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908|回复: 6

陈振濂|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缘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5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从二十多种颜真卿楷书碑志的按年龄排列、
到回忆沙孟海先生曾经不一概赞成
小孩入门必须先学颜、
再到我从颜公《刘中使帖》中真正理解“颜筋”之旨、
又到在鉴定收藏界对颜真卿(传)
《湖州帖》因少“筋”而遭鉴家质疑、
再到在美院教学取《祭侄稿》
为范本却有意舍本逐末、
去追究勾塗划改之迹并专注求“筋”的彻底表达
我以为,
书法名家名帖的审视、
甄别、鉴定,和学习临摹教学,
十分需要培养起书家一种"通感"的审美把握能力

5 B6 S  O; }- x- d& v( Z9 N9 `% n( S( h0 n2 `; Q8 s: Y

! h8 N0 s9 S! o# _" }' ^1 I" H' S3 }" |

1 ?3 p" o2 X8 G) `* J, G0 g5 p
eafeb72132dadeca39b2af91f595a4bb.jpg

" H2 ]1 B/ }6 O; M, ?4 Y: n- r+ I
颜真卿
709-785
  V: D9 Z8 e+ B  \7 A5 B# c
说不尽的颜真卿
陈振濂3 T/ [2 W4 A0 k8 ]

: x9 \, B7 u. g; f  f* s' _
三个多月以后的2019年1月16日一2月24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将举办“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预告消息一出,业内亢奋,书法圈和收藏鉴定圈人士奔走相告,以为必是近年来水平极高的“极品”展览。尤其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同期向日本借展镇馆之宝颜真卿《祭侄稿》,是首次赴日亮相,更是令大家无不欢呼雀跃。

+ Y. P3 _  P' d/ y. @

' s4 _* G" c: m! Z. v1 X 3ea4dfa9dd1c50a05f13b33d2a6d58c1.jpg
& y) d* R" h* H6 b: ~# |7 Y. ^: m, V) K2 |
336eaddb57433d67ec0d2c08f5f75325.jpg 4 R' `. B! @& o. n, @; r$ ]3 p

: C, {3 l; G0 k8 M% D6 T% v1 C 67cc809910035bb6ab869699f459ced4.jpg " I- t: N( U/ z
! a: x0 [% g" z9 s- b
f877829dd158891bec271ad32c10461c.jpg
4 N% {$ g; n( k& q' X; c- y3 V. L2 @! b& M% x9 t4 H
d15bd2b2a1992f4bbccb19749fdbdbc5.jpg
9 g5 w: H! u" K3 f
! P: t3 |2 Y+ p% ^( G 46a0178ae9dec90add3a5232d756b4d7.jpg ' e/ r5 [! E  q. b- f/ s$ \

8 I3 P1 z/ i3 a0 b! |& K 9cd64f01df7b954a8fb94645347b298b.jpg
# {* f; s" c1 M! u( H+ j
) Q- f2 L6 ^+ u. a0 w! f: d d20107fba790b080747880da192ec25c.jpg ) C+ Q; J1 ^. g. d* L+ h* m
& {$ v5 i8 x; k& L7 G- z: t
b1900b28c70684544e38f04a7f48f4f0.jpg
; K) Q6 @* ^9 F1 K+ q  |( O4 t$ B
+ ?) g6 H* _% B! V* t' J  ^( x 6d583c4e7428191f646498f0591bfe7f.jpg
. W/ u& m$ R0 g
/ L: M" w. P! x: ]5 ~ 7c41a402bd0c888ad17d2a82ccd8a9dd.jpg
9 p( Y3 W4 m# V; [6 c
. D1 i0 x+ V. T3 ?% C 8651aa7393b98953201ac9d3b3da2b9b.jpg
/ K; J  v; p0 w9 D) v9 o0 Z/ E, q' Y% ~+ W' A4 j& Y( Z
228e49cd99fd9f5d3ff8c8e737b43c67.jpg
8 v1 R. d& l% }/ u' _' }7 K
0 Y; Z1 i# F1 q" I4 }3 f6 { 695e550668bc63db35ea80dd3565fcde.jpg   Z. x: h5 r2 K& ^$ z6 R

9 \( b! |/ I4 n2 _1 w 108686e9763d8c096578a3d09d42972a.jpg . b  b* G  k4 O$ t& a; N5 u

" R' v1 E+ [  y/ ^6 E7 R+ j 202e66b2b60474415fe4b436b4e91898.jpg
7 s9 {& ~6 q, }  J6 I6 E4 G, n
* o  F7 r3 Z$ s: z; a2 Y 6bc21e4e0831187a9967a5e97f56b232.jpg ) W5 G, K6 T' C) Z5 h0 J* b
! G" s4 C7 O! I) B# j1 Y- M3 c
04dc38ee276a59eed7b6c58348940286.jpg
% Z, G. d  A$ j7 b. u) i! g& R+ ~3 @/ O1 L- d  f5 m  P4 \
4d9f954c96cf5867291b4a914897fec4.jpg ; ]! L" \& f  H! Y' \+ k( Q8 m

) y/ N/ Q4 t: j$ k5 S  H: g fa6d6b99f5bf075875cbcd523a6dba5f.jpg
8 U9 C  l; \% q5 R# Q1 l
← 左 右 滑 动 观 赏 →
唐 颜真卿 祭姪文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7 j" `8 N5 }8 K2 Y+ }  W+ x
1a9273859c3f37411298a2460472f4b5.jpg . [, Y" s% [7 n' |& e9 n( s! s

3 r% r% u+ a3 ^$ @1 D+ M$ t, Q cdd1d0c2b9fc200ba12be6784d998559.jpg
/ W4 V& D/ U! A1 \- B8 m- |$ Z8 R7 J* B
fa468f09f2f452463f3dda7d91b374cf.jpg
8 [) L2 I/ b* U
唐 颜真卿 祭姪文稿
& t  @- m% E: d5 M2 r8 P  \. }# ?" i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y: L. ^# u( l& i& S8 B
颜真卿是少有的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旷代大师。他的历史功绩如巍巍高山,这在别人或许是一句客套话,在他却反而是一句犹嫌不够到位的庸常评语——“巍巍高山”竟是庸常评语,这让许多书法家着实想不通。

) v; ^" v8 [6 o1 e* P9 B4 a
王羲之的贡献,是在两周秦汉金文篆隶章草的书法“古风”笼罩下,以一手优雅的、舒卷自如的行草书,亦即是史籍所载王献之建议父亲要“宏逸”的独特的新书风,走向魏晋的“草”与“楷”。
" O. J2 s% g4 K! R0 t5 p

5 ^+ S. A$ d; s. n7 T% j

. P( K& K. D% Q
0cfba1818c4fb9fd7d069bb0d76758d0.jpg

2 F* j% |3 C, j# k* l3 H
(汉) 《张迁碑》(局部)
) q& K* l- n# d% i  W/ Q/ j  ^
草书本有后汉张芝,楷书有三国钟繇,算起来都是王羲之前辈。但唯有王羲之,把古法的草和新体的楷作了一次千古未有之融合,形成了魏晋行札书的体式,统治了三千年以来的书法史。这样不世出的辉煌业绩,当然是震古烁金的。
' r- a2 [- U% @* j* d8 s5 Y0 x
4 p% x9 L' t: s7 \8 u8 y4 Q. ~
8ad50768db6c7485a252404c30b4d168.jpg

, q! [% [$ F9 r( U
(三国魏)钟繇 《荐季直表》

- O$ `$ i& N! H7 D, i0 W
' C' D4 k. }% J. ^( A
8 {8 O. q( @: T1 X5 x
2a616912643fd7fa61529fd6bc80ad3d.jpg
% Q/ o7 G& S; h
(晋)王羲之 《何如帖》
颜真卿的贡献,在“草”与“楷”之上又以一种非常超前的艺术表达,分道行远,以一个古来文字书写实用时代无法成功的“艺术化”方式,塑造出了唯一的“颜体”特有的典范。
1 S7 q  L2 ]- |4 a: e2 ?
( N& O/ L! J7 n# c( d, n
190dc553b07611f3a77c33126130958e.jpg
# k4 k" _( m& m
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

1 i! E2 J$ b2 Q6 C% s1 y: z
即使是同为唐代名家的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盛唐徐浩、李邕直到中晚唐柳公权,这一连串的书法大咖若真的排起队和颜真卿打擂台,也基本上是望风披靡、无力抗衡。颜真卿有此入出凡超圣的修为,自然足以为万世所敬仰。
. v* O* w3 c5 n0 D0 [

6 M  A/ C" L, H) p
* X2 z: Q# Z; V  g* ]+ T. }9 d
fa8c2c3c09d6c52bef093cb1399fb48a.jpg
- r( D( f/ b1 Z
徐浩 《朱巨川告身》
  a6 T; k. e% }7 ~
颜真卿最负盛名的当然是楷书,“颜柳欧赵”,向来是清末民国以来学书入门不二经典,尤其是国民小学课本中约定俗成的规范。论时间,应以欧阳询为冠,但多少年来大家不约而同都奉颜为尊;似乎是获取了大多数士大夫读书人的心。

9 D: I+ G$ x, O3 o
有人把他归结为忠臣烈士,万古一雄;因为欧、柳无此节烈,而赵孟頫更是被指软媚,故尔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的“首位度”稳稳当当,更是实至名归了。

" l. [. ?1 w6 K' a/ {9 k

" I8 ^7 g  _1 O' V  K1 Y
b003884574a75f5635daf896d36dffd0.jpg
% T# k5 N& a% j& s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 U0 E; U0 @8 t! R- Z$ t
颜真卿楷书的最大贡献,是他把唐代楷书作了自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以来前所未有的、彻底颠覆的大改变,这种“颜家样”的独特性,自有楷书以来就曾未有过,故世称“颜体”,有明确的独创性。千古一人,无有其匹,当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还不仅仅是如此。颜真卿竟更能把他的“颜体”写得与时俱进,八面生风,随时新意叠出,这又是他的独门绝技,欧、虞、褚亦不及也。排列一下:
7 h3 Z, S0 x; Y  v
34岁书《王琳墓志》(741)
43岁书《郭虚己墓志》(751)
44岁书《多宝塔碑》(752),进入颜体的成熟期
45岁书《东方朔画赞》(753)
50岁书《谒金天王神祠题记》(758)
54岁书《鲜于氏离堆记》(762)
56岁书《郭家庙碑》(764)
62岁书《大字麻姑仙坛记》《臧怀恪碑》(771)
63岁书《大唐中兴颂》《元次山碑》《八关斋会报德记》《宋广平碑》(772)
64岁重书与三书《天下放生池碑》(773)
65岁书《干禄字书》(774)
68岁书《李玄靖碑》(777)
70岁书《颜勤礼碑》(779)
72岁书《颜家庙碑》(780)
……
# p$ W7 N5 R% m  P, G
/ i) @, ^( a% H6 C

5 f5 e+ {' p' R% ?+ s
7652af66a5b7a6cfea263df8a9b1ec9b.jpg

' k. _! N6 q1 w# h
34岁书《王琳墓志》(741)

; S8 ?8 }- W5 o, k  {+ g/ y" U
- f& W" a7 v3 x% x6 E9 E$ D
5a0a28ff1a86b1f9acb402dbb2263c7f.jpg 0 ?5 d2 K7 H+ R/ B/ M/ L
43岁书《郭虚己墓志》(751)

& O4 }' G& g5 S6 C8 j# B1 v

9 ~; K/ Z4 }" @  X aa70b4f692c305d78d5e8457c15fbebe.jpg
) p1 C) o8 M1 ?1 {
44岁书《多宝塔碑》(752)

8 x, ^7 R1 i6 @/ n0 j6 ^3 X) y( a- l% Y
7 x7 e' F% O* M/ Q# {
316fbce8c9f8242493d15d30d9cd0abf.jpg
( H4 s: Z9 P% K$ e% G+ h5 P  O
45岁书《东方朔画赞》(753)0 u1 L4 m. Z1 [( s3 f" V0 G. C* o, l
9 G* V, j) F6 x# c. }
6 y# G2 G: l2 m
d2c38ae2d5c05b157528f08bbf5b1d1c.jpg
2 H% E3 L* Y: }$ e5 r8 |
54岁书《鲜于氏离堆记》(762)
. G/ L0 O0 b* T! S4 u, [

* w; o6 t- S+ {/ L, \& Y

0 |! h# P- D8 w- ] 95f7d02f288de6581e43423eeab9ea5d.jpg . a1 z* M& {- u$ Y3 Q
62岁书《大字麻姑仙坛记》(771)
0 `$ G: C8 u7 S6 S0 L

0 W# N  N2 ^5 S  s 379b69b4759aff9c86826aea0a01b40c.jpg + u$ Q' D8 R9 A$ x% o, d4 Y
62岁书《臧怀恪碑》(771)
8 Z. r5 b0 T" Z( J! O

' `1 P" n2 b. k; H7 y, |  s7 @ e9a6029c8c83d6f1af94f00867078c8c.jpg ' u, u  n6 b# u8 `9 T
63岁书《大唐中兴颂》(772)
3 t. L. N1 Q: W+ B- W$ R

% {4 P& D& F7 z1 r
7 D3 S" e; Y6 p- L
9edf601616b5dce20c19fdb1e453b5c1.jpg * w1 x) e  o- @
63岁书《元次山碑》(772)
) p+ \) Z6 A* `, r

- B$ A  T1 G) A' e

2 m1 d% k+ B" x% ?0 M6 ~ ecf64e270d59f032a1de6deffde3263b.jpg 7 C$ y9 n' k( l( m& o$ c
63岁书《八关斋会报德记》(772)$ ~3 R" `$ A) V# L7 B/ h

- {) t! Z9 Q* w, l
/ N- U8 p6 y. B
92b3e34f286b5a60fc101f898ac034c9.jpg
6 o3 Y8 g8 c' X. a/ b) R# V( Q
63岁书《宋广平碑》(772)

( j9 D& X7 L; Y( o( I6 v/ L  C f9727c8c3371007a137a22e889c8e7ff.jpg
, Z9 [. q' x+ |" v8 H$ s
65岁书《干禄字书》(774)2 r- Y' X1 F. H' ~( _
$ a2 A, e: f3 C" W4 t) f
. o  n, Z5 ^+ B2 E+ m$ T( e
088f0a9d3f9596fa99b8b15fef80199a.jpg 5 }) t1 m4 Y+ p; |2 i
68岁书《李玄靖碑》(777)
9 K& L4 u; E+ Z3 @% C
" d" |" r7 o( e5 Z# ~
40ef7ff7a4de2bf82089d3c14889e06d.jpg $ C& {7 ]6 H! y( G$ }( X" L
70岁书《颜勤礼碑》(779)
9 l9 l8 h! Y+ z7 I) i
73c784a37214ec1342a7c2eec8ae2420.jpg
3 H* P5 S" C! ^, ]' c
72岁书《颜家庙碑》(780)
2 |0 B- w* c  g( y
据此排序,乃知颜真卿在一个世所周知的固定的“颜体”个人风格中,竟有如此多的变化。从三十到七十岁,横跨四十年的楷书面貌,既有循序渐进逐渐变化的基本轨迹;还有对每一作品的独到把握。

3 @( H& ^$ `/ i* a$ r0 `
对传于今世颜书二十多件的分析告诉我们,除年龄作品前后变化差异之外;在63岁时一年之间的《大唐中兴颂》《元次山碑》《八关斋会报德记》《宋广平碑》共四件,如果比较一下,互相之间风格差异仍然极大,并无一重复雷同。
8 [. g4 G7 C* ?+ ^0 j
4 d, n+ [4 C  m' A
c01b80e578853c128a2288b66f4753b2.jpg
/ G, p8 {( e" G: p* U
颜真卿《大唐中兴颂》(上左)、《元次山碑》(上右)、《八关斋会报德记》(下左)、《宋广平碑》(下右),字体分析(均书写於772年)

( t1 G8 I: \$ a- P
这就是说,颜真卿看自己的“颜体”楷书,不仅着眼于“体”以致生千篇一律千作一貌之弊;而是针对每一作皆施以独特的匠心和形式语言。这样的创作意识,别说在唐代绝无仅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对照那些充斥遍至的奢谈千人风格而极度狭隘顽固的书法观念,也同样堪称绝无仅有!

* D  m/ N% }- ^/ W

% ~# b% \" V& O( L f030d01c8e1a337d05dd9e6c5d73acdb.jpg
" C% l2 x! |% J' Y
颜真卿《楷书竹山堂连句》

1 P( B7 S& X, P: z
看颜体如果只看到“体”,那是很外行的做派。而把二十几件名作排比起来,领悟到颜真卿在几千年前即已先知先觉,成功实践了我们几千年后才费力提倡还遇到很多不以为然误解的“一作一面貌”式的艺术创作要求;这样的超前几千年,有哪个即使也同样拥有领袖群伦地位的名家所能达到?
5 r9 Q( N' x  p0 c: }  r, J

2 F; u$ T4 Y) C! A2 ?5 }) {4 K' G
这还是仅仅就颜真卿的“颜楷”碑刻论,如果还综合传世墨迹本如《告身帖》《祭姪稿》《刘中使帖》和刻帖《争座位帖》等等,那又是一个多大的书法世界?以一人之力有这样的覆盖力影响力,自古以来,除颜真卿外并无第二人。

3 o. V' J& u- p  y" c* L

1 \" U+ [% x6 p3 y" u1 I+ l% G 49a07c7c080e1682ca05d8d529d6c67e.jpg
7 f# u% R: k, I+ N9 S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 ~5 h& u, o, C

$ s# u! t" j8 ?5 M# ? 8e957bd2127a5bad177e08031d02826b.jpg 7 a7 L. `* j- g1 @$ S* F+ ^8 q
颜真卿《祭侄文稿》

, L6 U) Q7 k- R4 Z
- r; C+ X; m" J* I
e9d9614c84e090dca48085ad19181e36.jpg
8 G. ?" i+ e" N2 E
颜真卿《刘中使帖》
" j& y5 [- C& s# h$ M. \; @& P
581941bb81ceb2c20aa1dbec17d10d6d.jpg & J/ [" T" f5 m; L8 G' y
颜真卿《争座位帖》
# m7 O( ^* q* R1 r0 V% @" g
故尔这次东京展的展题,提法是“超越王羲之”。初见时曾颇为踌躇;学者思维讲究严谨,王右军、颜鲁公分领不同时代,历史功绩也不同,原无所谓谁超越谁;但仔细一想:论颜公在一个楷书中的“一作一面貌”的强烈视觉艺术风格表达,这倒的确是王羲之时代也没有过的。“超越”云云,似亦不为无据。
# h" J+ G) U+ D' @4 @, T. N5 M

5 i7 [  e# X! \( B# M/ r e4176256d57c073df1f05cdd2dce89c4.jpg 1 o/ ~) N. b6 Y0 A0 B. i& g
东京国立博物馆:“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
展览海报

9 K6 T/ z$ M3 n9 v, C
颜真卿的楷书开宗立派,千古一绝,他的行草书也是惊天地泣鬼神,《祭侄稿》当然是首选,还有《祭伯父稿》《争座位稿》,合称“三稿”。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展时作为广告招贴宣传的,正是台北故宫藏的《祭侄稿》图版。表明这件名作是他们此举的一个最核心内容。
: C- A9 ?- L3 f) O( @
我少时学行草书,也是照老辈人的规矩,先学《祭侄稿》,以求“取法乎上”,但一直找不到感觉,困惑不已。后来想想要不就《争座位稿》吧?再后来又是《祭伯父稿》,轮番试了一圈,仍然不得要领。
) M6 e8 a/ f! s- `  M( y
9 y8 ~  ^; v/ U, h' ^$ c/ M

3 g/ F9 N" |9 r% G1 G0 v$ C b1b1d476a8c6402f9cd8748b69fc75bd.jpg / R' f6 }, l" K7 F7 a
颜真卿《祭伯父稿》
! _; `7 k2 p8 l1 y5 @1 ~+ G) {
偶然发现颜真卿有一封手札《刘中使帖》,大为兴奋。首先想到的是在初学入门时,老辈书家都告诫我们,要学堂堂正正之象,颜真卿自必是首选。还有一个老说法,叫“颜筋柳骨”,颜真卿胜在“筋”,有弹性;柳公权胜在“骨”,清峻削拔。对照字帖,印象也八九不离十。
: j. a( m* y9 a$ `" f+ C8 Z
e5e9ecf7c1a2ced792f9a00a9e1f6e59.jpg 5 ]( x/ a# J) J# C' |+ w
柳公权 神策军碑
+ I  g. [3 A6 {9 H) j: x
但少时侍奉沙孟海先师,每有家长带着十来岁的小女孩拿书法习作来求教沙老。当时初学流行正是一水儿的颜体。家长孩子走了以后,沙老对我说:很清秀的一个小女孩,怎么教她写一手重浊的颜体?我当时回答:颜筋柳骨,她老师和父母肯定也从旁听到这个说法,于是随大流。但学学颜体之“筋”,有力度有弹性,总归不坏。
0 O: m+ Z# t4 D3 M; k4 h
殊不料,沙老却非常不赞成。解释说初学儿童,写赵孟頫也并非不可以;至于筋骨,那是要有相当基础以后考虑的事,现在横平竖直,才是第一要紧的。这在当时很让我惊愕自己的粗心大意。

" H7 k" g9 t. K" j9 K; M% j3 w
楷书中的颜筋,有须眉男儿气,但也易浊。“叉手并足如田舍郎翁耳!”这是南唐李后主对颜体的批评。而米芾则更论曰:“颜书笔头如蒸饼,大丑恶可厌”;又“颜行书可观,真(楷)便入俗品”。这些批评,或在精神上与沙老的议论脉息相通?但颜楷雄强重拙却不惹人喜欢曾是事实,那么“可观”的颜氏行书何在?得非《刘中使帖》耶?
& J7 W! r* }" X7 u* `3 @

* B- B* s2 N  [
4 ~" A5 G) M& |" r/ J' r
颜真卿《刘中使帖》

; ~% e/ g5 U# @( L7 s9 U' `# }/ O
旦夕揣摩品读,乃知此帖为不“入俗品”、不“丑恶可厌”、不“叉手并足田舍郎翁”而又有充分的颜筋特征的绝世妙帖,于是,每日反复临习,自谓得其精妙。今日拙书行草中,仍然有许多《刘中使帖》的笔法意识和痕迹。三五行字而受益良多,或正是得益于当时沙老的随口点评而悟得大道所在也。
6 g8 n$ \! z, S
“颜筋”是十分重要的,无它就不成其为颜真卿。比如颜书传另有一札《湖州帖》传世,但因缺少“筋”的弹性线条和专属笔法,终不为后来者追捧;以至鉴定家们多认为《湖州帖》系北宋米芾临颜之临本,已非颜筋本貌矣。
, {( h+ \3 Y9 a6 |& ^6 x
* K& z  _: ]+ J. V
e176589608504f7fcb5bc49609230980.jpg

; g. s$ f: }% q' Y7 W& l5 A2 t
颜真卿《湖州帖》

) K9 @  j# a3 k7 ~4 P& t
由这个“颜筋”伸延到现在的当红名角儿《祭侄稿》,或许悟性所得,另有一重新境界也未可知。二十几年前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上本科生课,讨论颜真卿。让学生们拿出《祭侄稿》印刷本,当时还只是黑白印刷,字帖纸张也很差,只能看一个大概。
% ~# r5 ^" G& Q) p& O1 X8 H
但我指着字帖中段的几处勾塗划改或墨点示错之迹,说在颜楷二十种正书字帖中找"颜筋",不算本事,因为辨识度高。但在《祭侄稿》手卷各行各字中找“颜筋”,要有一些积累了。一个短竖,一个绕笔,有“筋”则劲健,无“筋”则坍塌;有“筋”则强弩射千里,没有则疲沓软弱甚不足观。
9 R# S- C  x: z% k3 H/ z
但最有趣味的,是令学生们专门试试临一下这些勾塗划改点误墨团的笔画,看看在一个并无文字意义的划线过程中,能否感受到一种"筋"的弹性美感?我摘出的几页如下,共七处:
7 T; T. O" I" I% R

& ^0 U8 l4 H% P* x0 y7 j
“每慰人心”前有四字被圈改;

6 N& V% e  O5 W2 b
& V1 Z& O  e) x+ r! ~

' J  g& x0 Q4 _  }
1a84b5b4103d23423ffe32d5dde29dab.jpg
8 T) }- }5 f, C+ X

3 Q& V3 S; c: K7 T/ f- |
“尔父”下有密集涂抹方块;
. X/ H! v* _; v" N3 R4 X$ p; i3 x

" d4 C! p+ N# \& a; E- S6 |  L

$ S0 \- Q; V' w

* ]0 U1 ?8 }# [% d+ U
a1299dd89510d1e161259139566b1da4.jpg

9 j2 V+ H% d. l$ @9 l! x

' M- t( W1 r- H  Q( n
“贼臣不救”前有六字长线条圈改;
! n8 w  l0 X( ^- J2 c* e* x- w, [8 }

0 u5 T" [( H3 t& y; Y5 p0 D7 F

- o4 G) n/ y0 H( h& b/ p5 M6 S
f9f9cdc612c8d147d4be9eb4e45f380b.jpg

% X5 r$ @7 y4 S
5 o# `) H  ?/ b8 ?. m/ B# V
“移牧何关”中有三字、二字圈改;
+ Q9 \5 s+ ~) }; x8 A
4 r9 n' ^' C( G/ x% @$ G$ f
* T- O- u+ D5 e) f3 S( v3 ?
27bcf5945277d06845659acdee76ba4a.jpg
% _$ x: z+ J; A, d; @; C! \, \
% n7 T! k- m6 S2 e& {* k
“携尔首櫬”下有四字塗改;

. e: n) L0 t2 V" Z* O
* `% F$ {4 l, v6 w0 i9 R7 o9 c. y
; m, O. B+ z2 [; B7 V  F/ w
ccaa9110d9f6ef3dfb02c6a4fa2ee8e1.jpg

2 H& E" f) g: r1 ?; J% }, I
0 n4 {- \( A3 e) c
“远日”侧有二字及以下塗改;
- R3 S6 f. r  F* B( [

/ |% E( W5 z  E4 G1 K, u( n
: H# Q: o# i, m: f; l
f6c3eb52a7a849447c03156d3d765179.jpg

  o0 Y4 C2 J7 a# g& y/ R, U
" q! u) }" b, i6 M7 G3 T7 P
“幽宅”后有一字塗改;

1 @1 O' n4 D  @( u2 {4 l+ t2 k) }
  a4 y% h/ k2 ~- {, X7 J

: F, P* S( i/ q
987985290ed8987dcdcf863b6ec2dbda.jpg
& W3 R  X- g: b6 ^: N3 I
0 y1 I+ E4 N! l* ~6 J7 x8 ?! u
学生们最初是为了连正字都临不准而大伤脑筋,老师居然还要逼着他们去关注摹仿塗改圈改,自然都觉得大谬不然、一脸的不屑,认为是陈老师在戏谑他们。但在孤立的勾塗划改尝试体验之后,忽然觉得这个练习其实十分有难度。因为这些塗改圈改的笔画墨点,看似不正规,其实都隐含着大师的笔法动作,没有一笔是疲沓软塌,而是“筋力”弹性十足
$ q; M1 y  |% z4 f0 t4 H
摹仿并不容易,反复多次也达不到原帖的质感。我当时就告诉学生们:“巧学习”不是仅注重写字技巧,而是不放过任何机会和可能性来理解和培养审美感受还有判断力。

- B" @7 j$ S! F6 Z. p  W9 N: O9 ^
多少年过去了,学生们当初在课堂里的畏难、不屑、惶惑的表情,还时时浮现在我脑海里,成为我的四十多年书法教学生涯中一个非常有趣的记录。而从二十多种颜真卿楷书碑志的按年龄排列、到回忆沙孟海先生曾经不一概赞成小孩入门必须先学颜、再到我从颜公《刘中使帖》中真正理解“颜筋”之旨、又到在鉴定收藏界对颜真卿(传)《湖州帖》因少“筋”而遭鉴家质疑、再到在美院教学取《祭侄稿》为范本却有意舍本逐末、去追究勾塗划改之迹并专注求“筋”的彻底表达我以为,书法名家名帖的审视、甄别、鉴定;和学习临摹教学,十分需要培养起书家一种"通感"的审美把握能力。而颜真卿正是因为拥有如此宏大的传世作品体量和种类;于是它正可造福于我们,并且已经创造出了一个可以让我们肆意驰骋的美学世界。

! T& D, Q, ]: m3 o) P4 P3 ]
; _9 p* {! r, P1 h# q6 ~
来源 | 桃花源Utopia

3 _# h; {7 ^+ z+ B0 g
. v$ {8 D. @1 w- J& g! O1 x, r1 m0 |5 A
声明 | 图文来源网络,旨在分享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文仅代表原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三十日内与书艺公社联系。
: u9 t2 ?* g! B( S, p" u3 Y, l
关于书艺公社微信平台/ S" @0 a' `% y$ x
文章投稿、合作事宜、客服咨询) P" C1 f9 }, j. f! T
请加微信(shiyu798): T6 b9 y5 |2 X6 R

/ f2 r2 u* P  O, }+ a( c1 N
e9d9614c84e090dca48085ad19181e36.jpg
发表于 2018-12-6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 X. v8 J0 p" \& U/ B6 O9 m9 m" 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10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手有多难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2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羲之、颜真卿分领不同的时代,书法历史的功绩也不相同,从中国书法层面上看无所谓谁超越谁!但非得要分出个子丑寅卯来的话,王羲之依然是颠峯!这是不以书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书展主办方说颜真卿超越王羲之似乎有夸大不实之词!其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已。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5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 兰亭序》
% p9 U; H, y$ I1 U. ~. _5 k9 k# B  ~9 F
, ^0 k/ ?8 Z4 v" d  f8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I+ [& J. L' v/ Z$ a; p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4 T8 l6 l' Q6 u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5 U+ U5 L) B! n8 ?' Y' ]1 f+ p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3 S- s) t6 h( k* X1 e: N
【作者介绍】* W8 @& O9 X$ W: w  T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5 G4 E( T; v' ^5 v8 b+ s+ }【书法成就】
8 f: o, q# V1 {3 V0 \) d  N$ R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 k% W: V! Q8 Q5 N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0 q+ g7 c8 v4 ^2 W( r( c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曾赞叹:“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5 N8 |; e1 X4 n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u# F8 [. K" d" [: p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 k" j: U8 B. R$ {9 y$ B1 M5 M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 o  q; m; p6 r( V; b- o【主要作品】
* N% z1 a! P, X8 n- a一、草书! h6 H9 U* ]7 ?) C, ~4 I
《十七帖》《初月帖》《行穰帖》《龙保帖》《上虞帖》《长风帖》《贤士帖》《飞白帖》
6 ^' ]* t1 r& z' O1 b) K《平安帖》
& y. ?/ e! u. c9 m9 h. j. z5 N5 t% Q% w二、行书: C4 ~: Y( s1 m' G
《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
7 o. J+ f4 c* d9 W9 w9 c7 r1 C《孔侍中帖》《寒切帖》《远宦帖》《二谢帖》《雨后帖》《秋月帖》《都下帖》, S( J# ^; Z1 Z) }3 _
三、楷书
* O0 m9 p4 Y% o5 }. E; O《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佛遗教经》        6 i' b0 {& e% C5 L) a* o
【文创背景】! D7 \% `$ {6 z$ R+ U1 y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 w) ?2 L' G- y/ h* ], S. Q【散文概要】- ]& ?: c# B' q7 ^$ R2 f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4 b- D% y6 ~) D, @0 E# u1 }2 y, e  @【散文简介】) F" A/ h1 n) f! h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0 m2 `: K8 E- X# X3 L; [; X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7 F" Q( G7 Y6 ]  X% ]. j$ w3 V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c* k& V, v4 y7 D; ?7 G. x, F% w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n5 `5 w  V6 B2 _( {! Q. t$ S) e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d% h- M. U$ k6 I8 A) w9 C' f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z  D% a% }- j2 N: Z$ s* i$ v" i
【情感与思想】6 {& Y* y0 H  t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S& A% u0 G# b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d5 O- {+ e- l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I% f/ Y7 t+ s3 }+ t: H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5 w' a4 t, t9 d9 R' b, s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 Z5 L4 ^1 H2 o. u$ W. F# T) E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 Y5 I  C2 V7 z! ~! \+ N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_) L0 l% p7 q3 S+ W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D/ V" q! l/ o1 z4 N$ D8 p+ ]
【整体分析】
. @) u" U, A. ~. B3 s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7 k  D3 z7 h) _7 o' x$ @/ q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 f4 M  _1 Z. T3 u. W* ?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4 _9 x. _' X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m4 L3 M6 y4 |8 @4 ~! u9 b
【散文赏析1】' p" ]6 h; c( ?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
+ z. z9 C  f! V; \3 r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 ~$ t$ s) L4 I+ p9 a: D" {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5 G2 @& _2 S7 z9 I) l5 F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7 t7 P/ e/ v; G% t' C2 P0 O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4 O- X6 F( \: P. M) D$ |# m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 d+ Z% T& P7 d  K+ @$ U! U' [【散文赏析2】, {0 }3 T! o" O8 Y
         文章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 {5 }0 R% I4 _3 Y$ @9 }7 y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3 C: D* u, E! _# m- C- v2 J* g6 e/ K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土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几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优,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了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2 W9 e  y* p; X7 a& E. ^- d" f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祖”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d3 g' j' U9 z) W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荡”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1 }) h7 }+ Z8 D  ?9 \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8 A; g3 ?0 M5 S-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23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举一例:即使是同为唐代名家的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盛唐徐浩、李邕直到中晚唐柳公权,这一连串的书法大咖若真的排起队和颜真卿打擂台,也基本上是望风披靡、无力抗衡。9 X/ k: S5 U" A
如果是小鲜肉的粉丝团说这种话,也无大碍。作为号称是学术大咖的专业博导,这么嘴巴乱跑火车,会误人的,虽然还不至于误国。  N0 {# q# R% n' L* d9 C
-------------) X7 X( e3 [; a: T3 Y9 E  a6 Q
我少时学行草书,也是照老辈人的规矩,先学《祭侄稿》,以求“取法乎上”,但一直找不到感觉,困惑不已。后来想想要不就《争座位稿》吧?再后来又是《祭伯父稿》,轮番试了一圈,仍然不得要领。.
) U  J9 ]4 L* m: S  p3 V要是学左书,恐怕更难。陈先生思路真是逼格高的让人难解。法是什么?什么法就为上了?真以为是田径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24 01: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颜真卿在线条上已超出王氏系统,但在空间经营上是逊于王羲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