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网站编辑

【剑胆琴心】许元庆诗书画印展(2010.4)——三重大礼赠网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   序 }


许元庆的国画状态

文/周天

许元庆是凭借着刻苦工作来做艺术的。他的刻做起初师法徐正廉,追求刀法的简净、结字的稚拙、章法的平实。从工稳精致的细朱文到朴实洒脱的写意刻画,他对印章的制作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从中也养就了他做事小心精细的态度和耐心。在书印并进的状态里,他又把笔墨和线条放到国画的学习和创作中。

许元庆做事认真,就时下看,他现在的发力点在于传统经典。传统经典给人们留下的不仅是经典的范式,也是笔墨和画理的经典,对传统经典的考察是每位学习者必须要经历的,或说她是一个必要的关口。许元庆正在过这一遍,过这一关口。他对倪瓒和担当尤为喜爱,虽不仿效他们的笔墨形式,但常常流连于其中高古清空的氛围。这种为做的影响不会直接产生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会慢慢进入到画者的内心,内化为他的见识和修养。有了眼和心的涵养,画出像样子的作品是迟早迟晚的事情。而在这种参看中,许元庆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王蒙、董其昌和龚贤上来,一意追求点和线的质量,回到中国画的主线上去。他对古人的阅读和临摹肯下工夫,由点到面,关注精微,注意细节的考量,坡石的阴阳向背、树木的揖让穿插、图幅的曲折前后等等,都能悉心经营。悉心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他制印中形成的坚实的耐心。他的临摹用笔细腻,力避粗疏,其中透漏着古雅清丽的气息,这是很难得的。

许元庆所制作品尺幅不大,多是扇面小品,但局部的树石屋舍体态安然,山岳川流自然合道,一点一画间透漏着他对娴雅和静穆的探寻和追求。现在看他的作品,其中虽没有提供给我们新鲜的图式,但把古人的“道理”讲得中规中矩,已经是有所得了,这于日后的发展也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画画和写字篆刻等艺事道理相同,大凡都要经历学古出新的过程。学古需要足够的耐力和辛苦,出新需要戛戛独造的勇气,少此二者是很难有作为的。画画对传统笔墨语言的继承是开始的必需,师法自然是出新的起步,而师心的独造是画者的最终追求。从这一角度看,许元庆的绘画已经叩开了画家的大门,正在兢兢业业的前行,已经可以看到庭院的风景了。

燕郊地处京东。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得这里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他们大多买房置地,守着四周广袤的田野平静生活,塌实艺术。许元庆现在的生活状况就是这样,他安静地在做自己喜欢的每一件事情。如今看来,他确有开荒剪草,取土栽麻的深重勇气。当然,我更愿意看到他的冷静,他的守望,他的刻做和描画。
2009年4月与韩天衡史国良先生在宋歌府上.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   序 }


许元庆的书画篆刻

文/左建春

和许多“金”迷一样,我是金庸先生的粉丝,《射雕英雄传》尤其爱读。闲来总是翻翻,江湖种的那些武林高手,什么“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什么“全真七子”、“江南七怪”,他们的出身、门派、功力达到的武学境界,我都了如指掌。这就像元庆和我聊中国画坛。元庆居京华十年,看惯了画坛的是是非非,尝遍了江湖行走的辛酸苦辣,却能一直坚持本真,用书画寄托自己的情怀,坚守这寂寞之道。大概一个人能将寂寞与繁华看作没有两样,才能耐寂寞而不热衷,处繁华而不没落。
元庆入道是由篆刻始。我和他初交时,他正忙于印石的方寸之间。在当今,许多印人都尝试如何把自己的作品弄得更光怪陆离些,更支离破碎些,因为这样才会突现出自身不同于他人的个性之美。元庆却迥然不同,他所追求的是传统文化强调的中庸、敦厚等做人品格投射于作品中,展示出典雅、质朴的审美境界。他的艺术心灯是要与传统文脉相续接而薪火相传。看他所刻元朱文工而不匠,稳而不板,透露出他对篆刻艺术的独特见解,也正是他艺术思想的最好诠释。他送我的那方“家邻明堂五百米”朱文印,在我收藏的众多朋友印章中,尤为我所喜爱。
近些年,元庆忽又把大部分精力转到画画上。
中国画是诗魂字骨。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不写字的人会成为一个高明的中国画家。书法的高度决定了画的高度。正如一个人无论头发多么结实,身体多么轻,自己不可能把自己从地球上拽起来。元庆先写字后画画,走的是学习中国画的大道。他在没画一笔以前,已经是有名气的青年书家了,因此,他学画比别人上手更快。他从临摹入手,撷取前人的精神与法度,但又并不是一味地盲目泥古。宾虹老人云“无法不足观,而泥于法亦不足观,夫惟先求乎法之中,终超于法之外,不为物理所拘,即无往而非理”,这正是他在绘画上的追求。观他近期作品,我惊异于他的进步,这进步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真能将“书”与“画”融合一起。想他案头悬笔,下笔轻灵,行笔洒脱,意态回翔动静,厥趣相随,这一境界不是人人所能到达的。
行文至此,窗外又飘起了雪花,这已经是开春后第三场雪,按往时节令这时应是莺飞草长了。遂想,住在上上庵的元庆或许正在与宣纸游,与花青游,与赭石游,与粗粗细细的线条游,他的笔底一会是飞瀑奔溅,一会又让水仙卓然开放。
2009年4月与吴悦石先生在快意斋.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   序 }


圆融自化参古独新
——许元庆细朱文印新语境之拓展

文/崔学路

当今印坛于圆朱文印给予关注数十人而已:于圆朱文印所立足者,则十数人而已:能于圆朱文印立世者仅寥寥数子也。终能由此上溯入古,见古而出新者,当属京东许君元庆耳。

元庆者,龙江人,号行止堂主。好篆刻,承庭训.年长时曾与余有会,时知其印摹秦追汉,只为根本,然又透出爽然,是心为之期许。

余.十年前居京元庆为首来谈书论印者,知其闯海南而来京,欲以操刀治印为业,余阍以五寸小刀而居京城不易而为之虑。尔后,元庆亦有消息相通,由是知其艰而返龙江,终不甘心而又返京.是矢志与京中印坛相近者师友,处后历练有成而终居京东矣。

由是时有印作寄示,又知其印刀法灿然见骨,时有角出,于时风时有熏陶。然细观之,印面每有卓气透出,表现出了些许英气,刀法湛然,印文坚质而与时不同,余是谓之为“趋时而又新异”时期。再后,元庆终以五寸小刀而能立命,安居于京东。由此,更有印集,印兑屡寄。是知其印日见澄炼,清明,开始见显出一己“见独”本心而趋“独行”本色。渐地,元庆频频有圆朱文印作见寄,其印稿积数十方。知其年来始以近代王福厂、陈巨来圆朱文印为取向,倾心而研,是渐次于字法,刀质,印构有了清醇,净朗及至圆融有了把握。由知元庆“故其好者也一、其一与天为徒”,竟入当代圆朱文印之前沿与其高手并行比肩矣。

其间,余曾有撰文为之推介之想,但终因未觅其更加”独成”之境而未能。年来,元庆竟也不以此为足。是有信函告我,意于传统有更深层理解与释明,决计越圆朱文印文字玉筋之限而向上远觅殷、周、战国之甲骨、钟鼎,砖陶文字之古奥、精灵。拓宽圆朱文字疆域,将其古文锤炼、锻铸,打造自己圆朱文元素,使当代圆朱文字呈现异于以往,时能出新的面貌与气息。是此,元庆完成了自己的圆朱语境而为当今印坛首肯。

由此,元庆开始了自己独有的,更加古远及反观自心的漫长求索旅程。此间,大量、持续设计刊印印稿面世。我以其“十日一水,五日一石”、“公车上书”、“慈悲为怀”、“长乐永寿”、“长安古道”为最喜8元庆是以其“瞻明见独”的品格而超然前行的。而又能以现代人的审美意绪催发了古文字古奥、原始精灵之觉醒,始之生发出崭
新的面目,营造了圆朱文印“简、静、空、灵”之境界,余赞之为“圆朱文印世界之确立,拓展”期。

余是复有撰文推介之想。深信此是圆朱文印领域之拓展,印文之推新,思想之标帜之大贡献,虽然此是元庆君之始步,还未臻于大成。恰,今日元庆又携近作细朱文印蜕若干示我。我先是为其师制“王友谊所藏青铜器铭文”细朱文印而惊讶称奇。此印精微为前所未见,印文绵密而又不塞,纤细而又见质。观之尚需凝目,刻者心、目、手、刀运作的精微又当若何,是叹为"非樱宁而后成也。”然再至观看自治之“许元庆藏青铜器铭”细朱小印时,虽凝神而观极处而不能尽睹其微也。直若“恍兮惚兮”,若有若无,由技入道之大境也。元庆君不至“游心于淡,会意于漠”决不能臻此境地耳。是由叹为前无古人,唯见自化之“神工”也。

元庆告,近又值力“三国一院”(国家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及故宫博物院)细朱印之系列构治,于当代收藏鉴赏细朱印是添一境,余为之喜,是撰文三赞而为快。由是,再祝元庆于现下古文把握中更加丰富,由现在有细朱文元素再扩新族,使之丰美,形成体系,为细朱添异,为时代标新更矣.

——原载于2006年第1至2期<书画产业报>

2010年昆明圆通寺方丈淳法做客行止堂.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   序 }


尊古 师古 化古
——浅说许元庆  

文/叶植盛

百年以还之中国绘画,由传统与革新问题而引发争端,澜翻涛涌,至今犹余波未定。综而观之,延伸传统之命脉者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数家,以其着手回春之技,复使老树著花,传统因之重光。以革新而驰骋画坛者有徐悲鸿、刘海粟、林凤眠诸人,而以徐、刘最著,其壮志雄心、豪情胜概,一时至风云之表。徐、刘取径虽异,而殊途同归,其旨均欲融合西法以改造中国绘画。追宗溯源,斯论滥觞于康有为、陈独秀。康氏鼓吹“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陈氏力倡“美术革命”,主张输入“洋画写实主义”以图新。其时学子多震其名而从其说。徐、刘尝入康门,残膏馀馥多所沾溉。然康、陈乃画道旁门别子,持论着眼于社会政治,于艺未免于偏。艺术本应独立于社会政治之外自有门径,若附之以政治、假之以权力,思之以功利、傍之以市场,则失其本来面目矣。又艺术随国风民俗而殊,此国愈异于彼国则愈见其价值所在,分则双美,合则两伤。而强为嫁接,吾国绘画精神理趣大失,而西画谨严精微又不达,童牛角马,两无所归,诚类俗语所谓“两头不到岸”者也。以艺术深纯精警论之,则徐、刘、林洵未足与齐、黄、潘等肩。若以影响论,则首数徐氏,其位之尊,其传之广,其徒之众,数十年间无有逾者,然其折衷中西之论,采西润中之法,流风所被,迄今未见有大成者,颇足寻思。

鄙意以为画者,其人必具时风不可薰染之质,流俗不可移易之志,且能意与古会,心与天游,学富根柢,谙古知今,才学识三者备,然后方可言家。征诸于史,其卓然成家者舍此则鲜有之。吾国画坛,历改良、革新、文革画、八五新潮、穷途末路、现代化诸论争后,流派杂呈,各自矜异,欲以一新而鼎足扬名,故而故弄玄虚,投机取巧,浮躁之风日甚。然艺者苦心之道,无终南捷径可寻。能传之久远者,一气韵,一功力。气韵由学养天性诸素质合成,由笔墨催生,而笔墨之美善,则借功力以彰显。盖功力,须苦习前人之法方可得之,非粗心浮气轻妄之辈可所获取。每飚风过后,摇波微定,退而思之,古未必无可取,新未必皆可效。以求新叱咤画坛,呼号乎东西,固为勇者,而潜心师古,厚筑根基,亦不失为智。察之今日画坛,有所觉悟而重寻斯道者,盖亦不寡见矣。许君元庆,则其中有真知灼见,至诚至真者也。许君正春秋鼎盛,窥探六法奥旨,博古笃修,脱弃凡近,脉承黄公望,倪瓒、王蒙、董其昌、龚贤诸家,兼综条贯,撷菁采华,骎骎逼古人之室矣。观其所作山水,纯水墨者则清澄明澈,幽淡简远;设色者则含滋蕴彩,纤秾秀润。然清而不薄,简而不空;纤秀而不伤弱,秾润而不伤肥,真力弥满,真骨内藏。儒雅洒落之气郁郁然逼眉睫而来。元庆秉守常达变,以古为新之旨,不随时流追虚逐异,于古法摘叶寻枝,直截根本。盖其志弥坚,其用心弥专,用力弥勤,今洪炉高设,日锻月炼,以待青纯。有深熟之法而后有非常之手段。余见元庆运腕优游不迫,欲大将临阵,胜算在胸焉,盖不亦于斯有得欤。流辈每以古为病,彼不知若能善吸纳精华,则病蚌成珠矣。慨乎其甚者视古法为桎梏,弃之如敝履。于学则以食西人残羹冷炙当入盛筵,于技则以花样夸奇胜,于旨则以茫昧惚恍,不可诘究为高深,于品则以西人好尚定高下,随人俯仰,以至怪行异举层出不穷。一盲作俑,万瞽从风,而每以开新创格相标榜,元庆于此深鄙之。凡艺须进乎道,方可言风格,由技进道,得先圆通其技,倘技未谙,道将安归。“薪非火不燃,火非薪无附。古迹之流传,皆后学之楷模。”“未明古人却言独造,非同呓语,即饮狂泉。”此宾翁之言也。宾翁上窥古人堂奥,下辟现代门径,为后学开一新境界,立一新榜样,固画之大者,盖在其行专、其学纯、其见高、其识深,流辈难望其尘影也。才学识三者,而识尤重,识见不真,才学两废。元庆于理法亦多有见地,其《行止堂随笔》,贯穿新故,言人不能言不敢言者,识力颇深,词锋亦利,中有发人深省者甚夥。读此亦可略窥元庆治艺之去取,明其文化之观点立场也。元庆书印亦精,闲雅简净,不比时流耸肩缩颈以夸新异,搔首弄姿以邀俗宠,导之以法轨,出之以自然,余因见之不多,故此不多饶舌,然尝一滴可知大海味矣。

品元庆之画,读元庆之论,赏叹之余,述往思来,痛画道之榛芜,哀文心之缺丧,撰斯文以志感慨也已。
2008年与杨中良陈震生周天在一起.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0-4-1 10:31 编辑


{   詩 }


题山水长卷

一江烟雨笼潇湘,
   千古绝唱歌太苍。
   一帆载满英雄志,
   五百年后仍满腔。

DSC0039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   詩 }


题山水
夜泊傍山住,
风月水一崖。
独酌江千顷,
笑对浪淘沙。

DSC0037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   詩 }


题梅花

片片梅花点点星,
   随风吹落冰雪中。
   玉骨香肌无知己,
   清芬自赏最低层。

照片 00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   詩 }


西峰门

山西河南一口分,
   石窟题记谒老君。
   一夫当关万夫愁,
   昔年谁守西峰门。

照片 00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   詩 }


咏崖头菊
一夜霜天百花杀,
片片金黄绽于崖.
山风不怜依笑傲,
惟有蝴蝶识此花.

照片 01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   詩 }


咏王莽岭

岭上比仙境,
   何须四海寻.
   几日山中客,
   道身出红尘.

照片 03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