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6282|回复: 5

米芾行书墨迹与碑刻的用笔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1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米芾行书墨迹与碑刻的用笔比较
文/杨卫磊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凡论及“二王”一脉的行草书名家,宋人米芾当首推为最杰出者。笔者对米芾的书法亦颇有兴趣,故搜集一些米芾书作的影印本和拓本,进行比较学习。现将其行书碑刻与墨迹的运笔进行比较,和广大书友交流。
  碑刻和墨迹有显著的区别。碑刻是将墨迹进行摹勒(或其它方式)上石后刊刻出的一种新的版本,经过人为捶拓和自然的风雨侵蚀,碑刻拓本与墨迹之间会有诸多方面的明显不同。笔者将二者在“运笔”过程的“入笔”、“收笔”和“行笔”分列开来,进行比较。
  米芾墨迹中,字的入笔和收笔都交代得比较明白,或藏锋、或露锋、或转锋、或逆锋、或折锋。
  观察每个字第一个笔画的起收处,不难发现:“兼”、“伪”二字均露锋入笔,“兼”字的收笔从最后代替四点的横画中逆行,出锋快收;“但”字藏锋入笔,收笔亦藏在点画当中;“枚”、“扬”二字均转锋入笔,收笔处出锋且较为洒脱;“游”、“集”二字折锋入笔,方劲而迅速,“游”字的收笔较为快捷,从点画上方微提轻收;“集”字的收笔略尖,但挺健沉稳。从以上几个例字起收笔处的不同可以看出,在米芾的笔下,笔锋的转换丰富多彩,变幻多姿,这就是墨迹真切直观的缘故。再看碑刻。
  “席”、“发”、“观”等字均为刻拓本所取字形。仔细观察每一个字各点画的入笔和收笔,点画起收方向交代的都较为模糊。即使较为清楚的两个“观”字,草头的书写也都近似圆笔,相同笔画且显得没有变化。相同字的墨迹较碑刻清晰、明了,各字中每一个点画的起收处与上下笔画之间的关系——连带、呼应等都非常鲜明。如图示中“主席”的“席”字,第一个笔画——点与前一个字“主”字的回锋收笔以若即若离的牵丝相连,入笔处露锋,随后轻顿立即向左下方转锋;横画以切锋入笔,向右上略挑;撇画则以牵丝与横画相连,在点画中间以藏锋入笔。最后一个笔画——竖画的收笔藏锋轻顿;再看“席”字的碑刻拓字,笔锋的出入在点画中表现的并不明显,笔画起收处的交代较墨迹也不够清楚,最后竖画顿笔已变得浑圆,较墨迹力度和气势略微逊色。
  我们还可通过对米芾书作中单字的行笔轨迹,来看一下。
  “楼”、“惟可”、“爱”、“琼”、“有”、“谢”等字,无论是从字形结构上来说,还是从点画用笔上来讲,都是米芾行书中的典范例字。从各字运笔的节奏和其点画所呈现的形态来说,其笔法诚可谓是丰富多彩。“楼”字的“娄”部点画连绵缠绕却井然有序,又富有节奏感和力量感;“惟可”二字运笔过程中提按分明,笔画轻与重的巧妙结合恰到好处,各字内部的牵丝和两字之间的萦带连绵有致,纤柔中寓以刚劲;“琼”、“谢”、“有”等字行笔过程中所运用的笔法亦是变化多姿。然而仔细审视“爱”、“有”、“偏”等字的点画形态,如:“爱”字的两个撇画,“有”字的横画和撇画,“琼”字“王”部的最后一个提画。这些笔画虽然在米芾的笔下显得痛快爽劲,但缺少了些沉着厚重,也不如“楼”、“惟上”那些字中点画的变化。
  就运笔来说,碑刻字迹点画的“起伏”较之墨迹显得单调,没有墨迹的抑扬顿挫,但墨迹缺少碑刻笔画的沉实和稳健。那么在学习研究时,我们便可以墨迹为主,在熟练掌握每一个字的轻重提按等运用技巧时,兼习石刻的“沉实”和“稳健”,以避免只学习墨迹而过于轻滑。启功先生曾说“用笔何如结字难”,那么,我们学习书法既要注重每一个字的章法,即结体,又要重视每篇的章法,只有将二者相互结合,才能达到整体布局的统一和谐。在学习米芾书法时,墨迹和碑刻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或优或劣。有效地将二者的优点互相补充,巧妙的结合,对我们学习研究米芾书法是大有裨益的。
发表于 2005-9-21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米芾行书墨迹与碑刻的用笔比较

结合图片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21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米芾行书墨迹与碑刻的用笔比较

下面引用由纪伟2005/09/21 11:50am 发表的内容:
结合图片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21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米芾行书墨迹与碑刻的用笔比较

应该有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21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米芾行书墨迹与碑刻的用笔比较

就是就是 :em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21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米芾行书墨迹与碑刻的用笔比较

以后多发点这样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