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1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352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0-6-18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c+ B1 @, f' x+ D3 g& T7 l
1 u3 y3 [6 I* z# c5 w$ B
汲古斋主人和杨文浏的对话
]5 {& W+ ]. y! z0 q
( I+ T8 c0 f. |* P( s0 [- s* A' u; j0 X
首先祝贺兄刚刚入展3届扇面展。
# \/ j5 p' j0 j8 a% T- d/ `谢谢,幸运。
# L+ A8 T! k* a# {$ f
9 D' Z' B- l$ v6 U1 F, g9 c" X一:关于学书" u9 P g7 w( S0 A( @
) @' n+ d& l' D; b
1:看了杨文浏先生的简介和我一样,都是由爱好硬笔书法开始自己的学书法的道路,现在许多书法高手都是由硬笔而来的,那我想问杨先生你觉得由硬笔和毛笔有什么区别,不要说工具上的区别,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 ,我想知道在转换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捷径,可以由硬笔很快的把毛笔学有所成?& c& F) i2 K: q B6 Y* z
[size=+0]9 }4 z/ F$ n M+ A$ X$ E6 p
杨:我以为最大的区别是用笔方法上的区别,毛笔对笔毫的控制和把握及其变化是硬笔创作中不会碰到的。
6 J$ A% \2 z r) ?9 p* A! z0 D2 C) G
在转换过程中可以借鉴的恐怕就是以前学习硬笔对汉字结构的理解与审美,其次就是对书法的爱好,让你在学习硬笔到一定阶段觉得无法深入时,会自然地转向对毛笔书法的学习与探索。要说捷径我只感觉由硬笔楷书到学习毛笔小楷可能遇到的困难稍微要小一些。
$ F1 u: L B; A " e6 o* E- F) c) X, i
2:杨先生说了你主要的是遇到一个好老师,其实我们看每一个书法家的学书简介都有这样的内容,那我也问杨先生,梁老师究竟给你带来了什么灵丹妙药让你可以很快的入国展,我也想不花钱就学到,可以透露吗?拒绝没有意义的空话。; b2 O C' s* r6 R
; y" d) p. Q$ G/ Q* i* ^7 J 杨:不说空话一直是我追求的一种境界!梁老师给我的灵丹妙药就是“书法有法”。毛笔书法作为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国粹,其根本的东西正如赵孟頫所言:“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梁老师就是教给我正确的用笔方法,使用正确的用笔方法,路子对了,再假以时日,自然会一步步向前走,入选国展也只是时间关系了。至于什么是正确的用笔方法,可能各人理解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哪位,相信“形似理必通”的道理,写得像就行了,对不对把自己的临作与原作比较下就知道啦。! V, a9 n. O% D
, C( x6 V- {9 g# w' \3:杨先生你在学书简介中提到你们当地的一个书法创作雅集,对于这样的雅集或者说团体,我自己觉得好坏参半,好就是相互促进,坏的就是你们这样做就是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书法本体上,你们过多的关注了书法入展获奖的这些问题,你们就像赵本山小品团队一样,有主创,有润色,有编排,有调查观者心理等等的操作人员,你们这样做或者全中国这样的书法团体,杨先生认为是优大于劣还是劣大于优?
% v% w: s; v5 D. @
# e* q; {) ?0 x& I. J8 c 杨:哦!凡事都有其两面性,如先生说看其主流。对于“相约淮上”书法群体,我以为其当然是优大于劣,其中个体书法不断进步就是最大的“优”,当然入展国展的人次在安徽也尤为可观。我的真实感受,一则在雅集中发现自己的差距,激励努力;二则发现朋友的进步及优点,便于学习吸收。至于你说的功利性,是当代的一种社会现象了,与雅集没有太大关系。魏晋时期亦有文人雅集活动,那时产生了风清骨峻的魏晋风度,不是雅集造成的。/ j% c" V! J) h, k) Z
3 a9 N+ I& ]1 P
4:杨先生是一个通过书法改变自己命运的书家,您认为是您由于书法认识了伯乐,还是伯乐欣赏了您,是您现在在政府部门。您认为一个书法家如何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而不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3 m; t9 ~% Y1 F8 P/ Q* D( v
) W, P4 \" X% l, n; ?9 L6 f 杨:佛家讲因果,讲因缘、福德,第一个问题可以用佛家理论来解释。至于融入社会,亦需如此。尊重别人,尊重艺术,尊重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家是丈夫,在单位是职工,在社会上有时是书法家、有时是老师、有时是兄弟,我们只要把握自己的心就可以了。“人无完人”,谁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对得起良心就可以了。1 m! p. _! m# v. J5 ~
) _+ e' v; ?4 _7 v, w5 m3 z" t
8 ?, u2 H, t3 {- L3 v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