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68638|回复: 219

【一片净土】况尉书法网络展(精彩评论赠作品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2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一片净土】···
况尉书法网络展

————————————————————————————

DSC_1163.JPG




况尉,1967年生于山东省胶州市,199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室随王镛、陈平、刘涛、刘绍刚诸师学习,并于山东美术馆举办书法展。200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攻读书法博士研究生。作品及介绍多次出现于《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报》、《美术报》等专业报刊杂志,山东电视台等国内多家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参展经历:

1993年作品入选《中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家篆刻作品展》
1994年作品入选《第三届新人作品展》
1997年作品入选《中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家书法篆刻作品展》并获三等奖
1998年应中国潍坊国家风筝节之际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并出版《况尉书法作品选》
2000年作品被选入《中国中青展历届获奖作品集》
2001年作品被选入《雪泥鸿爪  王镛书法艺术工作室进修生作品集》
2004年出版《况尉书法》大型作品集
2007年于10月于北京参加《水墨清源--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十人国际巡回展》
2007年12月于东京参加《水墨清源--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十人国际巡回展》
2008年1月于北京参加《翰逸神飞--十博士书画邀请展》
2008年4月于潍坊参加《三十一家小品展》
2008年4月于潍坊参加《独自风流--十三博士书画邀请展》
2008年6月参加潍坊《九宫墨象--山东籍京华书画家九人作品邀请展》
2008年-8月参加临朐《夏云奇峰--中央美院三博士刘彦湖、陈忠康、况尉书法邀请展》
2008年11月蓬莱美术馆举办“况尉个人书法展”
2009年7月山东莱芜大鑫美术馆举办“况尉书法收藏展”
2010年4月参加山东潍坊第三届文展会暨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净土】

况尉书法网络展


为感谢书艺公社网友对 “【一片净土】况尉书法网络展”的支持,况尉博士展览期间对网展优秀回帖的朋友,将回赠30本作品集,其中10本作品集扉页亲笔题写小品(展览结束由况尉博士本人按回帖确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净土】

况尉书法网络展


导师推荐

况尉的作品具有一种气质:文质彬彬。这是前年第一次见到他的作品时便留下的印象。这当然与他所学习的王羲之系统的风格有关,但是要让范本的气质影响到自己的作品,作者内心一定要有某种呼应的机制。

况尉多年奔波于澳大利亚与中国之间,忙碌于自己的一份工作,我想,他坐下来读书的时间不会很多,然而他一与我谈起书籍,那种向往之情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这大概就是他能保持精神生活中一片纯净之地的原因。有了心灵中这一片净土,作品才有可能透出某种气息。

况尉非常勤奋,在多年的训练、创作中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他面临着一种挑战。今天的书法专业,对所有学生都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近20 年来,书法专业最优秀的毕业生已经勾画出这个领域各项新的专业标准。无论是技术训练的全面、严格,还是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能力的培养,人们都怀有更高的期待。任何进入专业领域的学习者,都必须首先检查自己以往全部的积存。

在中央美术学院这个新的起点上,况尉会有一个新的未来。


——邱振中(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净土】

况尉书法网络展


/////众人评说话况尉

不信今时无古贤
——况尉的自然书写


文/郑雪峰

何者为今?何者为古?辩论起来恐怕是繁杂难于结论的。但大抵古者淳朴中和,今者发奋蹈厉。古者守正,今者尚奇。古者讲究顺其自然,今者追求主观能动。

从书坛上看,除去庸庸碌碌者不言,站在书法前列的大抵也可以分为这样的古今。今者追求动荡开合,追求视觉变幻新奇,追求奋发的时代精神;古者则主张自然抒写,讲究格调的高逸,承接二王一脉的精神。今者重开辟,求变形,结构、章法自创新法,古者则结构、章法自合古法,其合于古法处,既是一种有意的追求,经过长时间的基本功练习,又是一种与大多数人一致的审美观念的流露。

从心理学上讲,今者追求的是***的表现,古者追求的是心境的表现。今者使人感激起舞,古者使人如坐春风,今者重动,古者重静。在书法史上的张旭、怀素、祝允明、徐渭、张瑞图都可划入今者的范畴。陆柬之、薛绍彭、赵孟頫、董其昌都可划入古者的范畴。今者成功率不高,大部分都在发展过程中成了牺牲者,就像冒险者在寻宝途中险象环生,遭遇不测。极少数的成功者得宝而归,从而富甲天下。古者则自耕其田、自耘其地、自治其家,优裕有余,却几乎不能富甲天下,像赵孟頫领袖一代书坛实在是个特例,个中原因太多。对于一般的追随者来说,不必说富甲天下,即便是一般的富裕,通过寻宝这一方式实现,都是极有诱惑力的,因为他靠胆气、运气,不必整年辛辛苦苦地磨练自己的耐力。今日书坛的今者都带着一颗寻宝之心,纷纷响应着揭竿首倡者的大声呼号,形成一股潮水般的气势,整个书坛都为之撼动。当然这其中不乏心怀大志者,而历史是残酷的,能成大事者不过数人而已。至于古者,恐怕都没有富甲天下的追求,只希望自己过得从容而已,他们在为自己而活着,在乎自己的感觉而非别人的感觉,他不存侥幸之心,踏踏实实,他没有危险,却有一份不大不小的收获,即使在乱世,他也有栖身之术。如果今者可喻为英雄或带英雄情结的人,那么,古者则是高士。在史传中,最生辉的是英雄,人们震惊其事业。但高士代表着品格,也同样不可缺少,令人景仰。英雄周围总要聚集一批人,高士是孤单的,个体的,顶多数人而已。但高士是“天子不得臣”的,正像严光把脚放在光武帝的腹上,他要与天子分庭抗礼。

况尉就是今日书坛的高士、古者。其早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也带有“英雄”情结,随着留行书风肆意突创,后来他去了澳大利亚,静心反思,他找到了自我,“觉今是而昨非”,开始了自然抒写。早期的况尉我不知道,开始自然抒写的况尉,蕴藉平和,言语不多,举止从容,风神隽上,人长得俊秀而有厚度,和他的书风是一样的。我面对眼前的况尉实在无法想象其早期的书法风格,但真为他庆幸现在可以从心所欲的轻松书写自我了,不必为结构变形而搜肠刮肚,为形式、纸色等外在因素而绞尽脑汁。

自然抒写的成功要具有两个要素:一个是要有自然的态度,不慕荣华,不趋时利。举世皆驰骛某种书风而不为所动,举世皆弃我若敝屣而仍能自信,在书写时坚持写自己、不造作。这种自然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观念,有时一转念之间也就可以实现。另一个重要的要素是:必须具有足以自信的内美,若自身没有高华超逸的气质,自然书写出来的可能也就是粗鄙简陋,有何可贵?从这个角度讲,自然抒写只能是部分人的奢侈品,正像一个天姿国色的美人才能在不施粉黛的情况下展示自己,而丑人必涂朱抹粉自己再造出一张脸来。

自然抒写的书体,比篆隶楷等静态书体更适合的是行书,汩汩流出,不矜不燥。况尉所长也正在此。他的字平中寓巧,巧而不纤,正中含奇,圆中有方,中节而流畅,优雅而从容。可谓秀得其实,会于中和。况尉用笔多使转,少提按——这也是古法,章法平正,没有大的开合,却自有变化,尤以长卷见长。明代汤临初在《书指》中曾为“古者”一派书风张目:“(书)贵自然,不贵作意……自然,非信手放意之谓也,不事雕琢,神气浑全,险易同途,繁简一致是已。大凡古人书,初览似少意味,至于再至于三,精神益生,出没始见。近世书,伸纸一目,殊觉可喜,展玩稍久,疵颣毕陈。此何故焉?今之浮俗者多,古之沉著者胜也。”眼前的况尉作品使我们看到了书法的自然境界:避“今之浮俗”,得“古之沉著”,“不事雕琢,神气浑全”。

况尉自承学东坡,而从笔画、结构上似乎看不出来,但精神上却极为相似。东坡论文有云:“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东坡字亦如之,况尉之于东坡书法能得其神而不拘其形。即便他临东坡、临董其昌的作品都是一种创作,遗貌取神,自具字形。字形是个人面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况尉书法的面貌虽然并不很强烈,但作为“古者”能有自己的面貌确实是可喜的,因为缺少个人面目往往是“古者”的软肋。

能够坚守寂寞的古贤是可贵的,幸运的是,思想审美多元化的现今,人们对于具有遗世独立高士品格的书风投注了更多的目光,那么,况尉在坚守自己的同时也就不会再寂寞。
IMG_3665_nEO_IMG.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净土】

况尉书法网络展


/////众人评说话况尉

况尉:漫不经心的流畅

文/周勋君

书写的流畅性在古代杰作中无疑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观赏点。传为王羲之的《丧乱帖》、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志》、颜真卿的《祭侄稿》无不显示出这种所向披靡的流涌之势。至于在张旭和怀素的草书中就更不用说了。宋代以后书法创作的意识明显加强,这种意识促使作品的流畅性有所减弱,因为更多的注意力交给了对笔法、字结构和章法的关注,如黄庭坚、米芾的部分作品。即使是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文词如此震撼人心,却也没有迫使作者忘记对空间和字形大小的着意安排。此后,书写似乎就沿着两个方向发展(当然不是绝对的):日常必须的文字交流与书法创作。在这两种不同的书写中,流畅度有微妙的差异。前者因为专注于对事务的陈述和表达而遗忘书写本身,作品(我们今天将其称之为作品)具有较强的内在统一性和流动感,后者如前文所言,因为创作的意图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对字形、空间以及笔法的控制上。这对于表现形式的探索意义重大,但作品的内在统一性和流动感有所遗失。这种区别在清代发展到一个极限。比较一下何绍基的手札和专为创作而写的条屏不难发现其中在流动感上的巨大差异。

今天,书法的创作状态无疑是直承清代而来,同时也熔入了这个时代特有的开放性、观念性。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人人都有抓住感觉的一隅而加以充分发挥或者夸张的权利。这期间,很多书法艺术家为了这样或那样的选择牺牲了作品的流畅性。

况尉的作品中则有种显而易见的、几乎是漫不经心式的流畅。即使在某些时候他刻意使书写在节奏和空间的风格上有所变化,这种流畅依然得以完好地保存。这是他的作品给我留下的最为强烈的印象之一。结合用笔、结体上的均衡与匀称,他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很容易唤起人们对古典的记忆,如对赵孟頫、王宠、王铎等人的体验。这种漫不经心式的流畅在这些人的身上也是如出一辙。我想这首先得益于书写者的熟练。唯有熟练才能达到这种唾手可得的流畅。此外,还有书写的淡然态度。在况尉的大部分作品中我们窥探不到一种穷究历史的研究式书写,更多的是一种恬淡的心性玩味。这使他的书写比之某些人的书写在历史感上略有不同,在形式上即表现为对部分技巧的舍弃。而这又并未妨碍他对古典杰作的虔诚追慕。也就是说,在风格上无限靠近,在技术上始终与之保持距离。正是这种无论作者是否意识到都自动从笔底生成的流畅,以及整体的均衡、匀称给况尉的作品带来了一种非他莫属的散淡风度和简约之美。

在读古人法帖的时候,况尉常常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赞叹。比之现代书法,他无疑更倾心于古典风格。这也正是从他的作品中弥漫出来的一种气息。
IMG_3662_nEO_IMG.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净土】

况尉书法网络展


/////众人评说话况尉

意外生体   吾以观复
-------我读况尉的书法

文/吴川淮


况尉的书法有一种迥异于时风的形态,这是一种倔强的个性,一种自觉的选择。
把自己的才气内敛起来,回归传统。在看似平凡的外表下张扬着一种深沉的力度。这是我看况尉的书法的深刻印象。我觉的这也是况尉在当今熙攘的书坛下一种明智与平淡的选择。他选择了以颜体面貌为主,杂融多家的路子,注意到了每一个的点划甚至气息,紧贴传统,不断在传统中观照自我、沉浸自我,在平静的包容中凸显自我。
笔笔都有来头,又不刻意,从容平淡,平常中有大度,徐缓中有精微。况尉的书法所追求的恰恰是那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无须声张的厚实,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语)。这实际是一道险着,在平淡中玩出大味道,在从容中蕴藉大气势。


深入传统是一个被不少人来回重复的一个口号,传统对有的人来说,就象“皮球”,不断的踢来踢去,并没有真正的深入。而对况尉来说,传统并不是表面的那些“东西”,而是要深入内心,成为内心的生活。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有一股敬畏恭敬之心,当你读他的临摹作品时,你会发现他是小心翼翼在追摄传统,把玩传统。只有在对传统有深刻的体验后,才能感知传统的高度和难度,才能确定自己心向往之的方向。书法作为语言的“寄生”艺术,在被语言限制的同时也有它飞扬的空间,但这个“空间”需要有一种恒久的耐力才能占据。对书法已经跋涉了有十余年的况尉来说,他迥异于同道的正是那种淡定,不焦不燥,不火不温,不急不慢,不紧不松,也正是这种心境,他书法中的那种静穆的东西才具备了感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闲适的,宽容的,有力度和质感的,它来自传统和性情的两个方面。
中国书法有他自身恒定的东西,有时用语言也很难以描述和表达,但它的那种内敛与张扬相互矛盾又相互共融。在传统诸多的形态中选择自己所追求的,再用诸多传统的因素来滋养它,这是况尉的谋略,更是一种深厚的自况。


况尉很爱喝茶,他的茶道功夫是相当专业的,当他不紧不慢的倒茶时,我更理解他书法创作的况味。“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浡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汤少许,俟汤茗相浃,却复满注。顷间,云脚渐开,乳花浮面,味奏全功矣。”(徐渭《煎茶七品》)他的茶屋也颇像徐渭形容的“ 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来的人更是“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然世味者。”所以他的书法融和着那股浓浓的茶味浸透着人的“脾胃”。况尉当下的作品,浸透传统中有那么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不事喧哗中有一种厚重与力道,优柔与雅致。
    况尉对于书法,有自己的坚韧。他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在书坛斩露头角,与别人不同的是,他转头就到了海外,一去又是十几年,“曾经沧海”,回来倒还是在那薄薄的宣纸上书写自己缠绵的心性。人生转烛,世事浮云,燥气已无,根性犹在。在这个时候切入传统,已经是到了“见山还是山”,“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岂止为“观”,是生命的投入,是自我精神再度打造。只不过这种打造里,更回归于传统,在传统中得到精神的藉慰与认同


况尉的书法有意向颜体靠拢,心底里是存在着一种正大气象。他把书法的创作,当作了一种常态。在谦恭的吸收传统中,小心翼翼的凸显着自己的“心象”。古人说颜鲁公,“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体严法备”,何其难矣!但况尉正是爬着这个山路前行。
写颜字贵一个“真”字,不造作,不炫技,坦荡直露,性情逼人。况尉选择颜体的大象,就是表露着自己的平和与随意,表露着自己的耿直与胆略。颜字取法广阔,变通篆隶,吸收民间,终成一宗之师。其在《笔意十二法》中答张旭时说:“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为巧乎?”我观况尉的书法正是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追求着“意外生体,令有异势”的效果,而我也是在他时不时 “意外生体”的古拙雄健中透出逸气之美中感动而沉思。
《坛经》上说:“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IMG_3663_nEO_IMG.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净土】

况尉书法网络展


/////众人评说话况尉

儒士 绅士 博士

文/张公者

和况尉兄一见面就成了好朋友。


每见一次,感情增加一分……到今天为止,我与况尉成了可以倾诉包括艺术在内与艺术之外的一切问题的知己。在世界观上我们常常交流地赞扬对方:“你说的对!我也这样!”

况尉生在山东胶州,已经移居澳大利亚几十年了,在悉尼做齐鲁同乡会会长,曾接待过克林顿、***等重要政界人物。

经常听到况尉接澳大利亚的电话时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况尉的英语表达可以让澳大利亚的官员们非常愿意接受并与其交流、交往,从而使况尉能够在海外站住脚并做出成就来。

语言的功能在交往中最为重要,仅能听懂对方的话、说能让对方听懂的语言仍然是不够的,如果能用对方习惯的语言词汇来表达问题,那么你就会融入到对方的语境中,从而进入到他的思想中,你便会成为他的伙伴朋友。譬如,在山东,如果能用山东话—尤其是地方言与况尉说话,那么我们的交流会更加亲密。在同一语境中可以进行最好最快的沟通。况尉对人很客气,况尉的书法很儒雅。这些都是况尉的真实表现。他的真诚朴实与睿智聪慧是并行的。齐鲁大地养育出的儒士与西方文化浸染的绅士汇成了今天的况尉。

今天,况尉又回到国内攻读中央美院的书法博士。

儒士、绅士、博士便是未来的况尉。
IMG_3664_nEO_IMG.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净土】

况尉书法网络展


/////众人评说话况尉

远望当归 况尉知渡

文/李立山

天逸阁里经常有朋友往来小坐喝茶聊天,谈古论今,畅言书画诗词。步入天逸阁,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个古香古色的屏风,转过屏风就是天逸阁的书房兼会客的厅堂。书房除了画案外,四处散落的就是文房雅玩,诸如数十年的老纸旧墨、奇石古木。偌大的书房已容不下日益增多的书,四处放满了古书和陈纸,于是书架上、墙角边、画案下,都已被占据了,可况尉先生对于书的拥有欲却依然未满足。他除了写字,最大的爱好之一就是逛书店,我们经常在周六凌晨驱车前往潘家园淘书选纸,去北大附近的几个大小书店定期选购相关的专著文集,每次总是左拎右抱的满载而归。他的书是很有归类的,比如书画册、文字类、史学类、中国美术类和外国美术类的要分开,摄影、收藏、传记、博物馆类图录等都是要区别开搁置,哪些书放那,况尉老师总是有着极好的记忆力,抬手就能找出相关的图书和相关的章节,每次因为学习去找况尉老师借阅图书,他都很快的找到,并推荐里面特别要阅读的,此时的况尉老师也总是带些得意的神情。席间况尉先生拿出友人刚刚送来的凤凰单枞,边说边介绍茶色,当水注入那淡青的茶盏时,我不禁想起江南那满口清香的明前茶,殊不知那绿色的茶芽要经过多少道工序可以制作成香茗—种植、栽培、采摘、筛选、萎凋、拗捻、炒青、燥湿,最后加工成一片片干干的茶叶,颜色几乎全部褪掉了,由绿色变成了黑色或者黄色。然而,当把茶叶投入杯中时,瞬间他竟恢复成在枝头上原有的模样,鲜嫩、坚挺,天工造物!日间在书桌的一旁散落的那一件件尺牍信札,犹如那一片片茶叶。经过况尉老师的书写,显得那样的安静平和,静静的如高山的泉水叮咚作响,寻找世间的那处归宿,漫不经意间透过纸张与友人低低地吟哦。


况尉与我亦师亦友,所以我也就经常往来天逸阁喝茶、习字、听琴。曾记得年前所见况尉作品,多为大轴之作。近日过访天逸阁发现一批书信尺牍,均为临习古人书作,或颜、或米、或苏、或赵,二王一脉皆入笔端。与前期作品相较,最近的手札更多的只是接近原作章法的反复抄写,信手拈来观照古人之所想所见,比如颜米手札、二王信抄,笔墨空间几近精美且安静平淡,与往常作品相似但应高于一般日常书写。此次所见作品尺幅小,应是其有意识地强化或探索某种语言的运用。如专以自己的理解去抄临法帖经典,观者流连于况尉的册页手札,每被其中的诗情文思扣动心弦。或许是作小幅作品时的书写状态较为内敛而散淡、优美、雅静,所以文心便成了整套册页信牍的基调。况尉最钦佩的元季大家赵孟頫认为:凡好书展卷便令人心静神安,无论尺幅大小皆有一意,故论书者以意拟志,而看书者以意寻意。古今格法思乃过半。这是强调心与书,以意寻意,遂能新意生发的关系。今年新春着手选作的这通法帖信札三十九帧,每每翻及此册笑曰:所制书册不似今人,亦非墨守古法,汝以为如何?是册收况尉新作三十九帧,观此有此感想:况尉近作,意参晋唐,心驰宋元,品藻苏米,追踪二王,成己之面目矣。册页选用上等老纸,研古墨书写而成,漫不经心间透露出静雅平和。所书册页气贯神通,此乃至精微而不伤神气。实乃笔墨精良所致,况尉所选毛笔是山东莱州制笔名家刘广生亲手加工,所用墨块亦为上等好墨,磨墨一事不可小看。磨乃砺也,千磨万转间性情、学思、都会随磨随出。俗语“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怎么磨,何为功,如何成,都在磨砺之中找答案。磨墨可以磨掉火气,磨掉短视,磨掉浮躁。每日磨墨之中都是一份积累,倘若连磨墨之心都不安然、定性、静观,坐冷板凳之功又从何而来?没有板凳能做十年冷之心,又如何安之若素?调心养性,此乃一良方也。积久功成,莫以微小而不为。况尉老师认为,只有真正重视纸笔工具,才能深入写出古人的精妙笔法。平日里,我们经常一起游走于琉璃厂和潘家园及几个专门的古玩杂项店,收集各式不同时期的文房,默默地经营着自己的田园。慢慢地况尉看准了自己要走的路,远远地望去,从中国书法的大海深处看到自己的序列,沿着有序的路轨书写着盛唐书家的气象。况尉新作在吟哦之间,将一己心胸满腹思绪融进松风流水、云泉深处。况尉书法的渐顿过程,也是其心意与哲思并进的行程。真是应了“闲境心写二王法,读书煮茗幽兰旁。”

况尉依然在他的天逸阁里抄抄写写,在雪后的纯粹和黄昏的暮霭里煮茗论道,于是便有了那些单纯、内敛、雅致的书札信牍,这正是闲境心写的所得。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况尉向着二王古意行进路程的那一个镜头,这是一个真实、具体而优美的细节。读况尉手札深为感慨的是他将茶韵兰幽最后合于片纸笔端,静静地在笔下流淌出来。这些大都意在闲雅、冲淡、悠远,亦如无年份的陈茶,或在一个并不复杂的味觉之下演绎着一种纯粹或一种境界。今有学者研究所得:古诗中空间变幻的描写与书写不可语间的空间铺陈存在内在的同一。诗书与茶道,这种不可语的共性,就是自由的心,这也正是况尉所梦想的挧挧而飞。

寻绎况尉的书中心意及心中书意,我们便有机会随其一起去遐想,一起去感怀云水烟霞和朗月清风。将心意与茶思会通于自然书写中,这是一种何等奇妙而优雅的文心。我们现在求知问道的路上,都是边走边看,怀着一种敬畏的态度在做艺术做人生。相信况尉在生活过程中的经历使得他对于书法的认识也产生很大的作用,他在二十几岁的90年代就已经体验到那么高质量的有序的生活状态,三十几岁就与中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国家领导人近距离接触,这种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从商海中行走,从容的行走到今天,养成了他很平淡很坦然的一种心境。往返与中澳文化交流的海洋,在书法这片小海中寻找到他自己的人生归宿,在水过无痕的时代,选择与书法为伴渡海回国,找回了内心深处的那份本真。那种经历对于整个人生的认识反过来有影响了况尉现在的书写状态,而这种状态远远望去,是在回归,是在渡海亦在渡心。
IMG_3672_nEO_IMG.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净土】

况尉书法网络展


/////众人评说话况尉

在路上

文/陈忠康

天很难想象,从事传统书法者离开中国本土,在陌生的“海外”该如何自处。作为有十几年澳洲生活经验的“海归者”,况尉的经历让我明白了许多。按理说,壮年时出国,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被花花世界的价值观所改变的年龄,海外的当代世界文化语境极容易使人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可是况尉经过时间的淘洗,非但没有按我们通常想象的方向发展,反而变本加厉地痴迷于纯正传统书法的笔墨,海外的生活情境与内心的传统文化审美的诉求恰恰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如况尉这般的书法家并不多,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情是一个相当值得研究的个案。周祥林兄给况尉写的文章中特别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认为是一种陌生环境中的孤独感使他更加纯粹,这无疑是一个很有道理的解释。


去年,况尉考上了邱振中老师的博士,我们成了师兄弟。一年多来,我们交往渐多,相知益深。他长我一岁,基本属同龄人。我们这一代人,求知欲最强的年龄段恰处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是一个知识界躁动而充满叛逆情绪的时期,艺术界更是在西方观念的冲击下,自以为找到一把打开艺术之门的新钥匙,弥漫着对传统艺术的对抗情结。九十年代初,况尉在中央美院学习,抱着几本西方美学书籍如饥似渴的啃着,希望借此探究书法的奥妙。当时,他更多的学习非经典的书法,注重结构变形,追求碑学的野趣,笔墨语言深受时人的影响。据他说,那时,对帖学的东西毫无感觉,甚至根本没觉得二王书法有何好处。九三年,随着当时的出国热,况尉只身去澳大利亚。经过多年打拼,总算创下了一番事业。然而,人生的轨迹与选择其实很有意思。十几年来,况尉始终无法舍弃书法,走了一圈,经历更多的人与事,他终究还是觉得,书法一事仍是他安身立命的所在,更符合他的本性与心灵依托。但此时,他对书法的认识与体验已完全不是九十年代时的那种状态了。他曾多次与我谈起对以前书法学习的反思与悔意,以为以往大多是瞎玩,走了弯路。海外的环境反而使他对传统经典书法的归依心更加彻底,心态也更加澄澈,信心与定力也更加坚决。当我追究其心路历程时,他只是说,海外生活使他觉得,越是高度的文明应该越“有序”,艺术也是如此。我想他的言外之意是,经典书法凝聚人类的智慧,是一种高度的文明,经典的法则正反映了人心对有序化价值倾向的渴望,人们借此找到心灵的安宁与精神的寄托,而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无疑深深契合当今世界高度发展的文明现状。这种感悟对况尉来说无疑是突破性的。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文化也越呈现回归的意愿。况尉的感悟也正是一种类似的回归,这种回归使他决心从心态到笔墨都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于是,他心无旁骛地沉浸于经典书法之中。当他离古人更近时,才清晰地看到了那一段很大的距离。

经典书法,尤其是帖学一派那种纯熟的技巧与淡远的意境,似乎正是他所向往的那种“有序”。2004年,况尉出了一本作品集,已完全可以看出他的改变。在这本集子中,他更倾心于宋元名家书法,从宋四家到赵孟頫,都经过不断地临仿与创作,显示了其用功之勤。这批作品的整体基调清新雅致,但尚有粗疏之处。其后,他在此状态的基础上,不断地在技巧的精致与耐看上下工夫,一方面深入古帖,另一方面在材质(尤其是纸、笔)的选择上非常严格。他以为,只有适合的纸笔工具,才能深入写出古人的精妙笔法。在这一点上,我们很有同调,平时在文房用具方面多有收集,互相试用彼此的收获,正是在他的推荐下,我领教了山东莱州制笔名家刘广生的手艺。近一年来,况尉又不断扩大成果,在线质上变得更纯厚而松秀,结体也更开张,这与他借助颜真卿书法的一些元素有关,似乎正逐渐接近于一种盛唐书家的气质。我以为,况尉又进入新一轮的提升了。


前些天,况尉又想出一本新的集子,命我作文。他对我说,自己尚在路上。我觉得,这不仅是一种谦虚的表达,也是一种自信的讯息,因为,他已看准了前面的路。
IMG_5424.JPG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