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7-6-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618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31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 ) T8 o# w* M/ P3 q# F6 _/ c$ A" ?
* F1 U% y2 l. R) k% s, Q2 \! I
他的巨幅狂草,已经超越了书斋的极限,笔墨完全被精神化,精神从具体的书写中抽象出来,它们带来的视觉体验,已经不是观看,而是体验到了一种情境,一种情怀。这种情境是他沉思的精神和逍遥的逸兴合为一体创造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书法既是书也非书,更是超书,进入了超越具体点画而与伟大的经典文脉相承的精神境界。
! n% T" O8 S7 m# m! X2 v7 v* Y6 C* I/ r8 X0 }6 D
—— 范迪安 《俱怀逸兴壮思飞 —— 〈王冬龄书法艺术〉序》
: q; _2 S3 n; N w' ?% g: y7 ^7 N7 \" Q( W ?& y
+ k: j' N+ @# y
$ {* _- d4 ?* P9 ~0 G, \
' G- @( F9 k9 u* h
0 _- f$ g7 z! l. i. p: V8 _高士明(著名策展人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 Z! I* Z% N8 E; f+ f4 Z7 D: G- q, X. G X8 S9 e1 q; m
在今天,书法与一切视觉创造都必须被纳入媒体空间中被感知和思考。在当代人的视觉经验中,书法与杰夫 · 沃的最新摄影、好莱坞大片、广告设计以及新闻图像编织在一起,它们被媒体文化熔为一炉,共同铸造起一个仿像世界,渗透、消化在我们的日常体验之中。在这种情境中,王冬龄先生的巨幅书法创作,可以被视为当代书家应对公共空间和大众媒体时代的一种积极有力的实践。 , b* f! L9 c5 R" D
p+ l* G1 ~% s
# B# u, T8 u+ V
* ?% l, b$ g" e" f王冬龄的巨幅作品,不止于形制之变,在他的书写中,有某些更为根本的东西改变了。首先,在巨幅书写中,尺幅越大,整体的视觉冲击力越强,书写就越容易丧失指腕间的精妙丰富性,这就要求书者既有血战古人的功力,又有变通之道 —— 在王先生的作品中,这二者铸就了气势之雄浑和用笔之雄浑的统一。其次,巨幅作品的创作不能只靠一时之意兴,而需要发愿和筹谋,需要列兵布阵的兵法;而书写状态也不是轻松写意的 “ 逸笔草草 ” ,而要 “ 官知止而神欲行 ” ,要求 “ 批大郤,导大窾 ” 的魄力和能量;同时,能为如此巨幅,依托的不只是 “ 胸中意趣 ” ,更要有 “ 胸中丘壑 ” 与 “ 胸中块垒 ” 。 7 u9 h. s1 S, g, @+ v
6 w) V2 R! K8 Q7 ?! h: g! u
$ f* l1 {0 [7 T% `
2 O; H1 y+ Z5 P {0 m# T" X 王冬龄先生从原本安之若素的书法艺术的书写状态中出走,积极应对公共空间与展示制度的挑战,进入与整个现代艺术史和当代艺术实践的艰难对话之中。他以书法入得当代艺术的门庭,且在其中有所贡献,开拓了书法的当代视野。可以说,王冬龄的作品,在当代艺术实践中别开生面,不但为西方博物馆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增添了书法这一篇章,也为全球性的书法史写作增添了新的一页。 . D) J$ Q- Y. w {* s6 U
5 N& _- o9 S" S- m* R4 x—— 高士明 《公共空间中的书法 —— 论王冬龄的书法艺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