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从二十多种颜真卿楷书碑志的按年龄排列、 到回忆沙孟海先生曾经不一概赞成 小孩入门必须先学颜、 再到我从颜公《刘中使帖》中真正理解“颜筋”之旨、 又到在鉴定收藏界对颜真卿(传) 《湖州帖》因少“筋”而遭鉴家质疑、 再到在美院教学取《祭侄稿》 为范本却有意舍本逐末、 去追究勾塗划改之迹并专注求“筋”的彻底表达 我以为, 书法名家名帖的审视、 甄别、鉴定,和学习临摹教学, 十分需要培养起书家一种"通感"的审美把握能力
* a* M% j+ u/ Z% _# S* T U; e% w, Z D( R+ D) t( g+ G. }
0 T0 R9 G) f3 s5 O4 V 4 K p) a3 k4 l) [/ @1 w
& ?' [4 R3 j2 @$ M6 i
陈振濂4 f# Q" e/ l) T( d4 Z' n
+ j+ e- i$ e" m4 z- G) |2 Y. {8 o
三个多月以后的2019年1月16日一2月24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将举办“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预告消息一出,业内亢奋,书法圈和收藏鉴定圈人士奔走相告,以为必是近年来水平极高的“极品”展览。尤其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同期向日本借展镇馆之宝颜真卿《祭侄稿》,是首次赴日亮相,更是令大家无不欢呼雀跃。
6 f/ b# h% E9 S& ]- P6 K$ M
2 T" o/ l; Q! s
( ] g& F1 g( g+ c: M& t4 l% W( V; q1 F) Y+ n2 F7 [' B
, p7 I# f8 J* v
9 V2 o g3 z$ `4 Q; k
- `6 Z" A) g9 _5 Z; F
8 t5 R" G p* ?$ C- G p9 c2 s5 R
9 d y. c; G# w. b' G4 L' P" p( u+ f! y+ w
% }+ h+ M% G8 L$ V: K5 ?, O
3 f$ }. ~. h# \
2 \" N7 t, h- H
- A' _/ k9 A0 R5 p4 F( b
+ G/ O4 y1 M+ g5 R( }% P) C
`+ |: E; K1 Y6 g
* O5 [9 c, I9 M6 Y) {
; d( u2 R; T4 T# }2 O5 r% H4 x
; H# R1 d. l5 W- k: w
3 ]- z6 I, G9 i x2 K
# t; g/ C f" f9 U2 l- P% j' J0 y% }- X g ~) c% F2 o
+ {: k+ P1 |0 r6 H( t% y
" D5 ]2 Q$ z& s0 R
6 R# c$ F0 g6 Z3 o
7 b* h0 c9 c2 g6 {
; `# B3 y% O# V9 }% j
2 f; |* K2 _7 @, y5 j" B
4 c H, b4 s& N0 e+ z
; ]) m* {/ \& M
! C. F( b! U, ?' Z1 Q" O0 h: |1 X$ [
! m/ P# ]/ K5 [5 |# s! ?! A& N
6 B0 E8 V+ ^. ]7 g
% e9 M. b# r; n" i0 r
# R0 I( h* E& n* Z: F1 |: k# I$ r
/ W* T: e+ t+ L0 i7 g0 r0 z, H' V. E, K# \* t2 M/ T, ?- y
/ R& z+ \& c" r0 G* Y8 T: x1 D7 ^+ M; w8 u% v2 d2 B& `
6 W! c7 A4 w- l2 ^3 H+ D3 W
← 左 右 滑 动 观 赏 → 唐 颜真卿 祭姪文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e( F6 Z) ]+ h i
. ]$ e! ?; C0 z! X& |5 k- d$ {
% g7 U* @3 ]" D+ n5 \/ y, b
7 s6 N! }; @) Q1 [$ ~) W4 U6 D# w5 c0 i
3 |# Y0 n$ E/ e0 r6 f+ w
唐 颜真卿 祭姪文稿( ]6 O8 u# P/ W" c$ a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8 @3 @) u# {8 ~颜真卿是少有的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旷代大师。他的历史功绩如巍巍高山,这在别人或许是一句客套话,在他却反而是一句犹嫌不够到位的庸常评语——“巍巍高山”竟是庸常评语,这让许多书法家着实想不通。
4 N! t5 j1 O/ \/ O王羲之的贡献,是在两周秦汉金文篆隶章草的书法“古风”笼罩下,以一手优雅的、舒卷自如的行草书,亦即是史籍所载王献之建议父亲要“宏逸”的独特的新书风,走向魏晋的“草”与“楷”。
+ T/ e) g2 n" ?( m" O
* V& Y+ Z( C9 W( j6 ~2 J }3 u6 \, ?. [: U3 [7 M" v: l. d P
3 |8 s+ I- Z. F
(汉) 《张迁碑》(局部) 草书本有后汉张芝,楷书有三国钟繇,算起来都是王羲之前辈。但唯有王羲之,把古法的草和新体的楷作了一次千古未有之融合,形成了魏晋行札书的体式,统治了三千年以来的书法史。这样不世出的辉煌业绩,当然是震古烁金的。
' F. \& q( z; U) ]) r7 f4 x6 P1 _9 X
+ M) K/ F5 D- D) ~+ {" {7 R% W5 l4 A
/ s0 u v' G# X: M
0 z7 P+ ]1 X# K( U5 q% c
$ y# d" U$ q+ K8 ?, i7 ]5 F0 E
1 V a2 t0 i1 r(晋)王羲之 《何如帖》 颜真卿的贡献,在“草”与“楷”之上又以一种非常超前的艺术表达,分道行远,以一个古来文字书写实用时代无法成功的“艺术化”方式,塑造出了唯一的“颜体”特有的典范。
# L% @% f3 @5 R
4 w8 `/ T) b7 p+ ^: X
+ W5 H1 R# w1 @: q
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 即使是同为唐代名家的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盛唐徐浩、李邕直到中晚唐柳公权,这一连串的书法大咖若真的排起队和颜真卿打擂台,也基本上是望风披靡、无力抗衡。颜真卿有此入出凡超圣的修为,自然足以为万世所敬仰。 & p3 X9 H0 Y" c/ R
7 K1 j; j" y1 v8 Y
6 f. N' [7 b x
, g1 B) j7 V0 M徐浩 《朱巨川告身》 $ e7 y; x& W- u' `' k; x' W7 _5 V
颜真卿最负盛名的当然是楷书,“颜柳欧赵”,向来是清末民国以来学书入门不二经典,尤其是国民小学课本中约定俗成的规范。论时间,应以欧阳询为冠,但多少年来大家不约而同都奉颜为尊;似乎是获取了大多数士大夫读书人的心。 6 v# }$ q( v7 W3 w
有人把他归结为忠臣烈士,万古一雄;因为欧、柳无此节烈,而赵孟頫更是被指软媚,故尔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的“首位度”稳稳当当,更是实至名归了。 3 ?8 L! l) E! Y: |. y
8 d$ ^9 y+ w0 Q2 A5 A) Y& f$ w" C/ \
颜真卿楷书的最大贡献,是他把唐代楷书作了自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以来前所未有的、彻底颠覆的大改变,这种“颜家样”的独特性,自有楷书以来就曾未有过,故世称“颜体”,有明确的独创性。千古一人,无有其匹,当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还不仅仅是如此。颜真卿竟更能把他的“颜体”写得与时俱进,八面生风,随时新意叠出,这又是他的独门绝技,欧、虞、褚亦不及也。排列一下:
6 Y9 k, c, O! \4 f% I- ~
34岁书《王琳墓志》(741) 43岁书《郭虚己墓志》(751) 44岁书《多宝塔碑》(752),进入颜体的成熟期 45岁书《东方朔画赞》(753) 50岁书《谒金天王神祠题记》(758) 54岁书《鲜于氏离堆记》(762) 56岁书《郭家庙碑》(764) 62岁书《大字麻姑仙坛记》《臧怀恪碑》(771) 63岁书《大唐中兴颂》《元次山碑》《八关斋会报德记》《宋广平碑》(772) 64岁重书与三书《天下放生池碑》(773) 65岁书《干禄字书》(774) 68岁书《李玄靖碑》(777) 70岁书《颜勤礼碑》(779) 72岁书《颜家庙碑》(780)
……
{8 C4 Q: B( U& f& a+ j/ \$ ]" d0 F ~. u7 t( t' ~' {
9 Q* Q+ [4 U V" K5 E. _: d; }# @! B6 t
34岁书《王琳墓志》(741) S8 R9 \5 i& t1 y6 s
; `, J4 ^$ H( B3 i
2 M, M1 e7 h# n1 H0 T
43岁书《郭虚己墓志》(751) 7 K4 o# O$ a( _8 c! I( Z
% Q! e2 a: Q5 a& L3 v
$ a* s5 e$ F, p$ w/ u 44岁书《多宝塔碑》(752)
e! h) D- }2 _* }
0 G: h: k& s! m+ s
) o8 [; m( e9 ^( Z( @45岁书《东方朔画赞》(753)8 E W- [* q) O6 M* S9 O0 ^: n0 a
) K4 U, N- T# S" h/ U) S3 b: I2 u. a: o/ k5 w
$ Y/ l& |* E4 X3 ^5 m- e3 V- \
54岁书《鲜于氏离堆记》(762)% }, a5 i8 B) s0 Z" E
b* D$ A. G) g! C1 H; J9 n2 p# x- R8 N `
6 {- G- O' ]8 X6 t7 J+ T 62岁书《大字麻姑仙坛记》(771), }9 R/ E! Y* W) l" s
1 v) z3 \% j, f/ W9 ~% D
9 w& B1 K( L7 D1 s! d! |
62岁书《臧怀恪碑》(771)
% Y4 F: L; U1 Q
; q" D( n' J" [' Z; e
# W ]1 E8 E4 l" z. Q7 X) E
63岁书《大唐中兴颂》(772)
: H& h# q/ B2 c i. M2 |, v% O% C9 l ; ^: @+ d+ X" u' H7 J \
! W' a$ a) `+ S# F# D8 E' D
. K# H# X3 H; Y6 ]
63岁书《元次山碑》(772)0 U+ c) c" R* U
8 @$ c3 P$ J" R2 L" u' n/ D. Q
$ E0 r* y& n: J+ O5 g
. Q2 m2 Q7 _5 d9 V" _63岁书《八关斋会报德记》(772)
/ O5 y# G& x5 S7 z |$ n
$ @& m6 N- V7 x/ H5 ?% m) d1 U* d1 e& F0 J# [+ s$ @
( n9 o) r, N5 ~' [( Y
63岁书《宋广平碑》(772)
5 K6 d8 N) {) k4 M1 B
& R8 ]7 L: `" l8 y2 J3 ~7 ^& n65岁书《干禄字书》(774)
' g8 e; |$ V2 v. @, A
8 x" S2 t6 l2 C: c; W- b( P! \0 \) d: ?. i
( t5 V- C' E; Q! ^ 68岁书《李玄靖碑》(777)! Z3 b& D0 x/ O( a3 Z5 |+ K
! v# o N! q+ k# g8 u+ A( ^
I6 ~% |/ ~5 W6 R* {6 a
70岁书《颜勤礼碑》(779)
' O- U2 R# b" ?
$ F$ J* P7 U# _- N7 ^6 k& C: ~
72岁书《颜家庙碑》(780) - V1 j, Q% z6 o6 A
据此排序,乃知颜真卿在一个世所周知的固定的“颜体”个人风格中,竟有如此多的变化。从三十到七十岁,横跨四十年的楷书面貌,既有循序渐进逐渐变化的基本轨迹;还有对每一作品的独到把握。
+ R7 c' q7 h+ g
对传于今世颜书二十多件的分析告诉我们,除年龄作品前后变化差异之外;在63岁时一年之间的《大唐中兴颂》《元次山碑》《八关斋会报德记》《宋广平碑》共四件,如果比较一下,互相之间风格差异仍然极大,并无一重复雷同。 t) a% }$ o$ V% _7 D# [
) }0 ^1 u& J' Q5 V
: i8 ]2 `0 B0 x. q- G. I. ?颜真卿《大唐中兴颂》(上左)、《元次山碑》(上右)、《八关斋会报德记》(下左)、《宋广平碑》(下右),字体分析(均书写於772年) . ?% S( x8 p0 K& o, z. P# F
这就是说,颜真卿看自己的“颜体”楷书,不仅着眼于“体”以致生千篇一律千作一貌之弊;而是针对每一作皆施以独特的匠心和形式语言。这样的创作意识,别说在唐代绝无仅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对照那些充斥遍至的奢谈千人风格而极度狭隘顽固的书法观念,也同样堪称绝无仅有!
) t" @- ?' E5 K) ~9 t# y1 r+ S9 X/ O
% J7 L1 I B& K x1 R/ ?+ T 颜真卿《楷书竹山堂连句》 看颜体如果只看到“体”,那是很外行的做派。而把二十几件名作排比起来,领悟到颜真卿在几千年前即已先知先觉,成功实践了我们几千年后才费力提倡还遇到很多不以为然误解的“一作一面貌”式的艺术创作要求;这样的超前几千年,有哪个即使也同样拥有领袖群伦地位的名家所能达到?
# ]2 u- j0 G+ Y# n* ^4 v
9 h" f2 a* i& }6 M这还是仅仅就颜真卿的“颜楷”碑刻论,如果还综合传世墨迹本如《告身帖》《祭姪稿》《刘中使帖》和刻帖《争座位帖》等等,那又是一个多大的书法世界?以一人之力有这样的覆盖力影响力,自古以来,除颜真卿外并无第二人。 . K7 S1 O, Y! L
1 U3 ~/ F6 t$ k2 N4 q* j" d1 ~
7 u- j( \, H2 E' Y( J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 S0 Z" z4 E3 a4 q2 ?
: b! r) Z: j& y: l* v4 Y& _/ n
2 K1 x5 N7 h0 f. a" ?) X% L5 a
颜真卿《祭侄文稿》 ) ~) [7 G+ B1 s0 C+ @. n" W9 q
5 \4 l. |9 X i" S9 I- \$ G4 r
, t! r. f* o$ F6 s# s& G) w
颜真卿《刘中使帖》 / g3 n4 n3 c; Z( @- H9 U. ]
: B$ ]) h. B6 U) k1 q
颜真卿《争座位帖》 - v2 C6 v# _4 g# a0 |8 b+ W
故尔这次东京展的展题,提法是“超越王羲之”。初见时曾颇为踌躇;学者思维讲究严谨,王右军、颜鲁公分领不同时代,历史功绩也不同,原无所谓谁超越谁;但仔细一想:论颜公在一个楷书中的“一作一面貌”的强烈视觉艺术风格表达,这倒的确是王羲之时代也没有过的。“超越”云云,似亦不为无据。
: q2 _ @% [0 I0 ^0 y2 a/ m# }/ i' X2 ~8 }) q* `+ `1 ~
; ]* b y4 \0 u5 N3 Q 东京国立博物馆:“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 展览海报 颜真卿的楷书开宗立派,千古一绝,他的行草书也是惊天地泣鬼神,《祭侄稿》当然是首选,还有《祭伯父稿》《争座位稿》,合称“三稿”。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展时作为广告招贴宣传的,正是台北故宫藏的《祭侄稿》图版。表明这件名作是他们此举的一个最核心内容。 5 y3 _ K5 A" ^ Y: E2 U' ?; r
我少时学行草书,也是照老辈人的规矩,先学《祭侄稿》,以求“取法乎上”,但一直找不到感觉,困惑不已。后来想想要不就《争座位稿》吧?再后来又是《祭伯父稿》,轮番试了一圈,仍然不得要领。( [, Z, R/ ?% @* ~$ c# t
$ y* ?' G) U( r+ u0 I9 F
0 p* f6 p3 u x1 x: _0 s
+ t8 N- |0 }$ d9 f# P9 O3 C
颜真卿《祭伯父稿》 偶然发现颜真卿有一封手札《刘中使帖》,大为兴奋。首先想到的是在初学入门时,老辈书家都告诫我们,要学堂堂正正之象,颜真卿自必是首选。还有一个老说法,叫“颜筋柳骨”,颜真卿胜在“筋”,有弹性;柳公权胜在“骨”,清峻削拔。对照字帖,印象也八九不离十。
2 O1 } }3 K& j- p4 v) y( {) c( h) g
3 R# c7 X* J, H5 }柳公权 神策军碑
6 l% X& {9 Y8 S( y; t3 |. h
但少时侍奉沙孟海先师,每有家长带着十来岁的小女孩拿书法习作来求教沙老。当时初学流行正是一水儿的颜体。家长孩子走了以后,沙老对我说:很清秀的一个小女孩,怎么教她写一手重浊的颜体?我当时回答:颜筋柳骨,她老师和父母肯定也从旁听到这个说法,于是随大流。但学学颜体之“筋”,有力度有弹性,总归不坏。 ; V" n/ A0 E% m: @: r+ X& @
殊不料,沙老却非常不赞成。解释说初学儿童,写赵孟頫也并非不可以;至于筋骨,那是要有相当基础以后考虑的事,现在横平竖直,才是第一要紧的。这在当时很让我惊愕自己的粗心大意。 ]1 s( }/ ?4 f( l% h5 k
楷书中的颜筋,有须眉男儿气,但也易浊。“叉手并足如田舍郎翁耳!”这是南唐李后主对颜体的批评。而米芾则更论曰:“颜书笔头如蒸饼,大丑恶可厌”;又“颜行书可观,真(楷)便入俗品”。这些批评,或在精神上与沙老的议论脉息相通?但颜楷雄强重拙却不惹人喜欢曾是事实,那么“可观”的颜氏行书何在?得非《刘中使帖》耶?: ~5 C3 I' m3 b* D
. y; o6 r! M" l7 f" `: A; r8 w" e/ g6 R4 B
颜真卿《刘中使帖》 9 C5 K/ A. j3 Q8 |# Y% T( W
旦夕揣摩品读,乃知此帖为不“入俗品”、不“丑恶可厌”、不“叉手并足田舍郎翁”而又有充分的颜筋特征的绝世妙帖,于是,每日反复临习,自谓得其精妙。今日拙书行草中,仍然有许多《刘中使帖》的笔法意识和痕迹。三五行字而受益良多,或正是得益于当时沙老的随口点评而悟得大道所在也。 " M3 d) N5 d- B9 c; b
“颜筋”是十分重要的,无它就不成其为颜真卿。比如颜书传另有一札《湖州帖》传世,但因缺少“筋”的弹性线条和专属笔法,终不为后来者追捧;以至鉴定家们多认为《湖州帖》系北宋米芾临颜之临本,已非颜筋本貌矣。 / [1 M. _) p4 W" }
2 P: B+ v! m* a- I# B+ P! E" l0 F2 O$ k1 N2 h
颜真卿《湖州帖》 1 y2 q `5 d. B/ }$ T$ O' Y- A
由这个“颜筋”伸延到现在的当红名角儿《祭侄稿》,或许悟性所得,另有一重新境界也未可知。二十几年前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上本科生课,讨论颜真卿。让学生们拿出《祭侄稿》印刷本,当时还只是黑白印刷,字帖纸张也很差,只能看一个大概。
% g9 l) o# W, O, |) B
但我指着字帖中段的几处勾塗划改或墨点示错之迹,说在颜楷二十种正书字帖中找"颜筋",不算本事,因为辨识度高。但在《祭侄稿》手卷各行各字中找“颜筋”,要有一些积累了。一个短竖,一个绕笔,有“筋”则劲健,无“筋”则坍塌;有“筋”则强弩射千里,没有则疲沓软弱甚不足观。
/ g9 m" x# @7 T. |5 H- B
但最有趣味的,是令学生们专门试试临一下这些勾塗划改点误墨团的笔画,看看在一个并无文字意义的划线过程中,能否感受到一种"筋"的弹性美感?我摘出的几页如下,共七处:
: b9 N. W8 n( E2 J- _& [; q 1 Q: d/ y. u8 T& f; l/ o& _
“每慰人心”前有四字被圈改; 2 O+ g2 W& j3 Q6 P
( X, C( x% D2 w9 q+ Y% W% D! B & [7 s3 c# Y4 L) s( Q' H5 H' ^
0 a+ f z+ q& n# j, k ]6 h
- r6 S: G/ y" p7 Z/ i" y( g: O4 c“尔父”下有密集涂抹方块;
9 }# G' X4 f" Y3 `: W ( e* z4 @! Q+ W+ E. l W
3 b8 I3 y. c5 P Y
8 @5 V ? F5 g) l+ I. x' } M, e, }* s( @1 i
0 x" L; l* j! o/ h
“贼臣不救”前有六字长线条圈改; 9 ~( R) R8 }* U
5 G5 n% c$ ^$ E% ~; N8 H9 M) v
) j5 Y4 [2 [+ p' A
5 F& P: G4 v6 _3 C( [1 z9 p7 g( T' e
“移牧何关”中有三字、二字圈改;
T! Q5 k- |/ b3 f$ l3 N( S$ U& ~
# y: @5 j+ j% M0 o, B
2 W, W+ j2 h& W0 g1 X3 O/ G+ A
4 a/ U% u! L4 c" V/ q7 E/ x
% O# h/ F" K: z3 R" ]0 R) x' ]“携尔首櫬”下有四字塗改; , D/ Z; b5 d9 F; L
- n' N8 ~. @, B, z3 r
% f0 @3 H! p& O8 [9 D, g4 g* V$ O
% x1 C3 u) B- i" J, {# y6 i- ?. b6 J, h1 F4 M
“远日”侧有二字及以下塗改; l2 P3 ~; s0 `; K2 ]9 k
* ? k/ B* m- N% p$ ?7 R8 D+ ]
& r! [; _. a; @. o6 @& M, r! H3 {6 X" F
) t" N# Y& K; I“幽宅”后有一字塗改;
' }# B) u/ c9 Q. ?' O+ x& g4 `$ F+ |; {1 B8 p9 g, r g
3 K# W" i$ _+ A# ~1 B
7 x( W4 o0 h& o$ B
9 o! h/ D7 n. n0 B) `: r3 W7 K
学生们最初是为了连正字都临不准而大伤脑筋,老师居然还要逼着他们去关注摹仿塗改圈改,自然都觉得大谬不然、一脸的不屑,认为是陈老师在戏谑他们。但在孤立的勾塗划改尝试体验之后,忽然觉得这个练习其实十分有难度。因为这些塗改圈改的笔画墨点,看似不正规,其实都隐含着大师的笔法动作,没有一笔是疲沓软塌,而是“筋力”弹性十足。 ) k! \, ~% Z* L" W$ f
摹仿并不容易,反复多次也达不到原帖的质感。我当时就告诉学生们:“巧学习”不是仅注重写字技巧,而是不放过任何机会和可能性来理解和培养审美感受还有判断力。
+ f& m/ i+ D: R; u2 F" G# F1 c多少年过去了,学生们当初在课堂里的畏难、不屑、惶惑的表情,还时时浮现在我脑海里,成为我的四十多年书法教学生涯中一个非常有趣的记录。而从二十多种颜真卿楷书碑志的按年龄排列、到回忆沙孟海先生曾经不一概赞成小孩入门必须先学颜、再到我从颜公《刘中使帖》中真正理解“颜筋”之旨、又到在鉴定收藏界对颜真卿(传)《湖州帖》因少“筋”而遭鉴家质疑、再到在美院教学取《祭侄稿》为范本却有意舍本逐末、去追究勾塗划改之迹并专注求“筋”的彻底表达我以为,书法名家名帖的审视、甄别、鉴定;和学习临摹教学,十分需要培养起书家一种"通感"的审美把握能力。而颜真卿正是因为拥有如此宏大的传世作品体量和种类;于是它正可造福于我们,并且已经创造出了一个可以让我们肆意驰骋的美学世界。 9 O4 @3 M# o' U% v& G( e
- h, e/ M- O5 A% K8 x$ x4 z
来源 | 桃花源Utopia - F3 @/ V( g, Z
/ N R9 E( P7 ~' {
* S7 F' }8 l( W- {1 g% @
声明 | 图文来源网络,旨在分享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文仅代表原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三十日内与书艺公社联系。
$ }# v, o. H- ~4 _关于书艺公社微信平台/ q0 v8 K9 E& \7 ]
文章投稿、合作事宜、客服咨询5 @' \. z! @$ d) i. }) u$ F
请加微信(shiyu798)
3 E' H& i) r3 ]2 B5 f * _0 r1 ?, F/ I* \1 ]& s*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