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9157|回复: 16

当代书家们说临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31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陈忠康临帖如是说 
1、临摹是怎么回事?这是个大问题,不搞点临摹的心理学是难解决的。必需对临摹的流程有所考察。我认为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起点)对象--看(观察)--体验--心理传递--手部反映--落实纸面
    第二,对照--纠错--再次心理体验--加强记忆(终点)
    第三,再一次轮回,
    (无数次下去。。。。。。
    这是一个无数次的“试错--修正”的过程,任何的临摹都不能百分之百接近原帖。可以说任何临摹都是意临。真正的形似存在于理想中。
    临摹的最大意义是通过准确重复古人的书写而达到与古人接近的书写状态及心理状态,入古深浅就看这了。
    因此这么看的话形的逼真很重要,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没有逼真的笔触模仿是根本无法体验古人的书写情境和心理状态。就是不能入古。(出古的不象应该是另一回事)。因此,所谓的造假的模仿我也认为很有必要,起码是检验书写者的能力的一个考察手段。
    “神”本来是不存在的。任何的神都依附于物质基础--形。不存在神似而形不象的临摹,但存在形即使不似而神不错的临摹(历史上成功的意临都这么干)。分析来看,不同效果的神都对应不同的形。通常认为的“神似而形不似”只是读者的一种误度,一种心理认同。
    2、形不是指表面的,那是僵尸,形有肉、筋、血等。摸的好的话都应该出来,神也随之而生。把位置与神采对等是古人的一种描述方式,有其意义,但未必准确。
    3、在临摹中一般使用“形-神”之二元概念只能针对一种模糊的大方向,是中国人思维方式决定的对书法一种描述。有时管用,有时却会被这种概念所误导,是语言的无能,没办法。这对概念在具体的运用时还要很多内容要补充进去,才能丰满。
    4、古人或传统的最好东西都凝聚在经典书法里面,不论是以前,现在或将来,人类精神生活的好东西就在那里。现代人善于夸大某些感觉,以为那就是现代精神,并崇拜它,搞一些艺术的造反,也确实是反映现代精神的,但这种现代精神的意义和价值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大有问题。人类是渺小的,它真正值的尊敬的价值也许不多,而这种价值很可能不存在现在或将来,也许就存在于以前。所以,某种意义说,我们尊古是对人类真正意义的回归,和一种宗教式的崇拜。至于其他如创造性之类的追问就变得没有意义。
    5、造就一个书法大家的程序或学习史的起点肯定是日常书写,而中间是日常书写的技术积累,最终是日常书写达到艺术性的高境界,就是历代书法大家所达到的水准。                    
    6、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达到那种水准?临摹大概是现在书法活动中解决此问题的不二法门。(不知古人是否也这样想,但古人的临摹的问题情境与我们面临的肯定不一样,每个时代的问题情境也不一样。对古人临摹问题化些工夫研究会很有意义。)那怎样的临摹方式才能最有效呢?我觉得这是我们的焦点问题。
    国美经过二十年的教学积累,逐渐已现成一套有效的方法,凡是一到国美学习,必会融入这种技术语境。可能是因为出了太多的人才,人们就推崇它。实际也证明在国美读几年书抵的上社会上学上几十年的。但任何事物一旦发展为一种模式,也会渐渐暴露出不好的倾向。国美现在似乎给人一种感觉正在日益繁荣地利用那一套流水线培养越来越多的写字工具。个性在日益让位于共性(主要指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在销蚀),这可能是任何体制内的东西都会有这结果。历史上的学院派最后都是从革命走向保守僵化。
    7、一个外国人的眼里是否是形还是神我不知道。但书法的形来自与人心里一种共通的美感和心理同构,而历代经典是这种东西的积淀结果。也是衡量你的造型的源泉、潜在标准。
    8、好,谈技术,节奏。就是速度问题,是形能否准确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一般人都不注意。临摹的话就看你临什么、绝不一样,个别对待,结合性情选择。笼统的说,少年时比速度,越快越好,只有快才反映活(即脑袋好用,手听话),标准是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难的动作,要有意思训练这个,当然也应该会慢 。年纪大了,就比谁能慢下去了。我怀疑少年时不会快写而老了能慢写好的人,也怀疑老了还在拼命快写的人会写的好。不知你们同意否?
    9、关于临摹的逼真问题。一般的形似要求是没人怀疑的。由于人们习惯于用“继承=创新”、“古-今“、古人--自我”等二元论思考问题,对逼真的程度可能会时刻反思。到底如何算临摹得像,怎样的度才算标准呢?答案每人会不同。比如翁志飞的临摹,其他人已认为很入古,怀疑他的创作,担心他太入古,再下去就是奴隶,找不到自己。而他本人却认为尚是基础阶段,还差得远。这种分歧很有意思。
    10、我之所以高度重视翁志飞,是因为他独特的思考和感觉方式。况且他在入古这条路上比别人走得更彻底,这不仅仅指他的书法,而是他的整个人----心境和状态,这从他有意识得排斥某些现代化的东西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比别人更彻底的原因是敢毅然决绝地把自我的火种掐灭,置之死地而后生。入古在他那里已成为自律的事情。别人担心失去自我,而他怕有自我。他决不理会一般人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他也许觉得没意义,也许他比任何人想得更通。他的焦点问题很简单:学赵子昂,多写小楷,拿好笔,找些适合的工具。这些常人眼里最简单,最基础、最一般的问题在他看来是严重的问题、根本的问题。而他能把这些问题一直深化下去。
    11、临摹的效果决定于认识,决定于对范本的心理体验程度。
    心理体验中有个心理筛选问题。人们面对范本,总是注意到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总是看到或选择其乐于接受的东西,视觉的发现要经过心理的过滤,这就是筛选。
    任何人都会存在心理筛选问题,因此任何人在临摹时都会有局限。好的临摹应该克服因心理筛选而忽略的信息。临摹中“视而不见”的情况太多了。
    针对被忽略的信息要经过感觉系统的反复检验修正,即培养“修正的眼睛”。很多人临的不象,不会看(观察),甚至临得一塌糊涂还自鸣得意,这不奇怪,只因为他没训练“修正的眼睛”。
    关于临摹问题的心理暗箱是如何操作的我们所知甚少。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书家们说临摹

临摹与创作
第一节  临  摹
    临摹范本佳帖是学好毛笔字的必由之路。临摹的历史相当悠久。现今发现刻在兽骨上的原始汉字中就有两排相同的字,一行刻得好,一行刻得差。据专家考证刻得差的是学生临摹老师的“习作”。
    “临摹”是两个不同概念的综合。“临”是对着字帖一笔一画地照着写;“摹”是影衬在字帖上摹写,又称描,这两种方法都是初学写字的方法。
一、摹  写
摹写有描红与影摹之分。
(一)描红
    描红本,一种是实印红字,一种是印空心红字,目的是让初学者就着红色范字用毛笔蘸墨书写。摹习时要注意正确的执笔方法。书写姿势和正确运笔。千万不要为了与红字吻合而来回钩描,若有空缺处亦任其自然,无须补写或填实。描红的目的不是写得“像”,而是领会、训练正确的书写方法。留下空缺,一则可以检验自己的进步情况,二则便于发现自己书写时的弊病,以便提高。
(二)影摹
将半透明的纸蒙在字帖上,然后用描红法在蒙纸上书写,叫影摹。由于纸会渗墨,容易将字帖搞脏,最好先在字帖上蒙上一层透明薄膜,然后再蒙纸摹写。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直接将塑料薄膜蒙在字帖上摹写。可是,塑料薄膜是油性的,墨汁写上去会收缩变形。不要紧,我们在砚台里放一些肥皂,或将蘸墨的毛笔在肥皂上掭几下,问题就解决了。
    摹写容易得古人的笔法及笔画结构的位置,对初学者来说是很必要的。
二、临  写
    临写是将字帖放在面前学写字帖上的字。临写的字可比字帖上的字略大些,因为字小笔画细小,起收提按稍一动作墨易涨出。
    临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过程:
(一)读帖
    “读帖”不是像读书那样看帖上所写的文字的内容,而是分析这本字帖的风格特征。分析一下笔画的起笔、收笔、藏锋、露锋、方圆及转折等运笔特点,结体的松紧、收放以及正侧、疏密等组字特点,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章法特点。读帖就像交友,第一次见面仅记大致轮廓,久而久之,只要一想起帖,帖中各字形象就立即在脑海里自然浮现。甚至每写一个字,帖上的字形就已出现在纸上,写字似乎成了摹字了,对初学者的帮助相当大。因此,我们在临帖前要养成读帖的良好习惯。
(二)对临
    “对临”是对照字帖逐笔临写。初学者可选“米字格”或“九宫格”(见图  117)练。这样比较容易找到字帖上相对应的位置及笔画的大小。但它仅仅是初学者的扶手,不能依赖,基本了解并掌握对临方法后,应直接在方格内临写。
    对临最好先易后难,先临简单易写的字,或按部首归类练习,然后再选临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具有典型性的范字,由浅入深,最后再按字帖上的顺序通临。
    对临要求勤字帖。看一笔写一笔,对初学者来说容易找到正确的位置,但容易使笔画间的笔意联系隔断,因此最好将互为呼应的几笔一次完成。随着临习熟练程度的提高,逐渐减少看帖的次数,最后看一字写一字。
    对临过程中,如发现某字没写好,可紧接着再临写同一个字,这叫连临。连临要在临前对照字帖找出上一个字的病因,然后再写第二个。如果连写几个仍不见效,且又找不出原因,可摹写一遍后再写。
    一本字帖从头至尾临一遍,称“一通”。临完一通后可在末尾记上年月、姓名、帕名及第几遍,古人称其为“窗课”、“功课”。保留功课可以检验自己进步的轨迹。对临比较熟练了,可以进行意临。
(三)意临
    意临,是看着字帖临出了自己的特点。意临是结束形似阶段后的新开始。描红、影摹、对临都要求形似,形似是解决“入帖”的技法问题,临得与颜真卿、柳公权一样,哪怕能以假乱真,还不是自己的字,是人家的“体’.所以光“入帖”还不够,还要“出帖”。“出帖”是要离开所临字帖的形貌,要遗貌取神。“意临”就是要在临习时掺入已意,或得其意而忘其形。这就像漫画家笔下的画像,一望便知是某人,但与那人的照片又不完全相同。意临出来的字与原帖的字相比,在似与不似之间。临帖而不全像帖,叫出帖。
(四)背临
    背临是不看字帖,把帖的神貌在笔下反映出来。背临着要对此帖的技法熟练掌握,并能举一反三,甚至连字帖上没有的字也能写出来,而且风格基本相近。这时可以换帖了。
    一般情况下,每天坚持临帖l-2小时,快则半年,慢则一年,即可完成入帖到出帖的过程。如果临了相当一段时间仍无法人帖,建议考虑换帖,找自己喜爱的字帖临习,千万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书家们说临摹

旁证继承乃创新根本
我们来品味一下几则透僻的文字①:
“创造是自然规律,不是人为拼凑。”
“美术、书法创新,这是不断的,哪一代没有创新?唐宋大家都是从古人学出来,独开生面。创新早就有了,历代都是这样,凡成功的都是创新,不受古人的规矩,学问功夫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创新。艺术要有科学态度,不要像文化革命乱闯。”
“入得深,才能出得显;钻进古人,跳出古人。”
“苏、黄、米、蔡都是学颜,但各各不同,这就是跳出古人圈子。”
“好高鹜远,自命不凡,对古人持虚无主义的轻视态度,再有空头野心,势必受害。”
“先与古人合,后来才能离,初学仿帖是练功,仿不是创造。”
“艺贵参悟。”参是走进去,知其堂奥;悟是创造出来,有我的面目。
参是手段,悟是目的。参的过程中有渐悟,积少成多有了飞跃,便是顿悟。悟之后仍要继续参,愈参愈悟,愈悟愈参,境界高出他人是妙悟。参悟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
参是吃桑叶,悟是吐出好丝来。不参而悟,如腹中无叶而难吐丝。”
“学我者死,叛我者生。”
“林散之是极富创造精神的,也是中国书法传统的优秀继承者。对无论何种艺术,他都尊重传统,这是他的基本思想。”
以上片言则语对于习惯于教育思维、教育理论研究者来说,显得清新透彻,我们完全可以触类而旁通,只是不要因循守旧、不愿抛弃自己浅陋的习以为常的思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3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书家们说临摹

沃兴华出了本《临书指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31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书家们说临摹

不同阶段对临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初学者来说最主要的是抓其形,能近可能的摹仿古人的形态
在把准其之后突其神才是其收获的主要精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5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书家们说临摹

只有在形似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神似,不求形只谈神是空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22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书家们说临摹

   只要学习方法对,就能得到好的成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22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书家们说临摹

下面引用由cjtyjl2004/06/15 01:51pm 发表的内容:
只有在形似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神似,不求形只谈神是空谈。
   非常正确!做到形似并不是为似而似,而是要学到被临帖中的笔法,及其它要吸取的东西,为日后创作打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27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书家们说临摹

[这个贴子最后由北京老壶在 2004/06/29 01:05am 第 1 次编辑]

我是初学,也谈点看法。
临摹应该不存在似与不似的问题。也就更不存在形似神似的问题。似与不似只存在于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层面。临摹是中间加了第三者的。所临的字是字作者对自然的反映。是作者自己情绪的宣泄(字如心画)。任何临的人都不可以重现字作者的情绪和作者对客观的反映。怎么可以似或者不似?
临摹应该是读字作者的心画,是把自己融化在字作者的世界里。只要你做到了这一点。临字与原字还有什么似与不似的纠缠?
临摹应该也没有出的来出不来的问题。出不来的应该是根本没进去。
另外就是,成年人似乎临就够了。摹还有必要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28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书家们说临摹

下面引用由北京老壶2004/06/27 08:25pm 发表的内容:
我是出学,也谈点看法。
临摹应该不存在似与不似的问题。也就更不存在形似神似的问题。似与不似只存在于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层面。临摹是中间加了第三者的。所临的字是字作者对自然的反映。是作者自己情绪的宣泄( ...
您确实是门外汉,
需要好好体味,加强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