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0
- 注册时间
- 2005-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065287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 d: m+ e* b1 U1 k, a4 K 9 ]2 V/ s' k4 T4 ]/ Q4 b& A/ B' K8 p
0 V% \% J, S. |; \2 g2 {& K
! C: o% I( R6 n1 _8 z1 e8 e/ G8 l 上图为赵孟頫《饮马图》局部
( ]+ y: T- m5 [. ?# V8 d* C: K
: l3 A d! I% I. r; r) k# n9 N6 a7 u x
. J, d* C8 \2 S' D. u
) l! A" Q* M% y% s) S+ ~0 ]) d5 ~9 v6 h2 B* f' N ?9 P
元代的赵孟頫既是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画家。他提出“以书入画、书画同源”的理论,将书法笔意技法融入绘画中。
! H' E1 J8 G; d& N
3 C" O. e5 q w l- K7 k$ g) x- N3 X. Q% Q4 ] b% w
$ q- @* W' ~1 V 也许不是危言耸听:当下的国画艺术,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书法危机。一位著名国画家在参与全国性的中国画评选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画创作的方向以及对传统的认知似乎出 了问题,意笔完成的作品极其稀少,甚至不见笔墨。0 k6 m$ |; ^* N1 t+ ~* M
- m0 c# `- y6 Z* q
6 n* \4 i! I9 Q: x
% ]$ R8 b7 Y J# K7 e
+ }2 G9 z# P2 E- g) J
0 }7 Y+ z& }( G- ]' k
4 R1 q8 T' Z1 e
) }) e0 x/ k8 ]
2 O9 r G/ ?* t3 q- }! x7 b* H8 J# U
一言以蔽之:曾几何时的国画“常识”,正成为中青年国画创作者和美院学生普遍忽视、缺乏的一种修养。这不能不让人担忧。中国画所具有的厚重且富于变化的书法用笔哪去了? 飞扬潇洒、直抒胸臆的写意性笔墨哪去了?
7 D j8 f: H7 p f w5 T" ^/ {; \
0 A) F# _9 W2 ~% B' U' u% }
; g+ q/ r3 C& ?0 ]; z! {+ T 忽视了书法临习在国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今天许多国画创作者们的作品呈现出以下几类倾向:
# F5 I, @3 D8 A- z- X d
8 a9 K. _: X! w" y# J( j: U0 j0 Q" j' Y* d: o8 z( p" g& z1 o
: O3 F0 n5 J6 r. K9 K: x6 o1 {
$ H4 T" Y: U' @
2 f1 a7 f2 A ?. L; |
' V! C \. L( ?6 L* U
1 t& Y" H% W, Y9 N
8 s4 C' c7 {; J' P, H) g% d' N$ d+ O: d$ g8 T* p
8 w5 M: E; K# L4 J5 ` 一是见墨不见“笔”。
0 M2 U0 F! i( s$ A6 q1 v此类画作尤其多见于时下流行的当代水墨类展览。创作者们擅长以水墨晕染来制造水墨淋漓的视觉效果,追求画面的肌理感,而画面中的线条非但不多而且缺乏笔力。殊不知,缺少用笔的水墨,只虚有其形式,而无实质之内容。这样的画作更倾向于西方绘画,而非中国画。
d5 |# J4 c+ r' S# r1 Y5 P2 m) k q- C+ }# J0 t, Q
8 P! i: o( X7 y5 l" V
二是工笔描摹代替“意笔”。
! }3 e- E4 u! j ^- n3 P笔者观看近几届全国性美术展览与近年美院的毕业生作品展发现,频频出现细笔勾勒、写实性的工笔描摹作品。其实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笔,不是笔法与墨法的结合,看不到有力度、质感的墨色线描,不过是倾向于机械的描与磨罢了。
: R9 d' I+ F; O2 S/ H6 U+ s/ h9 B! g! O3 p b- j
$ o D! U7 f" e5 R6 |; a
三是缺乏对书画形制、题款的基本常识。2 g) p% T, C# [1 h8 ?
如今的青年国画家很少在画面题字了,即便题、落款也常常胡乱题写一通。例如,行文的书写顺序左右颠倒,落款时间把干支纪年写成公元纪年,钤印的位置不合传统书画规制,更有“不堪入目”的题款,毁掉一幅佳作。. ?. o: Z& a* ~6 r
) ^! ~) f+ Z: J( `% M1 G8 }
- q* ]( r9 s* E7 F& ]- K
3 x, k! @+ z& u
. f" J* ^: q4 D- }* e# @5 z: O
) W; G+ }0 S$ r) S, H
1 u% s- Q8 E7 s, G" i
% }' {% H4 g) S7 j* j" ~$ `+ Z
之所以认为这样的现象令人担忧,是因为书法对中国画至关重要。国画家陈家泠先生回忆陆俨少先生的教导,曾多次谈到这一问题,指出写字和画画同样重要。写字是在练气韵和力度,书法对他的国画创作起到重要作用,并提醒国画系的学生一定要勤加练习书法。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也曾直言,西方艺术的基础是建筑、音乐,而中国艺术、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是它的书写性。
6 m% D8 t J& M y& w/ q5 ]8 x* O U$ r2 h
7 a4 X' B1 e+ F
8 V) W2 P1 [3 T" M1 s* G1 H& u5 y; r7 V% o K# N, |* I
% y# m* j- H4 G* s
: A0 L4 Z' p, Y X
$ ~3 Q, |9 X$ m2 H* _8 l
) b. N/ x" I3 M1 m8 W
7 ~) ]8 J9 w9 S
. T# g$ h3 s8 J6 o 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重视以形写神、神形兼备,以线的造型、力度、质感,来传达对象的生命性、精神与灵性。这也恰能解释,为什么传统的中国绘画少见色彩。在中国画家眼中,色彩会分散画作的神。有的画家甚至宁可仅仅依靠无法涂改的墨色线描进行创作。线条的表现力,具体落实到用笔的表达上。而对于画笔的自如掌控,正源于画家的书法修养。到了北宋文人画时期,这一特征更加明显。文人画家自小开始临习碑帖,并学习汉字书体的演化,包括篆、隶、真、草、行等书体的临习与体悟,并将书写的体悟,通过富于变化的书写性用笔体现在绘画创作中。到了元代,赵孟頫更是提出“以书入画、书画同源”的理论,将书法笔意技法融入绘画中。' W1 d* p* ?$ C' n/ q$ T: _3 o; b: V
! o1 L! }7 n8 r a
7 j' C% m) m }6 ]2 n
$ N: Q) [6 Q. n7 P" Z- J" [2 o0 R, ^( E# h
4 {* P4 P! i/ x) w/ o0 p; Z8 Y
/ z t% T. W. S
2 c, V! N A1 }8 V5 T# q
; {' \3 ?" k) ?7 A
& g" z9 F( [: d5 D, }
& F7 b) W' R5 ?, Y- m% t
也正因为如此,在过去师徒制言传身教学习国画的过程中,古文字、诗词格律、金石书法等等,都是学生的必修课。然而在今天的国画教育过程中,学生却很难具备这样的素养。尤当步入计算机时代,日常的汉字书写也被电脑所代替,对书法教育造成莫大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年国画家和美院学生很少重视书法的学习和书法能力的培养,认为只要画好画就行,书法并不重要。此外,几十年来,我国美术学院普遍引进的西方教育模式,对国画的造型方法和用笔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致使人们忽略了国画教育中对书法书写性和写意性的重视。' o: I. D! u. I/ [2 y3 D% r
5 [5 M$ _5 b0 D) R& p( v- g
; k7 `8 C5 k$ y+ A" C 笔墨当随时代,绘画的形式语言固然需要发展更新,而作为中国画创作基本功的书法仍然不该被今天的人们所淡忘。中国画中的书法用笔以及书写性、写意性,正是中国画独特魅力之所在。& K4 @% V6 s/ M `4 p* T6 T
3 d$ u$ ] u- b S; ^8 i) r; p5 w
4 W/ T) X0 _$ u+ M9 X, y/ D$ P+ J0 _0 ]% K
4 T+ {/ E. \4 Z文| 黄青
; ]* {7 Q, }' w; ]
; `9 T: K' d% Q; b8 U* m6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