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杨卫列

[评批] 走过2008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繁简混用有何妨?
6 s7 [8 L; B2 B' [

6 _4 w* [, \7 p# u" r
: I5 b" d: ~4 N5 w
杨卫列
9 _2 J6 h/ Y$ q5 {& a) }, p. ?$ X& U* N

1 k0 q/ H# s7 U5 g6 r; b1 s2 O( l' m' Z4 M' ^5 F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书法界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书法作品的用字要么一律采用繁体,要么一律采用简体,不得繁简混用。否则,便遭人诟病。至于这一规定本身是否合理,却少见有人质疑。大家总是不约而同的遵守着它,维护着它。一般的书法作者如此,书法名家亦如此;书法报刊作品专栏的征稿要求如此,国家级书法展览的评审要求亦如此。但我想说:书法用字,繁简混用有何妨?
- {1 P+ {* J, h& ]
5 z2 F' h2 S4 n0 y$ \+ w  O3 g  一、繁简混用无损于书法的艺术美。* k  I6 T0 `0 Q" U
1 i5 j6 V  y8 m0 b0 D+ i5 N
  众所周知,艺术是以塑造美,给欣赏着带来美的享受为其终极目的的。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一门古老的艺术,是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其终极目的自然也不例外。有鉴于此,在书法创作中,只要是有利于表现书法这门艺术的美感的,能给欣赏者带来美的享受的手段和方法,我们都可以拿来,而无需人为的设限。对于书法用字,也应作如是观。由此,我们引申出一个问题,这就是,繁简混用是否有损于书法的艺术美?如果是,则繁简不能混用;如果否,则繁简混用也无妨。而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明白影响书法美的因素有哪些。只有明白了这些,才会对繁简混用是否有损于书法的艺术美这一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那么,影响书法美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笔者以为,无外乎用笔、结体、墨法、章法和风格。即一件书法作品是否具有艺术美,要看其用笔是否有合理,是否有助于增加艺术表现力;要看其结体是否合乎艺术规律,是否能给人带来美感;要看其墨法的过渡是否自然,是否能做到墨分五彩、浓淡枯润相宜;要看其章法是否符合辩证规律,是否能在对立中有统一;要看其书写风格是否协调,是否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总之,当这五个方面在整体上做得越好,作品的艺术性便越高,作品的美感便越强。而不论是用笔、结体,还是墨法、章法和作品的整体风格,均与作品用字的繁简混用无必然的关系。比如,在毛泽东的书法作品中,繁简混用现象比比皆是,但毛泽东的书法成就并未由此而降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也常有繁简混用的现象,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至今无人可以撼动。所有这些事实均无可辩驳的证明,繁简混用无损于书法的艺术美。非但如此,在我看来,繁简混用还是增加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方法。比如,同样一个字在作品中反复出现时,要让其书写变化丰富,我们固然可以像王羲之那样极尽用笔之能事,但我想说,最简单的丰富方法莫过于用多种方法去写一个字,而简体的加入,无疑使汉字的结体多了一种变化。如果再加上用笔的变化,一个简体又可以延伸出多种变化。您说说,繁简混用是不是增强了书法的艺术表现力呢?
0 c7 ]: M/ j) Q: S( f
3 i% `% m  g8 l- E  二,书法用字的底线到底是什么?
3 q' t) K' X! ]$ {8 |7 u
- z- o, t# I$ ~' \% K3 A, i
  要回答繁简字能否混用,还要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即书法用字的底线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既然是书写汉字的艺术,其底线当然应该是不写别字,更不能写错字。而繁简混用并不等同于写错别字,因而不可一棍子打死。熟悉书法创作的朋友都知道,书法创作中的繁简混用,主要有两种情形:其一是繁简混用仅仅是繁简混用而已,并未出现别字、错字;其二是繁简混用时出现了别字、错字。对于这两种情形,我们应该予以区别对待。第一种情形因为并未触及书法用字的底线,所以是应该被允许的。至于第二种情形,由于其触及到了书法用字的底线,因而,是我们坚决摒弃的。举例来说吧,“白云”,写作“白云”和“白雲”,我们认为都不能算错。因为,这两种写法只不过一简一繁而已,并非别字,更非错字。但“子曰诗云”,则只能写作“子曰诗云”,决不能写作“子曰诗雲”。因为“云”作“说”来讲时,只能写作“云”,而不能写作“雲”,写作“雲”便成了错字。又比如,“后来”,我们写作“后来”和“後来”均不应算错。而“皇后”则只能写作“皇后”,写作“皇後”则必错无疑。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列举。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书法用字中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这就是一些书人常常以书法创作是艺术而不是写字为借口堂而皇之的宽容错别字,却对没有出现错误的繁简混用大加指责,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陈传席先生有关重新排序! G! B$ u/ q! G) Z* \: c! F( S+ ~* i5 k( l$ L
《兰亭序》《祭侄稿》“八大理由” 的评点

0 @7 E6 o0 y1 F  m1 A; _+ {4 P/ w& }: k( M! C# Q( [
: B: P  G+ V" b7 K0 Z
杨卫列

+ W: y+ p5 m" E2 T/ g" a/ K0 o2 r
4 p: M7 q5 j) T! V% {: x9 \
  2008年6月7日,《美术报》刊登了陈传席先生的文章《〈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在这篇文章中,陈先生一方面对王羲之书法水平、书法影响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古人给《兰亭序》和《祭侄稿》的排序进行了质疑,并旗帜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当然,为了使自己的观点让人心服口服,陈先生还郑重地罗列了重新排序的八大理由。既然陈先生如此的认真,那么,我们也不能不认真对待。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本文拟以评点的方式对陈先生立论的“八大理由”予以逐一评述。水平有限,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先生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C+ K! l& m1 @6 }! z8 X9 a

! t4 m! B( l3 d6 `; |0 J* H  陈先生立论的理由之一:格调不高古,有人可能会说,这正是其创新之处。创新可以,但不能使格调不高古。而颜真卿的《祭侄稿》则格调高古。
* @1 k  Q2 P% F7 s+ j0 E8 C/ p
0 R8 m' F2 {) I1 p2 z# g  评点:格调高古与否,不能成为《祭侄稿》优于《兰亭序》的理由。艺术的格调是多种多样的,《祭侄稿》高古,《兰亭序》清新,《韭花帖》散淡,等等。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艺术的园圃中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如果都是一种格调,岂不乏味之至?再说了,除格调低俗外,好多格调之间是无所谓谁劣谁优的,比如,高古和清新。您能说高古就一定优于清新,或者清新就一定优于高古?
' J8 f+ W4 Y7 B( U3 l; i4 e- S4 ]  }3 j
( ~4 f) t  t3 y- |) @7 f1 P# L  陈先生立论的理由之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淡。而《兰亭序》的书法并不太散,也不太淡。它是有所为而书,用心而书。而《祭侄稿》则极散又极淡。书无意于佳乃佳。
( F& Z% q- |0 d" H1 |
. f, T$ U/ t8 x: S& d: R) z# n  评点: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否是散、淡,可以作进一步的讨论。但陈先生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兰亭序》是有所为而书,用心而书,不知依据何在?据何延之《兰亭记》所载:“以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宦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修祓禊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个,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其时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由此可见,王羲之的《兰亭序》完全是即兴之作,是无意于佳乃佳。而“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才是“有所为而书,用心而书”,自然也就“无如祓禊所书之者”。因此,在“书无意于佳乃佳”这方面,《兰亭序》与《祭侄稿》都堪称典范,并无高下之分。
* a' d/ z0 d/ z; R% t& P2 A$ v/ X& q, z2 _% Z
  陈先生立论的理由之三:颜真卿写《祭侄稿》下笔运笔皆十分自然,不做小技巧,不刻意为之。所有艺术品,技巧成分越少,其艺术价值就越高,技巧成分越多越明显,则会影响其艺术价值。而《兰亭序》书写时下笔、转笔多见刻意痕迹,露笔太多,作了很多不必要的强调,比如其第二行“少长咸集此地”,“少”字落笔处过分,“咸”字更明显。而“集”字的第一撇,“此”字几道竖,落笔处皆太过分强调了,这就很不“淡”了。而《祭侄稿》则绝无此类毛病。
: P9 I( W1 J! w! C. b9 }9 R" f( G3 ?$ y7 R1 q. g( {
  评点:本点的前半部分我并无异议,但王羲之的用笔是否“刻意”,是否“做小技巧”,我觉得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陈先生看来,王羲之的用笔是“刻意”的,是“做小技巧”的,而这些均有害于其作品的“淡”。但在我看来,所谓的“做小技巧”不过是王羲之用笔的细腻和丰富罢了,它让人联想到王羲之优雅的气度,想到《兰亭序》中跃动着清新的意趣;而所谓的“刻意”,其实也不过是王羲之用笔的特色而已,正是其用笔自然和随意的表现。如20个“之”的丰富变化,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王羲之“刻意”的表现,而我却以为这是作为大书法家的王羲之用笔技巧高度娴熟的表现。再说,用笔的技法,最终是为表现情感服务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王羲之的用笔对《兰亭序》所表现的优雅情怀是最合适的,而颜真卿的用笔对《祭侄稿》所表现那种丧侄的痛惜、悲愤也是最合适的呢。
4 W8 O' ~& n4 A+ n$ J4 D/ F: }
+ E) R2 \& H) I8 W; i) Q  陈先生立论的理由之四:《祭侄稿》苍而秀,秀而苍,《兰亭序》秀而不苍,无怪乎有人说“他”为“女郎才”。" Q# z' R4 R6 W1 x0 [' L
0 p3 L: [* `- j$ L  Q
  评点:《祭侄稿》是否如陈先生所言“苍而秀,秀而苍”,《兰亭序》是否如陈先生所言“秀而不苍”,这些都是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我们这里且不去管它。但以“《祭侄稿》苍而秀,秀而苍,《兰亭序》秀而不苍”来断言《祭侄稿》优于《兰亭序》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颜真卿和王羲之的思想不同,追求不同;《祭侄稿》和《兰亭序》的产生背景也有别。颜真卿是忠烈之士,儒家思想对其影响深远;而王羲之追求的是优游容与,其生活情趣与老庄的任自然思想十分贴近。《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而《兰亭序》则作于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少长咸集、畅叙幽情的文人雅集上。因此,以颜真卿的《祭侄稿》的特色来要求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不能让人接受的。如果,《兰亭序》真的“苍而秀,秀而苍”的话,那也许将是大煞风景的。: V8 D9 s% H7 N5 b  l* A9 A  |
/ s  |& N) z$ Z) H! q" [8 m8 }, N
  陈先生立论的理由之五:《祭侄稿》笔墨酣畅,气势连贯,《兰亭序》书写有安排成分,谈不上酣畅,气势尤逊《祭侄稿》。5 U, i5 s4 e8 d( Q8 C

/ C2 g" N% O) s" T) Q  评点:“《祭侄稿》笔墨酣畅,气势连贯”,没人否认。但《兰亭序》是否真如陈先生所说的“书写有安排成分”?且让我引述一段书法家理论家朱以撒在其文章《说不尽的〈兰亭序〉》中对《兰亭序》的评述:《兰亭序》的“最大特点接受自然的抒发,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矫饰,文如泉涌,笔墨随之,轻盈自如,令人观之,如行于山阴道上,面临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说实在的,我更倾向于朱先生所说的。
- H" ]! g( L1 {; [
( D# O. e( Y& Z  陈先生立论的理由之六:《祭侄稿》用笔内在变化颇大,而且干湿浓淡、疾徐缓急的变化十分令人鼓舞,《兰亭序》则大逊之。
* ]: K2 v7 Y# g. @2 j8 N! g
3 Q+ l7 O% x" {+ i- f" L, Y  评点:“《祭侄稿》用笔内在变化颇大,而且干湿浓淡、疾徐缓急的变化十分令人鼓舞”,陈先生此言不虚。但陈先生不要忘了,这些都与颜真卿丧侄的悲痛有关,这些用来表现颜真卿不可遏止的悲愤是合适的。不过,《兰亭序》设若也如此,还能成就其清新的品格吗?还能成为一种全新的美学范式吗?还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吗?还会被后人顶礼膜拜吗?
- m1 t, \: j- z1 J& r
& g/ }6 |" E, K# i- s* A/ v6 R  陈先生立论的理由之七:《祭侄稿》大气磅礴中见潇洒,雄放中见秀韵,而《兰亭序》虽潇洒,但不太大气,至于雄浑就更逊之了。* ]) ]3 ?. c7 q# n. R) B3 n( J

8 e; J/ M) o0 M# E9 O2 Z  评点:《兰亭序》如果像《祭侄稿》那样“大气磅礴”,那样“雄放”“雄浑”,那《兰亭序》还是《兰亭序》吗?真是那样,甭说“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天下第三行书”也轮不上它?为什么?因为,它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的审美语言,它的风格与王羲之的思想和追求格格不入,与《兰亭序》的文字内容相互抵牾。- V- v2 J; l8 N* r9 t
4 m* ]- [& \, q. X- c0 E" \/ ?
  陈先生立论的理由之八:《祭侄稿》的书法气势开张,圆笔居多,而《兰亭序》中很多字太紧,方笔成分居多。如《祭侄稿》中“何图”的“图”,“爰开土门”的“开”,与《兰亭序》中的“俛仰之间”的“间”和“固知一死生”的“固”,一比较就明显地看出来了。又如《祭侄稿》中“阶庭兰玉”的“兰”,和《兰亭序》中第二行“兰亭”的“兰”,更明显地见出这一问题。
9 g0 y: q/ m( x" k( w  G! w% H* ^" H" j( \
  评点:用笔是具体的用笔,结体也是具体的结体,简单的将这个作品的用笔和结体与另一作品的用笔和结体作比较没有意义,将他们从作品中剥离出来就更失去了比较的意义。另外,方笔、圆笔本身并无高低上下之分,关键是能否使作品的用笔更丰富,能否更好的表情达意。+ h7 S( V. N% x% H' }! f; B
& z; x7 d/ f3 q- y3 A8 x
  综上所评,我觉得陈先生在申述理由时犯了以下致命的错误,其一,就是以《祭侄稿》作为评判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标准,然后再将《兰亭序》与《祭侄稿》予以比较。可以想象,这样的评判标准,这样的比较,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其二,陈先生历来主张书法作品要有正大气象,其对《兰亭序》的评述也是按照这一审美要求来的。这样,其艺术评判必然会带有很深的个人趣味。其三,陈先生对《兰亭序》的评述脱离了其产生的具体语境,忽略了文字内容与书法作品风格的相容性。其四,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具有不可比性,而陈先生却忽视了这一点。9 y6 L, \0 }2 }$ X

. A: a# M8 S; j% N3 k. R5 _  最后,我想说的是古人给书法作品排序,更多的出于个人的偏爱,未必就是合理的,后人也无需过分较真。因为,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有其强烈的个性、独特的风格和不与人同的审美追求,而这些是难以以第一、第二这样的排座次来区别高下的。基于此,我认为,吸收《兰亭序》《祭侄稿》的的精华比争论二者究竟谁是第一,意义更大。不知大家以为如何?8 A/ G8 Y" a" @, P

8 Z! G2 _4 O9 E9 o. R. U
: O( v/ @# ~$ @) f/ d& I附陈传席先生的文章:

- ^7 ^& b0 [6 B& i6 o7 G5 y% t% E1 k  s$ H
6 F5 E/ c& z3 {) U9 o5 m: c

) h7 w( X$ @, |/ c
《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0 I- w' a2 p8 `- Q0 ^9 i6 ^8 [6 b
《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A' y2 }' U3 |  L. k  N4 e

( ^( |- u3 C3 d+ K1 r陈传席
0 K6 Y# U# M# Y  u/ Q6 p
1 r- o7 f# W8 c! \
  《兰亭序》的真伪问题且不谈,本文只谈它的艺术水平。" \3 j, V2 s( C$ D- |3 |" Y
, |+ Z2 C, U3 t0 Z# V

+ |- U( x3 X, G1 X$ M% }  1965年《文物》第6期发表了郭沫若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台湾的徐复观反对郭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其实郭的治学方法还是对的,只是他认为《兰亭序》是伪托的根据还不足,但郭沫若严肃地说:“《兰亭序帖》即使肯定不是王羲之写的,它的书法价值是谁也不能抹杀的。”即是说否定《兰亭序》为真迹的人,也承认其艺术水平高,《光明日报》1965年7月23日发表了高二适的《兰亭的真伪驳议》(《文物》同年第七期也发表同一文),高驳议的力度也不够。当然,高对《兰亭序》的艺术水平更是推崇的。我于30多年前读过郭、高二文,其他参加辩论的文章都未读。但已向专家请教过,结论是:至今还没有人否认《兰亭序》书法的艺术水平。质言之,不论说《兰亭序》是真还是伪的学者,都承认《兰亭序》的书法艺术水平是高的。是“谁也不能抹杀的”。
& f& L* J0 r. l8 }8 O4 ^
# Y! N3 J' G0 [5 |; M  笔者在少青年时临摹《兰亭序》9年,几乎是一天都没间断过,但我在20年前就说过,比较而言,《兰亭序》书法的艺术水平不是最高,注意:不是说它水平不高,而是“不太高”(注意“太”字),且是比较而言。至少说,《兰亭序》的艺术水平比颜真卿的《祭侄稿》要差两个等级。
  i  U: n! R7 i' h- ?2 A4 M& Y: Y* ]/ a% J" _% z
  其一,格调不高古,有人可能会说,这正是其创新之处。创新可以,但不能使格调不高古。而颜真卿的《祭侄稿》则格调高古。6 s. C* f( \  J. Z! \
7 k4 d3 ?9 G# G* U" O* G
  其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淡。而《兰亭序》的书法并不太散,也不太淡。它是有所为而书,用心而书。而《祭侄稿》则极散又极淡。书无意于佳乃佳。
. P! r- f3 ~- `
0 W5 ]7 R1 Q4 `4 m  其三(这一条是散和淡的具体化),颜真卿写《祭侄稿》下笔运笔皆十分自然,不做小技巧,不刻意为之。所有艺术品,技巧成分越少,其艺术价值就越高,技巧成分越多越明显,则会影响其艺术价值。而《兰亭序》书写时下笔、转笔多见刻意痕迹,露笔太多,作了很多不必要的强调,比如其第二行“少长咸集此地”,“少”字落笔处过分,“咸”字更明显。而“集”字的第一撇,“此”字几道竖,落笔处皆太过分强调了,这就很不“淡”了。而《祭侄稿》则绝无此类毛病。
8 x5 F2 V" G- L' \' R$ U
3 k; \" R4 |+ q8 @3 Q1 g' m  其四,《祭侄稿》苍而秀,秀而苍,《兰亭序》秀而不苍,无怪乎有人说“他”为“女郎才”。
1 l! R* _+ y1 x# a$ ^" Q* y8 I% n+ L5 w) g& d' t% q
  其五,《祭侄稿》笔墨酣畅,气势连贯,《兰亭序》书写有安排成分,谈不上酣畅,气势尤逊《祭侄稿》。/ w1 k# h' L1 h
% U; V. D& K% I; C/ u
  其六,《祭侄稿》用笔内在变化颇大,而且干湿浓淡、疾徐缓急的变化十分令人鼓舞,《兰亭序》则大逊之。1 H' I# U# ]1 h6 C* l6 y0 I
: ]9 \  S0 W) E& V( C9 b
  其七,《祭侄稿》大气磅礴中见潇洒,雄放中见秀韵,而《兰亭序》虽潇洒,但不太大气,至于雄浑就更逊之了。
6 w  V8 e; a- s% t+ u% _% r
0 A( P2 R* m5 y1 J4 L4 K1 v) i* g  其八,《祭侄稿》的书法气势开张,圆笔居多,而《兰亭序》中很多字太紧,方笔成分居多。如《祭侄稿》中“何图”的“图”,“爰开土门”的“开”,与《兰亭序》中的“俛仰之间”的“间”和“固知一死生”的“固”,一比较就明显地看出来了。又如《祭侄稿》中“阶庭兰玉”的“兰”,和《兰亭序》中第二行“兰亭”的“兰”,更明显地见出这一问题。: g8 V9 q4 A% ~) k7 [- e
1 X% ?3 Q0 \! [8 I6 T
  还可以列举很多例子,说明《兰亭序》的艺术水平不如《祭侄稿》。
. i/ w+ f5 D6 \* Z% `, x1 ?3 ?! v# w
  总之,《祭侄稿》在大气、苍秀、气势开张、圆浑、连贯、自然(散、淡)等方面都超过《兰亭序》,生动更过之。《祭侄稿》是一篇充满***的书法艺术作品,比较而言,《兰亭序》则像一篇抄写作文的文字稿。
3 c5 i  |6 _) j3 ~/ B* \4 L- W% d- q: ?0 w8 Q) r% E
  《祭侄稿》才是天下第一行书。又是颜真卿的绝对真迹。+ q$ o3 i* U. b& r4 F
4 [( N- h7 ]0 T
  有了《祭侄稿》,《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至少说,它远逊《祭侄稿》。
) X$ s& _5 b/ A; m1 y$ c9 X4 b  p) j
  《兰亭序》可为“天下第二行书”。我把《兰亭序》降为“天下第二行书”,一是为了照顾广大崇拜《兰亭序》书法者的情绪;二是为了表示我的宽大、宽容的气度,不忍心再降之。否则,我会把它降为“天下第三行书”。那就暂定为“天下第二行书”吧。
. \$ A$ P& r$ J
( d' @  K. r+ u9 X6 z0 r& |1 F) j  难道你要否认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吗?答曰:“绝对没有。”王羲之为什么被后人称为书圣,我早已写过文章。我在书法讲演中,如第二届国际书圣文化节上的讲演,记者也作了报道,此不再重复,我不愿附和郭沫若,但我对《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一直是怀疑的。( N& b( M- F- q( s7 _; W8 k. a
* \- R" D% U( U$ ?7 w0 O: \$ h# M0 t
  书画家风格的多样性必寓于其性格的同一性之中。《兰亭序》书法的风格和现存王羲之其他书风比较,见不出性格的同一性。+ D3 u9 `" s% u

  F/ M3 q- s. A* p, Y7 o( s  王羲之的行书以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姨母帖》为第一,那真是“淡无可淡”。我在辽宁省博物馆中几次看到此帖,不但流连不忍离去,真至“十日不知肉味”。看过此帖后,其他的帖都不想再看了。看过此帖后,益感《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惜字数太少。如果不是字数太少,《姨母帖》应和《祭侄稿》并列为“天下第一行书”!风格各异而已。
' Y/ i3 {" D& W2 v6 l: R8 A2 z5 Y' Z2 i- X" D( j
  王羲之的《初月帖》、《十七帖》、《远宦帖》、《丧乱帖》、《平安帖》、《游目帖》、《孔侍巾帖》、《行穰帖》等等,艺术水平都远在《兰亭序》之上,这些帖中的字,都是散而淡的,用笔自然而圆浑,像《兰亭序》中那些过分强调的、刻意为之的现象都是没有的。: d0 l) f5 E7 e! {) {  V
. m6 s* B, n% c2 A( P1 e) U4 Y4 n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书法水平绝对不容否认,其书法的影响更是绝对不容否认。我否认的只是《兰亭序》的“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而且我认为现存的神龙本等《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的真迹。)再次声明,我对《兰亭序》的书法艺术水平也并非完全否认,我已宽大地称它为“天下第二行书”,这地位也已不得了,即使是“天下第三行书”,地位也够高的了。凡是全盘过分地否认《兰亭序》的艺术水平者,也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面前,人人平等?

& u2 Z) }: E1 T! w& E- ^, w9 ?8 F! E

7 A5 G; r; q# L# m! G
杨卫列
( ~) V7 `1 f3 A, O& U9 \
) {  _  F: d. A4 L6 \) e& s- V) d

7 t' }$ Y- I0 i& `  2008年7月12日,《美术报》刊发了亓宏刚先生的文章《书法面前,人人平等》。亓先生说:“书法的平等性是很明确的,每个人对书法所付出的多还是少,都会赤裸裸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上。”先生所言极是,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书法面前,人人平等”呢?俺看未必。比如,亓先生文中提到的那位老师就说:“前面的这些特邀作品,大家就没必要看了!也没有什么可欣赏的,俺也不能多说什么……”这话看似印证了“书法面前,人人平等”,但恰恰又是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书法面前,并非人人平等。试想啊,“没必要看”“没有什么可欣赏的”的书法作品居然堂而皇之的被特邀,您说这是“书法面前,人人平等”吗?: R: e6 b' w; u, S5 ]

9 j  ]3 u/ M  S* l- u  其实,“书法面前,人人平等”只是一种神话而已。平等是相对的,不平等才是绝对的。理论上讲,书法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书法面前,又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a' H0 m1 ]4 l+ Y4 E9 G( t
: ^* k3 t" o0 s* q" Q/ `/ C, A
  一、身份导致的不平等。比如,俺是政府要员或是书协要员,俺就有可能被免初评免予被评选,而被特邀;又比如,俺是中国书协的会员,俺就有可能被免予初评,就可以参加“兰亭奖”的角逐,俺附上会员的复印件就可以免费参加一些非会员需要缴纳参赛费的书法比赛;再比如,俺是大学教授,或者报刊编辑,或者记者名人,俺的文章、书法作品即便很普通,也有可能被发表,被高价收购。
( v, o" W$ W" B8 q5 {# s) P
; r: d  Y8 e6 N+ b" f  二、金钱导致的不平等。俺有金钱,俺就可以出钱让人帮俺炒作,可以在媒体上频繁亮相,轮番轰炸;俺有金钱,俺可以贿赂评审委员,贿赂书协高层领导,入展对俺如探囊取物;俺有金钱,俺可以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的各种函授、面授培训班,俺自然会近水楼台先得月;俺有金钱,俺可以出豪华作品集,可以办书法展览,可以开研讨会,可以让人或指鹿为马,或肆意吹捧,或王顾左右而言他,至少是沉默是金。9 i8 S- Y) k. p$ Z4 z7 `8 r# c$ v" H% f
7 Y+ I( ?' m5 i4 @' X! W
  三、区域导致的不平等。俺身处发达地区或文化中心,俺获得的信息就多;俺获得的信息越多,俺的机会就越多。俺身处发达地区或文化中心,俺观摩交流的机会就多;俺观摩交流的机会越多,俺的视野就越开阔。俺身处发达地区或文化中心,俺就有可能结识更多的名师、名流;俺结识的名师、名流越多,对俺的成长就越有帮助。0 F1 |& z1 ~$ g) H2 D

7 @% b! q. D) w9 Y( h& |2 P: n% t  四、东道主导致的不平等。俺身处展览承办方所在地,那么俺出头的机会便会比别人高出很多很多。君不见,东道主现象已成为中国书协评审机制下的痼疾,尽管这种现象不止一次的遭到炮轰,非但未曾销声匿迹,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 j0 E% p% S8 P- c  P5 L
7 z. q4 J8 B% c  }  五、古今导致的不平等。我们的老师经常告诫我们,习书要以古为宗,远避近现世书。看看,只因一古一今,态度便迥然有别。近现世的书法,即使美轮美奂,即使是精品中的精品,也被排斥在我们的取法范围之内;而古代的,即便是民间残纸、无名墓志,即便是登不上大雅之堂之作,都让我们毫无来由的顶礼膜拜。2 {/ i2 p& o4 b7 m
  ?# ?0 V/ C+ Z1 F
  读者诸君,看了俺上面的申述,您还坚信“书法面前,人人平等”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展览是什么?
, X' f0 y9 E) v; `. ^

% j6 r& D& z! O& [+ r7 ]
1 q/ P" y7 s' Q' u+ m
杨卫列

, r, m* _0 x* }  d
( A9 a* k$ U7 ?4 M' p( m3 c# v2 C- r) h$ ^0 D1 e
       展览是目的
+ k& ]" q: ?5 U7 f       展览是手段
' A' ?% J# S" d$ i. P- H: w  W$ e9 V       展览是方法
0 A2 Z2 l. I' r; ^$ N0 {! a. u" X# @+ u0 q4 `
       展览是工作
* Q" H8 i/ u8 ~% Y       展览是政绩; T4 A% d% d: J9 k( `* B2 o
       展览是威权- b9 T- P8 O! ^

: N% m( |0 v' G& L; F0 _  {  O       展览是测试剂
! w0 C) t4 s* m8 @# N1 j6 l       展览是兴奋剂
; F" g/ ?- c: @; X, m; }) |7 i- `       展览是助推剂
) W5 x# T3 d, K7 w6 B2 {2 y9 J7 \
. x  V# s: f" [2 q: w* s       展览是***
3 K' J6 Z2 ^+ J8 n       展览是迪斯科
8 \. f) o$ q5 n, C. o# e       展览是流行乐. A8 P$ [/ |& a+ ?$ [% w

- Y) V! H# ?/ N5 }       展览是风向标
; L. O' ^2 P# ~3 h& h       展览是独木桥% f" S9 D) H4 U. x/ U3 q
       展览是竞技场
' I7 `! E$ M) O
1 b' \: N0 U% i; r* B  U) M       展览是迷魂汤
* N( R. R, n" d6 z       展览是还魂药6 f  ?5 Z- `' N4 p) ?
       展览是生死牌: D% ~* ?$ i/ h8 D2 {9 ~

  \& E* h& A; O( i: s       展览是实验室
) U/ N5 a7 D* W) X0 J5 H( M       展览是阅览室
0 r) y  ^& V# X7 T' d       展览是演艺室  P& [) a' `  A( Z1 e& U
( d' |2 J/ d; n. l8 _4 V
       展览是敲门砖, P+ `2 e' Z1 ^" [9 ~
       展览是摇钱树
6 e1 d! ]$ A. o! G& |       展览是进身阶; T4 ?$ x$ q" J; }7 Y1 {

$ m8 g& C8 @% j1 m7 i6 Q9 P       展览是什么?
) w9 \* |. e# c+ q3 I       谁能说得清?
8 \  q  v9 k- k9 w* t( Z5 n       展览是展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前和如今
& H. Y; B! a2 ^3 N; a+ P) q
; H$ s! s  v- [% r7 E% B2 l  v  \$ o

& g- s0 ^) O7 |! W
杨卫列

, E* |8 e8 C' A0 U
- ^# P  M! q( G+ M- {) {, q
5 t( |4 F! d4 ^$ o3 a       从前,书法就是写字6 U% e# }3 z; Z; w
       如今,写字不是书法
4 p: |/ i- ~" |2 f
" d8 K! D! Q$ y       从前,书法是余事6 ^& l: M5 ?' x! J: m* @
       如今,书法是专业
' V$ M9 C0 R. m8 b& x
) a$ m! M8 K( k: u) z       从前,书法是写出来的
- W# z* _0 D3 Z% a& [5 [3 ~1 q       如今,书法是画出来的
8 I( V9 v' f5 Q" A
) m8 u0 D! _% f3 D! C9 ~: w       从前,书法是用来抒情达意、修身养性的
9 G/ T: X8 R4 U8 J       如今,书法是用来参赛参展、追逐名利的4 f3 x: n9 n9 y$ e
2 B* R3 D3 ?1 p# r, o/ N  p
       从前,书法创新是水到渠成的$ n  T" v+ T& Q5 w
       如今,书法创新是人为制造的2 o3 T) d$ y+ U: r
0 ]) t. y3 }; }/ i# g! Z
       从前,不言创新而创新自见: j& n0 U: n0 g, o4 u" q
       如今,言必谈创新创新难觅8 l; N( l8 x. X+ p) O0 f+ c- p

, c& \4 ]! W' W3 R       从前,书法作品多静、雅、书卷气, j1 J+ ]5 W& A# |, ]5 S  }9 y
       如今,书法作品多躁、俗、江湖气
/ V& l/ A" s9 \6 k2 b' p  W# Y* T7 v! W5 g: c" d
       从前,书法重书写性、艺术性7 x: y" e0 r$ C" G3 x  u
       如今,书法重技术性、商品性
" O% u5 Z% q% o2 R* \& ?' F. E( q. Z: E) f3 ~+ T8 h
       从前,四十以前不敢言家
5 _# J& i3 Y) D% a* |       如今,二十出头已卓然成家矣& Q7 o; T; n: ?) Y% {
3 D9 j8 n- G2 O0 h- |0 j
       从前,书法成家得“板凳要做十年冷”“笔成冢,墨成池”
. V& i' H0 Y+ z, p. ^: l# v       如今,书法成家得看风向、会克隆、懂炒作、知道“借虎皮扯大旗”
3 I5 g- d! w0 d8 O, N
/ `6 m2 P. g# }       从前,书法家是在临摹中创作
+ w% U# m8 r1 x$ t6 J# T" b       如今,书法家是在创作中临摹
( o. U$ \$ A" n5 g; X* y& N) H  a' G0 A* P2 l4 T
       从前,书法家常常是“各领风骚数百年”
" p  j/ \' G! w! J. J1 [; P       如今,书法家常常是“各领风骚三五天”& Z3 ~  `2 t* X# k
( f6 z& H1 d7 R, z" M* [* W9 f
       从前,书法家的桂冠是社会给予的2 N0 [* o" B: [/ Z7 I% A
       如今,书法家的桂冠大多是自封的
  {, }# o! ?+ A4 R, u* m! R2 L" H0 o" z
       从前,书法大师寥若晨星
0 s7 }, [4 v3 ~5 v" B7 ^+ e$ I       如今,书法大师多如牛毛
7 x+ I( M' W$ [. U3 ?1 F# T. t9 V; K( N+ q
       从前,书法家以作品立世。提起王羲之,人们会自然想到《兰亭》《丧乱》; u0 f; D2 G  h) u
       如今,书法家以头衔著名。提起×××,人们便立刻想到会员、理事或主席( A& m: A. Q" U# |( y  q& c1 r
* q" s6 q) ?: D. Q/ X( M
       从前,书法家普遍是文人、画家或政治家
: D0 p. Y* k+ {- E       如今,书法家普遍是复印机、抄书匠和工艺匠- u5 ^, D3 U/ [" a( ~
: \5 T7 e" g8 X% R5 x
       从前,书法家是有学问的象征。提起书法家,人们总是满怀敬意
0 w0 `3 e% g  t) q       如今,书法家是无学问的代名词。提起书法家,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问:除了写字,他还会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荒唐的书法“润格表”
4 Y$ d/ u! e8 [! ?- ?; E

" m0 c( y( h  ?# }0 f$ Q1 h* f
1 X+ X) L/ z/ R4 W
杨卫列
2 Q: A0 `6 W9 |* C: L* R% R) B
# C, v  c( I% Z8 E; E
% ^- r  @, I/ b
       湖南省书法家协会新近公布了一份“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润格表”。在这份润格表中,书法家被分成了五个等级,即省书协会员、省书协理事、省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会员、省书协主席和中国书协理事。按等级不同,书法每平尺的价格也不一样。五个等级中,最底层的是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最高层的是省书协主席和中国书协理事。其作品价位和书法家级别成正比。如省级书协会员作品每平方尺只有300元至500元,而省书协主席及中国书协理事的价格则是每平方尺2000元至3000元。招牌题字的价格差距更是惊人,根据这份参考价,省书协会员每个字300元,省书协主席每个字3000元,相差9倍之多。" G" q0 b1 L7 C1 r1 p5 ?+ H' T/ I
+ G& Z+ x4 @( F, _  H, ^$ \: |" ~
       书法家等级不同,作品的价格也有所不同,以前也曾听说过。不过,那似乎都还是潜规则,上不了台面的。这一回,湖南省书协公然公布“润格表”,赤裸裸地将这种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只是这种规定又有多大的合理性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书法家润格的制订标准到底是什么。
" h, R' u  \4 }' s! E" n( E) Y( d' B# m+ w9 a( J
       在我们看来,书法家进入市场的名片就是书法作品。而书法作品是艺术品,是特殊的商品。这种特殊的商品一旦进入市场,其价格的高低必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不管其他外在因素如何制约,决定其价格高低的终极因素,一定是其艺术水平的高低,而非其他的外在的附着物,如职位高低、名气大小等等。
. \% ?. H7 [& w2 F6 D/ K2 }: N$ t
6 f' P4 F" D9 z$ e3 u: _8 q. s       明乎此,我们就不难发现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公布的这份“润格表”实在荒唐。其荒唐之处在于竟然将作品润格与作者职位挂钩。也许在他们看来,书法家的职位与其书艺水平是成正比的。然而,真的成正比吗?
% l1 W3 }3 A3 d9 F0 U% b0 ]
* E0 b0 @9 g! _; B       我们决不否认,确有这样一些书法家,他们职位高,道德修为高,书艺水平也高,但这样的书法家少之又少。也有很多的书法家,他们潜心艺术,不善钻营,其书艺水平很高,但在书坛没有职位。还有一些人不在艺术上下工夫,削尖脑袋搞职务,位置虽高,艺术水平却很差。因此,润格不能靠单一的职位高低来划分等级,书法家的职务是不能准确地反映书法家真实书艺水平的。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这种以书法家职务高低来决定润格高低的做法委实体现了“官本位”的作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贵州黔墨兄之《书赛铭》一首
) J$ D2 q+ a" L
8 H5 g8 ~5 a- O- x6 q& O

( D3 E9 d. B! d4 e) G
杨卫列

: _$ s4 y, d# k* u- j: {+ K8 |: L9 s3 `( @# W7 Q

9 S+ h. L4 @- U" p  贵州黔墨兄仿唐刘禹锡《陋室铭》作《书赛铭》,颇多调侃意味。吴建军兄看后,和了一首;俺附庸风雅,也跟一回:2 D$ L" v, y5 h. e. D
/ h( h/ i9 }  O% n$ p6 ?0 Y
  书不在精,有权则名;艺不在深,有钱则灵。斯世书人,德艺无馨。大赛天天办,研讨月月兴。谈笑有狐朋,往来无白丁。可以互吹捧,造新星。无异声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今日之“书摊”,何处不纷纷!书友云:“寂寞谁人?!”
" h9 E3 \4 L& H' N7 X3 A& K9 d/ U9 ?+ N! u2 S3 _
8 R- u3 _2 M* l2 Q6 o' U
  附黔墨兄之《书赛铭》:
  i4 K; N/ n7 X0 }2 Y2 f( }, P* J% D' C
  人不求多,三万就行;技不在精,交费则灵。斯是书赛,实检运行。英雄见战场,书家聚展厅。落选不甘心,获奖还想赢。可以健精神,活体力;没本钱生意耳,无风险之忧心。从南赛到北,从东赛到西。书友云:“书赛过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叫我如何信任你?

" w# q0 Q" l/ k( n+ t+ ]& t# a6 D9 H+ o2 n' `1 y& H. F$ }
; b0 T8 V% `' k* e$ C
杨卫列

7 q9 l1 A8 V) }" C; l7 g
! G$ W! V8 ~3 L! O2 o! \                                             
) O, D( ^& O$ h0 Z% V/ h/ }       八届国展5 i) Y% H# L$ r' C7 X
       当评委在评审期间大煲手机时8 \% O: r& J4 T: f/ a
       书协啊书协
, W, q! A4 X+ O7 f! v  R       叫我如何信任你?
: H& e$ u7 D, x2 S0 J  f/ N/ U" _: B) x1 s+ s: [
       五届楹联展
( m3 O* L) g1 x' [4 \# @; n  }) |8 v5 m       当主办地的政府官员、领导大多入展时
$ j! F2 L, L/ B2 J. b       书协啊书协
  T0 n# }6 W7 N4 i) u       叫我如何信任你?) o1 J- ^1 z  g% N6 c
( B& _, H9 E- \6 ]: _4 G5 V
       五届新人展& J9 h3 q' {/ W2 O8 U$ P
       当工作人员可以堂而皇之的成为参赛作者时
# r3 h+ x* r& ~% h       书协啊书协
3 o4 t7 F  `  K. E6 G& j       叫我如何信任你?7 n  \! z0 z5 e7 w; C" w8 n
, d) }9 a/ t  P5 q6 }* T  T, ?1 M
       七届书学讨论会4 U- Y  K/ u- T- w( ^
       当老孙历尽艰难讨说法无果而终时/ C; Y8 ?+ k. @  A& Y2 D
       书协啊书协
7 n5 O: q0 Y1 _; j       叫我如何信任你?
) k1 p/ ~7 ~5 |9 \% ?" E, E3 ~6 x$ N
       首届册页展" p( V. y# _& ?" @
       当一些曾经屡次摘金夺银的书坛高手连起码的入选而不能时
3 f& n" G! p+ N8 C' w       书协啊书协! Z) V( F" P% H
       叫我如何信任你?# ?9 C- s7 T2 A8 x" {
' g$ e) ~3 }. i( |
       九届国展
+ d1 a# S( N" n6 f       当何豪门被避重就轻、无法自圆其说的搪塞过去时+ _) \' D# }9 \0 {; o2 E
       书协啊书协4 \. n! W) Z% ~  p
       叫我如何信任你?
) z3 Z+ Y) `; e" |# t6 @, m: B$ e9 H
       二届草书展
4 M2 z/ I8 [9 v3 K! z! O2 D       当媒体被集体冷处理,选票由工作人员填写时
* {' `  g  w0 e! E       书协啊书协9 O8 ?7 F+ J( D! x$ e6 J; b
       叫我如何信任你?
+ b' b2 W+ J( j" Z: H0 ~
& A. W/ @6 k7 F3 O% ^) B8 s. h- b       六届新人展6 b' i9 a2 o9 W8 V$ J, a
       当媒体大鳄们因只能成为传声筒而纷纷沉醉于南国风光时  `( R3 \& _! g9 Y$ H
       书协啊书协( h  K- I+ U7 Z# G8 I
       叫我如何信任你?
, v/ q8 E: {; a: l5 D; c
# z0 @4 I% F8 s1 e4 p       六届篆刻艺术展3 m4 n( d& M8 H+ r
       当评审期间,学生兼工作人员的参赛者与老师兼评委并肩而坐时2 P' L0 o/ R1 U
       书协啊书协" {. n$ q8 Y$ H# l
       叫我如何信任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累与不累
2 q% j) {: P4 w& K$ ?

- r: G% P' h: i% `9 E5 Z6 Q7 H, {/ x+ O) I$ |
杨卫列

; \( L# ^. @+ K. x2 d: x
! j- p+ s& C/ j" `8 l6 F, Y2 D. ?' B  p1 [. {1 ?5 G
       当你率意而书时,你一定不累; ?9 n" s. y- N1 \
       当你随风而行时,你一定很累
. u8 R, o$ R3 e7 P5 M5 r' D  z9 J4 l( ?/ K& \" E0 g% d5 `
       当你醉心书法时,你一定不累
+ ?, P& k* ?' w! K9 O& k       当你心气浮躁时,你一定很累0 m0 e5 E8 L  A2 L3 P; @, i" D+ M" c
! N; h# z& q3 `+ f8 d
       当你为自己而书时,你一定不累" q/ U- `5 D* T' Q# d
       当你为展赛而书时,你一定很累% c& e1 v' W) D& w3 S

$ }' I  O! |! ^/ G0 U  u       当你将书法作为一种业余爱好时,你一定不累
- O0 H6 ?6 H% q8 {$ I2 U3 O  ~       当你将书法变成一种谋生手段时,你一定很累;
3 |5 G. [# P8 q2 X5 D9 P" B1 X# A6 H6 x4 Z5 |! t
       当书法用来修身养性时,你一定不累
/ H: B# C- K3 c4 S+ M       当书法用来获取名利时,你一定很累
$ \1 b8 a2 F4 v# K
- x6 g) v8 `, I& w, ]( v       当书法成为私人化活动时,你一定不累  n, K- V" _) I) F4 w
       当书法成为现场书法秀时,你一定很累. ?3 B0 U9 q/ D) v' B

7 g0 R/ A* ]4 t: f6 D$ q: s       当书法的意义纯而又纯时,你一定不累+ s( y+ R: A4 f/ |# i# f0 _' x
       当书法被附着太多意义时,你一定很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批评的尴尬
" R) I* {' U5 J; L4 e" d
- x2 o; q0 {' u! }  G

+ {+ ^- T4 M/ W+ V" H8 U5 z
杨卫列
& X3 Z  m/ D: p6 e$ S6 ~

' a+ c$ K) [8 A0 \& N% c
$ s! Q0 g- o0 P  `  e' S       当你批评名人时
% @6 }: x7 f' ^" M3 k       有人会说:不就是想借名人出名,至于嘛!
4 @6 w4 G, x7 m/ q$ R% y5 n+ A5 i
       当你批评新人时1 ?! F4 f& Y6 j/ F% d: v, `
       有人会说:太不厚道!
7 @) ~, L) n. b, i9 l: k7 R9 l3 |: m7 |" G/ A
       当你批评书法炒作时
8 i; c! |, \$ v: I       有人会说:有本事你也炒啊!
, W2 B& ~) V8 |; X5 z" L9 v9 s& K6 z- U4 n( k
       当你批评抄袭现象时; |3 [- d+ l# H  n( ^( W3 x: T
       有人会说:高考作文还有抄袭的呢!
# o$ B% V7 {; z! b
# R4 R4 o0 @% ], g       当你批评代笔现象时# Z. B! i) O. I$ l
       有人会说:代笔古已有之,少见多怪!4 E6 q  l/ P: r6 {

1 y1 V; n+ w+ u" w1 p0 @. K       当你批评评委水平有限时' n  V( Y% K& Y! T3 ?, D( u
       有人会说:请相信评委!
* x9 S; B+ p& {4 E& m8 T& _/ l
: F% t4 C4 Q0 ]+ s" _3 a) [       当你批评评审中的人情评审时
' f% K/ ^8 @2 B2 F% V# K# n3 h       有人会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e) v2 a  ?, D/ Y& l& a. Y* j9 P

4 h+ e7 H. k+ ]7 n2 S, X1 v. r       当你批评评审中的金钱贿评时
* k0 @) G8 ]5 u1 W0 w       有人会说:村官还贿选呢!
+ s  F9 r* ]' n$ ~# D0 x& Y! b) k0 n- N; D! n- l' L
       当你批评评审不透明时  H3 c" m, W' l7 ?
       有人会说:这年头,暗箱操作还少啊!
8 k( |" W0 k1 }0 b- d/ M/ V
. n' d( k) I7 i8 e: i( |- `       当你批评评审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时7 s/ A2 S' U+ T: v1 I) L  ^
       有人会说:你以为你是谁啊!& \  e- @+ t* Z) O9 H; n( z' w+ N  J
7 R! {) I" }- a4 R% Z4 `
       当你批评媒体成为传声筒时
  Y: S  n# f7 E1 ]; g4 i       有人会说:这才是和谐嘛!, [/ E1 P; H& W& U( Z; U3 E2 c
0 a/ W; Z; f. \, Z. \
       当你批评权益保障委员会不作为时/ S# w7 `5 I0 a- {+ {
       有人会说:天啦,怎么像老孙一样傻啊!0 g9 u, r4 l: }: Z* S/ m

/ ?1 P8 A$ ^! u* p  m% g2 N2 c       当你批评批评者无胆无识时, I: E& d1 I+ m3 r: s
       有人会说:有胆有识有用吗,傻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