弥高。?
    颜真卿小时学书很勤奋、“幼时贫、乏纸笔,以黄土埽墙习书”《书林纪事》,师法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张旭等人,尤得力於壮朝碑刻,一扫初唐惟晋人书马首是瞻的习气,开创并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博大精深、奇伟秀拔、雍容大度而不失闲雅清趣。后人评之为有盛唐气象。苏东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君子之於学,百工之於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传世的颜真卿作品中,楷书占了一大半,概因唐代写碑甚多(楷体),翰札(行草)不易保存。后人所称“颜筋柳骨”指的就是颜真卿之楷书特色也。其楷书代表作有端庄严谨的《多宝塔》,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的《东方朔画赞》,有凝重方正,多期满格的“麻姑仙坛记》,筋力丰满,刚劲圆润的《颜勤礼碑》,行书作品有《刘中使贴》、《文殊贴》、《江淮贴》、《鲁公三稿》等最为著名,其中三稿之一的《祭侄稿》被后人尊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稿》全称为《祭侄季明文稿》(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是颜真卿为悼念从史颜杲卿的幼子季明的祭文草稿。“安史之乱”时,在常山郡的杲卿父子与在平原郡的真卿同举义旗,并肩作战,不幸常山城破,父子皆取义成仁。当士兵将季明头骨(仅存)从常山带回时,颜真卿怀着怀其悲痛的心情,写下了此篇文稿。文中写道:“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守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真可谓哀思郁勃,痛心疾首。对叛军的仇恨,对侄儿的赞美与怀念全付诸笔端,任笔为体,全以神行。文中多处涂改增删,不但没有削弱作品的整体气息,相反地这些黑团墨块与字里行间的一些空白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之书写速度急缓变化,有时因不及蘸墨而仍挥写不止,形成了墨色由浓湿到枯淡的变化,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而这些全出乎天然。料想鲁公当时作书,断然不会以之为艺术佳构而作。然颜真卿深厚的书法功力,在这看似粗头乱服,不衫不履,涂改增删中表现无遗!宋阵深评之“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诚乃是无意于佳乃佳尔!?
    《祭侄文稿》全文不足二百三十个字,然却字字珠碱,章法浑然天成。较之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毫不逊色,可谓各有千秋。两者都是即席而作,但心境却有天壤之别。然在艺术造谐上都达到了极致。观乎《祭侄稿》,满纸云烟,笔触厚实,凝重,顿挫郁勃,绝然没有《兰亭序》的洒脱飘逸的用笔、妍美流便的结体。可以想见当时真卿愤笔疾书,血泪交迸,情不能自禁的神情,满腔的忠义与悲愤化作笔下或粗或细或浓或淡的缕缕线条,这线条犹如一个个摄人心魂的音符,汇合成章,犹如一曲洪亮高亢的悲怆交响乐!宋人陈铎曾详细地分析《祭侄稿》书写过程,认为:“文稿前十二行‘甚遒婉’从‘自尔’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笔法用语)矣!’自‘移牧’至‘尚飨’末五行,沉痛切骨,与禊叙《兰亭》哀乐虽异,其致一也”!真可谓入‘木三分,非深谙笔法,墨道者不能言此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祭侄文稿》 真假之辨
 
□秦小燕

      近日看报,读了一篇“颜真卿《祭侄文稿》引人关注”的报道。长春老人张庆春于1948年秋天,在南关东大桥花了3万元东北流通劵(合今人民币3元)购得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这个消息,我曾在其他报纸中已得知。《宣和书谱》曾有记载:“鲁公平生大气凛然,惟其忠贯日月,识高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严尊重,使人畏而爱之。”元代书法大家鲜于枢在《祭侄文稿》卷后的题跋中赞道:“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所以,我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那气势恢宏的书法,更是欣赏不已。闲来无事时,信手拿来细品,不无神往之想。如今,长春新发现《祭侄文稿》,当然引起了我的震惊。
  被称作“权威书画鉴定专家郑国”认为:“从字体和运笔看,此《文稿》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完全一致,连涂改处都一样,但字幅大些(台北件高为28.3厘米、长为75.5厘米,此件高为49.5厘米、长为49.5厘米);从可辨认的印章看,主要有清代乾隆皇帝和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的印章;从纸张来看,像棉麻本的硬黄纸,应属唐代用纸。”
  对他的这种说法,引起了我的多处疑问。于是我拿来了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颜真卿的影印本《祭侄文稿》,作了一一比对。
  我觉得,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当属国宝级的文物,它绝对具有无可质疑的惟一性,不可能有其第二件出现在世上。就是笨想想,一个书家不可能写出两件笔画完全一致的书作。至于郑国说的“完全一致,连涂改处都一样”说法,我是不能苟同的,在《文稿》第15行第6字,经涂抹后,仍有明显的差异。再则,唐代的书家不可能在书作的前首为清代皇帝留出钤印的地方。
  作为唐代著名书家的作品,一般都见载于历代文献。故且《祭侄文稿》见载于宋代《宣和书谱》。《祭侄文稿》收入清内府后,乾隆在《祭侄文稿》的隔水处,写下了长文,始终没有提及摹本一事。另,《祭侄文稿》,有嘉庆御览之宝及宣统御览之宝的御印,而后者只一方模糊不清的乾隆鉴赏之印。前者钤有158方印鉴,后者只有22方印鉴,差别如此之大,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至于后者铃有一方“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的印章”,并不能作为判断新发现的《祭侄文稿》真伪的力据。
  我曾想过,裱装大师有能将一幅书画作品分离出三幅的本事,由于两者之间尺寸不一,我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我又设想,我国的传统木刻水印技术相当高超,用仿制的方法使之产生赝品,也是完全可能的,并能保持其分毫不差。可是,《文稿》中的第15行第6字差异是十分明显的。这又怎么解释呢?随之我又放弃了这一设想。我又想,《祭侄文稿》我见有碑刻,把它从碑上复下后再用笔墨进行细致描摹也是有可能的,但那只能是复制品。所以,只要我们确定了《祭侄文稿》的惟一性,那么,其余与之相同或是大致相同的书作,必定是摹本、赝品或是复制品了,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只是书画欣赏爱好者,一般常识,还是知之一二。然而“权威书画鉴定专家”郑国,对新发现的《祭侄文稿》论断,似觉不够严肃。评论或是鉴定一幅书画作,不能凭借主观的感觉去判断,必须要经过周密细致的研究,拿出极有说服的印证材料来,方能断定,否则,只能是妄说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0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z这个资料太好了!感谢楼主,本人又受了一次人格的教育。淳古堂鞠躬em1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8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好文章!!!

em1 em1 em1 em1 em1 我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8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em11 em11 em11 em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9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6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罢泪沾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