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8-5-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9858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張羽翔二零零八年棗莊書法展座談會紀要
8 ^0 T- [9 f! v& H: c
' l, e! z% g; l% z$ z/ w& D% }: Y5 Q2 E; b- \/ H
座談會由棗莊市青年書協主席馬德田主持(以下簡稱爲馬,張羽翔簡稱爲張)
, a% W& k- A% e/ T0 Z3 Y- ]2 p+ V B
馬:張老師的展覽已經成功開幕了,現在我們就張老師的展覽作品開個研讨會,張老師的這部分作品全部是二零零八年新作,我們的讨論最好以互動的方式進行,也聽一下張老師就自己的作品及創作思路談一點個人感受。我們現在開始吧……
% d8 c; X& B. }( J& h$ Z# _
7 B! E/ O2 o2 u7 l+ |1 N 張同君:張老師你好,我想問你一個問題,書法在個人語言上如何表現?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個性的表達。
! Z \4 L" |/ y' E A+ p' W
; N% D2 d9 D9 J 張:個性的東西是沒有辦法主動表現出來,應是個人很自然的選擇,像是吃菜一樣。感覺有個性是因爲有比較,前人幹了什麽,現代人幹了什麽,他很熟悉。個性表現只能是表現一些大的審美類型。我喜歡粗犷這一類的,也不能說是個性,這裏面還有很多細的東西,擺出來不同與他人,另外在於選擇,在量的積累上達到一到的程序,從來表現出跟原作的差異性,不同性。沒有什麽是好與不好。' X0 h. g0 E+ W! s% }. @) [
/ c8 b. C4 s- H 李教授(棗莊學院美術系主任):量的積累,長期的堅持就是風格的最好切入,傳承、淵源、性格的因素,周圍的環境因素等等都可以影響到你的個性的表達。
7 r2 Q, {$ \# W" v, X% y- N" z9 J8 O' l+ o. i
韓部長:想讓張老師談一下關于林散之的感覺體會?$ O/ R" h6 A: k# v1 `
: p; j/ k0 x& q" n. ?
張:我覺得林主要是在筆法上面的突破,碑和帖的結合,書畫家的結合。二王一脈更講自然書寫的調鋒方法,林有繪畫的方法。筆法是二王專門寫字的方法,這也就叫筆法系統。另一種是用筆系統,毛筆所能做出來的一切的方法。用筆不斷在豐富,吳昌碩都曾被稱爲野狐禅。現在都進入了正脈。而林更進一步,表現範圍更大,調鋒方式很特别,不管筆鋒有多散,都可以輕松自由的調整到中鋒來。這一點他的貢獻大。我自己也在思考筆法系統和用筆系統的問題。如果建立在二王的角度是不會認可徐悲鴻等畫家的字的,爲何曾經不能進入主流的東西後來又進入了主流?這方面我們可以找出很多的東西。
E, a9 m i, t- b \0 I& Q
2 A/ h2 Y2 C# b w0 j 李教授:毛筆,宣紙,墨的表現可能性問題,張老師可否談一下?2 Q' ?8 m/ c( L' o7 L& l
1 M4 T/ s1 }) \( U) O% j, c+ r6 o 王新章(棗莊學院美術系教授):我也想問一下這個問題,大學生有很多的迷惑處,請張老師介紹一下。- y% h( w; S: V; K# ]" j$ e
' _2 M1 K1 q0 ?/ a h+ Z* x 張:每種材料體現不同的東西。其實我覺得在高校專業教學上應當開設專門的材料測試的課程。試一下出來什麽效果,同一造型,某一種材料出來的效果可能特别好。藝術家的成功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材料,他跟某種自然物特别契合的東西,一放掉他就可能不行。齊白石如果用油畫布不能想象,他能否表達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筆墨意境。
8 p4 b* d5 C$ a8 ^: E3 a$ Y. K" I$ {: C# {" w) g
王新章:你在國美上專業課的時候,是不是也有材料課?
1 E( R* _$ u& l, `$ _
2 l$ x. M* F) k! K) h 張:我上學的時候正值八五新潮,中國美院剛好出現傳西工作室,就是搞材料研究的,我們肯定也受到了他的影響。
4 f9 i3 a0 \& x! m- X {7 J: j- D) B( \& g, A6 b. J
王新章:我看你這次展覽的作品基本上是用灑金宣材料書寫,風格表現上也與以往的不同,我覺得相比以前,風格更多的平和和中庸。
' B. J* U" C8 l/ J; y$ B9 ?2 f7 J$ B: f8 N! \. E& x
張:毛邊紙和宣紙差異很大,毛邊吸水性不太強,好控制一些。安徽淨皮等等好的生宣對墨色的表現效果應該更好,但我現在還控制不了。磨的墨在微宣上會更高級一些。現在要麽糙些,要麽顯得髒。畫家已經很講究。書法還不太講究,現在只選貴的。現在書法對材料的研究還不夠。綫條肌理的表達是一個很寬廣的領域。
; ?" i7 z' ?7 p/ T$ V6 h* D6 u: ]4 p% t% t' [$ S, z
秦英(書法教育工作者):以前聽過你的講課,你講的最多的是形式構成。這次作品很不同,這次是減法,從那到這是回歸還是人生的軌迹的自然流露?自然轉換還是刻意追求?看你寫的各種書體放一塊很和諧,你是如何做到的呢?想就這些問題求教一下你……
4 ]0 n# Y6 U% f0 B; u4 b$ O! X" R4 o% k
張:你說我作品和二零零二年的東西反差很大,其實我現在的東西更多的是由方到圓。我一直把自己定位在形式研究的工作者。現在中國不缺少書法家。方的如何弄,圓的怎麽弄,對形式涉及的廣一些。我熱愛書法教學,能解釋已有的現象。我個人認爲傳統最終境界是圓融。林散之有化方爲圓的感覺。他能化掉“氣”,但還是有味道。說最高境界也行。不是對過去的否定。我現在還是在迷惘狀態。剛和柔的兩極最好在一塊。剛指視覺的沖擊,應該要發展,書法也和其它藝術一樣,也有這個責任,繼承只是一個方式,但要想法去影響世界。否定哪一個都不行,都重要。繼承傳統有點兒類似守墓看墳,怎麽樣弄的更好,朝拜的人更多。另一點是開疆拓域,也就是說去侵略,主動的擴張自己的地盤。在文化方面就是指文化擴張,有能力有信心時,可能表現的更好, 但冒險性更強,死的快,但功勞也大,破壞性也大。儒家文化,雖然是中庸的,最強盛時,版圖也最大。現在的領導似也有這種意思,要研究文化輸出。其實我也不知道是守墓還是去侵略好,我個人是傾向守墓的,中國式的審美是養生的,舒服的,創作要用腦子,用腦子是比較痛苦的事情,也是比較困難一些的。1 _; n. @ m3 p; [9 V
5 p6 V- j- P) R- ]1 G8 O, P/ ` 李教授:即鍛煉身體和體育運動的關係,同樣的話,大家說和凡人說不一樣,作品亦然。書法是要審美,要“偉大的單純”(古希臘語)簡單,靜穆,中國書法也是這樣的。
) ]) E7 k8 ^1 P. _0 p8 e c4 v, ]- g: h5 g& v1 O6 Q# E4 C
張:傳統方式不太适合當代院校的學生。還是要借鑒形式桅成“養境界”四年能養個什麽?越大,書讀的越多,對傳統反而理解的越少,但也更懂得一些道理。“知識”沒有什麽感觸,随閲歷增加,才有了感受。形式構成與哲學越來越共通。其實成熟也就末流了……* \' f" m. t6 ^/ R) a8 D
' J2 C1 r% ^8 X0 X( _ 劉玉鼎(棗莊市書協主席):張老師的發言很受啓發,機會難得,如何理解林散之,剛柔相濟。比如用林散之的筆法寫墓志,剛和柔不是絕對比例的,展覽滿足不了當代藝術家的創作。& W# [7 h) I4 U% A" t- T
4 b9 X# h+ ^4 n) s1 Z0 c
馬:由于時間的關係,今天的座談就進行到這裏,感謝張老師給了我們一個學習探讨的機會,同時感謝大家的積極參與讨論。相信通過這個展覽和座談會大家都能有所收獲,讓我們再次感謝張老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