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孺子牛09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情——张其凤、张宜、郭顺敏诗、书、画联展

张其凤主要学术成果展示
00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情——张其凤、张宜、郭顺敏诗、书、画联展


张其凤主要学术成果展示
00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情——张其凤、张宜、郭顺敏诗、书、画联展

张其凤主要学术成果展示
01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情——张其凤、张宜、郭顺敏诗、书、画联展


张其凤主流媒体推介


[ 本帖最后由 孺子牛09 于 2009-2-3 23:08 编辑 ]
01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情——张其凤、张宜、郭顺敏诗、书、画联展


张其凤主流媒体推介

[ 本帖最后由 孺子牛09 于 2009-2-3 23:06 编辑 ]
01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情——张其凤、张宜、郭顺敏诗、书、画联展


张其凤主流媒体推介
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em5 em5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其凤兄!em1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面神·鲠骨势·天籁音


——张其凤书法艺术摭谈


         
            2009年元月6日至20日,“故乡情·张其凤书法艺术展”在山东潍坊市举办,展出张其凤先生

法新作及学术成果,展览在其凤故乡引发强烈反响,诸多新闻媒体都做了详细报道。张其凤现为南

艺美术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书画专业负责人。他1963年出生于山

东省高密市,1984年毕业于山东师大中文系,先后结业于北师大文艺理论硕士和中国美院书法硕士课

程,先后师从朱学达、陈振濂、马世晓诸先生。他的作品曾入展九届国展、六届国展、二届兰亭奖、

二届隶书展、二届草书展、首届行草展、八届中青展等,三次举办个展,多次参加在杭州、北京、南

京等地举办的联展,是当代书坛创作、理论兼擅的书家。


      张其凤书法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或可从以下数斑窥想其全貌。





     张其凤作品一大特点是点线始终锋角显露、毫芒毕现,这在其行书、行楷、小楷中尤其显著。

我曾问过他为何如此偏喜锋棱展示,他则先撇开当下和他自己,而是回溯往昔数千年。其凤认为,实

际上,从秦汉简牍到六朝隋唐法书,经典墨迹中笔锋的展现一直是笔法关键点和技巧施展中心,这是

传统精华之一,也包含后人津津乐道的六朝笔法,这一传统却在元明以降受到漠视或追而不得。我们

看到,其凤书作中似乎总在以笔锋效应表现一种爽劲感、力势感或鲠骨之势,这既属于作者的个性偏

爱,更是一种创作观念使然。


      我颇赞同其凤的用笔使毫观,因为我个人也是一直推崇“锋毫效应”的,我曾在《右军笔法

与当代创作》一文中阐析了晋人用锋与线质的问题。正侧兼用的绞锋加之频频出锋造圭棱,生成了情

态多变的点线,这样的线质乃“多向度多形态的”而非“固定的平面化的”(陈振濂语)。以王右军

为代表的用锋使毫法所形成的墨迹细部特征可概括为:一是点线边廓呈不平行不规则状;二是笔触似

显出凸起感、体积感,呈现了不同的棱与面;三是换锋点不止于笔画的折点,更含于单画行进中——

而这些点线细部的精微表现在宋元后几乎丧失殆尽。对于该种状况,其凤认为其原因一是取法的差

异,唐以前书家兼取古人与造化,宋元后的书家则一味模仿前人;二是工具的变化,唐宋以上多使健

毫,明清则羊毫渐盛;三是刻帖引起误读晋人经典之负面结果,等等。看得出来,其凤青睐六朝以上

那种健毫的运使及其带来的爽爽风神,这种风神伴随着那一时期作品普遍拥有的骨势、力感、俊逸、

朴茂、雄强。“躏跞行笔”或许最能概括右军式传统笔法,该种写法不仅少浮轻、“古秀而意深”

(李世民语),如镂金、界石、印泥、画沙,更能骨显力彰、尽出雄逸爽利之气。微观至笔触细节,

即是彰显锋芒的写法令点线的边廓分明耀目,实笔带笔都极清楚,毫不模棱含混。


        清碑学崛起后形成书史上的双峰对峙,然而碑学也带给当今书坛某种负面影响即是粗俗、

混点线盛行,为求气势和大效果而舍弃细节刻画。对此,张其凤分析道:如今一些书者不太讲究笔

锋的作用,而多强调调笔腹、笔根的运用,运笔一味拉、拖、抹,线条少有层次感和粗细等变化,更

无笔锋效果,却名曰“含蓄”、“朴拙”,毛笔这一中国书法独特工具没能充分发挥,物未尽其用。

这其中缘由,有借鉴取向上的问题,也有功利的、快餐式的学、练、创形成的积习。应该说,强调

粗、朴、大而忽略细节与内涵的表现,只求巨尺大轴视觉冲击力而失却近观细品之价值,不以笔锋神

奇表现为然,放弃了笔锋独有表现功能,可谓舍长而就短,是当今创作中一种令人堪忧的现象。其凤

书作讲求笔锋对线式的塑造作用,以锋毫塑神采,甚至不惜出之以尖利笔触,显然是对一直以来忽略

用笔用锋倾向的有意识反拨,这种技法层面的择取超越了线式与技术上的个人喜好,它更多地来自对

书史的清醒认识以及对当代书坛的深切观照。


        张其凤作品中总脱不开他的锋毫情结。行书中,像“王维诗终南山”、“宋人诗”系列、

“杜甫诗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等近作,不避忌尖锋直入式起笔,折笔处形成的方棱、折线构筑的三

角形结构都随处可见,他的行楷以直势线为主导,曲弧线式从属弱势地位,除草书以外,直势线及方

势构局是他书作的一种基调。而方直线式与其显圭露锋的笔触互为映衬、相得益彰。这种形式与创作

主体间又是通过笔锋的自如挥动连接起来的,亦即作者是不拘于正锋或侧锋等单一用笔程式的,他实

是以多面锋挥洒,这在其行草书中更容易体会出来。他的行书用锋法实源于二王经典,但在其创作

中,已不是二王笼罩我,而是我支配二王法,所以在其凤笔下,或可闪现晋人笔意、先贤技巧,但主

要呈现出的是作者自我。


       张先生的小楷有着与行书类似的创作理念:注重骨势、风神的表现,而这仍不离驭笔使毫技

术。他的新作“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宋之问诗”等,不止于现世时兴的“以行为楷”的目标,

更力求写出他追寻中的精神和气度,我理解为一种风骨清神,它又是通过爽爽有致的笔墨体现的,而

体现的手段还是离不开那种笔锋的显耀,离不开圭角和直势点线的表现。当然,他的小字径作品并非

直势线或锋角这些词就能涵括的,其中糅融了历史上的亮点,不乏钟、王、唐贤、赵子昂们,更有北

朝碑版的融通,这从他早些时候的小楷中可以更多地窥见。作者的小字径作品实是博取传统后的创

造,而这创造中又以拿人眼球的醒目点线及爽劲意趣作为推出的重点。




      张其凤在谈到书史时认为,唐宋乃书法史上的转折点,南宋尤其元代赵松雪之后人们学书只追

摹前人而不再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一味囿于古法,借助于传刻法帖而不是墨迹,致使真髓渐失、笔

法绝传,书法山河日下就并非偶然。其凤认为这“千年之弊”既有误读传统的原因,也有远离自然的

背景,于是他尝试某种形式的“回补”,即设法找回千年之失、寻求与大自然的衔接。他寻到的切入

点是“音”的效应,即他所说的在创作中融进“天籁”之音。人们常以音乐比附书法艺术,一般指音

乐节律与书法线条呈现出的“节奏”间的照应或类比。而其凤借取的“音”乃广义的、包括自然天籁

与艺术之音,注入的对象则主要是线条,作者称之“音型线式”、“高音线型”,即以高音型声线通

过意象转化注入书法线型中,以墨线刻画“音型线式”——在声音而言是“高音、尖细型的”,对线

条而言是细、疾、尖、利型的。在欣赏层面,这需要某种意象的转化,或依凭通感的帮助,受众亦可

以直觉感受到那些共通点。其凤的音型线式集中在他的草书作品中,这是他新近探索的一个重点。

“王维诗山居秋暝”等作就是这种求索之作:以高音意象塑造点线,使线条充溢着激越、高亢、上

冲、挺拔的旋律感。这种线与音、形与声、静与动的捏合,不能不说是一种新方式,它可以说是一种

书法线段的拓新、线性的丰富、线质的升华。作者说他常关注那些高山倾泻的细瀑,林间鸟鸣,还有

其他造化妙音,还有动听的歌声和乐器之音,他试图通过个性的构筑,使它们与笔下线条交互融通。

他的草书立轴上,音律型的节奏因素(或通篇线阵的调节点)已大大消隐,居统治地位的是这种颇富

个性的“音”型线式的展开。但作者并未让他的“音”型线式泛滥,而是有节制地使用,正如奏鸣曲

之呈示、展开、结束部三段式那般,富于戏剧色彩和跌宕感。具体的视觉效果上,主要以浓(重、

迟)、淡(轻、疾)为标志。另外,该系列草书中,作者兼顾线的“刚性”与“柔性(韧性)”济

补——这与前述行书、小楷等普遍使方用直形成对比。虽然线式形态不尽相同,但楷、行、草诸体,

其凤在用笔用锋总体观念上并无二致,都充分施展笔锋特别是笔尖部分的功用、效能。作者喜欢弹性

十足的硬毫,即便书写巨尺大草亦常用偏硬些的健毫,显然,像张其凤草书这样的“音”型点线,纯

羊毫恐不太应手吧。

      如今书者多在苦苦求索创新与突破,一些人拘于“书法”之中苦求书法新变,真正从书法

外(其他艺术范畴甚至文艺领域之外)谋求启迪帮助的并不是特别多,张先生从自然中借取灵感并

施于创作中、以求拓新的作法是值得赞许的。而且,他的借鉴、糅融方式,也为书法、特别是行草线

质的改进提供了不错的实例。当然他人不宜仍走此路(借“声”写线),而是需要在这类创变方式启

发下另辟新途,且新途肯定不止一条。




       从小楷、行楷、行书专注笔锋变化、强调骨感塑造和点画细节表现,到大草的纵横驰骋、笔墨

淋漓、豪迈磅礴,其凤书作似乎有着横向的“精致”与“粗放”的风格跨度,这不是一句“致广大而

尽精微”所能全部诠释的,这形式的两极正体现了张其凤的创作理念,即是他所说的“两面神”创作

模式。正如周俊杰先生评价其凤书法时所指出的:一面是“二王”手札式面目,如精雅工巧的行楷,

一面是“大风吹倒三山去”式的充满***的狂草。因为有工巧一路对笔法的精心研究而保证了草书的

线质;又因为有了草体的纵意狂放,工整一路也不致呆板单调。(周俊杰《张其凤的创作与理论》)

但张氏工巧与纵放两路间其实并非简单的协调互补,如前所述,作者对笔法、用锋、线质等层面的讲

究,是分别贯彻于这两路写法中的,若说这两路或“两极”间存在相互关照,更多的也是意韵层面而

非技术层面的。其凤“极工而后能写意”的习创程式,具体体现在“两面神”理念里,它既合于艺术

创作规律,也反映了创作辩证观,依我看,它的结果并非“和谐”或“折衷”,而是“偏极”的、

“剧烈”的个性风格。据其凤说,他在教学、临帖、创作中都运用“两面神”艺术模式,这一观念看

来已全面融入他的整体艺术活动中了。


       书法作品的视觉作用在当前被放大,这在书法脱离实用而成为独立艺术过程中是理所当然

的,但视觉效果不等同于展厅效果的单向求取,也不意味着仅取作品的“刺激性”而无顾其他,业内

主流已认同刺激性与耐看性有机统一的观点,然而在具体实施方面并非人人拥有了好办法,作品通幅

与局部协调和美,兼具远观近品特质,在展厅或居家皆受欢迎,这两全其美实在不易,这是书法作者

努力的方向之一。不过我们认为,不管如何拓变,线质仍是书法表现中不可缺失的一条主线,而这离

不开笔法、锋毫的技术支撑,这种支撑的取得又离不开精研古典精华、特别是唐以前笔法丰厚内涵,

抛开这些奢谈线式的升华或细节的刻画就没有意义,遑论推出划时代新格了。不管其凤的“笔锋情

结”或“音”型线式等能否经得起时间验证,但至少他对经典的认知、把握及其在创作中有意识的施

用是颇具意义的。




      张其凤不仅是创作高手,又是兼擅研究的书法理论家,业内都知道他曾以研究刘墉著称,他

出版的著作有《中国书法全集·刘墉卷》、《刘墉研究丛稿》、《刘墉(史实卷)、(民间卷)》、

《宋徽宗与文人画》等七部,其八十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美术观察》、《中国书法》、《艺术百

家》、《美术与设计》、《中国书画》、《社会科学辑刊》、《孔子研究》、《书法》、《中国美术

研究》等期刊。在南艺读博其间,他的研究领域从书学拓展到整个书画艺术范畴,并以宋代绘画为主

攻方向,博士论文《宋徽宗与文人画》以画史、画论紧密结合的方法,以新视角重新探讨了徽宗与文

人画的关系,理清并重新阐释了有关《宣和画谱》、《宣和书谱》一些问题。其凤认为,对现今的书

法作者而言,理论研究和创作是书法艺术之舟的双楫,缺一则舟行不稳、不畅,理论与创作实践互为

依存、互为裨益,他自己正得益于两者兼擅。对书法史的精研、个案文章的细磨,让他对史上书事起

伏兴衰谙记于心,在审视当今创作时更能切中肯綮;坚持不懈的创作则让他在理论研究时不至于纸上

谈兵。理论与创作协同发展会继续让他的书法艺术之舟顺畅前行。









                                                                  (王晓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张其凤教授论文《当代

三大误区略论》在由中国书法家协

会研究部、《中国书法》杂志社联合举

办的“当代书法三十年”征文活动中获

奖!!!!!!



2007_B 2007_B 2007_B 2007_B 2007_B 2007_B 2007_B 2007_B 2007_B



[ 本帖最后由 孺子牛09 于 2009-2-16 07: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