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立地成佛

重磅推出:百年一人------中国著名书画大师谢瑞阶书画网络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7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大师。历史将进一步证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3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0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3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老师谢瑞阶
" W8 S: z8 B' k" U& b7 E9 W6 L6 Q& L. o

: H  C( f* Y6 d3 \3 z2 s
宋映雪 口述 宋致新 整理
4 y* e1 g- R# P# u+ K' n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谢瑞阶先生晚年照片。
" K5 ]  N+ d0 G! j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谢瑞阶先生为人民大会堂所画的巨幅国画《大河上下浩浩长春》。
: N; ?8 S& B; S# Y/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谢瑞阶先生送给李蕤、宋映雪夫妇的《黄山百丈泉》。

6 f% C( y! Q' r/ E5 G0 V* g4 U& C  T, B"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谢瑞阶先生为《前锋报》副刊《燧火》所画的刊头一。
# `/ U4 q4 O7 i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谢瑞阶先生为《前锋报》副刊《燧火》所画的刊头二。
% H. J0 ]( O' L0 G' _" H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谢瑞阶先生为《前锋报·中国时报联合版》副刊《春蛰》所画的刊头。
& x3 F# n2 w, f+ Q& F4 g8 C
谢瑞阶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教育家,是河南20世纪百年书画史享有盛誉的人。谢瑞阶先生晚年时,书画成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一生教书育人,学生遍布全国。我就是自上世纪30年代起有幸接受过他教育的一个学生。
' a( o9 ]! \2 o4 Z3 V; m' A1932年夏,我从汝南来到开封,考取了开封女师后期班。开封女师的师资力量很强,教师大多是大学毕业生,有些还是大学教授。而其中最受学生尊重爱戴的,则是在开封女师教书多年的“岁寒三友”——谢瑞阶、杜子劲和刘孟真。5 J* `, [8 t9 q&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3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谢瑞阶是美术老师,杜子劲教国文,刘孟真教化学。他们所学不同、性格不同,却是很好的朋友。有人打趣谢瑞阶和刘孟真,说“这画家不是那化家”。那么,他们为什么被称为“岁寒三友”呢?原来,他们都是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崇尚气节人格、不愿匍匐在权贵脚下的人。当时教育界派系林立,有“北大派”、“北师大派”、“中央大学派”,尤其到了后来,国民党要在学校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学校恶性发展组织、互相争夺。但是,谢瑞阶、杜子劲和刘孟真始终不参加任何帮派,保持独立人格,维护教师的尊严。这在国民党当局看来是“桀骜不驯”的,但他们有真才实学,受到广大学生的爱戴。
' _& i) R6 |& U2 @- b) v我在开封女师上学时,谢瑞阶先生才30岁。他面容清秀、平易朴素,整天穿一件蓝布长衫、一双布鞋。他不但画儿画得好,而且对学生非常爱护,总是谆谆教诲,尤其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记得他给我们上美术课,有时是事先画好一幅画,贴到黑板上让学生临摹;有时是用教室里4张课桌拼成一张大桌子,铺上纸张,他把作画工具都带来,现场作画,让同学们围在周围观看。他总是边画边讲。比如他喜欢画竹,不仅教学生技法,而且讲竹的品质,常常在画作上题有“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犹虚心”等题款,有时还在竹旁画些春笋,代表新生力量的崛起。他画梅时,就会给学生讲梅的品质,凌霜傲雪,不谗事权贵,“傲骨梅无仰面花”。学生们在跟他学画的同时,也受到了人格品德的教育。我们非常尊重谢瑞阶先生,把他当成自己的父兄一般。
# D2 |' D4 e; U0 V6 H, X6 n0 Y* F谢瑞阶先生常对我们说,一个人要学会自力更生,不能依赖别人,而要自力更生必须有一技之长,你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独立生活,那你的人生就没有价值。他还说,一技之长必须对社会有利,如果对社会有害的所谓一技之长是要不得的。
) h+ l9 @1 }6 p5 Q! H& O谢瑞阶先生曾告诉我们,他的父亲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家庭并不富裕,父亲从小就教育他要自力更生。谢瑞阶先生本来是学蚕桑专业的,但他的一只眼睛坏了,就改学画画。画画是一技之长,画得好,画得有意义,对社会也是贡献。抱着这样的信心,他就专攻书画。他说他能够当上一名美术教师,秘诀是“一勤对百难”。由于一只眼睛不好,他在画画上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他过去是学西画的,但他认为中国画更受欢迎,便改学国画。他画梅兰竹菊,画高山大河,常常配以一些励志的诗句。谢瑞阶先生喜欢画黄河。他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汹涌澎湃、气势雄伟,象征着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坚强,画黄河也可以从中拓展胸怀。他每次教我们画画,总要讲些道理。他讲人要自尊自强、要有压力,没有压力,就不能锻炼自己。人一旦树立了理想,就要有一种紧迫感,为了实现理想不断奋斗。1 Q1 h& Z5 m7 J  P1 y* n
我的丈夫李蕤,当时是开封男师的学生,谢瑞阶先生并没有教过他,但他们从认识后,就成了好朋友。1938年,开封女师因抗战搬到内乡,我和李蕤在南阳,与谢瑞阶先生仍不断来往。1944年,李蕤在南阳《前锋报》办副刊《燧火》,谢瑞阶先生随开封女师迁到内乡夏馆,和李蕤彼此经常联系,《燧火》的刊头就是李蕤请谢瑞阶先生画的。谢瑞阶先生画了两幅《燧火》的刊头,一幅画了一只手,握着锤子,在石头上敲打出火星,寓意“有石在,火就不会灭”;另一幅画构思奇特,勾勒一个钻木取火者的全身,两只臂膀粗壮有力,用绳子拉动取火钻头,钻头在黑夜发出点点火星,而这个钻头不是金属,而是一只硕大的毛笔,他对于“笔”的战斗作用蕴含其中。在抗战的艰难时世中,这两幅刊头,既展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了乐观的信念,给予李蕤和《前锋报》同仁们很大的鼓舞。
" ~. C$ M0 r) Q) J3 L4 D4 z9 z1947年,李蕤到开封办《前锋报·中国时报联合版》,谢瑞阶先生也随开封女师迁回开封,李蕤再次请谢瑞阶先生为联合版的副刊《春蛰》画刊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但国民党正在准备打内战,专制统治黑暗,进步力量仍在蛰伏。谢瑞阶先生创作的《春蛰》刊头上,画了几条柳枝,柳枝上面已绽新叶,地上画了几个破土欲出的嫩芽,预示着大地解冻、万物复苏,蕴含着蛰伏着的人们对春天的向往。细心的读者,都能从中得到启示。人们常说,简练是天才的姐妹,谢瑞阶先生这几幅刊头寥寥数笔,却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和高远的思想境界。$ k2 I7 T/ `) l3 y5 g
1949年,开封女师并入开封师范学校。原开封女师的校址办起了开封艺术学校,谢瑞阶先生担任开封艺术学校的校长。5 e( _+ Z" i* S0 E  _4 L
1952年抗美援朝时,河南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李蕤在河南省文联工作,参加了中国作协组织的“赴朝写作团”,我在开封河南省妇联工作,常请谢瑞阶先生为宣传抗美援朝作画。谢瑞阶先生那时画了许多宣传画、连环画,号召人民支援前线。记得我请他画过几张很大的宣传画,如妇女送夫参军、妇女努力生产、支援前线、做军鞋等。- ?' y% y7 ]$ f4 h+ P& u
谢瑞阶先生有一双儿女,姐姐叫谢胭,弟弟叫奇园,他们从小就和我们很熟悉。
: K$ b& m( t7 _, e后来,由于李蕤和我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劫难,和谢瑞阶先生失去了联系。直到1972年我们重返武汉后,和谢瑞阶先生恢复了联系。听谢瑞阶先生说,自1972年起,他就和师母到黄山自费旅游,画了许多表现黄山奇景的画。1974年1月,他送给我们一幅《黄山百丈泉》的国画。谢瑞阶先生在题款上写道:“一九七二年五月登黄山速写稿,七四年元月重画,为悔深、秀玉两同志纪念,工拙不计也。瑞阶时年七十有二”,题款旁盖了“谢瑞阶印”(白文)和“七十以后所作”(朱文)两枚印章。这幅画,画幅不大,但黄山的雄伟和秀丽却传神地反映出来。李蕤曾这样描写它:' D- I7 f1 ]$ ?, \" }
一眼望去,山峦起伏,云海苍茫,松柏挺立,杂花生树,一条自天而降的白练格外醒目,这便是百丈泉了。凝目细看,似乎这泉水真是长达百丈,带着水珠飞溅的喧闹并透出丝丝寒气……
+ b' S  m' J# E+ K1981年8月,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人民大会堂接待厅急需悬挂一幅表现中国大好河山的大画。听奇园说,当时谢瑞阶先生虽已近80岁,仍毅然决然地担当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搬到人民大会堂附近的一个画室里,奋战40多天,画出了巨幅国画《大河上下浩浩长春》,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厅中,为壮丽的人民大会堂增添了异彩。他还有许多表现黄山、黄河的优秀画作,故而被人们誉为“二黄”(黄河、黄山)画家。
3 f% P0 v. x2 n  _1 `( Z9 k' c1992年秋,是谢瑞阶先生90华诞,我和李蕤都给他写了贺寿的诗歌。我给我的老师谢瑞阶先生的贺寿诗是:0 M3 Z" S7 f$ }9 n; K8 c$ @* m6 v
六十年前立门墙,如今相忆在他乡。
% L# m, {0 P1 D% ~) V谆谆教诲犹在耳,辛辛培育桃李香。
% `4 G; b. h5 c1 w7 U. \一生德高人仰止,二黄画名天下扬。0 P$ P5 G7 u- W4 L3 t9 J8 V
九秩华诞如松柏,巍然不畏雪与霜。
4 W5 z( `% j: X7 A6 ~" U' X& o李蕤与谢瑞阶先生的交往更不寻常,他的贺寿诗是:
" C1 P9 g% w* t4 L  i& J, Y  g4 U初识先生在汴梁,德高艺精两辉煌。
, o1 y( ]4 ]% ?2 A犹记“燧火”点睛笔,难忘“春蛰”画意长。
7 K4 ^9 ^3 [, b6 Q黄河波涛翻笔底,黄山瀑布响耳旁。
% j9 ]/ z  a: r$ L% E3 l九秩高龄人犹健,再为祖国添风光。
4 M. K6 M' A- O6 z1994年8月,谢瑞阶先生92岁时,李蕤撰文《祝谢老与黄山黄河齐寿》,结尾处说“他的一生,本来就是和祖国山河融为一体的”。" \7 H7 ~; G# J% z, u% s3 C0 j# \
如今,谢瑞阶先生和我的丈夫李蕤都已经去世多年,我已是百岁老人。去年冬天,因《大河报》报道了我对1942年河南大饥荒中李蕤写《豫灾剪影》的回忆,得以与谢瑞阶先生的儿子奇园取得联系,他把李蕤1992年给谢瑞阶先生写的贺寿诗用电子邮件发给我的女儿宋致新。李蕤的字、谢瑞阶先生的画,使我仿佛又回到了过去与谢瑞阶先生交往的那一幕幕场景。谢瑞阶先生的人格品格,如黄河、黄山那样巍峨浩瀚,令人终生难忘、肃然起敬。1 a+ J. v5 \  Z$ I% w1 v
(注:宋映雪原名宋秀玉,李蕤原名赵悔深,宋致新是李蕤、宋映雪夫妇之女,本版照片由宋映雪提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4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1_277:} {:1_277:} {:1_277:} {:1_277:} {:1_277:} {:1_27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4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1_277:} {:1_277:} {:1_277:} {:1_277:} {:1_277:} {:1_27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7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1_277:}{:1_27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1_277:} {:1_277:} {:1_277:} {:1_277:} {:1_277:} {:1_27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30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