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立地成佛

[独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万庆作品选

(2007-07-16)
[/t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万庆作品选

(2007-07-16)
[/td]

行楷·"夕阳红"骨质瓷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简介:

    张万庆河南省汝南县人,河南大学毕业,先后工作于开封市博物馆,河南省群众艺术馆和河南省中国画院,

 任馆长、院长,中国百杰书法家,中央电视台“夕阳红”三字的书写者。一九九九年夏季以来,他数次奔赴江西

 景德镇、山东溜博、广东佛山、河北邯郸、江苏宜兴、河南禹州、汝州和洛阳,全身投入陶瓷书法艺术的探索,

 创作了一批系列性陶瓷书法艺术作品。是我国陶瓷书法系列性探索与创新的第一人。


   
       许恩惠 张维
  张万庆先生是华夏著名的书法家,也是我们相识多载的忘年之友,我们从内心里敬重他、仰慕他。
  张万庆先生的书法,朴实、凝重、独树一帜。他采用魏碑的结体与颜字的笔意,将魏碑与颜体这两种较为厚重的书体恰当地融合在一起,不求小巧,拙中求巧;不弃小拙,巧中更拙。加之篆书泼墨之老辣、隶书行笔之圆润、金石运刀之节奏。使其书法作品既有传统的功力,又具有独有的个性,是北魏派书法营垒中最为耀眼的代表作之一。
  张万庆先生的书法之所以含蓄、大气,原因是他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于1958年大学毕业后,相继在展览馆和博物馆工作14年,长年累月地在文物博物书画碑帖和古代钱币中摸爬滚打,曾是博物馆系统颇有名气的古币鉴赏专家。七十年代以来,他与志同道合的好友合著出版了诸如《孙子兵法》、《柳宗元诗文集》、《李斯子》、《李贺诗集》等古典文学研究成果;独自著述出版了文学集子《河东文选》、《古词选读》和韵文集子《说东道西》,还出版了金石篆刻集子《愚尘印痕》,书法作品集(三册)和陶瓷书法专辑。这些成果,充分说明了他传统文化之丰厚和书法艺术字外功之雄奇。
  张万庆先生的书法之所以朴茂,甘醇,是他长期实践与磨练的结果,他八九岁时即跟私塾先生学写字,中学时曾在石印社里写页子(石印稿)。在博物馆工作时,就住在碑林的旁边,亲自参加数千件古碑的清点、拓片、编目、修整等研究工作,诸如《王尚恭墓誌》《刘根造像》等著名碑帖,早已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他曾担任过博物馆长、文化局长、宣传部长、艺术馆长、画院院长,然而不论工作有多忙,他的主要精力都尽可能花在书法的学习与钻研上。他曾在郑州、北京、上海、广州、日本的长崎、韩国的汉城、泰国的曼谷举办个展。他参与举办的各类展览不下一百多次,其中《全国竞选国花书画展》、《中国佛教书画展》和《当代中国工笔画展》等全国性书画重大活动的作品评委主任就是他。为了表彰他在书法研究与书画组织方面的成绩,国家文化部破例于199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张万庆书法篆刻作品展”,展览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以文化部的名义为健在的书法家举办个人展览,这还是第一次”。
  张万庆先生在书法创作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比如:他认为临帖与读帖应当是书家永无休止的“充电”进程,一遍有一遍的心得,一遍有一遍的升华,而且要读多种帖,只有多读才有比较与识别;他主张写小篆的人要多领悟大篆的笔意,写唐隶的人要多吸取汉隶的韵律,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媚艳色,增添书帖味;他提倡书法要力求写出古人的规格、时代的风格和自己的性格;他呼吁对现代书法不要排斥、而要借鉴,因为凡优秀的现代书法作品都必然具备传统的功力,金石的构图和国画的韵味,而这些往往是书家的软肋与不足。
  张万庆先生是一位不断探索与创新的书法家。1998年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休之后,彻底摆脱了事务性的干扰,用他的话说:“好像得到了二次解放”,全身心的投入到多载体的书法艺术探索中。当年与木雕艺术大师合作,采用阴雕、阳塑、镂空与拼接等多种技法,创作了两百来种木雕书法作品,这种浮雕与半浮雕式的木雕书法,给人以清新的感觉。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的往返于景德镇、佛山、邯郸、淄博、宜兴、跃州、禹州、汝州、洛阳与德化十大陶都,以陶瓷为载体进行书法创作,历时五年多,行程两万里,克服困难,经受艰辛,终于成功地创作出十大系列陶瓷书法作品1300余件,将陶瓷与书法这两种国粹溶为一体,为书法艺术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被大家誉为数百年来系统地进行探索的“陶瓷书法第一人”。
  张万庆先生的书法作品,被视为墨宝,广为国内外专家、名人、学者和单位珍藏。李先念、李瑞环、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张学良、陈立夫、费孝通和李准等社会名流,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华侨博物馆(筹建)、毛主席纪念堂和叶剑英纪念馆等文博部门都有他的作品收藏。1991年为中央电视台题写的“夕阳红”三字采用至今;1994年创作的篆书“家”及其配文,以极其优美的语言将家庭写得分外温馨,其内容美与形式美都为人们所喜爱。几年来,已以木雕、石雕、月饼模和丝网印刷等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海内外,成为众多仿造者仿制最多的书法作品。
  张万庆先生将要迎来70华诞,在此,作为挚友,我们将他近期的100件作品编辑出版,算是献给他70岁生日的一朵小花吧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万庆书法与陶瓷书法艺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人民网
  


  2007年12月9日下午,张万庆书法与陶瓷书法艺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举行。中华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文化部社文司原司长范崇燕女士、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俊杰先生、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原所长刘翮天先生等来自全国各地的18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有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范国甫先生主持。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著名书法家张万庆先生在中国书法和陶瓷书法领域中取得的非凡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著名学者、画家李德哲博士作了《中国陶书:艺术上的艺术——拜观张万庆陶瓷书法展有感》的主题发言。

  张万庆先生1938年出生于河南省汝南县天中山下。曾任博物馆馆长、文化局局长、宣传部部长、艺术馆馆长、书画院院长等职。出版过个人篆刻集、书法集。中央电视台“夕阳红”三字即出自他的手笔,其书法代表作广为国内外文博单位收藏。他的专利书法双体“家”字,被东南亚许多国家以木雕、铜雕、漏网印刷制成多种艺术品,广为传播。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届“百杰书法家”、“德艺双馨艺术家”。他的陶瓷书法朴实与端庄,借助陶瓷工艺中特有的技法,升华了书法的立体美感,使书法特有的韵味和意念在陶瓷上得到立体化、多维化体现,使书法更加生动秀美,为祖国的艺术大观园增添了一朵朴茂而俏丽的鲜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提出了陶瓷书法的命题及其概念,从而被业界誉为“陶瓷书法第一人。”(周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画收藏热:执着与浮躁并行发布日期: 2009-4-2  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0)
    篆书《和》是著名书法家张万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现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创作中心收藏。
  成千上万的人怀抱着发财的梦想收藏艺术品,绝大部分收藏被升值的预期主导。一个有关审美的事业成了一个物欲横流的投机产业
  北京的潘家园、琉璃厂,是收藏爱好者的淘宝之地。这里造就了艺术家,也成全了艺术骗子;有人在这里淘得真金,也有人揽来一堆假货。走进这里,可以看到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也可以看到民间书画收藏热的兴起与缺失。
  在书画市场上,你想淘得名人大家的真品,主要靠捡漏,而捡漏是需要专业知识的
  收藏队伍不专业加剧赝品泛滥
  去年3月,书画爱好者老王在潘家园旧货市场附近的松榆小区,遇到一个卖画人。那人说:“我孩子出国急需钱,想把刘文西的一幅画给卖了。你要吗?”老王很喜欢刘文西的作品,就跟着那卖主来到小区内一间半地下室看画。
  这是一幅工笔人物画,塑造的是“文革”时期几个陕北农民戴着红袖标坐在地头读报纸的形象。卖主说:“要不是急用钱,你给30万我都不卖,现在只好割爱了,一口价,10万你拿走。”经过讨价还价,老王以6万元买下来。
  老王兴冲冲地拿着画请他熟悉的书画鉴赏家田童过目。田先生初看时觉得这幅画的画工精致,人物传神,确实有刘文西的风格,而且画幅也很大,如果是真品,30万元都值。但仔细鉴赏,发现这画的墨色焦亮,不像“文革”时期的墨色散润,怀疑是仿作。为了慎重,他又请一位同行来鉴赏。那位一看就肯定地说是赝品。原来是落款题的“乙酉”两字露出了马脚:最近的“乙酉”年是2005年,这时画家不会再画“文革”题材的画,即使画,也不会是这个格调。上个“乙酉”是60年前了,更不可能画这种画了。
  老王立即找卖主退画。一进门,四五个壮汉围了上来,卖主说:“退画,不可能,当时你是看好了的。正规拍卖行假的都不退,别说我了。”
  当时人单势孤,老王没敢跟这帮人纠缠。过了几天老王带人再来时,已是人走屋空。
  篆刻家贾炳群先生说:“在目前的书画市场上,想淘得名人大家的真品,需要丰厚的专业知识。”
  山东有个企业家很喜欢名人字画,花了不少钱,藏了一大箱子,见过的人说,其中有陈洪绶画的佛像,任伯年画的《钟馗》,还有不少当代名家的精品,价值几千万元。该企业家犯事被抓后,有关方面准备将这批字画拍卖。北京一位收藏家赶到那儿一看,古字画没有一件真品,陈洪绶的佛像、任伯年的《钟馗》,都是当代仿品,没有收藏价值;其他当代名家的作品也多是仿作,虽然有少数真品,但也不是作者的上乘之作,其价值不能与其精品相比。
  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刘泽林,一直研究民间书画收藏兴起与发展,他说:“文物市场开放20多年来,文物拍卖蓬勃发展,古玩市场一派繁荣,收藏队伍不断壮大,收藏组织遍布全国。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现有收藏爱好者达7000万人,其中书画收藏者居首位,约占1/3。有人说,收藏队伍再壮大下去要出问题。冷静地思考,我认为,与我国5000年文明史及13亿多人口比较,现在的书画市场和收藏队伍发展的还是不够快,不够大。但是问题在于,许多收藏者是跟风者,并不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且急功近利,很容易上当受骗,客观上加剧了赝品的泛滥。”
  当代书画界有一个不好的风气,就是有些书画家过分炫耀自己,抬高自己的价码。收藏爱好者对此要保持头脑清醒
  造假队伍很专业导致市场失信
  有一次,一位书画收藏者在潘家园看到一幅《唐人马球图》,觉得不错,就花1200元买了。不久,他的一个老乡看上了这幅画,就要走了。没过几天老乡打来电话:“你那画我们这儿一幅才卖二三十块钱,你是不是买贵了?”
    这位收藏者清楚:这画是被人“假”上了。几经周折,他找到了一位仿作者。这人倒是不隐瞒,说:“年轻时我学过画画,工作后在单位经常画广告、素描。画店的老板看我退休没事,就让我仿画这个,画一幅他们给10块钱。我一算,我这劳动附加值很高呀,一张宣纸才几毛钱,加上笔墨纸砚消耗,一张画成本最多一块钱,有10倍的利润,哪个产业能有这个利润高呀。”最有意思的是:你在他这儿买画,不要题款的一幅画10块钱,要题款的11块钱一幅。因为他只会仿画,不会仿字,得花1块钱找专门仿题款的人题款。
  这位收藏者把原作和仿作放在一起给记者看:“其它不论,单看马上的仕女形象,原作仕女轻灵飘逸,生机勃勃;而仿作的仕女则慵懒呆滞,死气沉沉。”
  这位收藏者说,这种造假还是初级的,稍有鉴赏能力的就能看破,因而对收藏者伤害相对较小。在书画市场上确有“大假无形者”。
  著名鉴赏家史树清曾说过,当代书画界有一个不好的风气,就是有些书画家过分炫耀自己,抬高自己的价码,有的甚至贬低别人、古人。我看,这种画家就是王婆的水平。中国画是哲学,是很含蓄的,把自己说成天下第一,这本身就脱离艺术的本质。收藏爱好者对此要保持头脑清醒。
  一位在书画收藏圈里有点名气的朋友告诉记者,经常有画家或拍卖行邀请他去举举牌子,给自己的作品抬抬价,并承诺如果作品没人接,落在他手里又不愿意要,一定按原价退画。这类“猫儿腻”,他称之为“虚拍”。     
  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赵进才说:“自艺术品拍卖在我国兴起,名家字画一直是艺术品市场的宠儿,众多藏家和收藏机构不惜巨资收购,给一些冒牌画家或投机商提供了炒作、仿伪、冒假的机会,不仅扰乱了书画市场秩序,也给一些藏家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功利、投机、世俗、虚假、矫饰,是一个画家丧失艺术生命的危险信号。”
  其实,“恶炒”使有些名家也“不堪其高”。
  有一次,记者的朋友在一家书画店里,看到一些画很像当前一个名家的作品,但落款却是另外的名字,就以每幅500元的价格把这些画全买了。后来,他拿着这些画找到画家,问:“老师,这画是你的吧?”那个画家挺不好意思,说:“哎呀,都被你买去了!孩子装修房子急需钱,就把以前画的拿去卖了。”
  这个画家的画市场标价是五六千元一平方尺,买一幅画就得几万元。但是按这个价卖出去的很少,还不如几百元一幅多卖一些。降价卖又怕失身份,就只好署个假名。业内人士说,大画家落假名卖画,绝不是个别现象。其实,你就是直接到一些名家的个人画室当场买的画,一出画室就会马上贬值。因为,他们的画定价太高,实际上按定价是卖不出去的。
  刘泽林说:“现在名头高、品相好、有信度、潜力大的字画越来越少,有的收藏家得到之后,不舍得出手,不少收藏爱好者有钱买不到自己喜欢的藏品。而新生代书画家的作品价格不稳定且高不可信。”
  他还说:“金融危机使国内的油画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不少专营油画的画廊门可罗雀。但是,中国画受到的影响就小得多。这主要是依赖于国画的收藏队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手里有钱的收藏家还在计划如何抓住这个机会,把自己喜欢的藏品买到手呢。这对于书画家是个好机会,但前提是你必须取得收藏者的信任。”   
  这个市场上肯定有值得收藏的作品,将来也肯定会出大家,收藏爱好者需要潜心发现和耐心等待;社会有关各方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民间书画收藏
  需要建规立制也需要提高素质
  赵进才说:“藏家、买家或商家莫用世俗的观念看画家。不必在意画家有何官职,是哪一级书画家协会的会员,授业老师是哪位大师,和哪些大人物或大画家合了影、照了相等等,要看他的作品是否真能让你过目不忘,或为之震撼。”
  靠包装是出不来艺术大家的,艺术品是掺不得假的,艺术的价值不能仅以金钱计。收藏爱好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成熟心理。
  高润祥先生是位颇有名气的书画收藏鉴赏家,30年来一直是潘家园和琉璃厂的常客,在这里淘得不少书画精品。他一开始收藏瓷器,结果因不懂行,花了不少钱却弄了很多假货。后来,转而收藏字画。他把收藏作为一种业余爱好,经常利用出差机会拜访各地书画名家,认真研究书画名家的笔墨语言;经常参观书画展,从中获得书画艺术的浸润,随着阅读量累积,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
  1997年初,在北京琉璃厂荣兴画廊,高先生看到一些落款为白半农的画:《寒江垂钓图》、《桑梓故情悠》、《大肚常笑佛》、《千古绝调遇知音》等,历史上的名人高士、仕女佳丽,在画中或气宇轩昂,或风韵多姿,画作线条凝练、刚劲飘逸,人物个性鲜明。他很是喜欢,就问画廊的老板多少钱一幅。老板说:“少于60元不卖。”他说:“50元一幅我全买了。”结果以50元一幅的价格买了100多幅。此后,他一有空就到那个画廊去看,只要有就买,总共买了近千幅。这期间,老板把价格从几十元涨到几百元。
  每次买画时,高先生都求画廊老板介绍认识这位画家,可老板以各种理由婉拒。直到最后一次买画,老板说:“这真的是最后3幅了,每幅1500元。”这时,老板才告诉他,“白半农”是北京一所中学的美术老师,一生以画画自娱,退休后老人随二女儿到法国定居了。老人的外孙女结婚需用老人的房子,那么多画没有地儿放,就拿到画廊让随便卖,也没有指望能挣多少钱。
  接下来的事情是高先生怎么也想不到的。老人出国时带的一些画,被法国一些画廊看上了,还为他举办了一次只有26件作品的画展,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评论家评介说:“这是中国的绘画,也是中国的哲学!”后来,老人的女儿通过画廊老板找到高先生,希望回购一些老人的画,高先生便按她说的每幅1500元的价格卖了300多幅,仅此,不但所有的本钱回来了,还赚了不少钱。后来,老人的画在国外一幅价格是1000多欧元,最高到6000欧元。高先生说:“收藏白半农的画,使我买了车买了房子。但我当时确实只是非常喜欢他的画,从来没有想过靠他赚钱。”
  高先生说:“作为书画市场的老淘宝者,我深信能淘到值得收藏的作品,将来也肯定会出大家,但需要潜心发现和耐心等待。抛开名利即见真,艺术的价值得有一个发现的过程,只要你收藏的是真艺术,就不要怕。”
  收藏是传承文化的需要。刘泽林、高润祥、赵进才等人建议,有关方面应采取措施,积极促进民间书画收藏。一是强化法律保障,收藏者一旦上当受骗,能有主张权利的依据和讨回公道的地方。二是建立民间书画收藏鉴定机构的登记审查制度,实行从业人员资质认证,严格准入标准,统一文物定级标准和鉴定证书格式。三是政府引导,对书画市场参与各方的行为加以规范,使经营者有规可依,收藏者真假易辨。四是为书画家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生存环境,培养具有时代意义的书画家;逐步完善经纪人制度,鼓励画家与经纪人签约。五是媒体和文化普及教育机构,多传播一些收藏方面的知识,教育大家把收藏作为修身养性的爱好,作为提高自己文化修养的一种行为,在提高鉴赏水平的基础上,理性投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万庆书法作品展举办

  
  本报讯 11月14 日,“张万庆书法与陶瓷书法艺术展”在淄博市博物馆开幕。
   张万庆已年逾七十,是河南省中国画院院长,他的多元化书法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行书气度雄沉、洒脱飘逸;现代篆书也独出心裁,妙趣横生;他用新的结构与形态,创作了以“意象、空间、诗情”三位一体为内涵的现代书法艺术。他所书写的“夕阳红”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栏目标志,一直沿用至今。
   展厅内,张万庆创作的篆书《家》及其配文,采用团团圆圆的意境和十二生肖的蕴意,将“家”字的温馨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另一幅篆书《和》,深挖了“和”字的演化史,将一个“和”字勾勒成了春光拂面、万物共荣的农家乐风光图。他的“陶瓷书法”作品,让人们看到了“软”“硬”之间碰撞出的艺术,既有凭借书法功力一挥而就的釉中彩青花瓷尊,也有采用多种刀法雕刻而成的淄博瓷瓮等等,作品涉及景德镇青花瓷、宜兴紫砂、钧瓷、汝瓷、淄博瓷、唐三彩等十大陶瓷系列。
   张万庆是河南人,到淄博进行陶瓷书法创作已有十个春秋,他对淄博的热爱不亚于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开幕式上,张万庆将钧瓷陶瓷书法作品“陶艺千秋”捐赠给中国陶瓷馆,书法作品“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捐赠给淄博市博物馆。 (刘韶卿)

来源:齐鲁晚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体·毛泽东词陶扁壶一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访陶书第一人张万来源:人民网
  著名陶瓷书法家张万庆先生生于1938年,虽是已近古稀之年,可笑声里充满着一股子甜甜的童稚气,说起话来更像一个天真可爱的“老顽童”。这也许就是他执着的艺术追求所带来的特有艺术家气质。

  第一次拜访张万庆先生是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他的陶瓷艺术展览会开幕前。当时他正和工人们一起忙着布置展览。看他劳累的脸上依然红光满面,笑声依然那样清爽,待人那股的热情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问他布置起来辛苦吧?他却说这比自己当年深入陶瓷厂创作陶瓷书法时轻松多了,那九年的时光整天泡在远离城市的陶瓷厂,一天到晚埋头创作,人家都不认识他是谁,只当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陶瓷工人。

  再次约见他时,看他红光满面,眉毛白色且很长,人们常说长眉毛的人长寿,我们真的祝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为我们这个时代多留下一些优秀作品。当说起他的艺术成就,他却谦虚地说,我就是知道吃苦。接着他讲述了自己艰苦的创作过程。他的艺术经历完全可以用苦尽甜来形容。有一年春节,他竟然一直干到要过年了都不知道,等别人告诉他时已是万家灯火的除夕之夜了。那时候他的住处只剩下一个吃剩下的粽子,除此没有任何好吃的,大街上的饭店也都关门过年了,没办法他只好吃了这一个凉粽子算是年夜饭。说到这些时,老人家依然会涌出两眼酸楚的泪。

  这次北上,张万庆带来了近几年来创作自藏的近600件陶瓷书法艺术作品,给首都观众奉献了一场丰盛的文化艺术大餐。从12月9日—12月19日,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张万庆书法与陶瓷书法展”大厅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人们荡漾艺术的海洋里,脸上挂满了饱享艺术盛宴的喜悦。人们欣喜地看到,张万庆书法作品稳健而典雅、遒劲而含蓄、笨拙而大度,处处张扬着北碑派书法家之风。尤其篆书《家》、《夕阳红》更是吸引了无数观众纷纷驻足观看,有的还兴高采烈地在展品前拍照留念。他的陶瓷书法朴实与端庄,借助陶瓷工艺中特有的技法,升华了书法的立体美感,使书法特有的韵味和意念在陶瓷上得到立体化、多维化体现,使书法更加生动秀美,为祖国的艺术大观园增添了一朵朴茂而俏丽的鲜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提出了“陶瓷书法”的命题及其概念,从而被业界誉为“陶瓷书法第一人。”

  自古中原大地就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张万庆说起自己老家河南省汝南县天中山,那更是有说不完的话。他对家乡一往情深,他感谢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每当艺术创作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首先想想自己的家乡父老,想想自己的老师朋友,他把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师长亲朋的尊敬,都化作了一股创作的力量。他一生中生活曲折,遇到过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委屈,但他总是打掉牙齿往肚里咽,从来都不把苦难挂在脸上,他以微笑示人,以阳光的微笑面对一切,然而在背后他却常常一个人悄悄流泪,自古就有“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时的泪水却道出他满腹的委屈。他一生曾任博物馆馆长、文化局局长、宣传部部长、艺术馆馆长、书画院院长等职,出版过个人篆刻集、书法集。中央电视台“夕阳红”三字即出自他的手笔,其书法代表作广为国内外文博单位收藏。他的专利书法双体“家”字,被东南亚许多国家以木雕、铜雕、漏网印刷制成多种艺术品,广为传播。他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届“百杰书法家”、“德艺双馨艺术家”。

  专家评论张万庆先生是大师中的大师,说他的陶瓷书法是艺术上的艺术,因为陶瓷和书法作为中华文化两大国粹,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陶瓷制作工艺复杂,既要求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又要精通烧制技术和造型能力,自古就有“土与火的艺术”之称,难度较大,成功率低;书法在宣纸上用墨书写,难度较小,成功率高。但纸质作品年代久远极易破损、霉变,不易保存,而陶瓷一旦留存下来,虽经千万年而色泽韵味依然。张万庆把两个国粹自然融合,互相映衬,使其成为了中国固化的艺术!

  中国军事博物馆张万庆陶瓷艺术展览结束了,但是他的创作没有结束。面对好评如潮,张万庆并没有陶醉,更没有沾沾自喜。他说陶瓷书法艺术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经典境界,他尤其忧虑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中国的陶瓷制造工艺,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如果不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话,不久的将来陶瓷这一被我们引以为荣的艺术瑰宝,将被世界先进陶瓷工艺技术所淘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到那时,陶瓷书法艺术亦将不复存在。但愿张万庆老人的担心能够引起有我们的重视,下大力气狠抓一下陶瓷工艺技术改造,为陶瓷书法艺术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林贵春系李德哲艺术中心秘书长、美国Nation大学中国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