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09-10-2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4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原谷山人 于 2010-5-7 15:18 编辑
6 N; ?; ~/ }6 R+ p* T
% K# G0 r8 Y- Q, v
8 V6 `4 b9 m+ J0 b' P. K# C给曹宝麟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 [# O; B" d7 X. \# b3 D3 q' n" q- p, j曹先生您好!
1 W0 L2 u3 p- D9 k9 ]你我素不相识,我想给你写封信。原因很多,等把我的这封信看完您应该知道我的初衷。你是书法家了,并且是一位理文科兼修的高校教授,去年还获得了“书法兰亭奖”,这和您的学识修养是同等的,您的毛笔字能看出来下了些工夫,但您还在不断学习汲取,或许你所景仰的人曾说过“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吧。% |- E( x. d5 l) b1 ~# n' t
今天我写这信不是品读先生的书法。我在“书艺公社”无意看到您的“关于玉树赈灾晚会画家范曾再次捐款一千万人民币的壮举的新闻”讨论回贴,让我不得不去搜索“王旭”,正如你推荐,我终于看到了王旭的BLOG上写的关于范曾的所有文章,早上在上班的路上,我有这个打算给您写封公开信,因为最近我很犹豫兼怀疑国中还有多少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去年也是无心看到了范曾写的黄永玉,以前我还知闻张仃(刚作古)和吴冠中两位老先生争论“笔墨等于几?”的事情。我不知道人们之间怎么那么多相互的批评甚至攻击,我不知道为什么在棺材盖子没下来的时候人们喜欢喋喋不休,我实在不知道您批评一些死去的“书法家”有何目的?或俨然您是一位书法家了,但是我觉得你们都不是“大师”了,我对鲁迅先生曾想自己留名在人间的意识也感到过悲哀,当然,我确是人微言轻,我写信并不是冒犯谁,或者借你的大名沾点光,艺术圈里的事情我还是很关注的,出于自己属于一个艺术爱好者和美术工作者的先决条件,更是为了多长见识,怕自己“被落后”才经常去看看如您这些名人的声音甚至“八卦”噱头。- W4 X/ ? D } l* ~* e
这个世界“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我看到你们相互的攻击,让我想起了一位我始终敬重的艺术家--韩美林先生--启功先生和其相互鞠躬的动人场面;我想起了韩天衡讲过吴昌硕在书法家面前说自己略懂绘画,在画家面前说自己略懂书法,在篆刻家面前说自己略懂书画,而从不在书法家面前说自己书法写的也不错,他这样说不是谦虚但也不是骄傲,他用平和的方式做着自己的本分;想起净空法师在访谈中说人在世界上应该没有对立面,那样才万物皆我所用;象老子叮咛孔子一样别太死板教条,别太狂狷傲气……但艺术家们却需要特立独行真性情不断的表露,他们还信奉“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他们爱一个人或者不喜欢一个人,看起很另类,实则有失偏颇。* t0 L- r) r9 o8 Z9 @0 |) B
曹先生,其实你们都是我一直敬重的人,我看你们的字写那么好,画画的那么漂亮,雕塑做的那么精致,艺术造诣那么的深厚,还那么爱国重教,尤其范曾先生光这2次大地震就捐款达两千万,这些钱若是现金要我这样不会数钱的人得数多久?可是你却说人家是为挽回失去的面子,还有你推荐的80后的王旭先生到处搜集证据要置一人于死地,何苦哀哉!一个人从生到死多少隐私,好人坏人的确有区别,那也有个参照物,人为的、法律的、伦理道德上的都是存在缺憾的,中国文人一直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范曾先生的过去怎么样还是有他自己去思考,我以前看范先生读线装书养仙鹤在自家院的藤椅上高谈阔论,我相信范先生已经算做“达济天下”的智者了,过去的事多了,我们的书记过去是保皇派呢,谁去敢翻人家的老皇历呢,再说这是人家的私人经历,这些什么都说明不了,人都得望前看,看着自己的路,老揪别人的小尾巴算什么呢?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人生只在呼吸之间,我们有思考别人的时间不如自己成就自己,我们有恨人的时间不如自己做点博爱的事来。0 K3 R6 Q; w! s
汶川,玉树捐款曹先生又捐了几何?这也不算一个噱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社会绝不会让乞丐拯救乞丐,我们不能做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人,我们指责“伪大师”一点错都没有,我们甚至可以群起诛之,可如今的大师,应者云集的事有,但不会再有“祖国山河一片红”了。这就是社会进步和个人的思想觉悟在提高的标志。
b: G6 M }2 @& U7 r3 D) V我真的愿意和曹先生讨教书法,必定先生的修炼高度在那里了。我也希望能得到先生的墨宝悬于书斋启发晚辈,我更希望先生平和的面对一些人和一些事。对于别人,看不惯的地方能“一笑泯恩仇”。
$ V2 a9 p% l3 ]& H# ]$ [即颂 撰安
0 Z5 R7 F; U3 Z( t6 H晚辈张翕顿首" o4 r, c9 c6 V& a
2010-5-4
3 y, v$ J/ m1 Z+ \1 J: y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d6ee690100idk8.html# d P. I/ F) g& m, L4 Q ?, S
/ P8 s% S5 q- ?-------------------------附文为缘起资料,均来自网络搜索-----------------------------------------------6 q- F# [: G' [' C/ g
曹宝麟 $ n( s5 N, ?( z; i1 @
男,汉族,1946年5月生于上海,上海嘉定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1964年9月入华东化工学院化机系,1978年10月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2——1993年在安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工作,1993年12月调至暨南大学文化艺术中心,现为该中心研究员,书法篆刻研究室主任。6 C, D# i, s5 f- c+ S5 ]
1967年得戴尧天指导,学米芾间或兼习苏轼,孜孜以求,终得神貌。近年锐意变法,熔裁宋、明,渐达苍茫浑成之境。作品获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一等奖,入选全国第二、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河南“国际书法展览”、第一、二届全国中青年书法作品展览等,在报刊发表或被博物馆、纪念馆等收藏。精于书史、书论研究,《读帖考斟》、《蒙诏帖非伪辩》、《赵佶书蔡行敕考》、《陆机平复帖商榷》、《颜真卿自书告身证讹》等文在《故宫院刊》、《书谱》、《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等刊物发表。代表著作为《抱饔集》、《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十年来还参加了《汉语大词典》、《全唐诗词典》、《新编文史词典》、《中国书法鉴赏大词典》的编纂和编委工作。 5 ~: |! o3 D, a y8 y& M" W3 }6 U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副主席,安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A7 g5 k7 W1 D# ^8 I
曹先生<我看刘炳森>原文
: v% S% L1 a# Q, i% G7 ~5 u$ M; p 刘炳森作古已年余,今天谈论他似乎比较合适.不可否认,他是凭借权力寻租才爬到这一步的.试想,文联选举,当选副主席都是各协会的主席,这应是章程所规定的.极不正常的是唯有书协例外,时为副主席的刘却当上了,这等于宣告下届书协主席非其莫属,专待群臣劝进沈鹏禅让了.他以拙劣而匠气的字聚敛的巨资用以沽名钓誉,佛学能知几何,竟也想买个主席当当.在他炙手可热之时,自我膨胀到连外行的领域也敢置喙.试举一例,书协机关刊物<<书法家通讯>>曾刊登一篇他的讲话,其中对最后一批颁布旋遭废止的汉字简化方案大加挞伐.当然,这批僭越的简化本不足取,但乱作批判同样不足为训.如一个"道"把"首"简化为"刀",刘氏不从审美立场出发,却揶揄云,你在路上看到一把刀,不要被吓死吗!(大意)见此高论,不禁哑然失笑.顺着他的逻辑,好象看到一把刀还要比一个人头更使人毛骨悚然了,这不是荒唐之极吗?其实,"道"及被改得不伦不类者皆属形声,所从亦皆声符,与会意字的意符根本无涉!如此浅薄虚妄,只能贻笑大方.书如其人,谁谓不然.不能想象假如刘真的黄袍加身,会给书坛带来什么前景.功败垂成,野心落空,真是老天有眼.9 u% o. b2 J; u1 H6 A; u/ v6 ^
! [' I. D8 g, P& ]9 v& E
在候观世界杯的空隙,不妨再写上几句.此文发表后,不少朋友怀疑是否出于我手,因为其措辞与本人的"正面形象"似有不合之故.我虽一向与人为善,但绝非乡愿,相反还有些嫉恶如仇.有人猜测我与刘氏似有"过节",那可坦诚相告,本人与刘仅有一次零距离接触,即四届中青展在平谷评审时,刘副主席来表示关怀,评委列队受到他的慰勉,实也一握而已.我对刘的认识,可谓看在眼中闻在耳里记在心头.刘在第二届书代会之当上副主席,是抓住黄绮裱画失窃事件大做文章而初露锋芒,从而取而代之的.而在以后任内,自己到底做了多少有益于书法发展的事情?大家心知肚明.自己不事事,当然不会犯错.而一旦到了换届,他又故伎重演,以"正义"的化身出现,俨然领袖而呼风唤雨.相信不少同行都收到过匿名寄来的所谓北京书协五百人大会上他的讲话稿,简直就是讨刘(正成)檄文,列数刘正成十恶不赦的"罪状",磨刀霍霍可闻切齿之声.我怀疑此人是否为搞运动出身,不然何以如此精熟那些背后一套的勾当呢?外示温良而内心险恶,不禁使我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位大人物王莽!
! t& M! _8 X# t; h% ?% H& g) S5 l6 V
! m+ n5 V% I0 V( U% W' a/ t, G, X9 h3 z
我为什么批评刘炳森------曹宝麟# P: y6 ?) O5 O8 I3 c- D
我发表<<我看刘炳森>>后引起巨大反响是我始料未及的.评我泄私愤者有之,以为存酸葡萄心态者亦有之,甚至还有其人死而评之为不厚道不道德之论.这些当然并不能揭示我的本意.我的本意是,刘炳森这个大人物必将为历史所记载,其人是忠是奸,百年自有公论.盖官方修史之何以必待后世乃至隔代?岂非已无恩怨干扰的缘故吗?当代人所修,所在多有,其之所以只能称为"私史",因为其中不免夹杂从个人立场出发的偏颇观点.但是所保存的史实,确是后人修史所依凭,所以自有其史料价值.(千万不要怀疑后人的史识!)刘死后的纪念文章,连篇累牍地把他打扮成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这自然不是刘氏的全部庐山真面目!
+ x# K3 u5 B% d5 U6 u门生故吏心中的他和别人眼中的他有哪些不同,是否应该并存以留待后代作出评判?我想是不言而喻的.我觉得有责任把我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毕竟自己亦届暮齿,很多事情的归于凐灭往往噬脐何及.我既以真名发表,正说明我要以人格为历史负责.其实所言也只是书法圈内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事实,无非本人不太健忘而已!至于刘的书法究竟如何?我批评为"匠气而拙劣".有人以题匾最多和进入电脑为衡量标准未免可笑.前者为权力寻租不必多说,而后者,恰恰是作成字模才反证了匠气的本质.因为只有美术字方能抽出任何一个随心所欲地拼凑所需的内容!比刘水平高得多的瘦金书,不正因程式化也作成字模了吗?隶书作为古书体,如果失去了古意而仅仅以卖弄熟练为指归,那么只能降格为最起码的美术字.刘隶被讥为"砖"和"砧板上的肉皮",尚不足状其恶俗,一位朋友私下说像"剪纸"真能一针见血收画龙点睛之效!刘在故宫,历代名迹耳濡目染而仅得于此,我们只能表示遗憾和不解.忆及中央台电视新闻曾报道过一次重要笔会,我有幸目睹他落款竟然还要枕腕,那么再自欺欺人地侈谈所谓"功力",恐怕只能招来嗤之以鼻了!
; Y6 w* C* \9 o- c3 S$ |
, A$ d0 N6 ?( }; i4 P6 i+ Chttp://liemoren.blog.sohu.com/王旭:范曾有何资格谈中国书法之美?
7 a# p4 o% R0 q" w. S. b范曾因1990年冒天下之大不韪,“携美人”“辞国”,犯下了叛国的罪孽,于1991年3月被国家开除了其政协、民盟等所有职务。由于亡命海外(法国)的日子不好过,他这人的长处就是善于洞察时务,所以是被动也罢,也有了悔过举动,接二连三地给国家相关部门写万言《悔过书》,所以得到了国家的宽大政策,于1993年底“携美人归,自此踏上了忏悔之路,被国家相关部门管制了接近十六年之久(严格地说2008年)。特别是在其“携美人归”的十六年里,范曾在“忏悔”的路上,不甘寂寞,千方百计谋求实现获得国家新闻主管部门对其政策宽松,争取早日上诸如中央电视或者《人民日报》这样的官方媒体,来一展往日的正经。/ H6 [, K# y/ \6 _* e) N4 O# }9 ~' y
“功夫不负有心人”,范曾终于2007年春节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向和谐社会表达》的豆腐块文章,尽管过程周折,代价巨大,也算是让他看到了一线生机。如果说这是一篇讴歌盛世的文章,本质说来范曾为自己获得新生而写的一份《检讨书》,或者说是《思想改造报告》。但这仅仅只是国家给他的一次机会而已,国家正规媒体依旧不敢自作主张刊登范曾的任何消息,即便是穷困潦倒的媒体对范曾的钱和画垂涎三尺。只是因为范曾往日的“叛国”罪孽极大,即便将这笔交易异常暴利,双方要窃取时机。" `3 f0 y5 e) d7 Q( f
捐款一千万给了范曾花钱消灾的机会
# N$ k- D$ ]8 c5 H3 E1 l 不错,是地震成就了范曾。就好比范曾往往在“文革”(认识了郭沫若,让郭沫若给其画提拔,被校方批评。文革时期,顺着郭沫若批斗恩师沈从文,揭发其“头上长脓包烂透了。写黄色小说,开黄色舞会。”),或者1989-1990年(携二战战犯后代楠丽,背弃前妇边宝华,写下了《去国声明》而叛国)这样的时代里能成就自己的一样,他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范曾这人不傻,被媒体封口接近十八年(1990-2008)之久,他既不缺钱,曾经在香港自称“画坛首富”,也不愁没画,他的白描方程画,画起来和复印一样,“得心应手”。对他来说,能够争取到国家容许他上媒体的机会,就是意味着得到国家给其叛国的罪名平反。所以,花钱消灾对于他来说,即便是几个亿他都干。- b. S3 }7 ]# Z2 d% i# R
地震赈灾他捐款是好事,他不捐的结果是什么?或许他自己心里比别人更清楚。这个时候,是国家考验他的一个关键时刻,也是媒体考验他,说得不好听点媒体勒索他的一个好时机,全国人民监督他是否悔过自新的一个好机会。所以,捐款是两全其美,也是迫不得已。捐的话,国家因你在国难时期救国,给你宽大政策,意味着你走出了漫漫的忏悔苦河和被管制之路,暂时可以缓解你在全国人民心中永久挥之不去的恶劣影响,这样一来“邀请”你捐款的媒体也高兴,毕竟你给了他们面子,也给了他们即将发财的机会。所以,范曾的捐款,基本上感动了官方,给了媒体-范曾之间一个投机的“光明”良机。6 G! J! Y; a1 q9 ~" P3 l
范曾的长处是眼高手低,涉猎广泛,门门不入6 `% L* ]& b M; ?8 x) c; T; l
1962年范曾为渴求调到历史博物馆做沈从文的助手,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绘插图,在先生的帮助下实现了愿望。然在“文革”期间,沈先生指出了范曾绘画服饰上的不足,范曾道:“你那套过时了,收起你那套,我是党中央批准的,你靠边站吧。”气得沈从文眼睛发红,再也不提范曾的名字(据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尤为“我是党中央批准的,你靠边站吧。”与前段时间网络“红人”“林大人”因猥亵幼女而脱罪,自称“我是交通部派来的,你能把我怎么样?”有同工异曲的讽刺与幽默。学问就是学问,难道一向进步的范曾,曾经覆辙封建画工的奴役悲剧?自大而麻木!
$ x8 P* |3 f2 z. u1 h+ R- r 客气地说,范曾是有知识的人,无论是谈话间,都能把背课文的基本功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他却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或者说一个逸士。他的叛国以及生活中的卑劣行径,与道释儒完全相悖。所以,这就是学而不化,或者学而不用的下场。6 [3 z$ y4 O8 ~; H2 E8 R
范曾的绘画水平,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在古今绘画大忌之“俗”格之下。他的画,笔墨板滞,毫无生机,如死蛇挂树,笔笔无变化,无气息,一副死墨相,笔法与皴法完全脱离。景与景之间不相顾,如“老子-儿童-牛”,貌合神离。老子脸上无童趣,脸部勾勒之法与服装纹饰雷同,粗糙而霸悍。更为可笑的是,孩童衣纹大幅度飘举,寓意疾步跟在牛后,而牛背上的老子的胡子虽然随风微微飘举,衣纹如一堆烂柴火疲软地搭在牛背上;牛的两腿交错行走,却身姿和毛发呆板。并且表情和老子重叠,目瞪口呆。老子目视远方,牛直视前方二者一幅漫不经心之状,与孩童之疾步相悖,此画理不通。也就是范曾之绘画无文学性,无文人气。除了他仅有的本领“老子-儿童-牛”外,画狮子,画花鸟草虫更是非驴非马。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范曾无论在画什么景色气象,用笔用墨都是一个模式,千篇一律。不知道笔墨因境生,境因笔墨而化的道理。
* u4 ~: m- E9 u2 B& L& P范曾在书法上放大了其绘画的错误4 q( }$ e' t& O3 T
范曾最近在央视上,伴着一位书法家的博学多识来大谈“中国书法之美”,捧场的除了自己的亲信,就是一些被忽悠的外行。尤为可笑的是,他尽然把他的学生,某地方书协主席如此糟糕的书法作品,连书法的门儿都没入,也能称绝,可见他这个老师除了误人子弟外,就会自欺欺人。除了让懂行的人捧腹大笑外,就是骂娘了。搭进去的只能是别人对他艺术水平更多的质疑,和人格上的指责。4 |' o* k1 j' d- L3 e, A( `# N
范曾的书法,依旧是在古今书画大忌“邪”格之下。他的书法,和他的绘画用笔如出一辙,错误依旧是墨无生机,无氤氲。更不识绘画“六法”如气韵生动、随类赋彩、传移模写等在书法中的作用。这样,他的字,无传统,也就是没有文学性和文人气。笔笔偏软,墨法混沌,如一沼泽,肮脏之气难掩。更为致命的是,他的运笔有气无力,收放松散,如拖泥带水的扫帚。字的结构松散无骨气,如一眼看穿的说谎者,经不住推敲。1 j' T0 b% ~5 d! d9 e( Q! e( P
综上,范曾这人每进一步,每每都能让人骇人听闻。或许,过段时间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就静候其变了。
% k( |3 `& I3 Z% [4 G% Y& ^蝜蝂外传——为黄永玉画像
& d# V: d$ n( H! |9 Q作者:范曾 % }/ t1 P7 Z" j! c' ^0 s0 `
我忍耐着,一月月、一年年的忍耐着,黄永玉以他那毒戟般的心灵、蛇舌般的刀笔,向我一次次的攻击、刺伤和宰割。我遍体鳞伤、身心交瘁,但黄永玉的艺术到底如何?人品到底如何?他为什么这样恨我?这对世人是团团的迷雾,我今天作一次彻底的、公正的剖析。我耻于与黄永玉再有任何的交往,包括答复他对我的攻击,我这篇文章是对他的最后回答,使他知道,在中国不要以为可以仗势欺人、为所欲为,上帝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权利。在中国也没有什么高等华人。 1 b, @" F" t- w0 H1 I
一评黄永玉的画:国画尚未入门 , `- R9 }5 x2 J+ V) w
黄永玉的画巧密有余而睿智不足,停留在艺术的浅层智慧,而无佛家所谓的深入法性的“如有智慧”。他早期的木刻作品极尽工细而殊乏醇厚内涵,善用刀法变化而不善用黑白对比,尚不能见彦涵、古元等大师项背,不可在一流版画家中厕身。十年前初学中国画,由于缺乏中国画的笔墨功底,用排笔、排刷、丝瓜囊和大片水粉色彩作画,这未始不是一法,然而由于黄氏作画,心浮气躁,其所作国画,类多线条破败、色泽淆乱,油画家以为无色彩而国画家认为无线条。彼时他连一块像样的图章也没有,用豆腐干刻一东倒西歪的印记,钤于画面,有一次他问我,图章的优劣有何关系?我说这关系太大了,今后你不当如此草率。黄永玉的线条,作为“应物象形”的手段,尚可作到尽精刻微,转折回环,均所擅长,唯线条韵味不足,类似西方保罗荷加斯速写之断断续续勾描,起伏顿挫是谈不上的。我想,他如能虚心自处,认真攻习国画,亦可望成为一个二、三流的国画家,只是他似乎自视过高而手眼不逮,致使他至今于国画门外徘徊,这真是有些令人惋惜的。
3 Z8 H" P( C% b; j' F% G C# v 二评黄永玉的画:呆板写实与荒率变形 9 s0 T* u2 ^6 G" |) ^( _) @3 h& `5 c
造型永远是一件使黄永玉头疼的事,他也总想不同凡响,在变形上下功夫,殊不知变形是需要一些特别的天分的,莫提格里安尼之变形,非本人着意想变,自家感受如此,故了无造作痕迹;塞尚之笨拙,性情使然,非巧密者故作“大巧若拙”状所可梦见,此塞尚之所以高人一筹处,亦别人所不可力求处。黄永玉一图变形,即入滑稽,试看其水鸟、游鸭,类似卡通或漫画,而画面数只以至数十只鸟,其头直指一方,颇类手枪排队;其所画怀素则一典型屠户而杜甫恰似弱智怆夫;《水浒》插图人物则更荒率不足观。而黄永玉一求写实,即落刻削,遗神而得貌,大体在日本或欧西彩印鸟类画谱中可见原型。黄永玉在呆板的写实与荒率的变形之间徘徊,因此他的作品不会在形象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倒是早期的木刻如那条穷凶极恶的鲨鱼和颇富神韵的阿诗玛,人们还依稀有些印象。
$ {4 j( A% x. T; u" G 三评黄永玉的画:既无色彩,亦无线条
; _4 b9 h+ ~) U( P* @$ t 画家的成功,永远是他作品中的形象和深刻的蕴意,而不是合上画册之后浑浑然、噩噩然、喧喧然的一堆颜色和千篇一律的、杂乱的构图。黄永玉的荷花,我不敢轻评,只觉与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相去不可以道里计。固然审美角度不同,正不必强求艺术家之所不能。钩金、钩银在中国工笔画中经常使用,倘中国画讲究惜墨如金,那更不能挥金如土,黄永玉在用金粉、银粉上是近乎滥的,华丽其表,空乏其内,最后颇似漆器描花,很可作为地主、盐商家屏风装饰之用。
5 E& x. L9 p M7 Q. ` 概言之,黄永玉先生的画是工艺性的装饰画,品味不够高雅,基调缺乏纯净,有些故弄玄虚,有些哗众取宠,有些自命清高,一言以蔽之曰:有些伪。真、善、美,真、善、美,不真,遑论善、美?我想这恐怕是黄永玉先生应于画外人品方面下功夫处。在笔墨上,我想倘他不在书法上花些力气,将永远停留在一个低层次的台阶之上。最好先临一临石门颂、西狭颂,以求丰厚;再从魏碑张猛龙碑和二爨之中以求质朴,这些虽是国画初步,然谁也不能逃此大限,我们等待着黄永玉会渐渐入门。 ! p. H' Y1 L- b4 a
再论黄永玉的人品:
/ r5 L! [( `; y% K4 I# |0 a 一、黄永玉和《苦恋》 ; t. g" i/ {1 |
黄永玉年龄长我14岁,我当美院国画系一年级学生时,他任美院版画系讲师,应是从香港归来四五年,据彼时香港报人中知名人士回忆,他在香港并无藉藉之名,不似后来《苦恋》中所描述已赫然大家,只是在大公报画些题头、尾花之类。我曾看到他当年所刻几幅以儿童为题材的木刻作品,窃以为虽今之美院低班生亦可达其水平,不过诚如鲁迅先生所说:人都有光屁股的时节,正不须如《罗密欧与朱莉叶》中朱莉叶的保姆,时时要拿出朱莉叶儿时的尿布给人看。不过黄永玉的缺点是向白桦、彭宁诸朋友介绍自己时,不免过于浪漫,其神童式的颖悟程度竟如白居易之“生七月识知无二字”,以至于小说《苦恋》中的凌晨光在二十来岁时已成了世界名流。这里顺便提一下《苦恋》,白桦兄当时对黄永玉一腔热情,初不料却上了黄永玉的当。在《苦恋》甫成之时,白桦曾和我通话,说给黄永玉、梅溪念过了,他们感动得抱头大哭,兹后又闻叶楠兄云,黄永玉想主演《苦恋》改编后的电影《太阳和人》中的凌晨光,夏公讲这太滑稽了,他这才罢休。设以黄永玉的容貌而上电影,我想那真够得上李太白所称的“尘秽视听”四字。 ! q3 b/ M, e# e' G
然事亦有不可逆料者,不久《太阳和人》被批,主要论点是凌晨光女儿在影片中的话:“你爱祖国,祖国爱你吗?”这句话乃脱胎于黄永玉日常谈话。当白桦被批时,黄永玉则落井下石,在某权威杂志起而声明:不知道《太阳和人》是写他,倘知道是写他,那是不允许的,似乎已忘了当初与梅溪抱头失声的情景。
' m2 @* r) H* m7 Q1 I v 二、黄永玉和我曾相濡以沫
1 t3 k. Q* w7 [3 D y- i9 l+ } x 在美院当学生时,我与黄永玉无缘相识,只是很多年后,即四人帮时,他处境蹇促,百无聊赖。有一次我的好友杨先让教授告诉我,黄永玉十分欣赏你的书法,想请你写几个字,记得我题:“卓荤观群书”和“无惑”两张字由杨转交,意思是希望他放开眼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静心读书以解愁闷。不久,他邀我去他京新巷四号的翦陋的小瓦房去,墙上挂的就是这五个字。在十年浩动的凄风苦雨中,这些虽已成昔年花黄、他日眼泪,但似乎不当淡忘。 9 N6 t: |9 {- ^5 p, w9 o$ v, _
不久,四人帮臭名昭著的批“黑画”运动开始,黄永玉的独眼猫头鹰首当其冲,他的朋友们都十分关切他的命运,当时白桦、张锲等人和我在贺龙元帅遗孤贺捷生的组织之下,写过好几份材料直上毛泽东,其中就包括所谓四人帮罗织罪名批黑画的问题。四人帮既倒,关于此事,在文代会的材料中有详细的描述。当黄永玉被人带到黑画展会场受批判的时候,我在人群中大呼:“永玉,我看不出这些画黑在什么地方。”与他握手,他当时“恐栗为儿恒状”,佝偻着身躯逡巡而去,后来他见到我,既赞既嗔地指着我“骂”道:“你这家伙,这多危险”、“你真是美术界的侠客”。你不忘旧情,曾以龚自珍“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袖口十年香” 来激赏此事,我不认为你当时的感情有任何虚伪之处,因为你不只对我当面如此讲,背着我也如此讲,北京画界都以为我们是忘年莫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